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真题
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
怎样来写“给予”这一题目呢?
一、避免误区,审题要准
“给予”就是“使别人获得,给”的意思。这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词,它往往包含着关爱、奉献、支持、鼓励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予”无所不在,你可以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他人也可以把相关的东西给予你。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给予外,社会、国家、自然等都可以成为给予的主体或客体。很显然,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要考生讲好“给予”故事,针对“给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无疑是一道人人有话可说的好题目,充满了人文关爱。
不过,题面简单,并不代表着审题不会出问题。审题时,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给予”仅指物质层面的东西。物质上的支持、帮助当然是“给予”,但精神层面上的关爱、表扬、鼓励等同样是“给予”。如果在审题时局限于前者,就会使写作的空间变小,从而自缚手脚。
误区二:认为“给予”只能写正面的内容。正常情况下,“给予”传递着正能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无论是你给予别人的,还是别人给予你的,都不可能全是正面的东西,也会有负面的,比如“痛苦”“羞辱”“伤害”等。事实上,题目中引导语给出的三组对比性质的短语:“明月清风”与“荒漠戈壁”,“成功快意”与“失落伤怀”,“点赞鼓励”与“吐槽鞭策”,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考生构思时,正面的、反面的内容都可纳入视线。
误区三:认为“给予”等同于“恩赐”,甚至是“施舍”。这三个词确实都带有“给”的意思,而且都包含善意,但“给予”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一般是平等的,而“恩赐”与“施舍”则有一种怜悯的味道在里面,甚至是居高临下。如果不注意它們之间的这种差别,那就有可能写偏。
因此,考生在审题时,应该深入挖掘,全面准确,避免一叶遮目,以偏概全。否则,就会影响立意、选材和写作,最终影响作文质量,影响得分。
二、拾级而上,立意要新
意高文自胜。意是文章的灵魂。考场作文,如果立意新颖,与众不同,那就能令阅读者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从而斩获高分。
考场作文如何立意呢?方法是尽可能地避开常见立意,拾级而上,力求出新。具体到“给予”这道文题,常见立意无非是对“给予”的感恩,比如感恩亲情、感恩师爱等;或者是对“给予”的赞美,比如赞美助人为乐、爱心奉献等。这样的立意满含正能量,未尝不好。但是,这些立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立意“撞车”现象不可避免,即便你构思精巧,文笔优美,在阅读老师审美疲劳的状态下,也有被“埋没”的可能。倘若你文笔一般,那就基本不能获得高分了。
不过,如果你能放弃这些大家第一时间普遍都能想到的立意,继续拾级而上,到更高的平台上去寻找新的立意,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别的考生都围绕人与社会立意,你却聚焦人与环境立意,写自然对人类一直以来的无私给予,反思人类现在应该给予脆弱的大自然什么,这样的文章,阅卷老师能不刮目相看吗?再如,别人都写人与人之间的给予,你却写人与国家之间的给予,抒发爱国情感,这样的立意更是不同凡响。
除此之外,立意时我们还可转身向后,反向立意,一样可以出新出彩。比如“给予”这道题目,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从正面立意,写爱的给予、美的给予;如果你能反向思维,去写恨的给予、丑的给予,比如别人给予的痛苦,自然给予的警告、惩罚,这样的立意也是不错的选择。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反向立意最后应“化负为正”,以正面的情绪作结。
当然,如果立意时你愿意向深处挖一挖,一样有可能获得新的发现。比如“给予”这个词,表面上是“给”,其实它还牵涉到“获得”这一话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给予”与“获得”的关系。你如果能挖到这一层,认为一个人不能总是获得,也要给予,这样的立意,就要比普通的立意深刻一些。也许就因为这一点,你的作文会提升一个档次。
三、谋篇布局,思路要清
写“给予”这道题目,首先,要确定一下文体,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甚至可以写说明文,介绍动植物之间的相互给予等。其次,要在精选素材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果写记叙文,就应该设计一条线索,比如以时间先后为序,想好“给予”的前因后果,想好写哪几件事、哪几个人物,想好怎样开头和结尾,如何制造悬念和波澜,结尾如何点题等。如果写议论文,则要考虑如何引出议论的话题,何时亮出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哪几个层次进行论述,如何总结等。最后,要在梳理思路的同时,边想边在草稿纸上把关键词按照思考顺序逐一写下来,这样一来,动笔时就可随时通过这些关键词来唤醒记忆,校正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