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可道,非常稻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kll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铭记理由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于是,杂交水稻之父、米神等多重身份之外。袁隆平又多了个头衔:亿万富翁。但他,始终钟情于科研、钟情于水稻。
  
  一切都源于47年前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的一次偶然发现。
  系统选育时,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子大,籽粒非常饱满。这带给他灵感:这株稻是杂交稻,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后来,这个灵感养活了7000万人。他,也成为新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袁隆平。
  
  天伦之乐伴老年
  
  有个段子说中国人吃饱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这话看着大,但袁老身后跟着一摞沉甸甸的头衔是无可争议的事: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尾大不掉啊。”他谦虚地自嘲:“但也有好处,尾巴大了翘不起来。”
  生活中,这位被尊为“杂交水稻之父”、“米神”的老人谦卑如平民一般生活着,拿4000块钱的工资,穿12块钱的衬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杂交稻。
  2007年他出席影响世界华人颁奖典礼的时候,经人提点才恍然大悟地望着身旁频频向自己致意的女士说:“原来你就是巩俐啊!你还不到30岁吧?”
  “噗——”忆起这事,连平素寡言沉稳的夫人邓哲也忍不住笑了。不管他做了多大贡献,对她来说,他永远是可爱可亲的“袁老师”,是一家的丈夫、父亲和爷爷。而他,也怜爱地对外人称她为“贤内助”,毫无那个年代夫妻之间直呼其名的羞怯。
  2009年对于袁隆平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完成亩产900斤的目标就看今朝,到那时,也许才是袁老真正回归小院儿安享天伦的时刻。
  在一个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远、充满田园气息的院子里,袁隆平和他的儿孙们住在一起。小楼外是一个走廊,走廊上随处可见小孩的玩具。這些玩具属于袁老的两个孙女:有晴和有清。
  每天,邓哲在小院里忙里忙外,张罗袁老的生活和伙食。如果家人回来得齐,她更是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一直在埋头做事。邓哲是一个沉默、实在的女人。“结婚40多年我基本什么家务活都没干过,我的‘贤内助’好啊!”袁老动情地说。
  小院是袁老的世外桃源。只要有可能,只要有时间,只要在长沙,袁隆平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与晚辈们团聚的机会。尽管相比于忙碌的岁月,这样的日子显得太过短暂,可却是袁隆平心中最珍贵的时刻。
  袁老三个儿子,老大学金融,老二学生物技术,只有老三学农。三个儿子无论从名气还是成就来说都远远赶不上父亲,袁老却说:“何必要超过载呢?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我也没什么了不起。”
  
  大龄男遇见大龄女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被分配到怀化安江农校教书。
  他出了名的“不修边幅”,找不到黑板刷,就用衣袖抹,衣服经常脏得被人戏称为“油渣”。介绍对象,女孩子都嫌他“太不注意打扮”。就这样,一拖拖到了34岁。
  缘分牵扯着另一个同病相怜的人。邓哲,袁隆平的学生,1957年从安江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黔阳县农业局当技术员。由于家庭成分不好,邓哲到25岁还孤身一人。
  1963年冬,邓在地区农业局学习,老同学谢万安来了。他心直快,“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吧,就是我们大家都很尊敬和熟悉的袁隆平老师。”邓哲有点羞,有点喜,没有直接回答老同学的问题,心里却像翻了锅似地想开了:袁老师教过我遗传育种课,还经常带领我们下沅江游泳,他教学认真,待人诚恳,人品很好,可就是……脏了点儿。
  老同学的劝说到底起了作用,二人很快交往起来。从此,袁隆平常常往返于安江农校与两路口农技站之间,足足5公里路程,可他丝毫不觉得累。
  一天,他约邓哲看电影,看完电影后送她回农技站。邓哲怕影响不好,不让他送,他说:“我们大男大女,谈情说爱,正正当当,有什么影响不好,就是要扩大影响!”
  1964年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行职工业余男女篮球比赛,邓哲参加了女队。天降大雪,赛场选在安江农校的礼堂球场。球队进了学校,邓哲也大大方方进到袁老师宿舍。洗手时邓哲才发现,房内唯一一个脸盆竟然漏水。再看旁边,单人床上蚊帐半高半矮,布满了灰;桌上和床上横七竖八堆着各种书籍……这个家,太需要一个贤慧能干的女人了!
  那边厢,袁隆平也早就“买通”裁判,巧妙安排场次。比赛休息的时候他拉着她去领结婚证,袁隆平骑着车,邓哲措在后面。路上碰到邓哲的哥哥,他说哎呀你怎么搞的,比赛都不比了。袁隆平笑着答,比赛明天还可以比嘛,结婚最重要,我着急啊,我那么大年纪了。
  
