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荣国生于1979年,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2003年7月由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制造机器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进入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在机加车间从事6年工艺设计后调入设计部门。他参加过多型产品的研制生产,完成多项产品的设计开发,十余项产品故障排查,组织多次QC小组活动。他也获得过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船重工集团公司QC成果一等奖、山西省QC成果优秀奖、西安船舶工业设备公司QC成果二等奖等,取得过4项国家专利、10项公司技术秘密,获奖科技报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质量标杆个人、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年少家贫立大志
杨荣国出生在大同矿务局的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父亲常年在井下工作,家中大小事情都由母亲操持。杨荣国有2个哥哥、1个妹妹,家中经济一直很拮据,但兄妹四人整天玩在一起,也很开心。
“我父亲是党员,脏活儿、累活儿总是抢着干,40岁出头已经压弯了腰,后因得了矽肺病提前退休。母亲是个文化人,高中毕业,因为常年要照顾我们兄妹四人和家中的两位老人,积劳成疾。但是她从不向困难低头,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杨荣国回忆说,“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因工伤胳膊骨折,病休期间,每月只有一点工伤补助,除去给老人固定的赡养费,根本解决不了一大家子的温饱。原本就精打细算的母亲更是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我们上学后,母亲白天学理发,晚上给别人洗衣服贴补家用。父亲则捡来打包带,学着编筐子和菜篮子。一家人半年多起早贪黑地劳动,终于熬过了那段日子。”
原本以为老天会眷顾杨荣国一家,没想到一次意外,夺走了杨荣国妹妹的生命。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杨荣国母亲孱弱的身体再也撑不住了,日渐消瘦的母亲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父亲举债带母亲四处寻医问药,一年半后,母亲的病终于有了好转。为了杨荣国兄弟,母亲重新站了起来。母亲当时说的话,杨荣国至今记忆犹新。“咱们现在家里很困难,有人帮咱们,要记住报答人家;别人不帮咱们,不要怪他们,咱们自己解决!”就是在母亲这种“不等、不靠”的教导下,杨荣国一家人再次走出困境,还清了债务。
“其实,我们兄弟三人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因经济困难,母亲安排大哥当了兵、二哥上了技校,到我初中毕业时,家里经济条件稍有好转,母亲就决定让我读高中、考大学。”杨荣国眼睛有些湿润地说道。
1999年杨荣国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考上了太原理工大学。为了供他上大学,杨荣国的两个哥哥都兼两三份工,家人的付出是杨荣国刻苦学习的动力,在大学,杨荣国勤工助学、当家教、获奖学金,尽量缓减家里的压力。本科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没有听老师同学的建议报考研究生,而是直接参加了工作。因为他知道,他在学校多待一天,家人们就多辛苦一天。他要像母亲一样,撑起这个家,与哥哥们一起让母亲的晚年幸福安康。
初入社会著梦想
2003年7月,杨荣国大学毕业,进入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他主动申请去最繁忙的车间,那是一个专门从事精密机械加工的生产车间。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军工品质,内心顿时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他的心从此与海防事业拴在了一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学得好,自然要有一位好师傅。杨荣国的师傅是车间的技术骨干,整天爬高下低,同时处理着多个技术问题。师傅处理所有问题都带着他,给他讲解处理的思路和方法,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
车间的生产任务繁重,为了保证生产进度,杨荣国几乎天天待在生产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晚上和节假日大多在加班,连续作战是车间的传统,有时为了一个生产节点,中午连班、晚上加班到黎明。看着一件件倾注自己劳动的产品出厂,杨荣国心里满是欣喜和自豪。
