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北京联合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型、应用型”办学定位,总结学校长期应用型大学办学实践,特别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在顶层设计、多校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育人平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等方面阐释了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有678所,超过了全国所有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因此,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伴随改革开放而生,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进入新时代,学校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新定位,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专融合、心智融合“五大发展路径”,着力为北京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智力和文化支撑,办学定位更加聚焦,服务面向更加精准,建设路径更加清晰。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市属高校时强调,市属高校要把握好首都发展需求,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在北京联合大学调研时指出,要扎根京华大地,对接北京要求,解决北京问题,增强办学的“北京味”。作为市属综合型大学,学校在建校初期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累计培养出二十余万各类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市属高校应服务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战略大势,大力加强与区域性社会及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大学更应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精通技术、了解市场前沿和适应企业发展的“懂理论、强实践”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北京联合大学持续加强改革创新,健全对接产业、亲近行业、携手企业的运行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1]
学校始终坚持让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同步,锲而不舍服务北京发展,努力建设产教融合长效合作育人平台,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纵深长效发展,逐步建立了具有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特色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格局。[2] 2017年,由学校参与起草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
加強顶层设计,推动专业整合
为适应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学校专门成立产教融合机构,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引导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对接,依托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力争在智能驾驶、功能食品安全检测、智慧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学等应用型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在服务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的产业为导向,改造原有的信息、自动化、机电等按学科设置的传统学院,创建机器人学院、智慧城市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机器人学院在特聘教授李德毅院士带领下,完成从传统工科专业向“人工智能 专业”方向转型;[3]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与中铁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北京市轨道交通和物流业发展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智慧城市学院在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增加大数据方向及移动通信应用方向。在服务北京市文化中心方面,集成全校艺术类教育教学资源,设立艺术学院,探索北京文化与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历史学专业设置“文遗保护与利用”专业方向;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为北京地区培养急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专门人才;新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互联网与传媒行业高度发达集中的北京培养文化传播专门人才等。
产业需求导向,创新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邀请和吸引企业融入学校,全程介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2015版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中,强调修订过程要进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研、兄弟院校调研等,要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着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4]鼓励有条件的专业试点为期一年的实践教学,积极推进“实培计划”,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有机融合。鼓励聘请业界专家和校外名师承担教学任务,逐步实现1/3的专业必修课程和1/3的教学内容由业界专家和校外名师讲授。
学校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机器人学院围绕学校“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以“载体汇聚学科专业、以科学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推进新工科学院的建设。[5][6]
应用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与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三家启动本硕连通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及“3 2 2” 七年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设文物保护修复试点班,得到北京市教委批准。2018年与故宫博物院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智慧城市学院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内)联合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班,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讨论并制定项目班培养方案,并聘请高校、行业内知名企业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将项目班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的所有专业课及毕业设计置换为由达内组织的企业项目实训。在项目实训结束后,由达内统一安排真实项目开发实训,承接真实商业项目开发的工作。
夯实基础,建设一线育人平台
学校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合作育人平台建设。获批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16 1”旅游院校联盟,加入欧亚交通类大学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产学合作促进中心。[5]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围绕“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6]北京政治文明研究基地获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哲社规划办共同认定。台湾研究院坚持服务北京、服务中央,多项成果受到国台办、市台办的肯定。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有678所,超过了全国所有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因此,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伴随改革开放而生,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进入新时代,学校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新定位,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专融合、心智融合“五大发展路径”,着力为北京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智力和文化支撑,办学定位更加聚焦,服务面向更加精准,建设路径更加清晰。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市属高校时强调,市属高校要把握好首都发展需求,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在北京联合大学调研时指出,要扎根京华大地,对接北京要求,解决北京问题,增强办学的“北京味”。作为市属综合型大学,学校在建校初期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累计培养出二十余万各类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市属高校应服务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战略大势,大力加强与区域性社会及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大学更应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精通技术、了解市场前沿和适应企业发展的“懂理论、强实践”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北京联合大学持续加强改革创新,健全对接产业、亲近行业、携手企业的运行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1]
学校始终坚持让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同步,锲而不舍服务北京发展,努力建设产教融合长效合作育人平台,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纵深长效发展,逐步建立了具有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特色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格局。[2] 2017年,由学校参与起草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
加強顶层设计,推动专业整合
为适应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学校专门成立产教融合机构,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引导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对接,依托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力争在智能驾驶、功能食品安全检测、智慧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学等应用型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在服务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的产业为导向,改造原有的信息、自动化、机电等按学科设置的传统学院,创建机器人学院、智慧城市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机器人学院在特聘教授李德毅院士带领下,完成从传统工科专业向“人工智能 专业”方向转型;[3]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与中铁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北京市轨道交通和物流业发展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智慧城市学院在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增加大数据方向及移动通信应用方向。在服务北京市文化中心方面,集成全校艺术类教育教学资源,设立艺术学院,探索北京文化与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历史学专业设置“文遗保护与利用”专业方向;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为北京地区培养急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专门人才;新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互联网与传媒行业高度发达集中的北京培养文化传播专门人才等。
产业需求导向,创新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邀请和吸引企业融入学校,全程介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2015版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中,强调修订过程要进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研、兄弟院校调研等,要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着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4]鼓励有条件的专业试点为期一年的实践教学,积极推进“实培计划”,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有机融合。鼓励聘请业界专家和校外名师承担教学任务,逐步实现1/3的专业必修课程和1/3的教学内容由业界专家和校外名师讲授。
学校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机器人学院围绕学校“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以“载体汇聚学科专业、以科学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推进新工科学院的建设。[5][6]
应用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与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三家启动本硕连通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及“3 2 2” 七年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设文物保护修复试点班,得到北京市教委批准。2018年与故宫博物院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智慧城市学院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内)联合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班,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讨论并制定项目班培养方案,并聘请高校、行业内知名企业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将项目班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的所有专业课及毕业设计置换为由达内组织的企业项目实训。在项目实训结束后,由达内统一安排真实项目开发实训,承接真实商业项目开发的工作。
夯实基础,建设一线育人平台
学校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合作育人平台建设。获批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16 1”旅游院校联盟,加入欧亚交通类大学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产学合作促进中心。[5]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围绕“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6]北京政治文明研究基地获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哲社规划办共同认定。台湾研究院坚持服务北京、服务中央,多项成果受到国台办、市台办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