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父稿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当我赶回杨家坪时你已经说不出来一句话了。你形容枯槁,双目圆瞪,胸口不断起伏,喉咙发出咕咕的声响。爸- - - -,我叫了你一声,我看见,一颗大大的泪珠从你眼角滚落。
  三天前,父亲,我带着医生回来,你说吃不下也拉不出。医生诊断之后对我摇了摇头。父亲,我要你进城你还是摇头,我知道你心里一定明白自己将要离去,我想你是怕死后回不了家。就在一个星期前,父亲,你感觉肚子胀,我带医生回来,之后坚持要你回城住院,你说看看再说。医生为你用了开塞露,之后你感觉好了些,也能吃一点东西。父亲,十天前,你出院之后气色很好,饭能吃一海碗。你兴奋地说,这次对了,这次没有问题了!第二天你就坚持要回杨家坪。你说这次回去就不再进城了。你非常坚决,我无法阻拦。只好送你回去。殊不知那一幕竟是回光返照,你一句“再也不进城”,一语成谶。果然,十天之后你就离开了我们。
  父亲,从三月起,你的身体状况就很不好。从杨家坪将你接进城住院时,你骨瘦如柴,脸色难看,整个人就像刚从棺材里出来一般。那时,我就预感你快要走了。起先在县医院住了半月,不见好,我又将你转到中医院。输血,输液,一月之后你情况有所好转,面色红润,饭量也可以。你在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便坚持要回杨家坪。你回去后我打电话问过家里的三哥,说你能走较远的路,能在村子里和几个老者冲壳子。可两个月之后你的病又犯了,我再次把你接进城里继续治疗。这次和上次一样,住了十多天醫院又好了些,饭也能吃了,能自己在我家周围散步了。这次我说什么也不让你回去。可几天之后,你又是坚持要回。直到10月2日,你第三次犯病,我又去接你回城住院。这是你最后一次住院。十多天之后你又能吃饭了,一大碗醪糟汤圆也能吃下。我真高兴,以为真的好了。也许,冥冥之中你感觉到了大限的到来,这次你坚持回家之后,等待我们的就是望着你渐渐远去。
  父亲,当我赶回杨家坪时你已经说不出来一句话了。你形父亲,你躺在床上,眼睛一动不动,你肯定有话对我说,可你说不出来了。父亲,母亲在你身边一个劲儿抹泪,我和大哥站你对面。我大声对你说,大姐、二哥、四哥都在赶回的路上,三哥在院子里做着各种准备,上海打工的幺兄弟我也打电话了,他坐晚上的飞机回来。至于你的孙子孙女,在外打工和读书的是无法赶回来了,能赶回来的也正在赶回的路上。父亲,你还有什么牵挂吗?此刻,我又看见一颗大大的泪珠从你眼角滚落。
  父亲,之前你每年来我城里的家住上两次,一次是你生日前后,一次是过年。你每次来,我们一家都很高兴。母亲为你忙上忙下,妻子买回一些你爱吃的菜。你每天早上吃过饭就去城里转悠,差不多就回来看电视。你最爱看戏曲频道,历史、古装剧也爱看。我告诉儿子,不要给爷爷争电视频道。儿子很懂事的,有时候你们爷孙还摆摆龙门阵。我也尽量在家陪你和母亲看电视。偶尔,我有意给你提及杨家坪的人,你便煞有介事地摆起一些老家的事情。你还从街上买回一些诸如万年历之类的书,戴着眼镜看得很认真。每天晚上十点左右,母亲便把洗脚水端到你面前,你嘴上嘟哝,可心里美着呢。这时候,我总也偷偷乐着。年轻时,母亲和你老吵架。人多家穷,母亲也是没办法。日子总算过来了,如今老了,你们不再吵架了,一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和和睦睦的多好啊。你每次在城里住上半月就要回杨家坪。你说城里还是不习惯,我家楼太高,你要回去和几个老者冲冲壳子,吃几杆叶子烟一天就过去了。也难怪,母亲在城里生活了十几年都还有些不习惯,何况你呢。有几次我发现你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我就想,你的世界在杨家坪,强留你在城里,就好比将你软禁。实在不忍心,我说还是回去吧,别在城里憋出病来。于是,你又回去了。
