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全军不断推进实战化训练大背景下进行的,培养打得赢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阐述了实战化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推进实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对策,以期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关键词:实战化;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实战化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1.必须充分体现新型军事人才核心素质的要求
军事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是打仗能力、实战能力[1]。实战化的办学治校思想就是围绕塑造学员打仗能力来进行。一切围绕打赢,一切为了打赢。这一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人才。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还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军事人才的核心素质差异性要求。
2.必须充分体现实战化训练的对抗性
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适应未来作战和提高打赢能力,院校在军事人才培养上必须紧扣这一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运用上,必须充分反映军事活动对抗性的特点,一方面,在对抗性的训练中,可以更加真实地有效缩短训练与实战之间的距离,提高学员面对瞬息万变和在巨大时间及责任压力下的临机处理负责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只有在激烈真实的对抗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强烈的角色意识,才能更充分激发学员潜力和促进学员把知识更有效地转变为能力。军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在未来军事训练和作战中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对抗训练情境,让学员在对抗中不断得到提高。
3.切实锻造以学员实战能力为重点
评价一个学员是否合格,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本级军官应有的打赢实战能力。无论是生长军官还是在职军官的培训,都应该切实突出学员实战能力的训练,努力锻造学员履行本级岗位任职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运用上,要瞄准学员打赢能力的培养,必须认真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军事人才实战能力的具体要求,从满足部队现实需要和未来作战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员本级岗位实战能力培训的根本标准,急部队所急,最大可能满足部队需要,努力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岗位任职能力突出、作风品质过硬、身心素质良好的打赢人才。
4.必须实现部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机对接
长期以来,我军军事教育主要采取院校和部队分类培养人才的机制,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显露出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学用不一等问题[2]。因此,围绕培养打赢人才需要,重新优化培训模式,着力解决院校教育和部队脱离的问题,加快推进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衔接,以部队训练需求牵引院校教育改革,以院校教育发展推动部队训练创新,构建起院校教育和部队在人才培养上既分工又协作,既分层又衔接的知识和能力培养递进的完整链条,形成以院校为基础、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的育人新机制[3]。
二、现行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1.院校人才培养与部队训练脱节严重
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相对封闭的问题长期存在,是导致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运用上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院校缺乏深入部队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毕业学员跟踪问效机制,自我反思和修正的回馈链路没有形成,对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在人才培训内容设置上主观性、随意性和学术性特点比较突出;在培训方式上,院校教育训练缺乏和部队训练的有效对接,院校教育训练与部队训练之间形成“你训你的,我训我的”训练模式,既让院校丧失了一些了解部队、掌握部队训练动态和研究训练发展趋势的机会,也导致学员学不到最新最有用的组织训练和指挥作战能力。在训练条件建设上,院校与部队相比,武器装备和训练场地保障上相差较大,因此,也很难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借梯上房”、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制约了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进一步提高[4]。
2.生长军官职业基础素质培养不扎实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重视生长军官的培养,不断在探索生长军官培养的合理路径,针对生长军官培训存在的各类问题,相继提出过“培养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基础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等诸多培养思想和培养模式,形成了目前的生长军官培养模式。经过近年来的探索情况看,生长军官的高等教育基础相对过去的学员更加扎实,但从部队训练和作战需要看,目前生长军官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初级军官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有些学员毕业到部队后,不能很好适应部队建设和训练需要,军政素质不高,献身国防事业意识不够强烈,不能安心部队工作,不会组织部队训练,不会管理部队,职业操守没有很好地建立等问题比较突出,充分暴露出院校教育存在短板弱项。
3.在职军官培养前瞻性、实战性体现不够