  “贤内助”是最宝贝的
  
  妻子的温和细腻与袁隆平大大咧咧的性格正好形成互补,10岁的年龄差距并没有让这对夫妻产生任何的不和。无论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日子里,还是在研究杂交水稻忙碌的日子里,邓哲总是不离不弃支持着袁隆平。
  邓哲为袁隆平在办公室里准备了两套衣服,一套是下田穿的,另一套是会见客人时穿的。袁隆平经常是刚蹲到水田里,就接到通知,某某领导从好远的地方来看望他。他只得上岸,匆匆换一套西装,裤脚才卷好边,客人就到了。他极不自在地穿着西装,给客人介绍超级稻。
  “不换件衣服,对人不礼貌。这也是老伴对我的要求。”袁隆平笑着说。
  当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痴情于科研而又不太关心政治的袁隆平仍然一如既往,把心思放在水稻上。校园内很快就出现了指向袁隆平的大幅标语和大字报。
  一天,邓哲抱着襁褓中的大儿子在校园里看大字报,袁隆平忧心忡忡地走到妻子身边,非常郑重地对妻子说:“邓哲,我先跟你讲一下,你好有个思想准备,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斗,回来就要进‘牛棚’了。”邓哲听到丈夫的言辞之中充满了忧虑,便斩钉截铁地安慰丈夫说:“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我跟你一起回去种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妻子的明确表态,深深鼓舞并打动了逆境中的袁隆平。
  1974年底,袁隆平的父亲病危。邓哲遵照老人的意愿,铁着心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丈夫。不久,老人去世了,邓哲忍着沉痛独自料理完后事,硬是没有影响仍在外地搞研究的丈夫。
  1982年8月,袁隆平的岳母患癌症住院。当时,回黔阳探亲的袁隆平马上要去国外访问,岳母的病情让他去留两难。邓哲看穿了丈夫的心思,安慰他:“你放心去吧,母亲有我照顾,不要紧的。”可是,等袁隆平从国外回来,岳母已经安息九泉。他难过地对妻子说:“真是忠孝难两全啊!两位老人去世,我都未能送终,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啊!”邓哲一听,泪都下来了,但她还是劝慰丈夫:“你把杂交水稻试验搞成功,就是对老人尽了最大的孝。”
  