自豪之余,杨荣国越来越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用,需要“充电”。2007年,他终于等来了一个进修机会——江苏科技大学在公司招收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为了得到这个机会,他每晚加完班后回到家还要学习到凌晨,最终以公司第一名、全国前8%的好成绩被录取,并顺利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他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也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2009年,他调入了公司的设计部门。根据自己的加工经验,他对各项研制、批产产品提出几百项图纸改进建议,均落实到图纸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工艺性、降低生产成本。
设计部门需要撰写技术报告、质量总结报告和各种分析报告。这些写作工作成了他新的挑战。经过工厂的总工程师和一位副总工程师的多次指导,他的写作思路变得清晰,条理性增强,掌握了其间的一些要领。近5年,除了日常工作报告外,他还撰写了30余篇获奖科技报告及论文,并参与多项报奖材料的撰写工作。
勇于创新挑重担
工艺优化、技术创新是产品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2006年公司多型产品批产,加上科研产品,车间的生产压力巨大,经常完不成生产进度。杨荣国现场调查了各种加工设备的生产现状,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车间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有设备利用率不均衡、瓶颈设备压力大的特点。通过分析零件现行工艺的加工特点,找到突破点,采取调整机床、工序分散、工序集中、设计专用的刀夹量具、改造机床、调整切削参数、改进测量方法等多种方法完成了几十项零件的工艺优化,缓减了瓶颈设备的压力,提高了零件的加工效率,其中18项获得公司工艺优化创新奖。
在生产车间,操作人员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技术传承方式普遍存在,基于操作人员理论水平的局限,部分技能的传承只局限于某种零件上,徒弟如果没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随着操作人员的退休、调动,很多加工技能和技巧逐渐衰退、消失。“例如,某定型产品零件阀座的端面喷涂耐磨合金,工艺要求通过研磨保证耐磨合金层平面度0.0008mm,粗糙度Ra0.1,合金层厚度公差只有0.010mm。承担这道研磨工序的钳工师傅面临退休,徒弟操作的合格率不到20%,造成零件大量返工。我连续半个月观察这位师傅的操作过程,详细记录每一个操作手法和步骤,了解师傅操作时的力度,对各操作加工余量进行量化,查阅钳工技能等书籍,寻找每步操作的理论依据和要领,编制出该研磨工序的操作规范,对每个操作步骤的要领进行注明。按照规范操作,徒弟的加工合格率提升到85%以上。”杨荣国说。该阀座的研磨规范解决了该工序的技术传承问题,被公司列为技术秘密进行保护。
埋头攻关做脊梁
新产品的研发是一项考验技术实力和想象力的工作。进入设计部门后,杨荣国先后承担多项非标设备的设计开发和改进工作,每次设计和改进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每次设计开发,他都收集类似产品信息,了解现有产品的使用情况,在不足之处下功夫、加创新,以提升产品的新颖性和附加值。
快速高同步自润滑气缸要求多个气缸同时快速动作以提供一个较大的推动力。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大、负载、摩擦阻力、内外泄漏、制造与安装精度等诸多因素不同的影响,通常气缸的同步性较差。因此气缸的同步性研究是近年来气缸研究的一大难点。经过调研和分析,杨荣国将影响同步性的各个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对各个技术要点分别进行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和教授,反复分析论证,终于在气缸的密封、润滑和快速动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杨荣国设计了多套气缸结构方案,通过风险分析、经济评估,选定最终的气缸设计方案并通过方案评审。从设计、建模、仿真到校核,一次次的反复和修正,经过一个月的连续奋战,气缸的设计图纸终于完成了。就在大家准备庆功时,用户突然更改了气缸的一个指标。别看只是一个小指标的改动,整个气缸的结构却需要重新调整。用户的需求就是奋斗目标,杨荣国鼓足士气、战胜疲劳,5天的挑灯夜战,全套气缸图纸修改完成,并通过了设计评审。对生产的气缸进行各项试验,实现了多气缸高同步快速动作的目标,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在气缸设计中产出了1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该气缸的成功研制也获得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合作是发展的主流,没有好的团队很难完成大的目标和系统工程,故2012年我们组建了总体攻坚QC小组。这个由各部门骨干组成的精英团队一成立就迅速开展活动,解决公司的重大质量、技术难题……”杨荣国越说越兴奋,那一脸的坚定和骄傲,诠释的不仅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责任,还预示着平阳重工辉煌的未来。