一是院校培训的前瞻性不够。对岗位指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当下履职尽责能力的培养,强调岗位指向性而忽视未来若干年内可能战事情况下学员的需求,应急性培训、小作坊式的培养理念及方式依然在任职教育培训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是院校培训的实战性不够。当前我军院校在不断加大实战化训练的力度,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各种条件的制约,实战化训练的比重还非常小。切实贴近实战化条件下的对抗性演练、战例研究、想定作业不多,演练情况设置理想化,对抗氛围平淡化,演练过程程序化,演习结果评估处理简单化。
三、推进实战化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對策
1.把敢打仗、能打仗、善打仗的能力塑造作为实战化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是明确军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军校基本的职能就是培养打仗人才的。那么,军校就必须把敢打仗、能打仗和善打仗的能力塑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选择与运用的基本要求。打仗人才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品质?当前围绕这一思路和要求,应深入研究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研究当下和未来若干年内各级各类岗位任职特别是一旦发生战事对其有怎样的能力诉求,研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核心能力培养院校教育应具备怎样的条件、设置什么样的训练课目、采用怎样的培养方式、建设怎样的教学队伍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当前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和创新。 二是夯实生长军官尚武、精武的职业基础。担负生长军官培养的院校应在不降低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把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把生长军官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院校的各个角落、延伸到部队乃至社会;进一步加大模拟连队建设,不断强化其军人意识、服从意识和领导意识,缩短学员未来到部队任职的适应周期;适度增加军事体育和心理训练的比重,提高军人基础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尤其重视生长军官战场心理适应性训练;加强军事文化建设,强化学员军人基本素养和意识的塑造,让学员24小时都置身于浓浓的军营氛围中;增加学员到部队参加训练或代职的时间及频次,全面提升其适应部队训练与作战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组织训练与领导能力。
三是切实实现在职军官培训与部队训练的有机对接。要按照打仗要求和战斗力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院校任职教育由补差式培养向前瞻性培训转变,由聚焦当前岗位任职培训向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所需要的核心作战能力培养的转变,由技能性程序化训练向作战思维提升和解决非程序化问题能力转变,由理论学习为主向实战化训练为主转变,由单一院校封闭式培训向部队与院校联合培训方式转变,不断强化学员的联合作战意识,提高学员的联合作战的实战能力。
2.明确部队在院校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责任义务
一是引导部队积极参与军事人才培养。军事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军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地位,也要发挥部队训练实践对人才能力提升的巨大作用。在进一步强化院校客户意识的同时,也要引导部队重视与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配合,密切与院校的交流,努力有效组织联教、联训、联演,加强人才交流,形成以院校为基础、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
二是建立和完善部队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不少院校已经敏锐意识到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短板,不断在探索与部队联合训练的新路子。联教联训的实施更多是依靠院校的自主性,依靠部队与院校的感情维系,没有形成完善制度和长效机制,也就难以有效保证部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因此,应从部队建设的长远着眼,从顶层设计开始,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明确相关部队在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义务和责任,建立部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调动部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是努力实现院校教学训练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融合。要不断加大院校教学训练与相关院校、部队的协调力度,让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较好地嵌入部队的训练之中,让学员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带着院校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于部队的实战化训练过程中。
3.注重锻造生长军官学员职业精神
一是不断提高生长军官学员政治思想水平,努力锻造生长军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军校应认真分析当代生长军官的思想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军营文化环境的熏陶和经常性思想工作,努力引导学员树立保家卫国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培养其军人特有的血性和打仗的激情,并运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将这一教育贯穿到培养全过程,筑牢生长军官成为优秀实战化军事人才的思想基础。
二是用实战化的标准优化生长军官培养过程。生长军官的培养同样应该围绕打赢来展开。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学员的招收、培训条件的设置、教学训练的展开、学员的考核与评价都应该紧贴实战需要,让学员在实战化的训练和标准要求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这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军初級指挥院校的有益做法。
