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和团队精神。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办学和发展的需要,应该进行认真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实践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1.02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组织机构的变革、管理功能的扩展及工作难度的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管理模式与思维定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职院校科学、持续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专业化的内涵
对专业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由布朗德士(Brandeis)提出来的,他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地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他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
某种职业要称得上专业,需要达到或符合一定的专业标准。国际通行的观点总结了专业的9个特征,分别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完善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明确的从业标准、严格的资格限制、经常的在职进修、具有专业的自主性、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具有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
二、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内涵提升发展的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经过了外延扩张的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得到了各行业用人单位的青睐。尤其是国际金融体系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确立以内涵提升为中心的建设思路。
内涵发展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还是学生管理,都不能沿用原来简单、呆板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牵涉到人、财、物的调配使用以及相关部门和环节的协同合作。高职院校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学一线、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意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水平,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做到为内涵提升提供管理保障。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是旺盛而长期的,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并非哪个单一的教学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务、科技、督导、宣传、组织、人事、学工、后勤服务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与共同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教育环境,各职能管理部门只有形成了服务师生的工作理念,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出身心健康、素质高尚、理论扎实的高技能人才。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从2002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就已逐步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也正逐步形成,许多决策性工作已经或将由政府行为变成学校的法人行为,迅猛发展的事业容易造成内部发展要素的不平衡,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因此,高校的管理活动更加需要懂得教育规律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来承担。这也意味着高校的经营与管理者必须由原来的学术人员兼职向专职管理队伍转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管理工作的现状又是极大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求和促进我国的高职院校进一步按照国际运行规则,充分抓住有利时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模式,提高管理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尽快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进行了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工作,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工作调动了院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要求具有管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来到管理岗位,从事管理活动,履行管理职能。因此,高职院校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也必然会要求和推动管理队伍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素养要求
(一)良好的思想素质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从事高校工作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具体包括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师德高尚、作风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甘于奉献,是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二)较好的职业能力素质
鉴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服务对象的文化层次,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管理知识和广博的其他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意识、协调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大局意识,服从组织安排。
(三)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虽然强度不大,但是只有坚守岗位,并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才能很好地为师生服务,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积极乐观,遇事冷静,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科学设岗,搭建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平台
高职院校应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学院各类人 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院事业的科学发展。
应坚持规范设岗、宏观调控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按岗聘用、科学管理的原则。高职院校管理岗位的设置应以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办学效益的提高为目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任务为依据,以优化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结构为目的、提升学院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科学合理、优化结构、精干高效为原则,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聘约管理。可实行职员职务与职员职级相结合的职员管理制度。
(二)专门引进,构建管理人员更新引进机制
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人员补充的通常做法是校内调配,实行教师身份与管理人员的双向流动和转变。这样做的优点是比较灵活,便于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在对管理人员岗位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几年与管理队伍自然减员相对应的管理人员需求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发布招聘信息,专门引进管理人员。
(三)基层锻炼,探索新引进管理人员成长成熟途径
新引进的管理人员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充分了解系(部)日常办公、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等情况,对于今后开展管理工作大有裨益。因此,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新引进的管理人员下到系(部)办、学工办等基层岗位进行锻炼,并进行岗位轮换,促使其在系(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培训,推进专业化发展进程
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职业体系,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推进实现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教育管理专业理论,提升管理业务水平,从专业的角度掌握管理过程中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探索管理规律,提高管理行为效能,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服务意识、专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此外,还应对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和技能的培训。
(五)建章立制,探索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都实行了职员等级工资制,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虽然其内部公平性较好。但是单一岗位薪酬模式的不足也比较明显。要推进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就应改革原有的绩效考核模式,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工作激励机制,稳定高职院校管理队伍,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激励管理人员立足岗位争作贡献,积极提高管理专业技能,争取良好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李旭东,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李曲生,提升管理队伍素质,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作者简介】张卫平(1969-),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顺明(1970-),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实践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1.02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组织机构的变革、管理功能的扩展及工作难度的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管理模式与思维定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职院校科学、持续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专业化的内涵