  父亲,4.20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你从杨家坪打来电话,急切地问我们有事没有。我说,没事,大家都好。你又问,房子震坏没有。我说,没有。当时我正在组织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没有给你多说就挂了电话。母亲已安顿好了,孩子到了震中参加救灾,妻子在一个朋友家过夜,晚上,我一个人睡在车里,一想起你白天从杨家坪打过电话,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父亲,2009年冬天,你口腔生病了。我带你到市医院检查确诊为口腔鳞癌。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医生说必须动手术。当时你坚持不医治,你说要花好多钱哦。后来我坚持给你切除了癌症病灶。开春,你的身体完全恢复了,红光满面的。我说,幸好没有听医生的去放疗化疗,看你的身体状况至少多活5年。那一年你78岁。父亲,我随便一说又成了谶语,掐指一算刚好5年。难道这一切都是定数。上天再多给你一些时光,让你多看看你的孩子们,看着你的孙子们一个个长大,不好吗。
  父亲,你呼吸时而急促,时而平稳,母亲一边为你抚摸胸口,一边说,你等一等,等一等上海的幺儿回来喊了你再走。我伸手摸你的脚背。都说将死之人身体从脚背开始发凉,可我感觉你脚背温热,没有明显的变化。我想,你一定能等到小兄弟。你的眼角,又滚落一颗泪珠,是的,你一定要再等等幺兄弟。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你一定要再等一等。
  父亲,从你第一次住院,医生给我分析了你的病情,我便在心里开始祈祷。可我可分明感觉到了你的大限。这种感觉非常奇特,三年前我送走大姑姑时,就真切地闻到了死亡的气息,那是之前离我最近的死亡。大姑姑供我读书,十一岁之后,我基本和她生活在一起,事实上,我已是她的儿子。大爹住院到死亡,我全过程都在,那种死亡带给我的疼痛如今犹在。你住院期间,那种相同的气息又不断向我袭来,疼痛不断穿透我的身体和思想。我不断否定,但又告诉自己必须面对。我宽慰你说,医生诊断了,你只是一点小问题,死不了的。你要看了高速路通车才走呢。你问我高速路好久通,我说2017年就通了。你掐指算了算,说,不行了,83,钻坟山,怕是看不到了。你是笑着说的。我鼻子一酸,借故去了卫生间。
  你住院期间,上午妻子照顾你输液,下午我到医院陪你。我租了轮椅推你上街去到处走走看看。阳光晴好,父亲,我们一边走一边说着话。走到禁门关时,你坚持要下轮椅自己走。你问我高速路线怎么走,我指给你看。你只在电视里看过高速路,你一定渴望亲眼看到。我说,高速路还要从我家门前经过呢。你说,晓得,老家山坡上已经挖得黄灿灿的了。返回时你说要看看老城。我想,你一定想你的姐姐了。而你的姐姐我的大姑姑三年前已经走了。老城,有大姑姑留给你的记忆。路过一家老式理发店,你说要理发。这时我才发现你的头发胡子的确该理了,它们让你显得越发瘦弱。理发师傅的传统修面让你很满意。刮了一个光头,修了一个面,你精神多了。