  最初的梦想
  
  年轻的时候,袁隆平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米粒长得像花生米一样大,然后他和助手们坐在水稻下面乘凉。直到今天,为了这个美丽的梦,79岁的袁隆平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
  培育水稻的手,牵着一双烹饪米饭的巧手。袁隆平最珍贵、最宝贝的还是一起度过了四十多年风雨的老伴。邓哲温柔地说:他的荣誉我都分享到了,辛苦我没有。
  这一刻,老袁感激在心。
其他文献
铭记理由    作为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的中方陈述人,在暮年付出巨大身心劳动的何振梁,无疑是促成北京申奥成功的标志性人物,同时也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  原《人民日报》记者、比何振梁年长两岁的梁丽娟,以中国女性特有的贤惠与坚强。  与丈夫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共同携手成就了一番伟大的奥运事业。    何振梁是这样描述与妻子的结合的:“这辈子我作了两个正确选择:一是入党;一就
期刊
1962年9月25日,阎又文的生命轨迹终止在担任农业部粮油局局长的职务上,时年48岁。临终前他对妻子留下一句话:“有事找组织。”没来得及说清楚自己的身份,就带走了这个秘密。  他这一走,也带走了阎家子女的大好前程。不知阎又文当时有没有预感。在那个看重出身的年代,一瓢“政审不合格”的冷水泼乱了他六个子女的人生安排。当记者问起阎家子女的人生经历,他们感慨不已。  阎颐兰15岁半入伍,17岁就当上了代理
期刊
陈少敏的婚恋生活,一如她迥异常人的性格一样,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1928年,陈少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前往青岛领导工人运动。1930年2月,陈少敏被派到山东临时省委书记任国桢身边,与他假扮夫妻,协助他工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对假夫妻却相爱了,竟成了真夫妻。  然而,对于陈少敏来说,幸福的婚姻生活太短了。1931年10月,陈少敏刚生下女儿,任国桢就被派往山西工作,刚到太原,就因叛徒出卖而被杀害。 
期刊
为秘密使命死了也值    转折始于1958年夏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研究员邓稼先突然接到参与核试验的调令。下调令的,正是核试验总负责人、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  一想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就要实现,邓稼先既兴奋又紧张,不禁问道:“我能行吗?”但他心里清楚,调令是组织上的决定,不管行不行,都必须服从调动。  核试验具有绝对隐秘性,科研人員不仅要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做报告
期刊
铭名理由      5·12大地震哀恸天下,同时也涌现出了无数感人的人和事。其中,为了抗震救灾英勇献身的51岁羌族机长邱光华,无疑是最值得人们铭记在心的代表之一。  作为周总理挑选的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地震发生后,还有几个月就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请缨到救灾一线去。  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失踪。10天后,飞机残骸才被找到,机上人員全部遇难。    
期刊
这个一米八几的年轻人每天坐在衣服堆里,粗大的黑手上下翻飞,“织就”他的北京生活。    王子的“中国姐姐”    每一次王子出场都像电影一般。  他叫奥比达(Obinna),一米八几的个头,雄壮魁梧。他跟大家打招呼,一脸阳光灿烂。  在北京平安大道,一个名叫“埃菲布衣”的店。店里挂满了花花绿绿样式别致的服饰,十足的非洲风情。而王子就坐在衣服堆中,一双大黑手灵巧地穿针引线。“在非洲,无论男女,从小学
期刊
大可不必对精神出轨上纲上线。    周轻言:  网络人气作家、知名时评人,文笔以诙谐、辛辣讽刺见长。其网络小说以及时评杂文深受众多网友热捧。  世间有没有一种绝对忠于对方的情感?答案是否定的。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所以,彼此忠于感情这件事,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和道德要求,并不切合实际,我们无法要求一个人在精神和肉体上对你达到高度一致的忠诚,特别是精神上的。  请相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
期刊
铭记理由    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一名美国医学博士,怀着治病救人的善念来到中国。他原本打算在中国停留一年,最终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娶了一位中国妻子。还是第一位取得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士。他就是新中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消灭皮肤病、防治麻风病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马海德。    1939年冬季的一天,延安。正在鲁迅艺术学校学习的周苏菲匆匆敲开一个窑洞的门。那时候,身为电影
期刊
服老,退休,老伴    去世那天,是任仲夷来到广东的第25年纪念日。他在省委书记的任上其实只干了4年多。在切除了胆囊、经历了脑中风等事故后,他在申请退休的名单中写上自己的名字。“不服老真的不行了”,他对老伴王玄说。  生活安静下来,任仲夷却又觉得其实服老也有个过程,出门参加一些文艺界思想界的聚会在现阶段还是可以的。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聚会在荔湾广场的“西关人家”,和于光远等人一起边聊边吃粤式茶点小吃
期刊
叶倾城:  作家,著有《优雅地低于爱情》、《元配》等长篇小说。    她想死。  这念头日日夜夜纠缠她,她抱着孩子站在窗边,空气中仿佛有看不见的手在拉扯她的踝骨:跳下去,一了百了。她一天天的总在想: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世间来?她的孩子,正如所有的孩子一样,花朵一样荏弱,井水一样闪着微光。是否没有选择,这孩子长大了,不是变成虎豹狼虫,就是被它们所噬?既然这样,要不要,带孩子一起走?  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