对专业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由布朗德士(Brandeis)提出来的,他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地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他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
某种职业要称得上专业,需要达到或符合一定的专业标准。国际通行的观点总结了专业的9个特征,分别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完善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明确的从业标准、严格的资格限制、经常的在职进修、具有专业的自主性、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具有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
二、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内涵提升发展的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经过了外延扩张的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得到了各行业用人单位的青睐。尤其是国际金融体系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确立以内涵提升为中心的建设思路。
内涵发展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还是学生管理,都不能沿用原来简单、呆板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牵涉到人、财、物的调配使用以及相关部门和环节的协同合作。高职院校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学一线、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意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水平,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做到为内涵提升提供管理保障。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是旺盛而长期的,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并非哪个单一的教学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务、科技、督导、宣传、组织、人事、学工、后勤服务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与共同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教育环境,各职能管理部门只有形成了服务师生的工作理念,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出身心健康、素质高尚、理论扎实的高技能人才。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从2002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就已逐步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也正逐步形成,许多决策性工作已经或将由政府行为变成学校的法人行为,迅猛发展的事业容易造成内部发展要素的不平衡,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因此,高校的管理活动更加需要懂得教育规律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来承担。这也意味着高校的经营与管理者必须由原来的学术人员兼职向专职管理队伍转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管理工作的现状又是极大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求和促进我国的高职院校进一步按照国际运行规则,充分抓住有利时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模式,提高管理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尽快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进行了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工作,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工作调动了院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要求具有管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来到管理岗位,从事管理活动,履行管理职能。因此,高职院校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也必然会要求和推动管理队伍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素养要求
(一)良好的思想素质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从事高校工作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具体包括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师德高尚、作风严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甘于奉献,是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二)较好的职业能力素质
鉴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服务对象的文化层次,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管理知识和广博的其他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意识、协调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大局意识,服从组织安排。
(三)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虽然强度不大,但是只有坚守岗位,并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才能很好地为师生服务,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积极乐观,遇事冷静,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科学设岗,搭建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平台
高职院校应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学院各类人 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院事业的科学发展。
应坚持规范设岗、宏观调控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按岗聘用、科学管理的原则。高职院校管理岗位的设置应以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办学效益的提高为目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任务为依据,以优化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结构为目的、提升学院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科学合理、优化结构、精干高效为原则,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聘约管理。可实行职员职务与职员职级相结合的职员管理制度。
(二)专门引进,构建管理人员更新引进机制
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人员补充的通常做法是校内调配,实行教师身份与管理人员的双向流动和转变。这样做的优点是比较灵活,便于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在对管理人员岗位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几年与管理队伍自然减员相对应的管理人员需求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发布招聘信息,专门引进管理人员。
(三)基层锻炼,探索新引进管理人员成长成熟途径
新引进的管理人员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充分了解系(部)日常办公、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等情况,对于今后开展管理工作大有裨益。因此,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新引进的管理人员下到系(部)办、学工办等基层岗位进行锻炼,并进行岗位轮换,促使其在系(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培训,推进专业化发展进程
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职业体系,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推进实现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教育管理专业理论,提升管理业务水平,从专业的角度掌握管理过程中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探索管理规律,提高管理行为效能,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服务意识、专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此外,还应对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和技能的培训。
(五)建章立制,探索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都实行了职员等级工资制,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虽然其内部公平性较好。但是单一岗位薪酬模式的不足也比较明显。要推进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就应改革原有的绩效考核模式,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工作激励机制,稳定高职院校管理队伍,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激励管理人员立足岗位争作贡献,积极提高管理专业技能,争取良好的工作业绩。
【参考文献】
[1]李旭东,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李曲生,提升管理队伍素质,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作者简介】张卫平(1969-),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顺明(1970-),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