三是加大生长军官学员到部队实习代职比重。目前,我军生长军官学员四年的合训和一年的分流,都基本是在院校进行的,由于缺乏对部队的真实了解,都是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中去学习和训练,因此到部队工作以后落差很大,造成思想的不稳定;同时,对部队训练的不了解,也导致他们学习目的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生长军官不能适应部队训练和管理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生长军官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在不影响其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生长军官到部队实习代职的比例,让生长军官在实习中不断提高对部队的感性认识,增加其在部队训练中运用知识的机会。
4.提高和拓展在职军官培训对抗性演练难度和形式
一是把打赢能力训练作为院校教学的核心。任职教育的教学和训练方式应立足于部队训练和未来作战的需要,基于培养和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特别是打赢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选择、设计与军事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案例教学、网络模拟对抗演练,组织学员参加部队的重大军事活动,把课堂延伸到部队演习、演练的现场,让学员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消化理论、掌握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要大力提倡采用演练式、诱导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提倡对抗性训练,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是按照实战标准从难展开对抗性训练。当前,我军院校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个不相适应”。解决“两个不相适应”的主要抓手,就是坚持按照实战标准从难从严进行贴近实战的对抗演练。院校教育具有先导性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坚持“严于部队,高于部队”的标准,在比部队更加严格的标准下进行实战化对抗训练,才能培养出素质过硬、能力超群的指挥军官,才能更好地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时代要求。为此,在训练目标设计、课程设置、组训方式、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贴近实战要求,以更强的对手为磨刀石,以更加复杂的情况为背景,更好地磨砺学员的意志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能力,培养学员在近似实战的情境下临机决策和实施正确指挥的能力。
三是注重在贴近实战的训练中提高作战思维的训练。作战思维训练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智慧之花。在贴近实战对抗训练中,不能仅仅停留于某种情况的处置,更要充分体现院校教育的长效作用,注重作战思维的训练,为此应大力提倡反思和“复盘”推演。在反思和“复盘”中,注意充分运用“头脑风暴”等方式,激发大家的智慧,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和优化作战思维,使院校教育不仅解决学员指挥打仗的技能问题,更要解决好其指挥打仗的“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 锋,任玉彬.实战化条件下军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继续教育,2016(5):24-26.
[2][3]张树德. 让军事教育踏上训练转变的节拍[EB/OL].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4-28/0331644603.html.2011-04-28.
[4]王江燕.装备课程建设向实战贴近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0):116-117.
关键词:实战化;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实战化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1.必须充分体现新型军事人才核心素质的要求
军事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是打仗能力、实战能力[1]。实战化的办学治校思想就是围绕塑造学员打仗能力来进行。一切围绕打赢,一切为了打赢。这一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人才。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还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军事人才的核心素质差异性要求。
2.必须充分体现实战化训练的对抗性
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适应未来作战和提高打赢能力,院校在军事人才培养上必须紧扣这一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运用上,必须充分反映军事活动对抗性的特点,一方面,在对抗性的训练中,可以更加真实地有效缩短训练与实战之间的距离,提高学员面对瞬息万变和在巨大时间及责任压力下的临机处理负责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只有在激烈真实的对抗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强烈的角色意识,才能更充分激发学员潜力和促进学员把知识更有效地转变为能力。军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在未来军事训练和作战中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对抗训练情境,让学员在对抗中不断得到提高。
3.切实锻造以学员实战能力为重点
评价一个学员是否合格,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本级军官应有的打赢实战能力。无论是生长军官还是在职军官的培训,都应该切实突出学员实战能力的训练,努力锻造学员履行本级岗位任职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运用上,要瞄准学员打赢能力的培养,必须认真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军事人才实战能力的具体要求,从满足部队现实需要和未来作战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员本级岗位实战能力培训的根本标准,急部队所急,最大可能满足部队需要,努力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岗位任职能力突出、作风品质过硬、身心素质良好的打赢人才。
4.必须实现部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机对接
