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在异乡求学的女孩,放假从来不回家,她并不是利用假期时间去打工赚学费,也不是刻苦用功温习功课,而是去旅行—一个人去远方。
母亲常常会在牵挂中收到女孩的来信,很长,手写的那种。女孩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母亲描述美丽宜人的风光,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欣喜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这让心生牵挂的母亲,多少有些安慰。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有两年,女孩子从来没有回过家。
母亲心中的想念像发了芽的种子,日甚一日。可是,她能理解现在的孩子,年轻的时光总会有一些疯狂的举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等将来,女儿毕业了,就会回到自己的身边。
遗憾的是,女孩的信越来越少,而且一封比一封短,到最后,音信皆无。间隔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收到女孩的信,是托别人带来的,连同这封信一起的,还有女孩的骨灰盒。
原来,女孩两年前患了绝症,最初的苦闷和绝望之后,她想到了母亲,她是母亲唯一的孩子,死者死矣,可是活着的人该怎样活下去?想到母亲可能会因此而悲伤难过抑郁成疾,她心如刀割。
从那时候开始,她刻意没有再回过家。她拼命抑制自己心中的想念,因为她想让母亲慢慢适应没有女儿的日子。
其实假期时她并没有去旅行,每天窝在宿舍里,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肆虐,忍受着想念亲人的切肤之疼,她只是用旅行这样一种托词和借口,为自己的不回家找一个理由,从刚开始点点滴滴的音讯到后来的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到最后的永诀,为母亲留下一个心理上的过渡和缓冲。
女孩在信中说:“妈妈,对不起,我撒谎骗了您,可是您总得适应我不在的日子,您总得习惯看不到我的日子’因为,您还得生活下去,而且是很快乐地生活下去,坚强地面对人世间的纷繁和沧桑!您生我养我20年。女儿却无以为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因我离去带给您的疼痛减轻一点,降低一点……”
女孩的想法很简单,甚至很单纯,就是怕母亲无法适应没有女儿的日子。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得慢慢适应身边最亲的亲人不在的日子,一个人苦苦地跋涉在人生之旅上,没有谁会陪伴谁一生,一辈子总会有一段缺失和黑暗的时光,将独自面对,这更需要坚强来支撑,需要爱来温暖,精神上的图腾比现实中的苦难更强大。
人,需要信念支撑着。
后来,那个母亲果然好好地生活着,并没有因为女儿的离去而倒下去,因为她知道,唯有好好活,才能不辜负女儿的良苦用心,才能不辜负女儿刻骨铭心的爱。
母亲常常会在牵挂中收到女孩的来信,很长,手写的那种。女孩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母亲描述美丽宜人的风光,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欣喜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这让心生牵挂的母亲,多少有些安慰。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有两年,女孩子从来没有回过家。
母亲心中的想念像发了芽的种子,日甚一日。可是,她能理解现在的孩子,年轻的时光总会有一些疯狂的举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等将来,女儿毕业了,就会回到自己的身边。
遗憾的是,女孩的信越来越少,而且一封比一封短,到最后,音信皆无。间隔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收到女孩的信,是托别人带来的,连同这封信一起的,还有女孩的骨灰盒。
原来,女孩两年前患了绝症,最初的苦闷和绝望之后,她想到了母亲,她是母亲唯一的孩子,死者死矣,可是活着的人该怎样活下去?想到母亲可能会因此而悲伤难过抑郁成疾,她心如刀割。
从那时候开始,她刻意没有再回过家。她拼命抑制自己心中的想念,因为她想让母亲慢慢适应没有女儿的日子。
其实假期时她并没有去旅行,每天窝在宿舍里,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肆虐,忍受着想念亲人的切肤之疼,她只是用旅行这样一种托词和借口,为自己的不回家找一个理由,从刚开始点点滴滴的音讯到后来的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到最后的永诀,为母亲留下一个心理上的过渡和缓冲。
女孩在信中说:“妈妈,对不起,我撒谎骗了您,可是您总得适应我不在的日子,您总得习惯看不到我的日子’因为,您还得生活下去,而且是很快乐地生活下去,坚强地面对人世间的纷繁和沧桑!您生我养我20年。女儿却无以为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因我离去带给您的疼痛减轻一点,降低一点……”
女孩的想法很简单,甚至很单纯,就是怕母亲无法适应没有女儿的日子。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得慢慢适应身边最亲的亲人不在的日子,一个人苦苦地跋涉在人生之旅上,没有谁会陪伴谁一生,一辈子总会有一段缺失和黑暗的时光,将独自面对,这更需要坚强来支撑,需要爱来温暖,精神上的图腾比现实中的苦难更强大。
人,需要信念支撑着。
后来,那个母亲果然好好地生活着,并没有因为女儿的离去而倒下去,因为她知道,唯有好好活,才能不辜负女儿的良苦用心,才能不辜负女儿刻骨铭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