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薄片孔缝分割的自动阈值生成方法

来源 :海洋地质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ong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快速发展,页岩储层的微观结构表征及分析技术显得愈发重要。其中基于阈值分割法获取页岩孔隙结构参数是目前页岩微观结构表征的一种重要手段。现有的阈值分割方法主要有最大类间方差法、最大熵阈值分割法等,它们在各种图像分割任务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页岩孔隙分割问题上,它们均存在耗时较长且不能有效分离薄片扫描电镜图像中的孔隙和基质等元素的问题。页岩薄片孔缝分割的自动阈值生成方法能根据页岩薄片的不同特点,自适应地快速生成对应图像的最佳灰度阈值,自动识别页岩孔隙和基质等地质元素。在足206井
其他文献
海洋气象环境复杂多变,船舶航行风险随时间演变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本文从时空分析的角度出发,动态评估船舶的航行风险:选择风场、海流、海浪、海温等4种动态因素和海雾发生频率、海底地形等2种静态因素作为评估因子,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计算各评估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有序加权方法(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优化上述权重,最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生成
白云岩既是南海油气储集层又与生物礁成因机制相关。对西沙群岛梅山组一段600~750 m岩心段进行采样分析,由于此段属于新层位(西科1井600~1 000 m)中深埋藏白云岩,可能属于对应油气盆地的储层,因而相关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大量菱形晶体,结合能谱(EDS)元素分析认为菱形晶体含有Ca和Mg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证实全部样品为白云石;样品表面碎屑物质为方解石,但是EDS检测出Si,说明样品中混杂陆源沉积;在光滑的白云石晶体上EDS能谱分析则未见Si。事实上,西科1井
为对海上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决策支持,本文设计了海洋环境航行安全保障决策支持系统。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思想,将功能单元封装成统一标准的服务,服务之间的调用关系经设计,实现海洋数据交互与功能组合重用。本文阐述了系统开发与部署步骤并展示决策支持部分的示范性系统流程,向决策者提供卫星成像规划、风险评价、溢油预测与应急救援路径规划等决策服务。系统为海洋环境航行安全保障提供了多源海洋数据管理、海洋数据可视化
仙掌藻(Halimeda)是一种生长在热带浅海环境中的世界性海洋钙化绿藻,为绿藻门(Cholorophyta)松藻科(Codiaceae)的一个属。仙掌藻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贡献,且是一种重要的沉积物生产者,属四大造礁藻类之一。仙掌藻属藻类植物脱落的钙质节片部分,是许多热带海洋环境碳酸盐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仙掌藻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其研究成果,包括仙掌藻的现代沉积特征、其对热带环境中沉积物的贡献、钙化模式、海洋酸化对其的影响等。通过对西沙群岛宣德环礁石岛浅水礁盘活体仙掌藻分布特征调查,针对所采
南海珊瑚岛礁远离大陆且面积较小,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已成为大范围进行珊瑚岛礁监测的重要手段,而建立适用的遥感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是进行珊瑚岛礁遥感监测的基础。本文综合考虑珊瑚岛礁的形成机制、珊瑚礁形态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珊瑚岛礁图斑的可解译程度等因素,制定应用于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的分类体系,将珊瑚岛礁分为珊瑚岛、沙洲、干出珊瑚礁、珊瑚暗礁、珊瑚暗沙和珊瑚暗滩6个一级类型;并在现场调查数据的辅助下,从遥
SAR卫星的组网观测,较之于单卫星工作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观测频率,还能挖掘SAR的多模式探测能力。本文介绍了SAR卫星组网的遥感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基于卫星组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和海上目标监测研究进展。在海洋动力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多SAR卫星联合获得的同步数据能够互为补充,提高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探测精度;在海上目标遥感监测方面,多卫星联合能够实现从传统的单星目标检测到跟踪的跨越,提高海上动态
造礁珊瑚与虫黄藻共生是珊瑚礁最基本的生态特征。造礁珊瑚的生长乃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均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下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研究仍相对缺乏,限制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与白化预警研究。在南海北部三亚鹿回头岸礁区选择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3种不同形态珊瑚,对其共生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进行了1年的跟踪监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于低温高压下的海底沉积物层中,当周围环境的温度或者压力发生变化时,其稳定性会受到破坏,诱发坍塌、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对钻井平台、海底电缆等造成巨大破坏。结合南海北部海底陆坡的实际地震资料,首先获得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储层属性参数,然后基于改进的地质力学模型,获得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参数,利用孔隙压力平衡方程计算得到地层的有效应力,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诱因的海底滑坡的数值模拟,基于强度折减法讨论分析了初始水合物分解量、水合物分解总量等因素引起的水合物储层变化的力学响应,获得了对应的安全系数,实现了
海滩沙是砂岛形成的基础,成长初始状态原生态海滩沙是砂岛形成的标志;沿岸沙丘是植被成长屏障,二者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以2019年科考航次现场海滩沙-沿岸沙丘、砂岛及植被调查与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为基础,对七连屿海滩沙-沿岸沙丘-植被地质特征,形态、位置,它们与砂岛的关系进行讨论;揭示了海滩沙-沿岸沙丘形成不但决定于海浪、潮汐,风暴潮等动力作用,而且也与沉积物搬运过程、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同时探讨了岛屿形成过程中现代植物的分布:从点状发育过渡到逐渐覆盖整个潮上带区域,即先是沿岸沙丘,再是海岛中心,最后呈面状覆
地球物理模型函数是一种常被用于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风场反演方法。在使用该方法提取SAR数据的风速时,需要将风向作为输入信息,这导致反演风速的精度受风向精度的影响,且使SAR风场反演无法独立完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数值模拟获取仿真的组网SAR卫星数据,3颗SAR同时以不同的入射角观测同一海面。针对仿真的组网SAR卫星数据,发展了一种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