差不多到晚饭时间了,我问你想吃什么?你想不出来。我说咱们去吃豆花吧。你说,对,对,去吃豆花,富顺豆花。你眼里闪着光,高兴得像个孩子,差一点就手舞足蹈了。父亲,我永远也忘不了你那天的表情,就像小时候你说要带我进城一样,那种高兴无以言表。父亲,我真没有想到,提到豆花你居然那么高兴。也许是很久没吃了,或许你想起了我家以前的岁月。困难的岁月,我家能吃上一次豆花也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啊。天全好些年没有富顺豆花了。那天吃的豆花却也是老城的老字号。你不能吃辣,蘸水只能是一点酱油,你却吃得很香。看着你吃,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你知道吗,父亲,别说是豆花,你想吃什么,只要世间能买到,我也一定会买给你的。   只要不下雨,我都会推你出去走走。不同的路线不同的风景。你说,再过几年天全城就更漂亮了,到处都在修房子,修完以后天全就不得了了。我说,是啊,我也正修房子呢,有14层高。你说要去看看,我又推你到工地去,可惜才修到三层楼。我指着围墙外的效果图告诉你,这就是我们正在修的大楼,你看安逸不?你说,高。过了很久,你突然说,你负责的?我骄傲地说,是啊。你说一定要安全哦,那么高的房子,一定要安全哦!我突然觉得你想要告诉我什么,我心领神会。我说,父亲,你放心,一定安全的。夜晚病房里太热,我推你出去喝茶。你怕我无聊,要我约几个朋友来陪我。有几次,我约了存刚、何文、小勇等几人。你静静坐着,听我们谈天说地,还讲文学。父亲,你很安详地看着我。你是想再仔细瞧瞧你的儿子吗?你的儿子在城里,有朋友,有事业,有家,这也曾是你的骄傲吧。或许,你觉得因为你生病住院,让我受累了,给我添了麻烦,让我少了很多休闲的时光,心里有种亏欠。怎么会呢,父亲,能多陪陪你,也是上天给我的福报啊!
  灾后重建的压力非常大,事务繁杂,大哥、二哥、四哥有时也来医院换换我。周六周末,我又把他们换回去料理家里。 晚上,我就和你一起住在病房。入睡前,父子俩东一句西一句聊着。我问父亲,你这辈子有什么遗憾吗?你说,没有!你的爷爷、祖祖都是世代单传,而我们这一代却有六弟兄一个大姐。你扳着指头算着,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妇、外孙、曾孙子一共39个。我说,不对,父子俩又重新算过。最后确定是45人。你又说,我爷爷60多岁,阿爷60岁就走了,你已经活到了83岁,这辈子值得了。你还说杨家坪某人也是几个儿子,可80多了没有人管,一身穿得巾巾落索(破烂不堪)的,最后死在床上也没人知道……看我有些疲惫,你就不再说了。我半睡半醒,不一会儿就听到你均匀的呼吸和平稳的鼾声。我起床,为你理了理被子,又仔细端详着你——真是好几十年没有这样仔细看过你呢,父亲,昏黄的灯光下,你瘦弱的身体蜷在被窝里。这哪里是我曾经强壮的父亲?岁月和疾病已将你变成一把干柴,不经意就会断裂。然而,你脸上仍旧充满慈爱。父亲,别人都说我是你六个儿子中长得最像你的一个,那些以前没有见过我的长辈,见我的长相一听我说话就猜出我是你的儿子。父亲,你年轻的时候也一定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呢,如今,却瘦得令人心痛。父亲,还是小时候听到过你的呼噜了,如今我都已经45岁,又在你的床边听你的呼噜。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呀。45歲了还有父亲可叫,还能听一听父亲的鼾声,这不是一般的幸福,这是大幸福啊!
