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歌剧《爱的甘醇》是喜歌剧题材,它以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角,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这部歌剧是多尼采蒂创作趋于成熟的时期所创作的,其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旋律动人的咏叹调,本文就着重讲的是其中一首被大众所熟知的咏叹调《偷洒一滴泪》。通过谱例和曲式结构分析获得一种理论的情感。从人物的性格、剧情分析了演唱这首咏叹调应该表达的情绪,了解剧中人物所想所说,探究其中的戏剧冲突和研究演唱时应该把握的声音技巧、情感表达。从这首咏叹调的旋律创作、风格设计、伴奏音型等方面对这首咏叹调的艺术价值做了综述。最后,还对比了当代不同歌唱家们演唱的不同版本,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们独特的演唱处理。
[关键词]歌剧中咏叹调;《爱的甘醇》;《偷洒一滴泪》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105-03
一、《爱的甘醇》创作背景
1797年11月29日,多尼采蒂出生在意大利城市——贝加莫,他九岁时在梅尔主办的天主教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家梅耶尔欣赏他的才华。1811年,梅尔资助他去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去学习研究马尔蒂尼的对位法。他于1817年回到贝加莫,在迈尔的介绍下,他与一个威尼斯歌剧团签订了合同,开始了他的歌剧写作。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因此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常常体现着纯粹质朴的性格。
多尼采蒂可以说是意大利歌剧文化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1830年,他的歌剧《安娜·博勒娜》在米兰演出成功,这部歌剧后来在巴黎和伦敦演出成功,一下使他在欧洲出了名。1842年到1843年期间,他先后分别访问了罗马、米兰和维也纳,创作顶峰时期他写下了歌剧《爱的甘醇》。回到巴黎之后,他的歌剧《唐璜》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45年他患病瘫痪,1847年回到家乡贝加莫并于1848年4月8日离开了人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坎坷的创作历程,使他的创作总是带有向往幸福的乐观情绪。他的声乐风格丰富了美声唱法从罗西尼和贝里尼推向大众市场的基础。多尼采蒂的创作,总是很细心地编织旋律线,努力使其委婉和曲折。在多尼采蒂生活的时代,歌剧创作是一个团队工作,歌剧作家经常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共同合作,歌剧《爱的甘醇》就是他与米兰著名的歌剧剧作家罗曼尼合作的,从签约到演出只花了两个星期。他在伴奏乐队的使用和乐器的编纂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受到浪漫派的影响,在创作中,他不光照顾了管弦乐队的功能,在乐器本身音响色彩的使用上,他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爱的甘醇》的创作正处于多尼采蒂歌剧创作的顶峰,同时也是多尼采蒂创作水平不断趋于成熟的时期。多尼采蒂歌剧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密不可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能看到最纯粹的情感,質朴的不骄不躁的情感抒发。
二、《偷洒一滴泪》的艺术特征
《偷洒一滴泪》的曲式结构是单二部曲式。作品A部分的整体感觉给人是优美抒情的,旋律线基本上都保持了引子部分的特色——婉转优美(见谱例1)。
与引子不同的地方在于16小节的两个小跳音(见谱例2)。
这里就要求演唱者把加入的跳音跳跃的感觉表现出来。a1部分的和弦进行是Ⅰ-Ⅴ-Ⅶ-Ⅰ-Ⅶ-Ⅲ-Ⅳ-Ⅴ,以主和弦为基础,再穿插使用一些副三和弦,增强了旋律艺术表现力(见谱例3)。这里笔者在演唱的时候就尽力的唱出与A段a句的区别来,语气弱一些,多一些渴望和欣慰的感觉。这种有强有弱、有放有收的演唱处理方式,更能够打动听众。 [LL]