长期以来,我军军事教育主要采取院校和部队分类培养人才的机制,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显露出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学用不一等问题[2]。因此,围绕培养打赢人才需要,重新优化培训模式,着力解决院校教育和部队脱离的问题,加快推进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衔接,以部队训练需求牵引院校教育改革,以院校教育发展推动部队训练创新,构建起院校教育和部队在人才培养上既分工又协作,既分层又衔接的知识和能力培养递进的完整链条,形成以院校为基础、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的育人新机制[3]。
二、现行军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1.院校人才培养与部队训练脱节严重
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相对封闭的问题长期存在,是导致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运用上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院校缺乏深入部队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毕业学员跟踪问效机制,自我反思和修正的回馈链路没有形成,对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在人才培训内容设置上主观性、随意性和学术性特点比较突出;在培训方式上,院校教育训练缺乏和部队训练的有效对接,院校教育训练与部队训练之间形成“你训你的,我训我的”训练模式,既让院校丧失了一些了解部队、掌握部队训练动态和研究训练发展趋势的机会,也导致学员学不到最新最有用的组织训练和指挥作战能力。在训练条件建设上,院校与部队相比,武器装备和训练场地保障上相差较大,因此,也很难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借梯上房”、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制约了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进一步提高[4]。
2.生长军官职业基础素质培养不扎实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重视生长军官的培养,不断在探索生长军官培养的合理路径,针对生长军官培训存在的各类问题,相继提出过“培养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基础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等诸多培养思想和培养模式,形成了目前的生长军官培养模式。经过近年来的探索情况看,生长军官的高等教育基础相对过去的学员更加扎实,但从部队训练和作战需要看,目前生长军官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初级军官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有些学员毕业到部队后,不能很好适应部队建设和训练需要,军政素质不高,献身国防事业意识不够强烈,不能安心部队工作,不会组织部队训练,不会管理部队,职业操守没有很好地建立等问题比较突出,充分暴露出院校教育存在短板弱项。
3.在职军官培养前瞻性、实战性体现不够
一是院校培训的前瞻性不够。对岗位指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当下履职尽责能力的培养,强调岗位指向性而忽视未来若干年内可能战事情况下学员的需求,应急性培训、小作坊式的培养理念及方式依然在任职教育培训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是院校培训的实战性不够。当前我军院校在不断加大实战化训练的力度,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各种条件的制约,实战化训练的比重还非常小。切实贴近实战化条件下的对抗性演练、战例研究、想定作业不多,演练情况设置理想化,对抗氛围平淡化,演练过程程序化,演习结果评估处理简单化。
三、推进实战化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對策
1.把敢打仗、能打仗、善打仗的能力塑造作为实战化军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是明确军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军校基本的职能就是培养打仗人才的。那么,军校就必须把敢打仗、能打仗和善打仗的能力塑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选择与运用的基本要求。打仗人才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品质?当前围绕这一思路和要求,应深入研究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研究当下和未来若干年内各级各类岗位任职特别是一旦发生战事对其有怎样的能力诉求,研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核心能力培养院校教育应具备怎样的条件、设置什么样的训练课目、采用怎样的培养方式、建设怎样的教学队伍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当前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和创新。 二是夯实生长军官尚武、精武的职业基础。担负生长军官培养的院校应在不降低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把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把生长军官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院校的各个角落、延伸到部队乃至社会;进一步加大模拟连队建设,不断强化其军人意识、服从意识和领导意识,缩短学员未来到部队任职的适应周期;适度增加军事体育和心理训练的比重,提高军人基础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尤其重视生长军官战场心理适应性训练;加强军事文化建设,强化学员军人基本素养和意识的塑造,让学员24小时都置身于浓浓的军营氛围中;增加学员到部队参加训练或代职的时间及频次,全面提升其适应部队训练与作战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组织训练与领导能力。
三是切实实现在职军官培训与部队训练的有机对接。要按照打仗要求和战斗力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院校任职教育由补差式培养向前瞻性培训转变,由聚焦当前岗位任职培训向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所需要的核心作战能力培养的转变,由技能性程序化训练向作战思维提升和解决非程序化问题能力转变,由理论学习为主向实战化训练为主转变,由单一院校封闭式培训向部队与院校联合培训方式转变,不断强化学员的联合作战意识,提高学员的联合作战的实战能力。
2.明确部队在院校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责任义务
一是引导部队积极参与军事人才培养。军事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军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地位,也要发挥部队训练实践对人才能力提升的巨大作用。在进一步强化院校客户意识的同时,也要引导部队重视与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配合,密切与院校的交流,努力有效组织联教、联训、联演,加强人才交流,形成以院校为基础、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
