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从1805年开始撰写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黑格尔独立完成的第一部著作。已时年37岁的黑格尔,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他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
历史上哲学家们认为《精神现象学》不但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序曲, 而且蕴含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框架及其基本观点的主旨,因此,马克思说: “试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 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唯心主义的意识发展史,是人的意识的自我发展史,并且每一个意识阶段又有历史发展事实作为例证。因此, 有关人的意识的问题始终是《精神现象学》一书的中心。在这里我很赞同邓晓芒前辈的观点,他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全部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要认识自身,就必须把自身作为对象,就必须在活动中表现自身。因此,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首先是作为欲望而出现的,它力图取消对象的独立性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他说: “作为自我意识,在这里就拥有双重的对象: 一个是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这对象从自我意识看来,带有否定的特性的标志,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它之所以是一个真实的本质,首先就在于有第一个对象和它相对立。在他看来,对象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区别即在于: 前者是理论的、直观的,而后者则是实践的;前者把对象当作个独立存在的东西,而后者则要消灭独立存在的对象来确信它自己的存在。但是,自我意识在欲望的满足中体验到了对象的独立性,而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确信则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要扬弃对方, 就必须有对方存在。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 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 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 即主人和奴隶。
主人是自为存在着的意识,但是已经不再是这一意识的概念。主人作为意识只是通过另一个意识而与自己相中介。这后一个意识的本质隶属于一个独立的实存,或者说,它的本质隶属于一般的物性。主人两个环节有关联:一方面与一个物相联系,这个物是欲望的对象;另一方面与意识相关联,这个意识的本质却是物性。在这两个环节里,主人是通过另一个意识才被承认为主人的,后者被作为非主要的,一方面由于他对物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由于他依赖一个特定的实存,在这两种情况中,他都不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达到绝对的否定性。于是这里关于承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环节:奴隶(即另一个意识)放弃了他自己的自为存在或独立性,而他本身所做的正是主人对他所要做的事(让他放弃他的独立性)。同样,又有了另外一个环节:奴隶的行动也正是主人对自己的行动,因为奴隶所做的事,真正讲来,就是主人所做的事。对于主人只有自为存在才是他的本质,他是纯粹否定的力量,对于这个力量来说,物就是个屁。
依此看来,独立的意识的真理性乃是奴隶的服役的意识。奴隶意识诚然最初似乎是在那独立的意识自身之外,并不是自我意识的真理。但是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自身意愿的反面,所以,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度他直接的地位的反面。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将自身转变为真实的独立性。
主人占有和支配奴隶,但正由于奴隶的依附性,主人只是获得片面的承认, 奴隶虽然处在被支配的状态,但借助恐惧和劳动这两个环节,同样意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主奴关系最终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 自我意识认识到内在的思维,而不是外在的地位,决定了自身的自由。主奴关系发展的结果不是主奴关系的颠倒, 而是超越主奴关系的自由意识。在自由意识中,相互承认得以实现。黑格尔关于主奴关系及其超越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坐标,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基于主奴关系的制度与文化的局限性。
但是对事物的塑形活动不仅具有肯定的意义,使纯粹自为的服役的意识获得一种实存,而且,它关联于前一个环节,恐惧的否定的意义。因为在塑造事物的过程中,奴隶自身的否定性、它的自为存在,成为了它的对象,这只是通过它扬弃了与它相对立的存在着的形态。但是这个对象的否定环节是那异己的存在,在这个异己的存在面前它曾经发抖战栗。但是现在它摧毁了这个异己的否定环节,并且在持久的事物秩序中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否为一个否定者,由此它自己本身便成为一个自为存在着的东西。
从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读哲学著作就应该像
邓晓芒前辈说的那样,读《精神现象学》不能抱着一种被动的态度去接受某种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调动自己全部的内心体验,要像读小说那样。读小说你是有兴趣才去读,它不是功课。你觉得他这个人、他这本书我还没有读过,我对他的小说历来有好感,我觉得它很能激动人心,很有热情,很能够打动人,于是就去读他的小说,这是你的主动的行为。当然哲学不会有这样一种主动的兴趣,但是也有兴趣,不是别人要你读哲学,而是你想要得到些东西,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主动性,要调动起自己全部的内心体验,追寻着黑格尔所提出的问题方向,努力地去开拓。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
2.汤姆·罗克摩尔著,柯小刚译《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3.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M]人民出版社版,第10 页。
