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古建筑,带不走的历史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的古城?
  凤凰古城是很多旅游、文化、历史爱好者最向往的地方之一,自2001年正式开放以来,一直深受游客们的喜爱。但是自4月10日起,对每位前来游玩的游客开始收取148元的门票。一时间这个“中国最美小城”陷入各种舆论之中。
  目前我国大概有2000多个古城镇,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大多数古城镇都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大量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古城镇中的人们过着现代化的生活,若没有前来游玩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游客们带来拥挤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经济收入显然不能作为开放古城唯一目的,因为每个古城都不能用单纯的经济价值去衡量,一旦遭遇毁灭性的破坏,所有经济的、文化的价值都将为零。
  上海一位资深律师分析称,凤凰古城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从文物保护角度看,将文物古迹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涉嫌违反《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的坚决纠正将文物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违法行为的规定,而将景区转让给营利性的私人控股公司则违反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由政府设置与门票应该由管理机构负责出售的规定。
  古城镇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即使古物的所有权归属个人,它存在的价值、意义也应该是人们所能共享的。但只有大部分人懂得了古城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人们才能更多的参与其中,对古城镇的保护才会产生积极作用。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时,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日益增多。游山玩水不再是奢侈、妄想,旅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游玩的同时人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徜徉于名胜古迹中,更多的人开始试着思索,比如有意让孩子了解古迹的渊源、文化。像这样有意告知后人的心思不正是文化传播所必须的吗?
  但如果对古城镇限制过多,必将产生不良影响。人们总是能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学到经验和有价值的东西,不管在哪个时期,文化一直是进步、价值最好的提现,虽然它的影响是间接的,而那些古建筑中的文化更是先人们文化智慧的结晶。每座古建筑中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衔古接今。
  陈志华在《中国乡土建筑初探》中发问“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对先辈们劳动、创造的尊重和感谢,对他们的生活毫无兴趣,不屑于欣赏和借鉴他们的成就,这个民族会是健康的吗?”但事实却是,在建筑这事上,我们已经摒弃了祖先的理念,早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建筑院校已经不讲中国建筑,各大建筑院校均以西方的建筑理念为基础,学生们只需了解中国建筑史即可。
  几十年的教育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如今走进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其建筑风格几乎是一致的。在建设高楼大厦时,一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总是在专家论证后被推倒,虽然有专家指出,每个古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那历史不可再生。
  所有在古建筑中生活至今的人们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祖先们生活的轨迹,这轨迹就是活着的历史,就是另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如果经济发展必须以毁灭古建筑为前提,那么人们也即将面临某种文化永远的流失。早在2001年,温家宝同志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
  时隔十几年,城市的发展更快更好,但大都市魅力也几乎相差无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除了口音和饮食差别较大,在建筑上无论如何都找不出特色可言。
  谁的文化?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多名人大代表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关于目前中国大举“城镇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问题,代表们一致呼吁: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应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的生活模式,但是每个历史久远的古建筑中都包含着那一时期的特殊文化和历史,每毁掉一座古屋,就永远失去一份不可找回的历史。如何建设性地保护古建筑的存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但现实往往是保护政策还没“商讨好”,决定被拆迁的古建筑已经“魂飞魄散”,被毁掉的古建筑从此和任何人再无关联。
  梁思成在80年前就曾明确提出过:最有效的保护就是让国民知道其价值。只有大家都知道其可贵,才会自觉保护。要想使我国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古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光大,首先就是要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所有的发展都是以最好的愿景为最终目的。当城市中的建筑物越来越时尚,越来越西化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渲染,当人们追寻文化时,有人突然想起了,有种文化很遥远但又似曾相识,那就是正在逐渐消失的古建筑中所包含的文化。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总是以城市的发展变化为中心,因为一直以来城市都是文化经济的中心,每个时期的城市都是富丽繁华、格式多样的。
  当城市的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城市的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那些城市边缘的乡村被逐渐包围,一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落和村中的千年古物都将面临去留问题。当乡村被城市以发展的眼光盯上时,那变化就真的来了。
  宽敞的马路,高耸的大楼,错落有致的高档小区,这些几乎成为人们判断一个城市发展好坏的标准。虽然那些住在高楼里的人们生活并不便利,虽然那宽敞的马路并未带来通畅,但人们仍然热衷于那些很流行,很很现代的建筑物。
  每个被定为古建筑的房屋都有其特殊的历史,那历史被一点一点地镶嵌在房中的各个角落,只有走进了、懂得了才能看得见,也就是说每个被毁掉的古建筑,毁掉的不是房屋,而是那一时期的文化和历史。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古建筑的去留,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城市建设者用高楼堆积出人们对住房的满足,却无法建造出遥远的历史文化。
  为谁发展?
