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需错位”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在探讨了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之后,通过营造新供给、加速产业转型、鼓励两众两创、以及通过一些财政政策手段来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更好实施提供切实可行对策,能够使优化的结构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垫脚石。
在提出增长数量与增长质量齐发展的口号之后,我国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速度,不再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速,更要集中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在拉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累积的“供需错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也应相应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与其说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还不如说是供给不足造成的,为此我国政府提 出 要 进 行供 给 侧 改革,从而使经济能够健康、持续、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深入分析目前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之后,为其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相应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一、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不足是根本的问题
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繁荣发展,创新不足也是目前改革存在的根本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在专利申请的数量排名上稳居第一,可是将专利应运实践的转换效率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如今,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告别了传统的“吃饱、穿暖”,开始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一些国民“崇洋媚外”的现象发生是由于旧的生产模式缺乏创新性,导致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引起的。由于人口数量的保障,我国的需求总量还是很大,只是对质量要求更高了,这就导致国内缺乏创新性的产品积压,一系列供与求不对称的问题随之出现。
(二)产能过剩源于大量不合格的供给主体
产能过剩意味着总体来看市场中生产的产品过多,供大于求现况显现,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自动调节的滞后和一些客观缺陷,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对一些不合格的供给主体不能进行很好的规范,产能过剩问题是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最大的“慢性病”阻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收入的角度分析,社会总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由供求之间关系的相互作用,供大于求势必会导致价格下跌,表现在市场上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过剩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一部分新兴产业里都存在着,国有企业甚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还能继续生产。
(三)金融行业的高成本运作以及严苛的准入限制
由于传统金融行业运作成本高和进入壁垒较高的特点会导致银行业竞争不充分、许多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垄断情况和“金融压抑”现象发生。银行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在交易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更宁愿与实力雄厚的国企和大企业合作,“越没钱越贷不到钱”的现状导致众多中小企业虽然有创兴产品推出,但在产品推出过程中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导致了银行资金供给模式与小微型之间的资金需求之间的对立,也导致了金融压抑的出现,同时金融缺乏创新动力也阻碍了新生力量的发展,增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营造新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呼唤新供给的出现,产品创新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第一步。一个新型产品能否通过持续创造需求来开辟市场,是一种能够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新商业模,由原来的PC端转向智能手机的苹果公司能够对此进行很好的说明。在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进行操作更加流畅、功能更加多样的新苹果手机开发的过程中,它已经战胜了众多手机品牌,甚至产品推出后源源不断的需求顷刻间替代原来洛基亚占据的大半壁江山也是可以预料的。
(二)加速经济结构转型,使“蛋糕”分配更合理
从生产的角度看,以刺激消费为目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低一二产的占有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三产在经济中的占比。从收入的角度看,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型,进一步改进财税体制和分配机制去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盈余占比。在保持高效分配的过程中也兼顾公平,将经济蛋糕进行更为合理的新分配,让底层劳动者得到合理的报酬,能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采取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相应问题
1.财政支出方面的具体对策。
(1)加强对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的财政支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引入新的增长函数,带来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各国政府普遍通过支持那些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的基础性科学技术来带动和引导国家的科技发展。一些研发周期长、投资消耗大的基础性科技研发虽然前期要花费大量资本,但是这些技术一旦有新突破且在突破后若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将对一国 GDP 增长有着很大的贡献。尤其对那些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提升的“前瞻性,超前性”产业国家更应给予大量支持。
(2)合理分配财政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虽然我国近年来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已大大增多,但依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在投入分配中存在不合理。高考志愿对一些农业、化学、生物等专业的冷落和对财经、计算机等专业的追捧,导致工程技术等基础性人才培养不足且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出现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出现了“抢人大战”,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各所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支出,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加大人才培养成本,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合当前经济发展所需的全能型人才。
(3)增加财政支出在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的支出。现阶段我国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对早期已有很大改善,但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还表现出明显的缺口。因此,我国政府一方面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让其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有大量需求且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采取更多的合作融资模式,扩宽地方政府的融资途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财政收入方面的具体措施。
(1)减税。從各种税种对企业的影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角度出发,改革可以通过缩减税率档次、降低增值税的税率、减少或者合并某些增值税的税种等手段,让税于企业,从而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尤其是针对那些处在转型“瓶颈”期的产业,政府更应帮助其渡过难关。除了流转税以外,也要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相应的改革,减少企业的财政负担,让企业有余力去创新、改革和发展。但所有这些减税政策均要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政策效果和特惠性的政策。