4.黑格尔著,薛华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M]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61-267页。
历史上哲学家们认为《精神现象学》不但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序曲, 而且蕴含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框架及其基本观点的主旨,因此,马克思说: “试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 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唯心主义的意识发展史,是人的意识的自我发展史,并且每一个意识阶段又有历史发展事实作为例证。因此, 有关人的意识的问题始终是《精神现象学》一书的中心。在这里我很赞同邓晓芒前辈的观点,他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全部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要认识自身,就必须把自身作为对象,就必须在活动中表现自身。因此,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首先是作为欲望而出现的,它力图取消对象的独立性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他说: “作为自我意识,在这里就拥有双重的对象: 一个是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这对象从自我意识看来,带有否定的特性的标志,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它之所以是一个真实的本质,首先就在于有第一个对象和它相对立。在他看来,对象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区别即在于: 前者是理论的、直观的,而后者则是实践的;前者把对象当作个独立存在的东西,而后者则要消灭独立存在的对象来确信它自己的存在。但是,自我意识在欲望的满足中体验到了对象的独立性,而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确信则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要扬弃对方, 就必须有对方存在。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 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 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 即主人和奴隶。
主人是自为存在着的意识,但是已经不再是这一意识的概念。主人作为意识只是通过另一个意识而与自己相中介。这后一个意识的本质隶属于一个独立的实存,或者说,它的本质隶属于一般的物性。主人两个环节有关联:一方面与一个物相联系,这个物是欲望的对象;另一方面与意识相关联,这个意识的本质却是物性。在这两个环节里,主人是通过另一个意识才被承认为主人的,后者被作为非主要的,一方面由于他对物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由于他依赖一个特定的实存,在这两种情况中,他都不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达到绝对的否定性。于是这里关于承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环节:奴隶(即另一个意识)放弃了他自己的自为存在或独立性,而他本身所做的正是主人对他所要做的事(让他放弃他的独立性)。同样,又有了另外一个环节:奴隶的行动也正是主人对自己的行动,因为奴隶所做的事,真正讲来,就是主人所做的事。对于主人只有自为存在才是他的本质,他是纯粹否定的力量,对于这个力量来说,物就是个屁。
依此看来,独立的意识的真理性乃是奴隶的服役的意识。奴隶意识诚然最初似乎是在那独立的意识自身之外,并不是自我意识的真理。但是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自身意愿的反面,所以,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度他直接的地位的反面。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将自身转变为真实的独立性。
主人占有和支配奴隶,但正由于奴隶的依附性,主人只是获得片面的承认, 奴隶虽然处在被支配的状态,但借助恐惧和劳动这两个环节,同样意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主奴关系最终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 自我意识认识到内在的思维,而不是外在的地位,决定了自身的自由。主奴关系发展的结果不是主奴关系的颠倒, 而是超越主奴关系的自由意识。在自由意识中,相互承认得以实现。黑格尔关于主奴关系及其超越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坐标,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基于主奴关系的制度与文化的局限性。
但是对事物的塑形活动不仅具有肯定的意义,使纯粹自为的服役的意识获得一种实存,而且,它关联于前一个环节,恐惧的否定的意义。因为在塑造事物的过程中,奴隶自身的否定性、它的自为存在,成为了它的对象,这只是通过它扬弃了与它相对立的存在着的形态。但是这个对象的否定环节是那异己的存在,在这个异己的存在面前它曾经发抖战栗。但是现在它摧毁了这个异己的否定环节,并且在持久的事物秩序中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否为一个否定者,由此它自己本身便成为一个自为存在着的东西。
从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读哲学著作就应该像
邓晓芒前辈说的那样,读《精神现象学》不能抱着一种被动的态度去接受某种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调动自己全部的内心体验,要像读小说那样。读小说你是有兴趣才去读,它不是功课。你觉得他这个人、他这本书我还没有读过,我对他的小说历来有好感,我觉得它很能激动人心,很有热情,很能够打动人,于是就去读他的小说,这是你的主动的行为。当然哲学不会有这样一种主动的兴趣,但是也有兴趣,不是别人要你读哲学,而是你想要得到些东西,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主动性,要调动起自己全部的内心体验,追寻着黑格尔所提出的问题方向,努力地去开拓。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
2.汤姆·罗克摩尔著,柯小刚译《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3.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M]人民出版社版,第10 页。
4.黑格尔著,薛华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M]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61-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