b1部分在旋律上与a1部分的不同之处在于第21小节,这里有一个长音,时值为三拍,多尼采蒂在这里用了一个渐强力度记号,这样设计的原因是22到25小节,是作品中间的高潮部分(见谱例4)。演唱这里的渐强时,起音就不宜过强,不然到后面很难推起来。我们在分析作品的时候要注意这种明显的强弱记号,完全按照谱例和曲式结构的理论要求进行演唱是我们精析作品初期必须要做的工作。
这种创作手法体现了浪漫派作曲家追求音乐上的旋律性和力度变化相结合的艺术创作理念。
引子部分调性为降b小调,在小调抒情婉转色彩的分解主和弦带动下,拉开了这首咏叹调忧郁美妙的序幕。从第2小节开始,主题音调低八度轻轻缓缓地出现,让听众进入梦一般的场景,但这个主题音调仅仅持续了五个小节,后面紧接着是三个小节的变化,然后非常自然的休止在最后一小节。
A乐段是一个带再现的对称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有八小节,唱的要规整。其终止式为属和弦半终止,主大调完满完全终止。a乐句的终止式为属和弦半终止,它的旋律线条的特点大致与前九小节的引子部分相同,基本是下行旋律。整首咏叹调在旋律设计上,起伏并不大,[JP2]整个旋律线条较为平缓,戏剧性不大,因此在这样的旋律线条中唱出戏剧冲突需要我们对曲式结构和谱例更加熟悉。在伴奏音型的设计上,A乐段依旧是运用分解和弦进行的方式,而在旋律主体部分的节奏型上大都使用了三连音,并且在其中加入装饰音,使艺术表现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B乐段在旋律创作手法上大致与A乐段相同,但存在一个对比乐句,对比的不同之处在于B乐段的后半部分,也就是b2句的39小节处出现了转调,转调方式是同主音大小调换,使旋律部分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调式调性的转换。这一部分的伴奏音型采用的是柱式合弦,它让B乐段高潮部分的音色显得更加饱满且更富有张力(见谱例5)。
三、《偷洒一滴泪》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时的情感运用
《偷洒一滴泪》这首咏叹调出现在歌剧的第二幕,阿蒂娜认为内莫里诺不再喜欢她,伤心的离开时,内莫里诺看到了她眼中的泪水,并唱起了这首优美且忧郁的咏叹调。内莫里诺感受到了阿蒂娜对自己的爱,心里非常甜蜜和幸福。整个咏叹调充满了爱和喜悦——内莫里诺内心的喜悦和对阿蒂娜的爱。由于内莫里诺的爱得之不易,所以演唱时,爱的内在喜悦是必然的,“死亡也好,死亡也罢”不能唱得太悲伤。在歌唱中,我们应该充满喜悦的热情和甜蜜的柔情,以及必要的激情。
歌剧《爱的甘醇》是喜歌剧题材,它以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角,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这部歌剧是多尼采蒂创作趋于成熟的时期所创作的,其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旋律动人的咏叹调,本文就着重讲的是其中一首被大众所熟知的咏叹调《偷洒一滴泪》。通过谱例和曲式结构分析获得一种理论的情感。从人物的性格、剧情分析了演唱这首咏叹调应该表达的情绪,了解剧中人物所想所说,探究其中的戏剧冲突和研究演唱时应该把握的声音技巧、情感表达。从这首咏叹调的旋律创作、风格设计、伴奏音型等方面对这首咏叹调的艺术价值做了综述。最后,还对比了当代不同歌唱家们演唱的不同版本,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们独特的演唱处理。
[关键词]歌剧中咏叹调;《爱的甘醇》;《偷洒一滴泪》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105-03
一、《爱的甘醇》创作背景
1797年11月29日,多尼采蒂出生在意大利城市——贝加莫,他九岁时在梅尔主办的天主教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家梅耶尔欣赏他的才华。1811年,梅尔资助他去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去学习研究马尔蒂尼的对位法。他于1817年回到贝加莫,在迈尔的介绍下,他与一个威尼斯歌剧团签订了合同,开始了他的歌剧写作。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因此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常常体现着纯粹质朴的性格。
