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取得财政收入、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税收来自于纳税人的收入和所得,并用于国家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成为公共物品的供应商,而纳税人成为国家的顾客。因此,为纳税人提供优良的纳税环境也就成了国家的法定职责和应尽义务。亚当斯密在其“最小征税费用”原则中则指出:“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大命题下,加强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与优化现有征管体系迫在眉睫。现行征管体制在流程、职能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无形之中使整个社会的征纳成本处于高位运行,如何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同时又不增加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成为征管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征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体系工程,对外涉及广大纳税人,对内事关所有税务人员,在采取措施加以改革的同时,应从全局出发,立足当前,力求建立一个以“强征管、强服务”为中心的征管体系,以达到服务水平和自身建设的双提升,本文仅就服务意识下如何优化征管体系看法论述如下:
一、健全税收分析监控体系,强化征管
税收服务意识的加强不是对征管的弱化,而是要求更为强大的征管能力来做后盾,征管体系改革目的是在实现税收中性的目标下加强税收征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实现税收“颗粒归仓”。
一是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强化。伴随管理力度的加大,税源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征管的成效。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海量知识的更新换代对税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税收业务能力的方式有多种,各种业务培训为新知识的传播应用提供了平台,同时应加强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健全的税收分析讲评会制度是学以致用的典型方式,分析讲评既可以交流经验,也是对业务提升的敦促。税收分析讲评会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利用行业模型进行对照讲评,对税源税户监控情况进行点评,分析辖区税收收入增减变动原因及发展趋势,查找疑点对税源实行风险管理,可以在学和用两方面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是实行分行业精细化管理,建立行业模型,从明确税源标准,强化分析监控入手,有助于税源管理部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管理效能。按照税收风险管理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行职责分工,形成相互制约、协调配合的岗责体系。将纳税人在分类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精细化管理
二、提高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型”征管体系
优化税收征管体系,深层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理顺层级关系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建全服务意识。
一是要进行业务重组与流程优化。改变以往部门设置过细、综合协调困难的组织结构,逐步改造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将负责后勤保障的办公、人事、财务由一部门进行统管,征管、税政有交合的文书流转部门合并为综合业务科,负责业务管理与指导。税源管理变“管”为“服务”,实行依托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开展实地管理,以风险监控为重点,结合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纳税诉求,进行有效纳税指导和税收监控。同时,强化办税服务厅的职能,可将原税源管理、征管、税政、收入核算、信息中心等部分业务与办税服务厅整合,增加基础管理、集中审批职能,一些不需流转的涉税事项,不再经税源科、综合业务科、主管局长核查审批流转,直接前移至办税服务厅办理,“即时受理,即时办结”减少内部流转环节,减少纳税人等待时间,提高办税效率。
二是构建“前台为纳税人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办税服务模式,建立岗位之间的协作机制。纳税人的纳税需求首先是效率,面向纳税人的岗位推行综合岗位,尽可能使纳税人在一个窗口办完所涉及业务,方便纳税人,这对税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今办税服务厅的一窗通办岗已在众多税务机关运行,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实施力度。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联系,避免多头布置工作,造成基层税务人员重复劳动。
三是强化数据的应用,现今信息化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各种涉税数据的采集传输已略具规模,但仍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征纳指标,加强对企业涉税数据的采集,加大社会经济体系各部门数据的互通力度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税收遵从度。当前对各种调查表和统计表,凡是可通过税源管理平台及其他操作系统提取的数据资料,不应再向税源管理部门和纳税人索取,避免资源浪费。
提高服务意识,继续加强税法宣传,多种方式服务纳税人,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税法宣传是唤起人们纳税意识的根本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税法宣传的广度在不断扩大,税法普及到各行各业,社会公民大都认识到,税法就在身边,我就是纳税主体,但税法宣传的深度却不足。
税收征管体系的改革不仅是对机构设置的变更,更是对工作流程、职能归属的重新理顺,在职能设置上贯穿服务意识,以节约办税时间,减少内部流转为基点,可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同时,降低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优化征管体系,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及时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树立服务理念的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执法观念和执法严肃性,使管理执法和优化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
一、健全税收分析监控体系,强化征管
税收服务意识的加强不是对征管的弱化,而是要求更为强大的征管能力来做后盾,征管体系改革目的是在实现税收中性的目标下加强税收征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实现税收“颗粒归仓”。
一是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强化。伴随管理力度的加大,税源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征管的成效。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海量知识的更新换代对税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税收业务能力的方式有多种,各种业务培训为新知识的传播应用提供了平台,同时应加强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健全的税收分析讲评会制度是学以致用的典型方式,分析讲评既可以交流经验,也是对业务提升的敦促。税收分析讲评会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利用行业模型进行对照讲评,对税源税户监控情况进行点评,分析辖区税收收入增减变动原因及发展趋势,查找疑点对税源实行风险管理,可以在学和用两方面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是实行分行业精细化管理,建立行业模型,从明确税源标准,强化分析监控入手,有助于税源管理部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管理效能。按照税收风险管理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行职责分工,形成相互制约、协调配合的岗责体系。将纳税人在分类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精细化管理
二、提高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型”征管体系
优化税收征管体系,深层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理顺层级关系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建全服务意识。
一是要进行业务重组与流程优化。改变以往部门设置过细、综合协调困难的组织结构,逐步改造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将负责后勤保障的办公、人事、财务由一部门进行统管,征管、税政有交合的文书流转部门合并为综合业务科,负责业务管理与指导。税源管理变“管”为“服务”,实行依托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开展实地管理,以风险监控为重点,结合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纳税诉求,进行有效纳税指导和税收监控。同时,强化办税服务厅的职能,可将原税源管理、征管、税政、收入核算、信息中心等部分业务与办税服务厅整合,增加基础管理、集中审批职能,一些不需流转的涉税事项,不再经税源科、综合业务科、主管局长核查审批流转,直接前移至办税服务厅办理,“即时受理,即时办结”减少内部流转环节,减少纳税人等待时间,提高办税效率。
二是构建“前台为纳税人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办税服务模式,建立岗位之间的协作机制。纳税人的纳税需求首先是效率,面向纳税人的岗位推行综合岗位,尽可能使纳税人在一个窗口办完所涉及业务,方便纳税人,这对税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今办税服务厅的一窗通办岗已在众多税务机关运行,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实施力度。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联系,避免多头布置工作,造成基层税务人员重复劳动。
三是强化数据的应用,现今信息化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各种涉税数据的采集传输已略具规模,但仍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征纳指标,加强对企业涉税数据的采集,加大社会经济体系各部门数据的互通力度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税收遵从度。当前对各种调查表和统计表,凡是可通过税源管理平台及其他操作系统提取的数据资料,不应再向税源管理部门和纳税人索取,避免资源浪费。
提高服务意识,继续加强税法宣传,多种方式服务纳税人,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税法宣传是唤起人们纳税意识的根本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税法宣传的广度在不断扩大,税法普及到各行各业,社会公民大都认识到,税法就在身边,我就是纳税主体,但税法宣传的深度却不足。
税收征管体系的改革不仅是对机构设置的变更,更是对工作流程、职能归属的重新理顺,在职能设置上贯穿服务意识,以节约办税时间,减少内部流转为基点,可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同时,降低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优化征管体系,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及时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树立服务理念的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执法观念和执法严肃性,使管理执法和优化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