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数感的培养与训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聋生良好的数感,领学生入数学学习的大门。在教学中应从熟悉的实物入手、初步建立聋生的数感;让聋生动手操作,建立数感;鼓励猜测,发展聋生的数感;开展活动,增强聋生的数感;综合运用,升华聋生的数感。
  关键词: 聋生数感 培养 训练
  聋生的听力障碍影响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这样,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就常常看到这样的学生作业:“小青的身高110米”、“足球重260千克”、“爷爷今年20岁”……通过多年的聋校数学教学,我明白了聋生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并且在教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只有培养聋生良好的数感,才能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大门。培养聋生良好的数感,就像美术教师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后,学生才有审美意识一样。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聋生的数感主要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断不同的算数运算,有能力进行数学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时计算的经验;能根据数据进行推理,并对数据和推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
  良好的数感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平时有意识地将问题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实物、活动等融入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聋生的数感。
  1.从熟悉的实物入手,初步建立聋生的数感。
  从聋生生活实际中举例子,有助于他们把数字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使聋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我在培养一年级聋生的数感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把数字的涵义,从生活中抽象出来。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从聋生生活中找来了大量的实物,摆在学生面前。如1支铅笔、2朵花、3张桌子、4个人……也可以让聋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班有几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你家里有几个人”等培养聋生的数感,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大量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数的概念,产生数感。在教学中,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不仅启蒙聋生的数感,还能培养聋生“亲近数学”的好习惯,使聋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我在教学中,还做到了善于利用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聋生不理解“6-0=(?摇?摇)”,我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6-0=6”?比如说有6个苹果,一个都没吃(即吃了0个),所以还剩6个,“6-0=6”。今天老师有6元钱,可是现在一分钱也没用,还有6元钱,列式“6-0=6”……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实事,教师拿这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教学,聋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慢慢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2.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证明,聋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聋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一年级聋生获得数感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实物模型的感知,再加上动手操作来得到。如,我在教学“数的分解和组成”时,让聋生用小棒、小花或者用一些实物图片来进行拆分、组合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从而明白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感。
  3.鼓励猜测,发展数感。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有时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机会、能培养数感。在聋校数学学习中,引导聋生合理猜想,对培养他们的数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我在教学“9的分解”时,拿出9颗玻璃球,一只手里拿着3颗,让聋生猜一猜另一只手上有几颗?在巩固数的认识时,随意拿出几根小棒,让聋生估计一下是几根,看一看谁猜得对?通过观察、猜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聋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4.开展活动,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抽象的东西比较多,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枯燥无味的现象。因此,我在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打破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时,我带聋生走出教室,让他们数一数校园里有几棵松树、有几棵月季、一枝树枝上有几片树叶,学生宿舍有几张床、几床被子,等等;在教学“认识元、角、分”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商店去了解小小商品的价格,到汽车销售公司了解汽车的大价格,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原来学生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鲜活”了起来,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5.综合运用,升华数感。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聋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8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聋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聋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聋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自身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聋校教育学.
  [2]聋校心理学.
  [3]聋校数学教学大纲.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在复习巩固、教学内容、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 中职数学 分层教学 复习巩固 课堂教学 课后作业  当前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考时被普通高中筛选下来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甚至是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或者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因
单墫教授曾说:“所谓教学改革,无非是希望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课改大潮中的重要作用。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以全面提高。没有教师的“导”,就没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不落脚于学生的“学会”,教师的“导”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一、“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兴趣是
摘 要: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对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的一点思考:阅读材料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延伸性;阅读材料的教学突出了教学的趣味性;阅读材料的教学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阅读材料的应用性。  关键词: 阅读材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也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在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学
摘 要: 预习对于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实践证明: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预习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从明确预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力,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保持学生的“热度”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