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積木建构水平是指幼儿使用单元积木在建构过程中利用架空、围拢、实心搭层等搭建技能的水平,以幼儿积木建构游戏发展水平得分以其搭建的建构物中所显示出的最高搭建技能水平为准。积木建构游戏能明显促进幼儿动作、语言、认知、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从建构区的现状游戏案例现状描述出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建构区环境支持性不足;教师支持性不足;分享有效性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解决策略:科学建构物质环境;有效指导幼儿游戏。
关键词:积木建构游戏;指导策略;幼儿操作
一、案例呈现
背景:建构区的主要玩具是积木,积木都放在一个中等大小的筐子里,筐子上面放着许多大纸箱,筐子里面的积木体积较小,大多为小型的长方体、圆柱体,三角形、半圆等积木投入较少,大块的积木数量不多,积木每年更新一次。
案例:中X班区域游戏开始了,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可是建构区却门可罗雀,而且基本上没有女孩参与。有两个男孩将建构区的积木装到玩具车上运来运去;有一个男孩在建构区玩自己带来的小汽车。教师在教室各区域间巡回观察指导。
此次区域游戏总共持续了20分钟左右。结束后,教师对其他区域情况做了简单总结,表扬了区域收拾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
二、解析与指导
(一)原因分析
1.建构区环境支持性不足
首先是建构区空间规划不科学。区域面积太小,无法满足幼儿进行积木建构;其次是游戏时间不足。幼儿真正进行区域活动的时间大概只有20分钟;此外,材料投放不适宜。材料投放较盲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且材料种类较少,更新周期太长;最后,教师忽略人文环境。建构区只有男孩子参与,且同伴间没有过多的交流,缺乏同伴互动,而且教师对建构区关注不足,缺乏对建构区的师幼对话与互动。
2.教师支持性不足
(1)角色定位不清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将自己定位于游戏的旁观者,在区角间巡回指导,无法有效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
(2)观察指导不足
教师对建构区内幼儿没有过多的关注,缺乏教育指导的敏感性,幼儿在简单摆弄汽车和积木,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时,教师没有及时提供幼儿的支架,而是放任自流,难以提升幼儿的建构水平。
3.分享有效性不足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只简单表扬了区域收拾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并强调了收拾区域的方法,将分享环节简单处理为总结、表扬和批评,疏于对儿童经验进行整合提升。此外教师将分享集中在对当次游戏的点评梳理上,较少进行延伸及拓展。
(二)指导策略
1.科学建构物质环境
(1)保障区域游戏活动时间
将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在一日作息时间表中加以明确,在一日活动中,保障幼儿至少应当有一次连续45分钟以上的区域游戏活动机会
(2)保障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
首先是材料多样且适宜性,在建构区投入牛奶瓶、乐高玩具、奶粉罐、纸杯等多种建构材料,供幼儿操作。其次,丰富材料形状,教师应在建构区加入不同长度、大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等等,供幼儿操作体验。
(3)丰富区域墙面环境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创建一个游戏的情境,如好玩的高架桥,在建构区墙面上呈现高架桥以及简单建构技巧的图片,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升游戏的愉悦感、满足感,同时收获建构技能的提升。
2.有效指导幼儿游戏
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戏中,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幼儿参开始建构游戏前,教师可以制定具体的目标计划和干预计划,让幼儿在有效的指导下进行游戏。
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应当在游戏出现困难、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幼儿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而幼儿无法自主解决时协助其解决困难后及时退出。
游戏结束后,师幼可以围绕材料的新玩法、以及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自主解决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提高分享的有效性。
三、反思
经过以上策略调整,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能不断创生出游戏的新玩法,丰富游戏的情境。在区域游戏结束后,分享的有效性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是什么?”、“是怎么搭的?”、“为什么要这么搭?”“下次还可以怎么搭?”等引导性问题层层递进,不仅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玩法、遇到的新问题、解决的对策等,对游戏中幼儿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而且能提升幼儿的建构水平。
参考文献
[1]邵爱红.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0):70-72.
[2]李咏梅.建构活动“美丽的幼儿园”——浅谈中班主题建构活动的推进[J].华夏教师,2018(24):96.
