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活动对象的主体是群众,活动的关键点是群众的参与度,活动的落脚点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伊通县紧紧围绕群众“参与度”这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命线”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问需于民,吸引群众“想参与”
精准了解需求。线上、线下并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群众需求。依托“爱汇益通”新时代文明实践公众号平台,开发线上需求定制、大数据线上分析等功能,从而实现以“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专家群众评单”的“四单”模式,推动志愿服务群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服务时间从“集中”向“常态”转变、服务方式从“单向”向“互动”转变。线下对接志愿服务队通过“结亲戚”途径,拉近与群众的关系,了解群众需求。
精心搭建载体。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现状,在全县重点推广规则简单、易学易懂、趣味性强、安全系数高的门球运动,通过精心组织每周的居民小组积分赛、每月的村排名赛、年度的乡镇间比赛和各级各类联谊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活动。
精细设计活动。疫情防控中组织开展了“我爱我家,亲情包保”志愿服务活动,研发3个小程序,发动公职人员1.1万人,与全县近28万名居民群众交流互动、联手抗疫,参与活动人数达30万人,约占全县总人数的66%;建立亲友互助微信群1.2万余个;开展活动20余期,参与人员400余万人次,筑起了伊通县疫情联防联控的坚固防线。此项做法被编入“全国宣传系统干部培训教材”。
强化保障,确保群众“能参与”
强化阵地建设。挂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中心、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志愿者孵化基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站197个、点1239个,成立分中心8个、基地10个,实现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屯四级全覆盖。在上级要求的“五有标准”基础上逐步提升为“组织领导有力度、阵地建设有标准、队伍组建有体系、活动开展有常态、工作开展有模式、实践活动有主题、特色项目有创新、考核办法有机制、工作管理有规范、文明实践有氛围”的“十有标准”。
强化制度保障。出台一系列文件,为活动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大考核力度,把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
强化理论支撑。与吉林大学联合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提升农村群众参与度的课题研究》,邀请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农村群众参与度,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侧重针对性、实效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强化技术服务。建设“一云三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线上“智慧云+电脑屏、手机屏、电子展示屏”,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宣传和推介,完善点单、统单、派单、评单机制。利用平台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并根据统计结果评定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者。
强化队伍组建。分类实施抓好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志愿服务总队、专业志愿服务队、各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志愿服务总队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带头参与发起志愿服务项目,指导、引领全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县有志愿服务团队403个、志愿者5.3万人,累计开展活动32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4万余人次。
创新模式,方便群众“常参与”
构建“1+1+5+N”活动内涵标准化模式。构建了村级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的标准:即1个核心、1个平台、5项常规、N项志愿服務。1个核心指以真正满足群众需求为核心;1个平台指搭建把群众聚集起来的文体活动平台;5项常规是开展文体活动前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开展5个常规项目:教育类(理论宣讲、思想教育等),服务类(送戏下乡、健康讲座等),自治类(村民议事、民主选举等),选树类(“文明家庭”“干净人家”“吉林好人”等评选),中心工作类(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N”指其他各类志愿服务队开展的若干志愿服务活动。
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拟课堂”运行模式。以村级文明实践站为切入点,把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比拟成“课堂”教学,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者与群众交流互动,学学相长,互相促进,使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像课堂教学一样规范开展,贯穿起全县中心、所、站、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极具可行性、实效性、稳固性、规范性和深入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拟课堂”模式。
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拓展模式。在“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中突出抓好“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创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整合优势,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志愿者采取“1带3”模式,推动创建“干净人家”近6000户;教育系统结合家风建设组织农村学生家庭创建“干净人家”近2.4万户;妇联成员推动创建“干净人家”近4800户;各村“和美家园你我共建”志愿服务团队推动创建“干净人家”近2.4万户;县直部门志愿服务队在包保贫困户中推动创建干净人家300余户,合计共建5.8万户。伊通县被推荐为全省“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先进县。
内力驱动,激发群众“要参与”
让群众成为主人。成立了门球协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五会合一”的自治组织,推进自治活动的开展和自治能力的提升,使群众真正成为基层自治组织的主人。
让志愿服务成为荣耀。开展“百站千点万岗”村级志愿服务工程,在各居民小组每10户设置一个志愿服务岗,现已设立志愿服务岗7900余个,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氛围正逐步形成。
