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对于教学而言,意义不言而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可以衔接课堂的不同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的基础上,生成超越自己水平的理解。而這一切,都是指向学生思维的。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驱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如果提得不恰当,很多时候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设计一个能够驱动学生思维的问题,需要教师作出比较深入的思考。《皇帝的新装》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本文以之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课堂上,师生是为了教学而来,而问题就是师生之间能够有效联系文本与教材的重要载体。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将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也一定会将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课堂师生互动、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课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当问题为了驱动学生的思维而设计时,问题才能彰显其本来含义。
《皇帝的新装》从题材的角度来看只是一则童话,但是放在初中教材中,所要展现的显然不只是其童话含义。那么如何从文本的解读中获得洞察人生百态的视角呢?这就需要以问题来驱动。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在解读本文的时候,本身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教师提出新的问题的起点。
比如说,有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提出问题:世界上真会有这样傻的皇帝吗?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是“怎么可能”。就在这个同学感觉到疑惑的时候,笔者顺势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大家都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么傻的皇帝,那为什么安徒生还要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呢?为什么这篇课文还会作为一个经典课文,长时间存在于教材当中呢?这两个问题就可以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而一旦学生的思维向这个方向延伸,就会形成许多深刻的认识。比如有学生认为:安徒生创作这个作品,是为了讽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虚伪、奸诈与愚蠢。也有学生认为:在《皇帝的新装》揭露生活中人的弱点时,作为读者也不能忽视自己,也要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弱点……事实证明,只有生成这样的观点,才能让《皇帝的新装》变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应当说,当这些答案从初中学生的嘴里说出来时,就已经表明,一旦问题提得恰当,就可以促进初中学生高效思维,并且形成有价值的答案。相关的教学研究表明,问题总能够让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失衡,而认知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学生自然就会尝试去让自己的认知变得平衡,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有了这个认识,那就可以坚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的信心。
通过上面的分析也可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去设计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教学前的预设,二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预设问题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进行,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去提出问题。比如上面笔者所跟进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自己基于以前的教学经验而进行的预设,结果这两个问题确实有效地撬动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个教学环节。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经过一定的思维碰撞,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两个骗子最初会提出“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而不是选择其他理由呢?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但是却难以回答的问题,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思考。而笔者在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价值之后,更是推波助澜: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理解的深度,大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请记住自己的推理过程。
经过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比较认同的答案是:不称职或者愚蠢,是每个人内心最为拒绝的东西,无论是不是这样的人,都不会让你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骗子正是掌握了人的这种心理,才提出这样的理由。
分析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当教师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设计并提出问题时,往往就能够让问题和思维之间形成一个有益的联系。这个联系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在对这个载体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培养。
很显然,学生的这一答案是有价值的,而笔者提出的要求,也驱动了学生的思考。只有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够抓住一些细节,并且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出发,才能更好地判断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些过程都与学生的思维相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要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可以认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计,而问题则可以为实现这一根本大计发挥重要的作用。
将思维视作语文教学的根本大计,实际上是强调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对象都是文字,而文字是一个抽象的对象,需要用思维去加工,反过来在加工的过程中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这个角度讲,思维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确实是重要的,而问题则是撬动学生思维的一个坚硬的杠杆。
总之,教得好不如问得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并达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且重要的手段。同时问题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由此笔者以为,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涯中,对问题的研究应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去设计问题,也永远是驱动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中语文教师。
一、问题乃为驱动思维而设计
课堂上,师生是为了教学而来,而问题就是师生之间能够有效联系文本与教材的重要载体。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将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也一定会将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课堂师生互动、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课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当问题为了驱动学生的思维而设计时,问题才能彰显其本来含义。
《皇帝的新装》从题材的角度来看只是一则童话,但是放在初中教材中,所要展现的显然不只是其童话含义。那么如何从文本的解读中获得洞察人生百态的视角呢?这就需要以问题来驱动。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在解读本文的时候,本身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教师提出新的问题的起点。
比如说,有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提出问题:世界上真会有这样傻的皇帝吗?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是“怎么可能”。就在这个同学感觉到疑惑的时候,笔者顺势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大家都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么傻的皇帝,那为什么安徒生还要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呢?为什么这篇课文还会作为一个经典课文,长时间存在于教材当中呢?这两个问题就可以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而一旦学生的思维向这个方向延伸,就会形成许多深刻的认识。比如有学生认为:安徒生创作这个作品,是为了讽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虚伪、奸诈与愚蠢。也有学生认为:在《皇帝的新装》揭露生活中人的弱点时,作为读者也不能忽视自己,也要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弱点……事实证明,只有生成这样的观点,才能让《皇帝的新装》变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应当说,当这些答案从初中学生的嘴里说出来时,就已经表明,一旦问题提得恰当,就可以促进初中学生高效思维,并且形成有价值的答案。相关的教学研究表明,问题总能够让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失衡,而认知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学生自然就会尝试去让自己的认知变得平衡,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有了这个认识,那就可以坚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的信心。
二、基于思维发展的问题提出
通过上面的分析也可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去设计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教学前的预设,二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预设问题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进行,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去提出问题。比如上面笔者所跟进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自己基于以前的教学经验而进行的预设,结果这两个问题确实有效地撬动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个教学环节。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经过一定的思维碰撞,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两个骗子最初会提出“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而不是选择其他理由呢?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但是却难以回答的问题,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思考。而笔者在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价值之后,更是推波助澜: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理解的深度,大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请记住自己的推理过程。
经过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比较认同的答案是:不称职或者愚蠢,是每个人内心最为拒绝的东西,无论是不是这样的人,都不会让你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骗子正是掌握了人的这种心理,才提出这样的理由。
分析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当教师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设计并提出问题时,往往就能够让问题和思维之间形成一个有益的联系。这个联系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在对这个载体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培养。
三、思维是语文教学根本大计
很显然,学生的这一答案是有价值的,而笔者提出的要求,也驱动了学生的思考。只有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够抓住一些细节,并且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出发,才能更好地判断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些过程都与学生的思维相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要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可以认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计,而问题则可以为实现这一根本大计发挥重要的作用。
将思维视作语文教学的根本大计,实际上是强调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对象都是文字,而文字是一个抽象的对象,需要用思维去加工,反过来在加工的过程中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这个角度讲,思维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确实是重要的,而问题则是撬动学生思维的一个坚硬的杠杆。
总之,教得好不如问得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并达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且重要的手段。同时问题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由此笔者以为,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涯中,对问题的研究应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去设计问题,也永远是驱动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