  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雄伟壮观,给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古建筑的存在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矮小呆板,不管它承载的历史有多厚重,暗含的文化有多深远,它都不能惹人注目。因为现代的建筑师们已经没有这样的建筑理念,人们对古建筑的了解越来越少,很多人不知道古建筑存在的意义何在。   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在调查的20人中有学生、农民、公务员、商人,6人认为古建筑和文化历史有关;12人认为那是考古学家的事,古建筑和普通百姓无关;2人认为古建筑就是旅游景点。由此可见,大多数人不了解古建筑,也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何在,更不晓得古建筑留给后人的价值影响有多深。
  对于城市的缔造者——地产商,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古建筑去留的想法更加疯狂。一位房地产商曾通过媒体表示,与其每年花十多亿元维修,不如干脆炸掉故宫,彻底改造成建筑用地,大大解决北京土地资源匮乏引起的房价暴涨(2008年3月25日《东方今报》)。某地产商协会会长竟然“积极”回应说:“北京土地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情况,其中最浪费的就是故宫。因为故宫占地近72万平方米,而且处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地产价值不可估量。”
  拆掉古建筑最多的目的之一就是盖建新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房地产发展最为神速。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到底有多少名胜古迹被一推了之,还很难估算,但放眼全国,如今,连农村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今后农民也要朝着住楼房的标准发展。如果全国有一半以上哪怕三分之一的乡村都以让农民住上楼房为标准,那么,我们的古建筑将会面临一场浩劫,因为我国的古建筑大多散落在乡间。
  可喜的是,古建筑去留问题已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古建筑与现代、后人的重大意义。人们为寻找迷失的记忆,开始追寻文化与建筑的内在统一。如北大奥运场馆为古松让路,场馆建设为保护7棵古松而改变场馆设计,新建的奥运场馆和200年前的人文古迹和谐地站在一起。
  每个存留至今还在使用的古建筑都有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在城市建设中,若是过多的对古建筑一拆了之,那么这个城市除了显得华而不实,还会丧失自己的风格,对整个民族文化发展而言,是绝对的毁灭行径。
  德国《明星》画刊曾疾呼:“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这个国家正在使自己失去过去”“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是一个样。”
  谁来保护?
  在各种文化和理念的冲击下,古建筑正渐渐被大多数人遗忘,即使生活其中的人们也开始厌倦它的一如既往,因为新兴的建筑即时尚又实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回到古屋,高楼里自我空间相对独立性较强,这种不易被打扰的居住条件刚好适应了年轻人追逐时尚,个性十足的心理。
  从古建筑中搬出的年轻人终会老去,当他们老去时,曾经的古屋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对后人,对建筑而言,他们能说出的只能是他曾经居住过的西式建筑,而中国建筑文化和古建筑中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痕迹自此断代。
  文化越丰富越多元,越多元个性越鲜明,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在全球化发展的驱使下,我们固有的东西必然会遭到冲击,且不论我国古建筑存在的好与坏,就它独有的鲜明特点是别国建筑无法比拟的。
  西方的建筑理念固然有它的好,我们借鉴了人家的,并当做最好的,反过来却被人家心痛地批判。不是那借来的东西不好,而是我们单方面以为是最好,把这种好复制开来,甚至不惜毁掉祖先的智慧心血。当这样的复制遍布中国的大小城市时,这样的好就索然无味了。
  其实保护文化古城镇,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这一观点显然已经将古城镇的保护纳入到了政府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内。
  原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认为,古城古镇的保护应注意政策导向,体现原真性,切忌毁了旧的建新的,拆了真的搞伪的,否则风险系数是非常大的。他建议,文化古城镇城市改造的决策者,要对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应该尽量在保护的前提下,努力恢复古城古镇的文化原生态,积极吸引和保持适量的原住民。比如云南丽江古城,福建的南靖土楼等等,尽量的争取一些原住民在那儿居住。只有这样,古城镇才能保持它一定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特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翟宝辉认为,如果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把前人留下的遗产都破坏了,那就是历史的罪人。政府大楼要建,标志建筑要建,地铁要建,但是文化古城古镇要用同样的努力去保护。他提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同样适用于古城镇的文化保护。他认为,政府在古城镇保护中,责任重大。在对古城镇的保护必须做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社会参与”。
  很多古建筑专家更关注古建筑的去留问题,他们的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也得以采用,古建筑被成功保留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其实最重要的是,应该让人们知道古建筑存在的意义,了解它的与众不同,欣赏它所暗藏的历史记忆。如此,古建筑中所包含的有意义的历史价值、特色文化便会被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教学艺术的趣味内涵,准确地把握教学形式,才能使学生达到既增长知识,又形成能力之目的。
英语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及个性特征等综合因素考虑而决定的,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共同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这种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交换学习
本文阐述了工业用光学高温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为提高测量准确度可采取的措施.进一步分析了光学高温计在使用中和检定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目前,我国地市计量部门使用的一组标准电阻或电阻箱允许工作电流达不到25安培,对检测工作带来不便。本文探讨了采用普通铜线为载体,对大电流接地电阻仪的检测方法
橱窗是缤纷多彩的时尚产物.在城市的商业街两旁美丽的‘橱窗总能在一刹那锁住人们的目光。店铺的橱窗不仅是一个品牌的窗口,更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而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摘要:  明代印刷术的发展使书籍绘画的大量刊印成为可能,并越来越商业化,印制的书籍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当画谱的刊印成为可能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迎合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印刷术本身的发展来源于工艺美术教育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而画谱的刊印是美术教育的一种必须品,画谱的传承本身又对美术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印刷术;画谱;美术教育  一、印刷术的发展与美术教育的联系 
美国电影中心是洛杉矶与纽约这两座大城市。位于洛杉矶的好莱坞每年以流水线的操作推出成千上万部商业电影,纽约则凭借东海岸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百老汇培养出的戏剧演员,以更为深
介绍一个基于Web的企业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系统用于计量器具及计量器具检定的管理.着重讨论系统需求,系统解决方案及数据库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要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测孔法———三角法 ,可实现3mm以上孔的测量。实验表明 ,测量的分辨力可达到 0 .1μm ,有实际应用的潜力
城市色彩是该城市特有的特色。土地、植被等的自然环境,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设计,赋予了该城市的所属色和专有特色。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被其该有的公共生活空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