让文明实践成为习惯。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常“六项行动”,即家风建设行动、小手拉大手行动、乡贤示范引领行动、村级志愿服务行动、村干部表率示范行动、县直志愿服务队对接行动,推进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使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柳 絮
问需于民,吸引群众“想参与”
精准了解需求。线上、线下并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群众需求。依托“爱汇益通”新时代文明实践公众号平台,开发线上需求定制、大数据线上分析等功能,从而实现以“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专家群众评单”的“四单”模式,推动志愿服务群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服务时间从“集中”向“常态”转变、服务方式从“单向”向“互动”转变。线下对接志愿服务队通过“结亲戚”途径,拉近与群众的关系,了解群众需求。
精心搭建载体。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现状,在全县重点推广规则简单、易学易懂、趣味性强、安全系数高的门球运动,通过精心组织每周的居民小组积分赛、每月的村排名赛、年度的乡镇间比赛和各级各类联谊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活动。
精细设计活动。疫情防控中组织开展了“我爱我家,亲情包保”志愿服务活动,研发3个小程序,发动公职人员1.1万人,与全县近28万名居民群众交流互动、联手抗疫,参与活动人数达30万人,约占全县总人数的66%;建立亲友互助微信群1.2万余个;开展活动20余期,参与人员400余万人次,筑起了伊通县疫情联防联控的坚固防线。此项做法被编入“全国宣传系统干部培训教材”。
强化保障,确保群众“能参与”
强化阵地建设。挂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中心、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志愿者孵化基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站197个、点1239个,成立分中心8个、基地10个,实现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屯四级全覆盖。在上级要求的“五有标准”基础上逐步提升为“组织领导有力度、阵地建设有标准、队伍组建有体系、活动开展有常态、工作开展有模式、实践活动有主题、特色项目有创新、考核办法有机制、工作管理有规范、文明实践有氛围”的“十有标准”。
强化制度保障。出台一系列文件,为活动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大考核力度,把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
强化理论支撑。与吉林大学联合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提升农村群众参与度的课题研究》,邀请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农村群众参与度,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侧重针对性、实效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强化技术服务。建设“一云三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线上“智慧云+电脑屏、手机屏、电子展示屏”,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宣传和推介,完善点单、统单、派单、评单机制。利用平台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并根据统计结果评定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者。
强化队伍组建。分类实施抓好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志愿服务总队、专业志愿服务队、各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志愿服务总队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带头参与发起志愿服务项目,指导、引领全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县有志愿服务团队403个、志愿者5.3万人,累计开展活动32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4万余人次。
创新模式,方便群众“常参与”
构建“1+1+5+N”活动内涵标准化模式。构建了村级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的标准:即1个核心、1个平台、5项常规、N项志愿服務。1个核心指以真正满足群众需求为核心;1个平台指搭建把群众聚集起来的文体活动平台;5项常规是开展文体活动前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开展5个常规项目:教育类(理论宣讲、思想教育等),服务类(送戏下乡、健康讲座等),自治类(村民议事、民主选举等),选树类(“文明家庭”“干净人家”“吉林好人”等评选),中心工作类(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N”指其他各类志愿服务队开展的若干志愿服务活动。
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拟课堂”运行模式。以村级文明实践站为切入点,把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比拟成“课堂”教学,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者与群众交流互动,学学相长,互相促进,使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像课堂教学一样规范开展,贯穿起全县中心、所、站、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极具可行性、实效性、稳固性、规范性和深入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拟课堂”模式。
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拓展模式。在“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中突出抓好“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创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整合优势,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志愿者采取“1带3”模式,推动创建“干净人家”近6000户;教育系统结合家风建设组织农村学生家庭创建“干净人家”近2.4万户;妇联成员推动创建“干净人家”近4800户;各村“和美家园你我共建”志愿服务团队推动创建“干净人家”近2.4万户;县直部门志愿服务队在包保贫困户中推动创建干净人家300余户,合计共建5.8万户。伊通县被推荐为全省“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先进县。
内力驱动,激发群众“要参与”
让群众成为主人。成立了门球协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五会合一”的自治组织,推进自治活动的开展和自治能力的提升,使群众真正成为基层自治组织的主人。
让志愿服务成为荣耀。开展“百站千点万岗”村级志愿服务工程,在各居民小组每10户设置一个志愿服务岗,现已设立志愿服务岗7900余个,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氛围正逐步形成。
让文明实践成为习惯。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常“六项行动”,即家风建设行动、小手拉大手行动、乡贤示范引领行动、村级志愿服务行动、村干部表率示范行动、县直志愿服务队对接行动,推进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使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