年少家贫立大志
杨荣国出生在大同矿务局的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父亲常年在井下工作,家中大小事情都由母亲操持。杨荣国有2个哥哥、1个妹妹,家中经济一直很拮据,但兄妹四人整天玩在一起,也很开心。
“我父亲是党员,脏活儿、累活儿总是抢着干,40岁出头已经压弯了腰,后因得了矽肺病提前退休。母亲是个文化人,高中毕业,因为常年要照顾我们兄妹四人和家中的两位老人,积劳成疾。但是她从不向困难低头,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杨荣国回忆说,“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因工伤胳膊骨折,病休期间,每月只有一点工伤补助,除去给老人固定的赡养费,根本解决不了一大家子的温饱。原本就精打细算的母亲更是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我们上学后,母亲白天学理发,晚上给别人洗衣服贴补家用。父亲则捡来打包带,学着编筐子和菜篮子。一家人半年多起早贪黑地劳动,终于熬过了那段日子。”
原本以为老天会眷顾杨荣国一家,没想到一次意外,夺走了杨荣国妹妹的生命。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杨荣国母亲孱弱的身体再也撑不住了,日渐消瘦的母亲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父亲举债带母亲四处寻医问药,一年半后,母亲的病终于有了好转。为了杨荣国兄弟,母亲重新站了起来。母亲当时说的话,杨荣国至今记忆犹新。“咱们现在家里很困难,有人帮咱们,要记住报答人家;别人不帮咱们,不要怪他们,咱们自己解决!”就是在母亲这种“不等、不靠”的教导下,杨荣国一家人再次走出困境,还清了债务。
“其实,我们兄弟三人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因经济困难,母亲安排大哥当了兵、二哥上了技校,到我初中毕业时,家里经济条件稍有好转,母亲就决定让我读高中、考大学。”杨荣国眼睛有些湿润地说道。
1999年杨荣国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考上了太原理工大学。为了供他上大学,杨荣国的两个哥哥都兼两三份工,家人的付出是杨荣国刻苦学习的动力,在大学,杨荣国勤工助学、当家教、获奖学金,尽量缓减家里的压力。本科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没有听老师同学的建议报考研究生,而是直接参加了工作。因为他知道,他在学校多待一天,家人们就多辛苦一天。他要像母亲一样,撑起这个家,与哥哥们一起让母亲的晚年幸福安康。
初入社会著梦想
2003年7月,杨荣国大学毕业,进入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他主动申请去最繁忙的车间,那是一个专门从事精密机械加工的生产车间。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军工品质,内心顿时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他的心从此与海防事业拴在了一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学得好,自然要有一位好师傅。杨荣国的师傅是车间的技术骨干,整天爬高下低,同时处理着多个技术问题。师傅处理所有问题都带着他,给他讲解处理的思路和方法,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
车间的生产任务繁重,为了保证生产进度,杨荣国几乎天天待在生产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晚上和节假日大多在加班,连续作战是车间的传统,有时为了一个生产节点,中午连班、晚上加班到黎明。看着一件件倾注自己劳动的产品出厂,杨荣国心里满是欣喜和自豪。
自豪之余,杨荣国越来越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用,需要“充电”。2007年,他终于等来了一个进修机会——江苏科技大学在公司招收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为了得到这个机会,他每晚加完班后回到家还要学习到凌晨,最终以公司第一名、全国前8%的好成绩被录取,并顺利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他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也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2009年,他调入了公司的设计部门。根据自己的加工经验,他对各项研制、批产产品提出几百项图纸改进建议,均落实到图纸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工艺性、降低生产成本。
