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大学扩招的实施,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数量迅速增长。寒门学子求学之路变得更加困难。面对这种现状,国家实施了有效的贫困生救助的措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是在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一些不公正现象的存在,不仅引起了广大贫困生群体的不满,而且严重阻碍了助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和浪费。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中的非公正现象研究,从政府、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学生个体等方面出发,对贫困生资格认定非公正现象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资格认定;公正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中“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数迅速攀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涨,众多高校贫困生面对高额的学费和城市高物价的求学之路可谓步履维艰。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及保障新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在内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在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一些非公正的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校助学体系的完善和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中主要存在着资格认定片面性、认定标准不统一、真假证明难分辨、“人情买卖”等诸多问题,少数家庭经济状况不错但也想获得助学金或骗取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渗入助学金评选队伍。这种“贫而不贫”真假难辨的现象,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更多困难,同时也加剧了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一、贫困生资格认定非公正现象描述
目前贫困生资格认定方面存在的非公正现象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个别现象,而是日益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方面目前的现状,我们对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几所高校的380名贫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级、专业、省份的贫困生,并对其中的28名贫困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程序很公平和公平的仅占5.6%和18.9%,认为一般的占20.9%,认为不太公平的占48.5%,认为很不公平的占6.1%。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认为不公平的学生已经接近了54.6%,说明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方面已经引起了广大贫困生群体的不满。
二、非公正现象产生原因分析
近年来,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非公正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和不合理配置,而且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难以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学生进行访谈,对以上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对贫困生资格认定非公正现象的存在得出以下原因。
1.地方基层政府开具贫困生证明审核不严格
在现实中,贫困大学生在申请助学金或助学贷款时,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等都需要有当地村委会或是街道办出具的贫困证明和对学生的贫困情况调查表。一方面,大多数地方基层政府由于审查判定的方法过分依赖直观的表面现象,主观因素往往大于客观事实,存在较强的人为因素,操作缺乏规范性,从而导致了判定工作出现失误。另一方面,一些主管工作人员帮助学生出具假证明。由于“同情心”的驱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诚信约束机制,只要当地大学生有所求,一些地方民政部门一般都会有求必应。
2.高校认定贫困生资格标准单一
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时,大多数高校主要依据当地政府提供的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该学生的相关贫困证明获取相关信息,然后依据学生家庭年收入情况,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月消费水平情况,学生交纳学费的能力,生源地與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四种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方法。但是这四种参照标准都是属于主观式的定性判断,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认定标准过于单一,缺乏科学性。而且对于贫困生界定的信息缺乏一个动态信息更新的过程,即便一些学校设置了,也是流于形式。因此很多已经“脱贫”的学生依旧一如既往地领取国家救助金。
3.部分审查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审核监管缺失
在目前高校贫困生资格评审过程中,由于部分对贫困生资格审查的工作老师责任心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当贫困生的名单在网上公布时,即便是有学生提出异议,有的工作老师也不会予以理会和对被检举的学生进行重新资格审查,因为他们会认为你提出异议,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怀疑。而且假如情况真如学生反映一样,那么他们的工作失误将会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指责。所以他们宁愿将错就错,也不愿将错误及时改正。所以即便名义是存在监督和举报机制,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正是由于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责任心较差,进一步加剧了非公正现象的产生。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保证高校资助公平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认定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1.规范生源地政府的认证,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证明材料的开具人违规操作实施严格惩罚与追究力度,开设专门信箱对开具证明材料索要费用的人进行监督。同时生源地政府在开具贫困生证明材料或填写相关材料时,应要求学生将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填写清楚,以此加强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2.建立资格认定主程序,多管齐下,全方位认定
目前,基于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不高,贫困证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材料只能做为贫困生认定的参考材料,关键是需要看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要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弥补单一量化考核的不足。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贫困生评选审批的小组和贫困生监督的小组,两者之间相互分权相互制约。评审小组负责做贫困生前期的资格认定的前期工作,根据学生的申请材料认真组织前期调查和民主评议,确定贫困生的范围和档次;辅导员和主管领导进行审批和认定。监督小组负责贫困生名单公布后广大师生的反馈和检举展开工作,发挥广大学生的监督作用,对被提出异议的贫困生进行重新调查和资格审查。然后将调查结果重新反馈给评选审批小组,审批小组重新确定新的贫困生资格。其次,监督小组要负责对贫困日常消费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及时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信息进行公示。
3.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贫困生认定氛围
要加强对大学生和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诚信教育和建设,提高在校大学生和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鼓励其诚信做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和学生工作人员真实认识到助学金是党和国家针对贫困生设立的救助资金,不是享乐资金。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的真正意义,并且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将诚信意识转变成为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徐倩倩.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
