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国产电影新增的主要看点在于超高成本大片的再次出现。无论最终成绩如何,《金陵十三钗》将成为张艺谋继《英雄》后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的又一个脚印,华语片中将首次出现好莱坞当红影星的身影。影片目前已开机,计划贺岁档上映。据称该片的成本将接近亿元美金,超过了2008年创造亚洲电影投资纪录的《赤壁》,后者当时的8000万美元还是摊到了上下两集身上。
今年的《金陵十三钗》不是孤案。吴宇森的新片《飞虎》也是一部制作规模近亿美元的电影,该片也将成为首部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部分镜头的华语片。冯小刚则在筹备《重庆大轰炸》,即便该项目的投资、规模不及上述两片,但肯定也会在《唐山大地震》1.2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有大幅提升。此外,周星驰的《太极》也是一部与好莱坞密切合作的大制作。
首波华语大片热始于《卧虎藏龙》,而《英雄》之后,在国际市场行情看涨的支持下,华语大片的制作成本一度攀升。但随着海外买家、市场的热度下滑,这波浪潮在《投名状》、《赤壁》后迅速回落。近几年的华语大片投资基本回到了千万美元规模,主战场也放回了华语市场。不过随着近两年内地市场容量和票房上限的加速上升——去年一年就出现了两部票房达亿元美金级别的本土片,这也重新给了海内外投资人信心。虽然《飞虎》、《重庆大轰炸》两部大制作很可能都赶不上年内上映——前者暂定今年7、8月份开机,后者目前还在剧本阶段。不过,这几部“航母”级制作集中出现,还是标志着华语大片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就类型创新而言,新主流电影是内地近两年新兴的一个亮点。从《集结号》到《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这个类型越来越清晰,市场反应也日益稳健。今年该阵营有《建党伟业》、《辛亥革命》两位主将。至于传统的古装、动作类型,以往一两部顶级大片包打天下变成了多部二级大片争雄的局面。今年的此类项目包括《关公》、《倩女幽魂》等,而由《叶问》系列带热的民初功夫片领域也有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此外,继《南京!南京!》与《拉贝日记》的同室纷争后,陆川的《王的盛宴》今年很可能又要与李仁港的《鸿门宴》打擂台。
整体而言,港产片或以香港班底为主的影片仍会扮演重要角色。不过就单片而言,此类影片已进入一个平稳期,票房低不到哪里去,但要做高也很难,近年来香港主导的较大制作票房过亿的不少,但过两亿的则寥寥。“北上”的香港影人目前似乎还是打工色彩更重,创作活力有明显下降。相比之下,一些比较资深的大导演在号召力上稍微突出些——除了王家卫的新片,今年还有尔冬升的《大魔术师》、陈可辛的《武侠》,以及徐克的3D动作片《龙门飞甲》——后者对电影特技素有心得。希望该片能成为第一部稍微像点儿3D的华语3D片。
2011年也是华语片集中推翻拍的一年:《新少林寺》、《倩女幽魂》源自华语经典,《我知女人心》改编好莱坞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和《武林外传》则改自内地热门电视剧——这是相对较新的尝试。此前,由于内地的电影、电视剧观众群差异较大,其改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此外,今年也将上映多部续集电影,如陈嘉上的《画壁》和麦兆辉、庄文强的《窃听风云2》。积极探索新方向无疑值得肯定,但翻拍、续集风起,似乎也反映出在目前市场的强劲需求面前,华语片既有的商业类型、内容资源已有吃紧之势。
大盘方面,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无悬念,问题只是增速究竟会到多少,毕竟2010年整个市场的增幅达到了惊人的63.9%。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片源还是终端,似乎一时都还看不出减速的理由。不过,在大盘高速增长已成常态的情况下,希望相关管理部门和业界也能更多考虑一下其背后附带的成本问题——飙车飙够了,回头也应该看看油。要想在更长的区间保持健康发展,目前有些问题需要重视。比如类型、内容资源亟待创新的问题。此外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目前电影的各收入来源中,只有票房在显著增长,其他渠道的收入很多都在不升反降。这也对影片的商业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如何更多地结合广告等相关资源,去年的国产片已有不少实践,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希望2011年能有更多影片在不太影响作品品质的前提下,进行更多有益尝试。