  父亲一阵抽搐,我们紧张起来,认为父亲马上就要离开了。大姐、二哥、四哥都已回来了,父亲,至此,你的七个孩子已经到了六个。只有小儿子还在飞机上。我们一阵呼喊,你的呼吸又渐渐趋于平和。你的眼角又滚落一滴大大的泪珠。
  父亲,你很少给我讲起你小时候的事情,可我从大姑姑处知道,旧社会我家家境是不错的,因为你是单传的独子,很受爷爷奶奶疼爱。你从小聪慧,上过几天私塾,杨家坪能识字断句的人当中你是很受人尊重的一个。父亲,听父辈们讲,你小时候学什么像什么,十多岁学习木匠,后来成为杨家坪为数不多的修造房屋的掌墨师傅,如今沿河几个村子里,好多新建的木结构房子都是你的作品;听说你还学过端公道士,一学就会。至于农村里的编背篼撮箕,打晒垫织棕毯等这些把式,你无师自通,而且做得非常漂亮。父亲,你曾是我的骄傲,如今我爱好广泛,也许正是你的遗传呢。因为你是手艺人,小时候随着师傅踩千家门,学成之后,你背着家什吃百家饭。成为我们的父亲之后,父亲,印象中你没有上山去挣过一天的工分,因为这,我家总是“黑片户”。虽然你挣的工钱都交了生产队,可我家仍旧没有分到应得的口粮。母亲因此和你吵了很多的架,总骂你是干不了事的人。一大家人要吃饭,母亲也是急的。其实,那些年你出去做手艺,哪家能给你好多工钱呢,做完手艺没钱拿也就算了。后来很多人都说你心肠好,爱帮助人,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你总缴不上我家的“黑片”。父亲,土地下户以后,你把二哥送进城里学泥工,把木匠的手艺传给了三哥,送四哥去当了兵,把我送进城读书。大哥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却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从你身上学会了篾匠活儿和一些简单的木工手艺,也足以成家立业了。父亲,我有时候会想,你没有刻意让你的儿女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们都从你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你的儿女一个个心地善良,性格慈让,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也许就是我家的家风,你传给了我们,我们也正把这些品质传给我们的孩子们。
  父亲,你还记得我喂的那头牛吗,那是我童年的任务,给生产队喂的,一年可以评到一些工分。可有一次放山,跑掉了。别家的牛都回来了,我家的牛却不见踪影。我挨了打,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后来听哥哥讲,你半夜起来好几回到牛圈去看。第二天,你带着我一起去山上找牛。你叫我别担心,你说你学道士时学过催山的法术,我家的牛今天一定能找到。我以为你怕我担心,说来哄我。你果然拿了一截牛索,庄严地放在地上,之后烧了几张纸。你念念有词。之后就带我往林子里去。果然,我们没走多远就见到了我家的牛,它正孤独地在那个地方吃草。我觉得你太伟大了。后来你告诉我,到底催山术有没有作用不知道,都是师傅教的,可那天是从众多的牛脚印中发现了我家牛的脚印。我说,你又是怎么知道那是我家牛的脚印呢,你说,我家的牛一只脚受过伤,走路时一高一低的,所以脚印就一深一浅。我这才恍然大悟。更加佩服你了。
