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部,境内耕地平均海拔高度为200-400米之间。属于长白山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南部、东南部为半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万亩。全县全年平均气温4.6℃,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平均为2804.9℃,无霜期138天。年降水量627.8毫米,耕地面积中旱地面积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0.63%,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75亩,是典型的北方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作物以玉米种植为主,一年一熟制。
关键词:玉米垄侧抗旱节水技术;发展情况;評价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19-1
1 玉米垄侧栽培技术
玉米垄侧栽培旱作节水技术是我县2008-2009年主推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在上季垄作栽培后,第二年播种时不经过灭茬,在原垄垄沟内施入底肥后,直接在垄侧穿一犁起垄,然后播种的栽培方式。垄侧栽培技术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省时省工,投入少,效益大,通过2007年我县部分示范户试验示范,是一项非常适用的抗旱、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的半免耕栽培技术,非常适合我县的坡岗地和漫岗地。
2 旱作农业与玉米垄侧栽培技术
旱作农业用水的唯一来源是自然降水,但有限的降水,往往通过蒸散、径流等大量损失。因此,田间蓄水保水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关键,而玉米垄侧栽培技术是改善农田小气候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具有明显的保墒蓄水、减少径流、保持水土的功能,还有改良土壤结构等多种作用,在生产应用中效果、效益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应用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推广面积近12万亩,2009年20万亩,2010年35万亩。已经并将继续为促进旱地农业持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3 玉米垄侧栽培技术发展的情况
玉米垄侧栽培技术是由农民在坡岗地种植玉米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在选用优质耐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等常规抗旱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产生,它可以起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是当前旱地农业生产中实现保墒肥田、高产稳产目标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我县于2006年引进试验示范玉米垄侧栽培技术,在靠山镇九龙村、太平村,景台镇的发展村等十一个村进行了试验示范,效果十分明显。在2007年春旱加伏旱的年景下,玉米出苗率提高了15-23%,单产提高了10%以上。
4 玉米垄侧栽培节水模式的效益观测与评价
4.1 效益观测与评价的前提条件
4.1.1 整个生育期没有灌水 示范区内地下水埋深在30-40m,地形相对平坦;作物生育期内没有大的降雨或连续多天降水,生育期内降雨量为632.8mm;在同一块地上采取了垄侧栽培节水、常规处理两种。
4.1.2 秋节测产结果及效益情况 示范区公顷产量为756.2公斤/亩,对照区为672.17公斤/亩;示范区收入为1088.92元,投入为330.91元,对照区收入为967.92元,投入为349.58元;示范区比对照区亩增收139.66元。
4.1.3 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如下表
4.2 效益观测与评价
根据《节水模式效益观测与评价方法(试行)》的通知,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如下:
4.2.1 作物蒸腾蒸发量 △T示范区(mm)=66.74mm、△T对照区(mm)=14.49mm、ET示范区(mm)=632.8+66.74mm=699.54 mm、ET对照区(mm)=632.8+14.49mm=647.29 mm。统计结果为示范区比对照区增加52.25mm。
4.2.2 自然降水水分生产率 WUE示范区=Y/ET=756.2/ 699.54 =1.08kg/[mm.亩]、WUE对照区=Y/ET=672.17/ 647.29 =1.03 kg/[mm.亩]。通过对比示范区比对照区自然降水水分生产率增加0.05 kg/[mm.亩],高4.85个百分点。
4.2.3 自然降水水分生产效益 WUE示范区=R/ET=(1088.92-330.91)/ 699.54 =1.08元/[mm.亩]、WUE对照区=R/ET=(967.92- 349.58)/647.29=0.95元/[mm.亩]。自然降水水分生产率示范区比对照区高0.13元,提高了13.68%。
4.2.4 单位面积旱作农田节水量 △M=756.2×{1/(1.03×1.5)-1/(1.08×1.5)}=24.19(m2/亩)。就是说通过垄侧栽培的地块每亩节水量为24.19m3。
作者简介:袁海燕(1965-),女,吉林伊通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农业站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词:玉米垄侧抗旱节水技术;发展情况;評价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19-1
1 玉米垄侧栽培技术
玉米垄侧栽培旱作节水技术是我县2008-2009年主推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在上季垄作栽培后,第二年播种时不经过灭茬,在原垄垄沟内施入底肥后,直接在垄侧穿一犁起垄,然后播种的栽培方式。垄侧栽培技术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省时省工,投入少,效益大,通过2007年我县部分示范户试验示范,是一项非常适用的抗旱、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的半免耕栽培技术,非常适合我县的坡岗地和漫岗地。
2 旱作农业与玉米垄侧栽培技术
旱作农业用水的唯一来源是自然降水,但有限的降水,往往通过蒸散、径流等大量损失。因此,田间蓄水保水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关键,而玉米垄侧栽培技术是改善农田小气候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具有明显的保墒蓄水、减少径流、保持水土的功能,还有改良土壤结构等多种作用,在生产应用中效果、效益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应用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推广面积近12万亩,2009年20万亩,2010年35万亩。已经并将继续为促进旱地农业持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3 玉米垄侧栽培技术发展的情况
玉米垄侧栽培技术是由农民在坡岗地种植玉米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在选用优质耐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等常规抗旱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产生,它可以起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是当前旱地农业生产中实现保墒肥田、高产稳产目标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我县于2006年引进试验示范玉米垄侧栽培技术,在靠山镇九龙村、太平村,景台镇的发展村等十一个村进行了试验示范,效果十分明显。在2007年春旱加伏旱的年景下,玉米出苗率提高了15-23%,单产提高了10%以上。
4 玉米垄侧栽培节水模式的效益观测与评价
4.1 效益观测与评价的前提条件
4.1.1 整个生育期没有灌水 示范区内地下水埋深在30-40m,地形相对平坦;作物生育期内没有大的降雨或连续多天降水,生育期内降雨量为632.8mm;在同一块地上采取了垄侧栽培节水、常规处理两种。
4.1.2 秋节测产结果及效益情况 示范区公顷产量为756.2公斤/亩,对照区为672.17公斤/亩;示范区收入为1088.92元,投入为330.91元,对照区收入为967.92元,投入为349.58元;示范区比对照区亩增收139.66元。
4.1.3 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如下表
4.2 效益观测与评价
根据《节水模式效益观测与评价方法(试行)》的通知,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如下:
4.2.1 作物蒸腾蒸发量 △T示范区(mm)=66.74mm、△T对照区(mm)=14.49mm、ET示范区(mm)=632.8+66.74mm=699.54 mm、ET对照区(mm)=632.8+14.49mm=647.29 mm。统计结果为示范区比对照区增加52.25mm。
4.2.2 自然降水水分生产率 WUE示范区=Y/ET=756.2/ 699.54 =1.08kg/[mm.亩]、WUE对照区=Y/ET=672.17/ 647.29 =1.03 kg/[mm.亩]。通过对比示范区比对照区自然降水水分生产率增加0.05 kg/[mm.亩],高4.85个百分点。
4.2.3 自然降水水分生产效益 WUE示范区=R/ET=(1088.92-330.91)/ 699.54 =1.08元/[mm.亩]、WUE对照区=R/ET=(967.92- 349.58)/647.29=0.95元/[mm.亩]。自然降水水分生产率示范区比对照区高0.13元,提高了13.68%。
4.2.4 单位面积旱作农田节水量 △M=756.2×{1/(1.03×1.5)-1/(1.08×1.5)}=24.19(m2/亩)。就是说通过垄侧栽培的地块每亩节水量为24.19m3。
作者简介:袁海燕(1965-),女,吉林伊通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农业站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