(作者系本刊主笔)
今年的《金陵十三钗》不是孤案。吴宇森的新片《飞虎》也是一部制作规模近亿美元的电影,该片也将成为首部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部分镜头的华语片。冯小刚则在筹备《重庆大轰炸》,即便该项目的投资、规模不及上述两片,但肯定也会在《唐山大地震》1.2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有大幅提升。此外,周星驰的《太极》也是一部与好莱坞密切合作的大制作。
首波华语大片热始于《卧虎藏龙》,而《英雄》之后,在国际市场行情看涨的支持下,华语大片的制作成本一度攀升。但随着海外买家、市场的热度下滑,这波浪潮在《投名状》、《赤壁》后迅速回落。近几年的华语大片投资基本回到了千万美元规模,主战场也放回了华语市场。不过随着近两年内地市场容量和票房上限的加速上升——去年一年就出现了两部票房达亿元美金级别的本土片,这也重新给了海内外投资人信心。虽然《飞虎》、《重庆大轰炸》两部大制作很可能都赶不上年内上映——前者暂定今年7、8月份开机,后者目前还在剧本阶段。不过,这几部“航母”级制作集中出现,还是标志着华语大片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就类型创新而言,新主流电影是内地近两年新兴的一个亮点。从《集结号》到《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这个类型越来越清晰,市场反应也日益稳健。今年该阵营有《建党伟业》、《辛亥革命》两位主将。至于传统的古装、动作类型,以往一两部顶级大片包打天下变成了多部二级大片争雄的局面。今年的此类项目包括《关公》、《倩女幽魂》等,而由《叶问》系列带热的民初功夫片领域也有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此外,继《南京!南京!》与《拉贝日记》的同室纷争后,陆川的《王的盛宴》今年很可能又要与李仁港的《鸿门宴》打擂台。
整体而言,港产片或以香港班底为主的影片仍会扮演重要角色。不过就单片而言,此类影片已进入一个平稳期,票房低不到哪里去,但要做高也很难,近年来香港主导的较大制作票房过亿的不少,但过两亿的则寥寥。“北上”的香港影人目前似乎还是打工色彩更重,创作活力有明显下降。相比之下,一些比较资深的大导演在号召力上稍微突出些——除了王家卫的新片,今年还有尔冬升的《大魔术师》、陈可辛的《武侠》,以及徐克的3D动作片《龙门飞甲》——后者对电影特技素有心得。希望该片能成为第一部稍微像点儿3D的华语3D片。
2011年也是华语片集中推翻拍的一年:《新少林寺》、《倩女幽魂》源自华语经典,《我知女人心》改编好莱坞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和《武林外传》则改自内地热门电视剧——这是相对较新的尝试。此前,由于内地的电影、电视剧观众群差异较大,其改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此外,今年也将上映多部续集电影,如陈嘉上的《画壁》和麦兆辉、庄文强的《窃听风云2》。积极探索新方向无疑值得肯定,但翻拍、续集风起,似乎也反映出在目前市场的强劲需求面前,华语片既有的商业类型、内容资源已有吃紧之势。
大盘方面,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无悬念,问题只是增速究竟会到多少,毕竟2010年整个市场的增幅达到了惊人的63.9%。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片源还是终端,似乎一时都还看不出减速的理由。不过,在大盘高速增长已成常态的情况下,希望相关管理部门和业界也能更多考虑一下其背后附带的成本问题——飙车飙够了,回头也应该看看油。要想在更长的区间保持健康发展,目前有些问题需要重视。比如类型、内容资源亟待创新的问题。此外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目前电影的各收入来源中,只有票房在显著增长,其他渠道的收入很多都在不升反降。这也对影片的商业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如何更多地结合广告等相关资源,去年的国产片已有不少实践,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希望2011年能有更多影片在不太影响作品品质的前提下,进行更多有益尝试。
(作者系本刊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