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琴乐游艺传统研究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古琴商业化危机和文化生态环境改变下,“琴乐存亡论”成为热点问题.当我们追溯去今最近、且较具代表性的时期——清代,发现传统儒家文化语境中琴乐主体的生存状态、传播方式等因素在这里已悄然变异,“入幕琴师”“悬牌教琴”“贩卖琴器”等三种琴家职业方式表明——清代古琴商业化初呈常态.整体来看,清代大部分游艺琴家仍捍卫着“乐之正统”的文化身份与地位、弘扬“乐以像德,琴以修身”的正统思想,向世人展示出“崇德乐群”的文化气质和时代精神.在当下古琴传承与保护困境中,清代游艺核心价值观“崇德乐群”应是琴乐艺术的传统转型与当代重建的关键点.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乐器种类丰富,乐器文化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较之琵琶、筝、笛等,“七星管”是我国古代较为稀见的乐器.宋陈旸《乐书》有载“七星管”,其后《文献通考》等史籍亦给予收录.但史书中记载的“七星管”乐器为何物,学界一直未有明晰的界定,且早在《通典》等唐籍中出现的“七星”是否为七星管所指?学界亦无研判.本文通过对“七星管”大量所涉文献的考证与史料梳理,对“七星管”乐器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是通过对“七星管”历史遗留图像的全面考察与细微分辨,笔者发现伴随“七星管”文献出现时期的敦煌唐代壁画中存有大量的“七星管”乐
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实践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但要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则需要学术性思维和研究精神的培养.只有从思维能力上得到根本的训练,才能对专业能力展示做出逻辑清晰、观点鲜明、有创新意识的阐述.本文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从学术研究的思维入手,分析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阐述了专业能力展示与学位论文写作的关系.
杨少莆是我国著名的舞蹈理论家,他的舞蹈美学思想往往体现为基于“芭蕾叙事”的“舞剧艺术观”.杨少莆“写舞”是从《黛玉之死》开始的,彼时他高度认同该剧“写意的风格贯穿舞剧的结构和舞蹈设计”.尔后,在通过参与《雁南飞》的构思及该剧演出的反思,杨少莆对舞剧艺术“本体性”的言说方式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既要“使得人物形象在情节活动中丰满起来”,又要“追求舞蹈化、情绪化、虚拟化、写意化”的“情节处理”.此后,北京舞蹈学院复排《鱼美人》,杨少莆指出舞剧创作要遵循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而在杨少莆看来,《祝福》便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