[3]《小纸杯·大世界》——依托绘本主题《纸杯真好玩》开展创造性游戏[J]. 顾慧. 东西南北 2018年19期
[4]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严佳晨,梅婕.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年10期
(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关键词:积木建构游戏;指导策略;幼儿操作
一、案例呈现
背景:建构区的主要玩具是积木,积木都放在一个中等大小的筐子里,筐子上面放着许多大纸箱,筐子里面的积木体积较小,大多为小型的长方体、圆柱体,三角形、半圆等积木投入较少,大块的积木数量不多,积木每年更新一次。
案例:中X班区域游戏开始了,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可是建构区却门可罗雀,而且基本上没有女孩参与。有两个男孩将建构区的积木装到玩具车上运来运去;有一个男孩在建构区玩自己带来的小汽车。教师在教室各区域间巡回观察指导。
此次区域游戏总共持续了20分钟左右。结束后,教师对其他区域情况做了简单总结,表扬了区域收拾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
二、解析与指导
(一)原因分析
1.建构区环境支持性不足
首先是建构区空间规划不科学。区域面积太小,无法满足幼儿进行积木建构;其次是游戏时间不足。幼儿真正进行区域活动的时间大概只有20分钟;此外,材料投放不适宜。材料投放较盲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且材料种类较少,更新周期太长;最后,教师忽略人文环境。建构区只有男孩子参与,且同伴间没有过多的交流,缺乏同伴互动,而且教师对建构区关注不足,缺乏对建构区的师幼对话与互动。
2.教师支持性不足
(1)角色定位不清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将自己定位于游戏的旁观者,在区角间巡回指导,无法有效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
(2)观察指导不足
教师对建构区内幼儿没有过多的关注,缺乏教育指导的敏感性,幼儿在简单摆弄汽车和积木,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时,教师没有及时提供幼儿的支架,而是放任自流,难以提升幼儿的建构水平。
3.分享有效性不足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只简单表扬了区域收拾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并强调了收拾区域的方法,将分享环节简单处理为总结、表扬和批评,疏于对儿童经验进行整合提升。此外教师将分享集中在对当次游戏的点评梳理上,较少进行延伸及拓展。
(二)指导策略
1.科学建构物质环境
(1)保障区域游戏活动时间
将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在一日作息时间表中加以明确,在一日活动中,保障幼儿至少应当有一次连续45分钟以上的区域游戏活动机会
(2)保障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
首先是材料多样且适宜性,在建构区投入牛奶瓶、乐高玩具、奶粉罐、纸杯等多种建构材料,供幼儿操作。其次,丰富材料形状,教师应在建构区加入不同长度、大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等等,供幼儿操作体验。
(3)丰富区域墙面环境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创建一个游戏的情境,如好玩的高架桥,在建构区墙面上呈现高架桥以及简单建构技巧的图片,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升游戏的愉悦感、满足感,同时收获建构技能的提升。
2.有效指导幼儿游戏
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戏中,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幼儿参开始建构游戏前,教师可以制定具体的目标计划和干预计划,让幼儿在有效的指导下进行游戏。
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应当在游戏出现困难、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幼儿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而幼儿无法自主解决时协助其解决困难后及时退出。
游戏结束后,师幼可以围绕材料的新玩法、以及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自主解决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提高分享的有效性。
三、反思
经过以上策略调整,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能不断创生出游戏的新玩法,丰富游戏的情境。在区域游戏结束后,分享的有效性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是什么?”、“是怎么搭的?”、“为什么要这么搭?”“下次还可以怎么搭?”等引导性问题层层递进,不仅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玩法、遇到的新问题、解决的对策等,对游戏中幼儿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而且能提升幼儿的建构水平。
参考文献
[1]邵爱红.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0):70-72.
[2]李咏梅.建构活动“美丽的幼儿园”——浅谈中班主题建构活动的推进[J].华夏教师,2018(24):96.
[3]《小纸杯·大世界》——依托绘本主题《纸杯真好玩》开展创造性游戏[J]. 顾慧. 东西南北 2018年19期
[4]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严佳晨,梅婕.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年10期
(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