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表述诗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的完善离不开巴赫金的复调思想.巴赫金的复调思想是一多种声音融合、平等对话的思想.它存在于众生喧哗语境中,这种对话超出了语言学领域,扩大到言语交际的任何领域.在言语交际中,不同表述主体突破边界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创造新的表述条件、表述语境.具体的表述在言语交际中与其他表述进行交往,形成对话,实现"表述参与对话,并引起对话"的功能.
【机 构】
:
江西社会科学院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南昌330077
【基金项目】
: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一般项目"巴赫金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1WX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述诗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的完善离不开巴赫金的复调思想.巴赫金的复调思想是一多种声音融合、平等对话的思想.它存在于众生喧哗语境中,这种对话超出了语言学领域,扩大到言语交际的任何领域.在言语交际中,不同表述主体突破边界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创造新的表述条件、表述语境.具体的表述在言语交际中与其他表述进行交往,形成对话,实现"表述参与对话,并引起对话"的功能.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以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知识鸿沟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数字鸿沟成为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互联网技术的"人群偏好"、不同类型组织和部门的"数字偏好"以及部分老年群体的"数字障碍"等因素,是形成老年数字鸿沟的主要动因,并使其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主体差异性和破坏性等显著特征.实施"老年友好"型数字化战略,推动乐龄科技的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老年互助、个人主动参与的数字鸿沟治理格局,发挥家庭成员的代际信息反哺作用,保留部分线下服务等举措,有
审美权利这一概念虽然没有在之前的美学理论体系内被明确提出和广泛讨论,但其作为一种隐性话语,始终是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维度,它所涵盖的问题涉及了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尤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更是随处可见其踪迹.审美权利概念的提出不仅深刻地反映着时代背景,而且有丰富的理论准备,其提出的时代背景是权利理论的形成与转向,理论准备是美学的政治化转向,标志是捍卫审美权利的实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性权利,在社会物质资源十分丰富的今天,审美权利所表达的更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注,是主
周武王作帝籍,以祭祀上帝天神,是继承周族敬天传统的创新之举,是伐商的重要举措.敬天思想蕴含着保民思想,二者统一而不可分割.敬天保民包含三重关系,即天—王、王—民、天—民关系,其中天—民关系决定其他两种关系.在周人意识中,天命基本等同于民命.敬天就要保民,保民就是敬天.厉王、宣王时期,抛弃帝籍礼制,意味着周初诸制败坏.西周衰落、败亡,被《系年》作者归结于废弃帝籍礼,也有道理.
南宋建立后,原有的财政体制不能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朝廷逐步进行改革.渡江以前,发运司继承北宋的漕运体系,江南六路财赋多用于上供行在,较少用于军需.建炎三年到绍兴三年,发运司不再是主要的行在供应机构,但朝廷依旧通过发运司、都转运司控制上供财赋,上供行在与地方军需之间产生矛盾.绍兴三年到绍兴十一年,由经制发运司过渡到总领所,中央对军粮供应及军队加强监管.此制度转型,重建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成为其偏安一百五十余年的财政基础.
新文化运动所谓"吃人的礼教"并非泛指儒家礼教,而是特指专制权力的"礼教".儒家礼教的本意乃是"育人",即用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教育人们,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当然,礼教在皇权制度下确实曾经沦为"吃人""以理杀人"的东西.因此,今天应当在走向现代性之际重建儒家礼教.重建礼教的理论依据乃是儒家"制度伦理学"原理——"中国正义论",而其现实依据则是现代生活方式对于社会规范的时代要求.
近代藏书方式的变迁是晚清知识转型的一个表征.公共图书馆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晚清士人的求知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表达.20世纪初,图书馆开始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围绕藏书、编目、读者,晚清小说通过图书馆书写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地讨论了知识的源流、秩序与功能等问题,以矛盾和抵牾的方式留存了晚清知识转型的诸多面相.这种书写包蕴了晚清士人驳杂的知识经验、知识体系与知识观念,从对象、体验、观念等层面丰富了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封建礼教"吃人"这种说法是站在现代立场上对前现代礼教形态的批判.而儒家礼教的真正内涵乃是遵循一定生活方式的生活行事本身的秩序、节律去制礼以教,从而创造、建构起与生活方式相适宜的社会主体及其所置身的生活世界.旧礼教之所以是"吃人"的,就是因为基于前现代生活方式制作的旧礼教所建构起来的集体性家族实体和等级化的生活世界都吞噬和压制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制作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新的礼教形态,从而建构起个体的主体性和现代生活世界.如果说旧礼教"吃人"的话,新礼教则旨在"成人",
《三国志》注引《魏略》关于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通过对先秦汉魏俳优俗赋的考察,可以发现曹植所诵"俳优小说"实则是俗赋.相关的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均表明,在汉魏六朝时期,俗赋已经发展出以演诵故事为主的一脉,成为唐宋说唱文学的源头.以"俳优小说"为切口和出发点,继续考察敦煌俗赋与变文、话本的关系,可以发现俗赋是唐宋转变、说话等讲唱文学产生的文体基础.据此可以推论,白话小说的母体源出于汉魏六朝以来的俗赋.如此则可将中国白话小说的起源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的俗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屡遭诟病,儒家的“礼教”也备受批评.长期以来,人们未能从历史的观点看礼教,造成了对礼教的误解和反感,影响至今.对于礼教,须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回到源头加以考察,剖析其深刻内涵,衡定其历史地位,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讲清楚其内涵与地位、意义和价值以及后来的异化.应当在深刻反思其发展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仁为本,仁礼并建,构建具有自由、平等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新时代的新礼教.
黄河文化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黄河文化精神的生成经历了从鸿蒙运化到人文观照、从直观体验到认知思考、从人水情缘到价值引领三重层级.要强化黄河文化精神的自律,还要向人们说明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因,同时还要理清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时间脉络、学理脉络和境遇脉络,这是理解整个黄河文化精神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