  父亲,还有一次我半夜醒来,看你在等下打算盘。刷刷刷,算珠的声音很好听,仿佛春夜的雨。我还看见你在纸上写着字。你的毛笔小楷端庄清秀,一点也不像你修房子时在柱头上写的那样。你当掌墨师傅,用墨签在梁柱上画着弯弯曲曲的字,别人无法辨认,你总也不说,你肯定严守了师训,不得外传。父亲,我无限地崇拜你,认为你是无所不能的。可是,不管你怎样能打算盘会记账,你当出纳那年,生产队长硬说你的账目不对,后来你交出了出纳。听说队长的小舅子当了出纳之后你才明白,哪是什么账目不对,分明是有人要干你的这份差事。母亲依旧骂你是干不了事的人。你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父亲,土地下户之后,我家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我进城读了小学五年级,之后在县城上了中学,之后考上了师范学校。我如今还记得你送我上学的情景——我背着书箱,你帮我背着行李。你见人就说送儿子去读大学。我扯扯你的衣角悄悄说,不是,是中师。你说,反正出来就是国家的人,吃商品粮的。这在杨家坪还是头一人。之后,我成了教师,再后来就成了公务员,当上了干部。父亲,我想,我也是你一生的骄傲吧。
  父亲,我很想总结一下你的一生,可我发现居然找不到适当的语言。于杨家坪而言,你仅仅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男人,于我们而言,你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父亲。你留下的财产也就是继承下来的祖业:十间房,一个院坝。还有生产队分我家的一些地和自留山(这些都归了在家的三哥)。土地下户的時候,我家分到的土地最差(因为我家年年“黑片”),花岗石火爆的时候,我家最胆小,没人敢去冒险做生意,别人家的孩子都发了石头财、木头财,买了几辆大汽车,我家弟兄六个,却没有一个发家致富。直到今天,也是平平淡淡。这或许是你的遗憾吧。
  晚饭时分,我和大哥在你身边,其余家人和朋友都在吃饭。见你一阵抽搐,吐出大大的一口痰。我为你擦了嘴角,猛然发现你的眼睛不动了,我使劲喊你也没有反应。我不敢确定你是否就这样走了。我叫来学医的朋友,他摸了摸你的心脏和脉搏,说,走了!父亲,你就这样走了!从此我们就成为了没有父亲的人。这时,我的眼泪才大颗大颗地滚落下来。
  父亲,你走的时候,大大地睁着眼睛,我知道你在等着幺兄弟,你最小的儿子。可是,这一刻,他还在回来的路上。我是该告诉他你临死时还在等他呢,还是让他心存最后叫你一声的希望。父亲,你的眼里再也没有泪水,大哥抱着你的头,轻轻地叫了你一声,然后为你把眼睛合上。父亲,这是你的死亡,离我最近的死亡,是我45年来最疼痛的一次失去。大哥为你盖上白色的被面,我在地上长跪不起。我泣不成声,我猛烈地在你床前磕头。父亲,我的生命像突然被斩断一般,那道伤口越来越宽,成为一条河流,一片草原,一片荒漠。你站在那头,离我越来越远,一任我如何呼喊,你也不肯停下。我在这头,越变越小,哭声和泪水一并迸发,将我淹没。
  你的后事我们在前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墓地是你生病时就看好了的,征得了你的同意。你原想在我家后面的菜地守着老屋,可后来你想还是去祖先的坟园去;棺材是20年前就准备好了的——这是杨家坪的习俗,生前如果具备条件,这些都要准备妥当;你走时穿的衣服我也是两年前就准备好了的。父亲,除了幺兄弟还在路上,可能要晚上十点左右才能赶回,你还有什么牵挂吗?鞭炮声响了,父亲,这是为你送行呢,你就安心地上路吧!
  大哥为你洗了身子,为你剃了头,为你穿上老衣。父亲,我不敢再去看你的肉身—我生命的源头。我的身体和灵魂无限地空洞,仿佛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深渊。我企图抓住什么,可无论怎样挣扎,仍旧找不到任何依附。父亲,你本想伸手给我的,对吗,就像小时候,你牵我走过一条小河,扶我爬上一道高坎。
  父亲,关上大门,我们弟兄五人将你入殓。我们手扣手把你从床上抬起,轻轻地将你安放在棺材里,为你衔上西去的口银,为你挎上上路的饮食,再为你理一理刚刚穿上的新衣,父亲,放下所有的牵挂,你安息吧,愿你在天上保佑你的儿女!
