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全身MR-DWI (WB-DWI) 、常规MRI和 (或) CT (MRI-CT) 及二者联合应用 (WB-DWI+ MRI-CT) 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对56例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行WB-DWI、胸部CT扫描,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淋巴结转移部位行常规MR扫描,必要时增强扫描。应用ROC曲线比较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在NSCLC
【机 构】
:
030001 太原,山西省中医院放射科|肿瘤科|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磁共振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全身MR-DWI (WB-DWI) 、常规MRI和 (或) CT (MRI-CT) 及二者联合应用 (WB-DWI+ MRI-CT) 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能力。
方法对56例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行WB-DWI、胸部CT扫描,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淋巴结转移部位行常规MR扫描,必要时增强扫描。应用ROC曲线比较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在NSCLC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应用χ2检验比较全身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对不同大小淋巴结的检出能力,应用方差分析比较ADC值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1) 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3种方法对长径<2 cm淋巴结 (共123枚,三者分别检出109、98、117枚) 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3.819,P<0.01),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独应用MRI-CT (χ2=13.324,P<0.01),而对其余2组 (长径2~ 3 cm淋巴结共46枚,三者分别检出43、40、45枚;长径>3 cm淋巴结共27枚,三者均全部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816,P>0.05) 。 (2) MRI-CT诊断效果优于单独应用WB-DWI,WB-DWI+ MRI-CT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 (Az=0.978) 、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 (分别为97.4%、88.9%、86.3%) 均高于MRI-CT或WB-DWI。 (3) NSCLC淋巴结转移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组[ (0.79±0.15) ×10-3和 (1.59±0.15) ×10-3mm2/s,F=332.813,P<0.01]。
结论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可以用于疑似NSCLC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早期筛查,结合常规MRI-CT图像及ADC值测定,在NSCLC淋巴结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 (H MH) 的CT影像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H MH 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为3 d至9岁5个月 (中位年龄为7个月) 。术前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9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右叶6例,位于左叶2例,累及两个肝叶1例。瘤体长径约7.0~ 22.5 cm,平均约13.5 cm。CT表现取决于肿瘤囊实性成分比例和分布,表现为1例为囊
目的探讨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COD) 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方法对8例以完全囊性或大囊小结节为形态特征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包括2例以少突胶质细胞成分为主的少突-星形细胞瘤) 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术前行颅脑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术前直接行颅脑MR增强扫描。结果8例COD均为单发病灶,总结其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有: (1) 边界清晰,幕上多见;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10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中,9例临床上表现为脾脏肿大和 (或) 脾功能亢进。影像上表现为多发结节,大小不等。MR T 2WI及DWI上病灶多呈高信号。CT和MR平扫病灶不易显示;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相位差增强成像 (PADRE) 技术研究正常成人Gennari纹的显示情况,并测算初级视觉皮质的相位值,探讨利用PADRE技术研究活体大脑皮质纤维构筑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0TMR对36名健康志愿者枕叶行高分辨率PADRE技术成像,对相位增强 (Padre) 、组织增强 (TE) 及血管增强 (VE) 3种重建模式图像上Gennari纹的显示情况分别进行评分,并测算初级视觉皮质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