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作文,提高写作水平。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留意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小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难以挖掘身边的题材,这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同时,生活是多样化的,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认知水平中,每个学生对生活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拓宽视野,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巧,积累写作素材,孕育创作的灵感。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云雾雷电、雨雪风霜、山河湖海、花草树木、鱼虫鸟兽,观察身边的人物、事件、风土人情,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游览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等,通过认真观察活动的过程,细心体验其中的情趣,随时记录自己观察、体验的结果。还可以从电视、报纸、健康网络中获取素材信息。
古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它们都会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
二、指导用心阅读,学会谋篇布局
阅读的过程是吸收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和形成语感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病,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表达方法进行分析。如教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懂得作者先从总的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然后具体分述了各种辉煌的敦煌艺术,最后总结全文;认识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好处。如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和表现手法把“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趣。通过“阅读—欣赏—总结”,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积累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技巧。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谋篇布局和表达的能力。
三、有序加强练笔,形成写作习惯
教师在对小学生作文的能力进行训练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有效的训练措施,使之形成习惯。
首先,进行经常性的口语训练,为练笔打下基础。教师要加强语言与文字的内在训练,以提高学生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汇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织演讲比赛、续编故事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其次,拓宽练笔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练笔活动。教师除了要按照教材安排的习作课程让学生练笔之外,还要指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所观察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人、事、物为素材,加强课外练笔。例如:写题材宽泛,体裁、篇幅、字数不限的日记;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一场比赛、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搞一次野炊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把活动过程写下来;仿写与某课文相似的人和事;续编课文,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文章最后“狼说完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在学生们为小羊的命运担忧的关头,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想法为课文编写出自己认为可能的结局。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素材,记录自己的故事,刻画身边的事物,抒发真实的情感,留下成长的足迹。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的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注重自评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把“包办批改”转变为“指导修改”,注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自我总结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与评判能力。
引导学生对作文自评自改,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好修改符号,培养学生规范写作、规范修改的能力。其次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先从练习订正标点、字、词、句、段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对段落的次序、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修改的训练。第三要以自我反思为主,兼用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多种形式。通过经常性地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悟写作的秘诀。第四要因人而异,关注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差生”给予更具体的指导;适当降低要求,变“篇”为“段”,让学生进行自评,获得提高。
(责编 莫彩凤)
一、引导留意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小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难以挖掘身边的题材,这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同时,生活是多样化的,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认知水平中,每个学生对生活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拓宽视野,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巧,积累写作素材,孕育创作的灵感。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云雾雷电、雨雪风霜、山河湖海、花草树木、鱼虫鸟兽,观察身边的人物、事件、风土人情,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游览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等,通过认真观察活动的过程,细心体验其中的情趣,随时记录自己观察、体验的结果。还可以从电视、报纸、健康网络中获取素材信息。
古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它们都会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
二、指导用心阅读,学会谋篇布局
阅读的过程是吸收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和形成语感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病,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表达方法进行分析。如教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懂得作者先从总的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然后具体分述了各种辉煌的敦煌艺术,最后总结全文;认识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好处。如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和表现手法把“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趣。通过“阅读—欣赏—总结”,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积累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技巧。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谋篇布局和表达的能力。
三、有序加强练笔,形成写作习惯
教师在对小学生作文的能力进行训练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有效的训练措施,使之形成习惯。
首先,进行经常性的口语训练,为练笔打下基础。教师要加强语言与文字的内在训练,以提高学生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汇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织演讲比赛、续编故事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其次,拓宽练笔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练笔活动。教师除了要按照教材安排的习作课程让学生练笔之外,还要指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所观察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人、事、物为素材,加强课外练笔。例如:写题材宽泛,体裁、篇幅、字数不限的日记;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一场比赛、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搞一次野炊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把活动过程写下来;仿写与某课文相似的人和事;续编课文,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文章最后“狼说完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在学生们为小羊的命运担忧的关头,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想法为课文编写出自己认为可能的结局。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素材,记录自己的故事,刻画身边的事物,抒发真实的情感,留下成长的足迹。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的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注重自评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把“包办批改”转变为“指导修改”,注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自我总结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与评判能力。
引导学生对作文自评自改,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好修改符号,培养学生规范写作、规范修改的能力。其次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先从练习订正标点、字、词、句、段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对段落的次序、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修改的训练。第三要以自我反思为主,兼用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多种形式。通过经常性地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悟写作的秘诀。第四要因人而异,关注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差生”给予更具体的指导;适当降低要求,变“篇”为“段”,让学生进行自评,获得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