设计部门需要撰写技术报告、质量总结报告和各种分析报告。这些写作工作成了他新的挑战。经过工厂的总工程师和一位副总工程师的多次指导,他的写作思路变得清晰,条理性增强,掌握了其间的一些要领。近5年,除了日常工作报告外,他还撰写了30余篇获奖科技报告及论文,并参与多项报奖材料的撰写工作。
勇于创新挑重担
工艺优化、技术创新是产品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2006年公司多型产品批产,加上科研产品,车间的生产压力巨大,经常完不成生产进度。杨荣国现场调查了各种加工设备的生产现状,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车间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有设备利用率不均衡、瓶颈设备压力大的特点。通过分析零件现行工艺的加工特点,找到突破点,采取调整机床、工序分散、工序集中、设计专用的刀夹量具、改造机床、调整切削参数、改进测量方法等多种方法完成了几十项零件的工艺优化,缓减了瓶颈设备的压力,提高了零件的加工效率,其中18项获得公司工艺优化创新奖。
在生产车间,操作人员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技术传承方式普遍存在,基于操作人员理论水平的局限,部分技能的传承只局限于某种零件上,徒弟如果没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随着操作人员的退休、调动,很多加工技能和技巧逐渐衰退、消失。“例如,某定型产品零件阀座的端面喷涂耐磨合金,工艺要求通过研磨保证耐磨合金层平面度0.0008mm,粗糙度Ra0.1,合金层厚度公差只有0.010mm。承担这道研磨工序的钳工师傅面临退休,徒弟操作的合格率不到20%,造成零件大量返工。我连续半个月观察这位师傅的操作过程,详细记录每一个操作手法和步骤,了解师傅操作时的力度,对各操作加工余量进行量化,查阅钳工技能等书籍,寻找每步操作的理论依据和要领,编制出该研磨工序的操作规范,对每个操作步骤的要领进行注明。按照规范操作,徒弟的加工合格率提升到85%以上。”杨荣国说。该阀座的研磨规范解决了该工序的技术传承问题,被公司列为技术秘密进行保护。
埋头攻关做脊梁
新产品的研发是一项考验技术实力和想象力的工作。进入设计部门后,杨荣国先后承担多项非标设备的设计开发和改进工作,每次设计和改进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每次设计开发,他都收集类似产品信息,了解现有产品的使用情况,在不足之处下功夫、加创新,以提升产品的新颖性和附加值。
快速高同步自润滑气缸要求多个气缸同时快速动作以提供一个较大的推动力。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大、负载、摩擦阻力、内外泄漏、制造与安装精度等诸多因素不同的影响,通常气缸的同步性较差。因此气缸的同步性研究是近年来气缸研究的一大难点。经过调研和分析,杨荣国将影响同步性的各个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对各个技术要点分别进行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和教授,反复分析论证,终于在气缸的密封、润滑和快速动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杨荣国设计了多套气缸结构方案,通过风险分析、经济评估,选定最终的气缸设计方案并通过方案评审。从设计、建模、仿真到校核,一次次的反复和修正,经过一个月的连续奋战,气缸的设计图纸终于完成了。就在大家准备庆功时,用户突然更改了气缸的一个指标。别看只是一个小指标的改动,整个气缸的结构却需要重新调整。用户的需求就是奋斗目标,杨荣国鼓足士气、战胜疲劳,5天的挑灯夜战,全套气缸图纸修改完成,并通过了设计评审。对生产的气缸进行各项试验,实现了多气缸高同步快速动作的目标,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在气缸设计中产出了1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该气缸的成功研制也获得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合作是发展的主流,没有好的团队很难完成大的目标和系统工程,故2012年我们组建了总体攻坚QC小组。这个由各部门骨干组成的精英团队一成立就迅速开展活动,解决公司的重大质量、技术难题……”杨荣国越说越兴奋,那一脸的坚定和骄傲,诠释的不仅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责任,还预示着平阳重工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