(2)降费。国家对各种收费制定相应了相应的法律,使得税费的征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降费力度、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主动帮实体企业降低成本,对不适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府性基金、没有法定征收依据、不符合征收原则的各种收费都要全部取消从而建立“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总之,要从长期性政策的效果考虑,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的清费举措,为小微型企业的经营创业的长远活动“松绑”、“减负”。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经济快速增长转到了中高速平衡点,现代化进程已经到达一个非同寻常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平衡中,“需求底”已出现,而“效益底”迟迟未现的情况下需及时进行供给侧改革来解决社会供给滞胀、资本积累加速等问题。政府对市场的很多不当干预和管制、严重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依然存在,进行经济体系和法制体系的改革的趋势势不可挡。政府一方面应让合法的主体都有权利供给,减少不必要的行业进出管制,众多的生产者会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在面对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压力下积极创新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改造不合格的供给主体,强化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在提出增长数量与增长质量齐发展的口号之后,我国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速度,不再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速,更要集中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在拉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累积的“供需错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也应相应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与其说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还不如说是供给不足造成的,为此我国政府提 出 要 进 行供 给 侧 改革,从而使经济能够健康、持续、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深入分析目前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之后,为其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相应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一、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不足是根本的问题
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繁荣发展,创新不足也是目前改革存在的根本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在专利申请的数量排名上稳居第一,可是将专利应运实践的转换效率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如今,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告别了传统的“吃饱、穿暖”,开始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一些国民“崇洋媚外”的现象发生是由于旧的生产模式缺乏创新性,导致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引起的。由于人口数量的保障,我国的需求总量还是很大,只是对质量要求更高了,这就导致国内缺乏创新性的产品积压,一系列供与求不对称的问题随之出现。
(二)产能过剩源于大量不合格的供给主体
产能过剩意味着总体来看市场中生产的产品过多,供大于求现况显现,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自动调节的滞后和一些客观缺陷,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对一些不合格的供给主体不能进行很好的规范,产能过剩问题是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最大的“慢性病”阻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收入的角度分析,社会总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由供求之间关系的相互作用,供大于求势必会导致价格下跌,表现在市场上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过剩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一部分新兴产业里都存在着,国有企业甚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还能继续生产。
(三)金融行业的高成本运作以及严苛的准入限制
由于传统金融行业运作成本高和进入壁垒较高的特点会导致银行业竞争不充分、许多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垄断情况和“金融压抑”现象发生。银行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在交易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更宁愿与实力雄厚的国企和大企业合作,“越没钱越贷不到钱”的现状导致众多中小企业虽然有创兴产品推出,但在产品推出过程中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导致了银行资金供给模式与小微型之间的资金需求之间的对立,也导致了金融压抑的出现,同时金融缺乏创新动力也阻碍了新生力量的发展,增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营造新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呼唤新供给的出现,产品创新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第一步。一个新型产品能否通过持续创造需求来开辟市场,是一种能够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新商业模,由原来的PC端转向智能手机的苹果公司能够对此进行很好的说明。在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进行操作更加流畅、功能更加多样的新苹果手机开发的过程中,它已经战胜了众多手机品牌,甚至产品推出后源源不断的需求顷刻间替代原来洛基亚占据的大半壁江山也是可以预料的。
(二)加速经济结构转型,使“蛋糕”分配更合理
从生产的角度看,以刺激消费为目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低一二产的占有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三产在经济中的占比。从收入的角度看,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型,进一步改进财税体制和分配机制去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盈余占比。在保持高效分配的过程中也兼顾公平,将经济蛋糕进行更为合理的新分配,让底层劳动者得到合理的报酬,能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采取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相应问题
1.财政支出方面的具体对策。
(1)加强对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的财政支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引入新的增长函数,带来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各国政府普遍通过支持那些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的基础性科学技术来带动和引导国家的科技发展。一些研发周期长、投资消耗大的基础性科技研发虽然前期要花费大量资本,但是这些技术一旦有新突破且在突破后若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将对一国 GDP 增长有着很大的贡献。尤其对那些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提升的“前瞻性,超前性”产业国家更应给予大量支持。
(2)合理分配财政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虽然我国近年来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已大大增多,但依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在投入分配中存在不合理。高考志愿对一些农业、化学、生物等专业的冷落和对财经、计算机等专业的追捧,导致工程技术等基础性人才培养不足且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出现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出现了“抢人大战”,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各所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支出,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加大人才培养成本,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合当前经济发展所需的全能型人才。
(3)增加财政支出在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的支出。现阶段我国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对早期已有很大改善,但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还表现出明显的缺口。因此,我国政府一方面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让其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有大量需求且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采取更多的合作融资模式,扩宽地方政府的融资途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财政收入方面的具体措施。
(1)减税。從各种税种对企业的影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角度出发,改革可以通过缩减税率档次、降低增值税的税率、减少或者合并某些增值税的税种等手段,让税于企业,从而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尤其是针对那些处在转型“瓶颈”期的产业,政府更应帮助其渡过难关。除了流转税以外,也要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相应的改革,减少企业的财政负担,让企业有余力去创新、改革和发展。但所有这些减税政策均要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政策效果和特惠性的政策。
(2)降费。国家对各种收费制定相应了相应的法律,使得税费的征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降费力度、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主动帮实体企业降低成本,对不适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府性基金、没有法定征收依据、不符合征收原则的各种收费都要全部取消从而建立“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总之,要从长期性政策的效果考虑,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的清费举措,为小微型企业的经营创业的长远活动“松绑”、“减负”。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经济快速增长转到了中高速平衡点,现代化进程已经到达一个非同寻常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平衡中,“需求底”已出现,而“效益底”迟迟未现的情况下需及时进行供给侧改革来解决社会供给滞胀、资本积累加速等问题。政府对市场的很多不当干预和管制、严重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依然存在,进行经济体系和法制体系的改革的趋势势不可挡。政府一方面应让合法的主体都有权利供给,减少不必要的行业进出管制,众多的生产者会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在面对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压力下积极创新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改造不合格的供给主体,强化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