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多方共建幼儿博物馆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2005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决定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建设一座博物馆时,我们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幼儿园中的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身边没有人能告诉我们。翻阅资料,相关的文献少之又少。对于要建什么样的博物馆,我们也在不断地问自己:幼儿园中的博物馆的功能是什么?要实现哪些幼儿发展目标?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何意义……经过再三的思考和讨论,我们一致认同,幼儿博物馆应该是为幼儿感知、体验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提供相关物品及操作机会的场所。我们建构的面向幼儿的博物馆应该是融合幼儿、教师、家长、园所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是多方共同建构的。
  于是,我们以幼儿的建构为主体,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支持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建构自己的博物馆,让幼儿成为博物馆的小主人,真正挖掘博物馆深层次的教育价值,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博雅情趣和博爱情怀。
  主题先行,基于幼儿调查开展前期筹备
  考虑到幼儿园的场地有限,幼儿的兴趣广泛,我们决定每学期做一个主题的博物馆。而幼儿园中的博物馆主题应该由幼儿说了算,我们针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全员调查,经过科学统计,自然形成博物馆的主题。
  在专家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对适合幼儿的博物内容进行分类,对全园大、中、小、蒙班的342名幼儿进行调查。经过逐层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级,有67%的幼儿选择生物领域,有27%选择天文领域,还有6%选择物理,可见孩子们是根据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进行选择的。
  在第一层级的选择基础上,有70%的幼儿选择了动物这个门类,大多数幼儿对动物这个门类是充满兴趣的。在动物这个门类下,老师们进一步提问:“你想建构一个什么动物的博物馆?”
  孩子们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经过统计,大多数幼儿想建一个“恐龙博物馆”。还有的孩子对动物博物馆并不感兴趣,就想建“汽车博物馆”“玩具博物馆”“石头博物馆”……为满足大多数孩子的愿望,并尊重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在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后,在幼儿园先建一座属于全园小朋友的“恐龙”博物馆的计划,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尊重多数幼儿,多方共建园级博物馆
  对于幼儿博物馆实体的建构,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既适合幼儿学习情境性、体验性的特点,也适合我园主题式的博物馆活动。基于此,孩子们在确定了园所博物馆主题的基础上,我们按照项目教学理论的四个阶段开始了我们的建构博物馆之旅。
  1.讨论。多数幼儿都有去博物馆的经历——家长带领孩子参观过博物馆,我园在实施此课题之前也带领幼儿参观过博物馆。虽然各个博物馆千差万别,但是幼儿基于前期参观博物馆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为幼儿园的博物馆出主意。孩子们讲述与父母或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去博物馆的经历,也可以边讲述边画画。开始阶段的讨论便于教师了解幼儿对博物馆的现有知识和理解,以及他们对建构幼儿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幼儿在此次建构中是主体,要在前期充分发挥其智慧。
  2.实地考察。幼儿和教师一起调查其他的幼儿博物馆或者进行亲身体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参观前孩子们会做参观博物馆的计划。为了保证计划周密,教师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领域的要求,给孩子们指导,从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点出发,尽可能保持孩子们的原始状态,如中班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猜想验证,那么前期老师就会给予提问,“你想到的霸王龙是多高?”“你觉得梁龙是吃草还是吃肉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到博物馆去探究和找寻答案。大班的孩子要学会有计划地做事情,如“来到博物馆可以向讲解员了解什么?”“博物馆里的文明常规有哪些?”“一共展出了哪些恐龙?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在整个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从参观的内容、形式、场地设施、人员配备、行为习惯养成、安全意识等方面给予指导。实地考察并不是一个项目的终结,也可以是反复的,在后期建设博物馆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园所会支持孩子们继续来博物馆探索发现。
  3.调查。一次的实地考察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查找资料,丰富有关博物馆以及恐龙的知识点,同时收集他们想放在博物馆的材料。基于孩子们的认知,在与孩子们的共同讨论后,教师把孩子的兴趣以及知识点进行转化,形成了“福怡苑幼儿园恐龙博物馆主题建构图”。我们要建构的是全园式的多方位的主题博物馆,不仅有固定场馆,同时延伸到楼道,辐射到班级。博物馆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孩子们可在每个区域进行不同尝试。如,在角色体验区,孩子们可以充当小小引导员,组织引导参观游客;或是小小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所陈列的展品;或是奖品区的服务员,或是负责维护展品的工作人员。我们让幼儿充分参与到博物馆之中,把幼儿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
  4.表述和展示。幼儿和教师一起回顾此次建构幼儿博物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然后,邀请各个班级的小朋友来参观体验博物馆,同时也邀请爸爸妈妈来参观,充分感受幼儿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满足少部分幼儿,三方共建
  公共区域博物馆
  楼道是孩子们另一个自主表达表现的平台,我园大班组的老师们为实现全园百分之零点几的孩子们想创建玩具博物馆的愿望,充分利用楼道的空间。孩子们带来了他们最喜欢的玩具,种类丰富多样,并且跨越几代人,老师们把所有的玩具放在一起,与幼儿共同梳理线索,最后确定从“父辈、祖辈的玩具”到“我喜欢的玩具”到“我设计的未来的玩具”的建构思路。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父辈、祖辈玩具的玩法,从中体会到了空竹、皮筋、毽子、纸宝等玩具的乐趣。孩子们也发现了男孩、女孩喜欢的玩具各有不同,男孩更喜欢运动类的玩具和汽车,女孩更喜欢公主类的玩具,如各种娃娃。在每日的散步环节,孩子们都会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分享中男孩、女孩相互了解。在设计未来玩具的活动中,孩子们展开想象,设计了许多出乎成人意料的玩具。老师为孩子们的想法和创造提供材料。为了表现男孩最喜欢的变形金刚,孩子们在创作中自发搜集瓶盖、奶酪盒、纸盒等废旧物品,对这些材料再次整合与利用。对材料的分类、对比、排列,也都是博物意识与博爱情怀的重要体现。在“玩具”主题楼道博物馆的建构过程中,家长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楼道的创设中来,和孩子们一起建构了能勾起每一代人回忆的“玩具”博物馆。
  不遗漏个别幼儿,亲子构建
  家庭博物馆
  获得家长的认同能够有效拓展、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博物馆的创建,我们通过發出推广幼儿博物馆的倡议书,组织幼儿博物馆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引领家长参与,鼓励有收藏爱好、有博物馆专业背景的家长来园向幼儿介绍收集展品的故事、不同博物主题的内容,同时也倡导家长同孩子在家创建家庭博物馆,实现博物馆深层次的教育价值。
  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在建构幼儿园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以主题形式为载体,采用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满足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但又关注少部分幼儿的情感需求,同时不遗漏个别幼儿,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我们有效结合了幼儿园、家庭、社会资源与学习环境,真正将教育环境开放,实现跨界交流,将博物馆入园,抓住幼儿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幼儿提供开阔眼界、社会学习、具备创造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机会与平台。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幼儿在这个阶段获得的成长。通过多方共同建构幼儿园博物馆,我们培养了一批具有收藏意识、能够爱护环境、有文化素养、有创新精神、有国际视野的幼儿,期待他们未来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小公民,也期待幼儿园博物馆最终能成为幼儿的真正乐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