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大学时,一个朋友很喜欢陈绮贞。那时豆瓣还没有开FM,在豆瓣上讨论音乐是一件别扭的事,要么开贴“我唱歌给你听”,用自己的声音去打扰别人的生活,要么就只能靠两手打字画饼充饥地强行辩论了。
豆瓣上最火的就是陈绮贞。那个朋友问我“你知道陈绮贞不”,我说不就是流行的非主流么,太多人以喜欢这类东西为傲,其实说白了就是某種好东西,因为挺好而不至于被埋没,却又没有好到完全流行。好得很尴尬。我一直认为,陈绮贞就是那样的,讲一些轻度励志的话,哼一些自由独立的曲,既不是时代曲,也不是墓志铭,反正就是轻舞曼纱、欲拒还迎。
然而,看完《不在他方》(英文书名叫做“Placeless Place”),我突然觉得,所谓静水流深,陈绮贞代表的情感偶尔也是很强烈的。就像书中的访谈录里,记者问她的“悲”,她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强烈的情绪,而她总是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处理了这种情绪,而不至于让自己走进一个死胡同。每完成一个创作,陈绮贞和很多作家一样都会陷入一种空洞,对于被那么多信众期待着的她而言,不得不面对这样一堵围墙,也许只有撞得头破血流,才能翻越过去。
除了偶尔的强烈负面情感,《不在他方》的更多内容其实是在体现陈绮贞对生活的热爱。人如其歌,她爱好去各地旅行,总是尽可能地了解风土人情,尝试新鲜的事物。对于家乡,她也有着独一无二的真挚情感,尤其是对台北早餐店的深刻观察,令人叹服。
在书中,陈绮贞也提到了一些艺术家朋友。他们往往多才多艺,在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上都有收获。其实陈绮贞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词、作曲、编曲、演奏,她还尝试摄影、写作。
不知道多年过去,陈绮贞有没有变成真正的流行,但至少从书中看到,她从没有停止自己的体悟的累积。我那位喜欢陈绮贞的旧友好久也没有联系了,但是看着陈绮贞的一些生活态度慢慢被别人奉为圭臬,那些诗和远方的叨念,或许并没有我当时评价的那么不堪。
豆瓣上最火的就是陈绮贞。那个朋友问我“你知道陈绮贞不”,我说不就是流行的非主流么,太多人以喜欢这类东西为傲,其实说白了就是某種好东西,因为挺好而不至于被埋没,却又没有好到完全流行。好得很尴尬。我一直认为,陈绮贞就是那样的,讲一些轻度励志的话,哼一些自由独立的曲,既不是时代曲,也不是墓志铭,反正就是轻舞曼纱、欲拒还迎。
然而,看完《不在他方》(英文书名叫做“Placeless Place”),我突然觉得,所谓静水流深,陈绮贞代表的情感偶尔也是很强烈的。就像书中的访谈录里,记者问她的“悲”,她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强烈的情绪,而她总是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处理了这种情绪,而不至于让自己走进一个死胡同。每完成一个创作,陈绮贞和很多作家一样都会陷入一种空洞,对于被那么多信众期待着的她而言,不得不面对这样一堵围墙,也许只有撞得头破血流,才能翻越过去。
除了偶尔的强烈负面情感,《不在他方》的更多内容其实是在体现陈绮贞对生活的热爱。人如其歌,她爱好去各地旅行,总是尽可能地了解风土人情,尝试新鲜的事物。对于家乡,她也有着独一无二的真挚情感,尤其是对台北早餐店的深刻观察,令人叹服。
在书中,陈绮贞也提到了一些艺术家朋友。他们往往多才多艺,在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上都有收获。其实陈绮贞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词、作曲、编曲、演奏,她还尝试摄影、写作。
不知道多年过去,陈绮贞有没有变成真正的流行,但至少从书中看到,她从没有停止自己的体悟的累积。我那位喜欢陈绮贞的旧友好久也没有联系了,但是看着陈绮贞的一些生活态度慢慢被别人奉为圭臬,那些诗和远方的叨念,或许并没有我当时评价的那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