  2014年12月2日,写于父亲头七。
其他文献
乡下文人  小时候,老家有两个文人。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中年人能识字的都很少,文人就更是不必说了。很多村千多号人,一个文人都没有。我们队几十号人,竟有两个,算是奇迹了。  我说的文人不是上过几天扫盲班识得几个字那种,是懂得古典诗词,可以吟诗作对,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  两个文人一个叫相府丞,一个叫欧治安,名字就很有文化味儿。不像其他的人,如李开财,向有田,欧开地之类的,不是一股钱味儿就是泥巴
1  老吴是我原单位的领导,一把手。  先说说我这个原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市的艺术学校。可这个所谓学校却不同于我所见过的任何学校,它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固定的师资,没有固定的专业,甚至没有固定的校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之初叫艺专,“文革”中叫过样板戏学习班、新鲁艺、“五七”艺校,拨乱反正后又叫艺术职业学校,其间好像还叫过艺干班、戏专什么的,多得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常说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凌晨四点,纽约地铁  凌晨四点,一个女诗人独自乘地铁  横穿纽约  一件标着汉字的易燃易爆物品  如此快速地在黑暗中潜行  头顶上方,钢铁的乘法和混凝土的函数  模拟强力意志  一个闪烁不定的巨大电路板  一部分正睡去,一部分正醒来  哈德逊河梦游至布鲁克林大桥下  自由女神在打盹或假寐  华尔街将天空挤成一条窄缝  星光像汇率一样漏进来  百老汇曲终人散,仍无法从戏返回人生  当黑人醉汉在细雨中
徜徉在白马关下,你看到的或许不只是一座著名的古关隘,也不只是那位叫龐统的三国鬼才军师,而是一段阴差阳错拐入尴尬暗角的历史。  白马关位于罗江县城西五公里,横亘于成都平原东北,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素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之气势。  放眼望去,山峦上,荆棘间,丛丛野草、杂花、果树蔓延到秋高气爽的天边,将关楼上苏轼所书“白马关”三字映衬
摘 要 为了解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成效,以江苏省3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师生对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认可度、执行度等,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精准资助执行力度不足、工作队伍专业化受限、资
1月10日 ???在异乡客栈。觉岁月匆忽。突有身心苍老之感。  所谓历史,又无时无刻不对应正在发生的现实。“人”,总是向无尽的孤寂里延伸,然后找到容身之处,如此便是当下生活。尤其在今日,历史更加容易被看见,被置换,被想象,直至被融合。我们生在共同之国。  人生总是充满了细节。  准确地说,我们已经生活在历史中。  1月14日 ???有价值的灵魂。  在每一个探讨生命价值的人面前,灵魂会呈现出很多面
被活埋,让泥土蒙住眼睛  被冷落,锋利的言语都烂在肚里  如今斑斑锈迹,像被冤枉的汉子  伸直脖子,喘着粗气。在草地上  简单、平常,风的抚摸——舒服  鲜亮、自在,沐浴着恩光  骨底的抵抗、挣扎  以瘦弱的柄抵着大地的咽喉  当偈语响起,四野苍莽  如一帙即将消失的经文  坦荡,拒绝接受以外的东西  捧出炫目的笑,生硬  我只是神藏下的一根暗刺  冬至书  站在寒气的风口,终于  要挨到了临近回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就业质量和就业后的发展却受到职业素养的严重制约。当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认识不统一、载体不到位、教育队伍不合拍等困境。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有引领力的培养方案、开发有鲜活力的素养课程、创设有感染力的教育载体、搭建有凝聚力的校企平台和打造有执行力的育人队伍等途径,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获
张士莹先生的大写意绘画,以其笔墨高度凝炼,构成极度简约,颇有八大、梁楷之風而为人所称道,笔者亦深以为然。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繁密必称宋,简远必谈元似地解读先生的大写意,似乎又不尽然。  物象物意乃至人文表达,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共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士莹先生与八大、梁楷的艺术决非简简单单的“像”,而是他们在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精神高处相遇后的自然契合。就像其绘画艺术与一代大家古龙的武侠小说之间也
食酒篇  林语堂先生在其所著《苏东坡传》一书中,给苏东坡一口气加封了十九个头衔,极欲全方位概括苏东坡乃何等人物,其中提到他是”酿酒的实验者”,是“饮酒成癖者”,奇怪的是唯独没提他是美食家,对于饮馔烹饪之道,苏东坡不仅懂吃、会吃,更是会做的美食家,因地制宜,善理新菜,条件好时讲究,不便当时将就,常啜隽味,当年他在鄂东发明的“东坡肉“,飘香九百年,至今还是世界各地中餐馆肉食类的招牌菜。  “东坡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