二是建立和完善部队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不少院校已经敏锐意识到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短板,不断在探索与部队联合训练的新路子。联教联训的实施更多是依靠院校的自主性,依靠部队与院校的感情维系,没有形成完善制度和长效机制,也就难以有效保证部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因此,应从部队建设的长远着眼,从顶层设计开始,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明确相关部队在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义务和责任,建立部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调动部队参与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是努力实现院校教学训练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融合。要不断加大院校教学训练与相关院校、部队的协调力度,让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较好地嵌入部队的训练之中,让学员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带着院校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于部队的实战化训练过程中。
3.注重锻造生长军官学员职业精神
一是不断提高生长军官学员政治思想水平,努力锻造生长军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军校应认真分析当代生长军官的思想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军营文化环境的熏陶和经常性思想工作,努力引导学员树立保家卫国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培养其军人特有的血性和打仗的激情,并运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将这一教育贯穿到培养全过程,筑牢生长军官成为优秀实战化军事人才的思想基础。
二是用实战化的标准优化生长军官培养过程。生长军官的培养同样应该围绕打赢来展开。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学员的招收、培训条件的设置、教学训练的展开、学员的考核与评价都应该紧贴实战需要,让学员在实战化的训练和标准要求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这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军初級指挥院校的有益做法。
三是加大生长军官学员到部队实习代职比重。目前,我军生长军官学员四年的合训和一年的分流,都基本是在院校进行的,由于缺乏对部队的真实了解,都是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中去学习和训练,因此到部队工作以后落差很大,造成思想的不稳定;同时,对部队训练的不了解,也导致他们学习目的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生长军官不能适应部队训练和管理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生长军官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在不影响其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生长军官到部队实习代职的比例,让生长军官在实习中不断提高对部队的感性认识,增加其在部队训练中运用知识的机会。
4.提高和拓展在职军官培训对抗性演练难度和形式
一是把打赢能力训练作为院校教学的核心。任职教育的教学和训练方式应立足于部队训练和未来作战的需要,基于培养和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特别是打赢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选择、设计与军事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案例教学、网络模拟对抗演练,组织学员参加部队的重大军事活动,把课堂延伸到部队演习、演练的现场,让学员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消化理论、掌握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要大力提倡采用演练式、诱导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提倡对抗性训练,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是按照实战标准从难展开对抗性训练。当前,我军院校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个不相适应”。解决“两个不相适应”的主要抓手,就是坚持按照实战标准从难从严进行贴近实战的对抗演练。院校教育具有先导性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坚持“严于部队,高于部队”的标准,在比部队更加严格的标准下进行实战化对抗训练,才能培养出素质过硬、能力超群的指挥军官,才能更好地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时代要求。为此,在训练目标设计、课程设置、组训方式、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贴近实战要求,以更强的对手为磨刀石,以更加复杂的情况为背景,更好地磨砺学员的意志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能力,培养学员在近似实战的情境下临机决策和实施正确指挥的能力。
三是注重在贴近实战的训练中提高作战思维的训练。作战思维训练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智慧之花。在贴近实战对抗训练中,不能仅仅停留于某种情况的处置,更要充分体现院校教育的长效作用,注重作战思维的训练,为此应大力提倡反思和“复盘”推演。在反思和“复盘”中,注意充分运用“头脑风暴”等方式,激发大家的智慧,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和优化作战思维,使院校教育不仅解决学员指挥打仗的技能问题,更要解决好其指挥打仗的“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 锋,任玉彬.实战化条件下军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继续教育,2016(5):24-26.
[2][3]张树德. 让军事教育踏上训练转变的节拍[EB/OL].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4-28/0331644603.html.2011-04-28.
[4]王江燕.装备课程建设向实战贴近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