探究发展性评价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_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功能片面,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别差异;评价过程僵化,过于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考查;评价方法机械,重视纸笔测验和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发展性评价因此而生。
  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为最高目的的。深入探究发展性评价体系能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施评价。发展性评价推行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主要表现为:
  一、评价多元化
  1.评价标准多元化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目标与参照物,这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进步的空间,进步不再是遥远的梦。
  小茵因为没上过幼儿园,接受能力显得比一般同学要弱。她自己也因此对学习逐步失去信心。为了她,我特别提出:课堂比赛中小茵的回答得分将是其他同学的两倍。为了高分,组员将大部分的机会留给了她,让她从被忽略的位置转为受重视的位置。为了成功,组员们把个人学习转为与小茵共同学习。在小组的重视和帮助下,小茵初尝成功的滋味,她开始愿意主动去问,主动去探索,学习方法与效果都有改进。
  2.评价内容多元化
  韩寒是出了名的偏才少年,虽然他不是我们现代教育中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一员,但他是其中一方面的能者、强者。评价内容多元化能让这样的专业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在幼儿园老师的评语当中可以看到,评价内容涉及礼貌、卫生、知识掌握、生活技能、运动能力等各方面。教师评语是家长对孩子关注的方向标,教师的评价内容多元化,家长的培养意识与目标也会多元化。这样的评价对孩子何尝不是一种肯定?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对于这么重要的评价来说,老师是否应该更谨慎、更全面一些?
  3.评价者多元化
  现在小学生都有使用素质教育评价手册。与以往不同的是手册不仅需要填写成绩,还增加了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评比的内容更是涵盖了生活、技能(德智体美劳)的细化项目,最后还有教师寄语、家长寄语及学生的话。以往孩子们对自己没有评价,只有老师单方面的评价,评价较为片面。现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自己,还可以从同伴中获得评价。小伙伴们的评价有时比老师的评价来得更真实、有效。
  二、评价功能全面化
  1.激励功能
  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赏更能让他们兴奋。教师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激情、表现欲望、个性展现。
  2.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全面性,让教师以及学生都能直接、清晰地看到被评价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评价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改进的方向,对学生来说比直接叫他如何做来得更委婉、更易接受。学生也更容易从评价中获得改进自我的信息。
  改进功能是双向性的。这既能让学生从中获得认可和充分的发展,也让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的认识更全面,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在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让双方受益,进而促进教育的改革,使教育变得全面、多元。
  3.导向功能
  当评价对学生有了激励性的作用时,它的导向功能也能得到展现。如案例中的小茵,初期她会为了获得成功和表扬而积极学习,到后期她会逐步地明白为了获得这些要付出努力,不能长期依靠同学的帮助。当她的成功次数不断地增加后,她会将学习转化成内在的需求。教师对她的要求也成了她个人的目标,逐步地改变对自身的要求。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的过程性应该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的各方面状况(包括:学习、道德、劳动技能、身体状况等),根据被评价者个人的标准对他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结合被评价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状况,反馈有效的信息给予被评价者,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是简单地给被评价者下结论。如:小学生毕竟年龄还是小,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深,对自己所做的事是“很好”还是“有待加强”一点也不清晰,更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所以教师应隔一段时间为学生作一次阶段性的评价(谈话)。这些评价一般要结合学生的书写状况、表达能力、学习状态、作业情况及其他技能发展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再共同找一个具体的努力目标,这样他们就清楚该如何做了。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发展性评价也能本着评价过程的动态化,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评价体系,不断适应现行教育体系和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为学生愉快自由地成长提供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
其他文献
“导学案”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导学案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围绕学习要求,凸显三维目标  本节课导学案设计中,我按“学习要求”“学习过程”“检测巩固”和“拓展探究”四个板块构建。“学习要求”板块包括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问题三个部分。依据课标要求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