多尼采蒂可以说是意大利歌剧文化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1830年,他的歌剧《安娜·博勒娜》在米兰演出成功,这部歌剧后来在巴黎和伦敦演出成功,一下使他在欧洲出了名。1842年到1843年期间,他先后分别访问了罗马、米兰和维也纳,创作顶峰时期他写下了歌剧《爱的甘醇》。回到巴黎之后,他的歌剧《唐璜》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45年他患病瘫痪,1847年回到家乡贝加莫并于1848年4月8日离开了人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坎坷的创作历程,使他的创作总是带有向往幸福的乐观情绪。他的声乐风格丰富了美声唱法从罗西尼和贝里尼推向大众市场的基础。多尼采蒂的创作,总是很细心地编织旋律线,努力使其委婉和曲折。在多尼采蒂生活的时代,歌剧创作是一个团队工作,歌剧作家经常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共同合作,歌剧《爱的甘醇》就是他与米兰著名的歌剧剧作家罗曼尼合作的,从签约到演出只花了两个星期。他在伴奏乐队的使用和乐器的编纂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受到浪漫派的影响,在创作中,他不光照顾了管弦乐队的功能,在乐器本身音响色彩的使用上,他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爱的甘醇》的创作正处于多尼采蒂歌剧创作的顶峰,同时也是多尼采蒂创作水平不断趋于成熟的时期。多尼采蒂歌剧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密不可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能看到最纯粹的情感,質朴的不骄不躁的情感抒发。
二、《偷洒一滴泪》的艺术特征
《偷洒一滴泪》的曲式结构是单二部曲式。作品A部分的整体感觉给人是优美抒情的,旋律线基本上都保持了引子部分的特色——婉转优美(见谱例1)。
与引子不同的地方在于16小节的两个小跳音(见谱例2)。
这里就要求演唱者把加入的跳音跳跃的感觉表现出来。a1部分的和弦进行是Ⅰ-Ⅴ-Ⅶ-Ⅰ-Ⅶ-Ⅲ-Ⅳ-Ⅴ,以主和弦为基础,再穿插使用一些副三和弦,增强了旋律艺术表现力(见谱例3)。这里笔者在演唱的时候就尽力的唱出与A段a句的区别来,语气弱一些,多一些渴望和欣慰的感觉。这种有强有弱、有放有收的演唱处理方式,更能够打动听众。 [LL]
b1部分在旋律上与a1部分的不同之处在于第21小节,这里有一个长音,时值为三拍,多尼采蒂在这里用了一个渐强力度记号,这样设计的原因是22到25小节,是作品中间的高潮部分(见谱例4)。演唱这里的渐强时,起音就不宜过强,不然到后面很难推起来。我们在分析作品的时候要注意这种明显的强弱记号,完全按照谱例和曲式结构的理论要求进行演唱是我们精析作品初期必须要做的工作。
这种创作手法体现了浪漫派作曲家追求音乐上的旋律性和力度变化相结合的艺术创作理念。
引子部分调性为降b小调,在小调抒情婉转色彩的分解主和弦带动下,拉开了这首咏叹调忧郁美妙的序幕。从第2小节开始,主题音调低八度轻轻缓缓地出现,让听众进入梦一般的场景,但这个主题音调仅仅持续了五个小节,后面紧接着是三个小节的变化,然后非常自然的休止在最后一小节。
A乐段是一个带再现的对称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有八小节,唱的要规整。其终止式为属和弦半终止,主大调完满完全终止。a乐句的终止式为属和弦半终止,它的旋律线条的特点大致与前九小节的引子部分相同,基本是下行旋律。整首咏叹调在旋律设计上,起伏并不大,[JP2]整个旋律线条较为平缓,戏剧性不大,因此在这样的旋律线条中唱出戏剧冲突需要我们对曲式结构和谱例更加熟悉。在伴奏音型的设计上,A乐段依旧是运用分解和弦进行的方式,而在旋律主体部分的节奏型上大都使用了三连音,并且在其中加入装饰音,使艺术表现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B乐段在旋律创作手法上大致与A乐段相同,但存在一个对比乐句,对比的不同之处在于B乐段的后半部分,也就是b2句的39小节处出现了转调,转调方式是同主音大小调换,使旋律部分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调式调性的转换。这一部分的伴奏音型采用的是柱式合弦,它让B乐段高潮部分的音色显得更加饱满且更富有张力(见谱例5)。
三、《偷洒一滴泪》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时的情感运用
《偷洒一滴泪》这首咏叹调出现在歌剧的第二幕,阿蒂娜认为内莫里诺不再喜欢她,伤心的离开时,内莫里诺看到了她眼中的泪水,并唱起了这首优美且忧郁的咏叹调。内莫里诺感受到了阿蒂娜对自己的爱,心里非常甜蜜和幸福。整个咏叹调充满了爱和喜悦——内莫里诺内心的喜悦和对阿蒂娜的爱。由于内莫里诺的爱得之不易,所以演唱时,爱的内在喜悦是必然的,“死亡也好,死亡也罢”不能唱得太悲伤。在歌唱中,我们应该充满喜悦的热情和甜蜜的柔情,以及必要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