[2]韦颖. 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陈柯洁. 寻求公平与倡导诚信[D].西南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资格认定;公正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中“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数迅速攀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涨,众多高校贫困生面对高额的学费和城市高物价的求学之路可谓步履维艰。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及保障新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在内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在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一些非公正的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校助学体系的完善和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中主要存在着资格认定片面性、认定标准不统一、真假证明难分辨、“人情买卖”等诸多问题,少数家庭经济状况不错但也想获得助学金或骗取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渗入助学金评选队伍。这种“贫而不贫”真假难辨的现象,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更多困难,同时也加剧了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一、贫困生资格认定非公正现象描述
目前贫困生资格认定方面存在的非公正现象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个别现象,而是日益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方面目前的现状,我们对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几所高校的380名贫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级、专业、省份的贫困生,并对其中的28名贫困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程序很公平和公平的仅占5.6%和18.9%,认为一般的占20.9%,认为不太公平的占48.5%,认为很不公平的占6.1%。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认为不公平的学生已经接近了54.6%,说明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方面已经引起了广大贫困生群体的不满。
二、非公正现象产生原因分析
近年来,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非公正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和不合理配置,而且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难以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学生进行访谈,对以上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对贫困生资格认定非公正现象的存在得出以下原因。
1.地方基层政府开具贫困生证明审核不严格
在现实中,贫困大学生在申请助学金或助学贷款时,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等都需要有当地村委会或是街道办出具的贫困证明和对学生的贫困情况调查表。一方面,大多数地方基层政府由于审查判定的方法过分依赖直观的表面现象,主观因素往往大于客观事实,存在较强的人为因素,操作缺乏规范性,从而导致了判定工作出现失误。另一方面,一些主管工作人员帮助学生出具假证明。由于“同情心”的驱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诚信约束机制,只要当地大学生有所求,一些地方民政部门一般都会有求必应。
2.高校认定贫困生资格标准单一
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时,大多数高校主要依据当地政府提供的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该学生的相关贫困证明获取相关信息,然后依据学生家庭年收入情况,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月消费水平情况,学生交纳学费的能力,生源地與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四种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方法。但是这四种参照标准都是属于主观式的定性判断,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认定标准过于单一,缺乏科学性。而且对于贫困生界定的信息缺乏一个动态信息更新的过程,即便一些学校设置了,也是流于形式。因此很多已经“脱贫”的学生依旧一如既往地领取国家救助金。
3.部分审查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审核监管缺失
在目前高校贫困生资格评审过程中,由于部分对贫困生资格审查的工作老师责任心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当贫困生的名单在网上公布时,即便是有学生提出异议,有的工作老师也不会予以理会和对被检举的学生进行重新资格审查,因为他们会认为你提出异议,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怀疑。而且假如情况真如学生反映一样,那么他们的工作失误将会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指责。所以他们宁愿将错就错,也不愿将错误及时改正。所以即便名义是存在监督和举报机制,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正是由于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责任心较差,进一步加剧了非公正现象的产生。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保证高校资助公平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认定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1.规范生源地政府的认证,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证明材料的开具人违规操作实施严格惩罚与追究力度,开设专门信箱对开具证明材料索要费用的人进行监督。同时生源地政府在开具贫困生证明材料或填写相关材料时,应要求学生将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填写清楚,以此加强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2.建立资格认定主程序,多管齐下,全方位认定
目前,基于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不高,贫困证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材料只能做为贫困生认定的参考材料,关键是需要看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要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弥补单一量化考核的不足。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贫困生评选审批的小组和贫困生监督的小组,两者之间相互分权相互制约。评审小组负责做贫困生前期的资格认定的前期工作,根据学生的申请材料认真组织前期调查和民主评议,确定贫困生的范围和档次;辅导员和主管领导进行审批和认定。监督小组负责贫困生名单公布后广大师生的反馈和检举展开工作,发挥广大学生的监督作用,对被提出异议的贫困生进行重新调查和资格审查。然后将调查结果重新反馈给评选审批小组,审批小组重新确定新的贫困生资格。其次,监督小组要负责对贫困日常消费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及时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信息进行公示。
3.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贫困生认定氛围
要加强对大学生和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诚信教育和建设,提高在校大学生和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鼓励其诚信做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和学生工作人员真实认识到助学金是党和国家针对贫困生设立的救助资金,不是享乐资金。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的真正意义,并且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将诚信意识转变成为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徐倩倩.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
[2]韦颖. 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陈柯洁. 寻求公平与倡导诚信[D].西南财经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