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武术套路作为中国传统遗产自从人类劳动产生以来,一直是以依靠人类自身需要来进行延续,随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武术套路逐渐向这多方面、多功能扩展,而且更加有针对性。但武术套路运动始终是中华传统武术两大分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发展过程一直不是以独立体系进行延续,是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为目的,不断丰富完善。在当今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业已形成了其独具民族特色的竞赛管理规程、制度和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武术套路发展规律研究,为我国套路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理论依据。
关键词:武术;武术套路;发展趋势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同别的技击运动不同之处是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娱乐欣赏等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武术以套路的形式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文化交往,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并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开展起来。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 武术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那个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但也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狩獵,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原始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在原始人类的生存竞争中,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以及男女之间的性选择中经常发生人与人争斗的现象,这些人与人的争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人与人的战斗,使得大量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术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并沿着自身的规律向武术方向发展。商周时代,剧烈的军事斗争,不仅促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而且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这个时期,武器不断改进,特别是冶铜业的出现,铜矛、铜戈、铜斧、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起来。历史上,凡出现一种武器,必然产生这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如枪的刺扎,斧的劈砸,刀的劈砍,剑的刺扎等,都是在战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商周时期,由于分工出现,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练武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术也开始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二、 “武舞”的形成与发展
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存在的。实用性与情感性是古人更为关注的。追溯武术套路的原始形态,那就是在神话中早已存在的武舞了。武舞的产生与原始战争和宗教活动紧密相连。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战舞。这种战舞可以说是武舞的原初形态。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淮南子·缪称训》中记载尧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仍不降服。后来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种武舞不但是一种武艺表演,更起到“发扬蹈厉以示勇”的作用。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或被族人所继承,从而促进了武术套路的萌芽。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制胜的技术以简单的形式表演出来。而这种简单的动作是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胜利后的喜悦。在远古战争中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并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庆祝表演的过程中也没有固定的路数。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这种简单表演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简单随意的表演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术套路。
远古,古人出于对上天的畏敬,往往开展祭祀活动,以达到对上天的崇拜。那个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人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形态刻化出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他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这“神灵”表演一些在狩猎过程中积累的动作,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发现于云南沧源新石器时期的崖画,向我们展示了史前原始状态的祭祀场景,其中有持棍棒、矛、盾牌、弩、弓和类似杵棒和狼牙棒兵器的生动形象,并演练手中兵器的动作,表明这时期的武术已初具形态了。长期以来,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动作慢慢丰富固定下来,成为武术套路的雏形。
三、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促进武术套路不断完善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他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社会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以后,接着而来的便是自身各方面的需要了。自身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以及物质的满足,这种需求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表现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釋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正是这种节奏的掺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五、 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竞技武术的定义,是指为了以比赛为目的,有统一的规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潜力的运动功能,以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功利色彩,是极少一部分运动员的武术。而竞技武术套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套路始终坚持的是一条继承和发展的道路。近几年来,竞技武术套路又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制定了难度动作分多级评价标准,使运动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潜力,表现出更加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动作规格,动作难度,演练水平分类进行评分,对比赛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准确,以增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这都和国际竞技体育接轨。
六、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作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他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林小美.竞技武术套路新旧规则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
[3]《武魂》,《社会需要与武术的发展》[J].1989.
[4]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版)[M].2003.
[5]刘同为,崔永胜.影响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创新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
作者简介:
牛孟星,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武术;武术套路;发展趋势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同别的技击运动不同之处是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娱乐欣赏等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武术以套路的形式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文化交往,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并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开展起来。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 武术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那个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但也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狩獵,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原始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在原始人类的生存竞争中,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以及男女之间的性选择中经常发生人与人争斗的现象,这些人与人的争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人与人的战斗,使得大量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术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并沿着自身的规律向武术方向发展。商周时代,剧烈的军事斗争,不仅促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而且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这个时期,武器不断改进,特别是冶铜业的出现,铜矛、铜戈、铜斧、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起来。历史上,凡出现一种武器,必然产生这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如枪的刺扎,斧的劈砸,刀的劈砍,剑的刺扎等,都是在战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商周时期,由于分工出现,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练武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术也开始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二、 “武舞”的形成与发展
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存在的。实用性与情感性是古人更为关注的。追溯武术套路的原始形态,那就是在神话中早已存在的武舞了。武舞的产生与原始战争和宗教活动紧密相连。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战舞。这种战舞可以说是武舞的原初形态。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淮南子·缪称训》中记载尧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仍不降服。后来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种武舞不但是一种武艺表演,更起到“发扬蹈厉以示勇”的作用。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或被族人所继承,从而促进了武术套路的萌芽。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制胜的技术以简单的形式表演出来。而这种简单的动作是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胜利后的喜悦。在远古战争中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并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庆祝表演的过程中也没有固定的路数。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这种简单表演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简单随意的表演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术套路。
远古,古人出于对上天的畏敬,往往开展祭祀活动,以达到对上天的崇拜。那个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人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形态刻化出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他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这“神灵”表演一些在狩猎过程中积累的动作,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发现于云南沧源新石器时期的崖画,向我们展示了史前原始状态的祭祀场景,其中有持棍棒、矛、盾牌、弩、弓和类似杵棒和狼牙棒兵器的生动形象,并演练手中兵器的动作,表明这时期的武术已初具形态了。长期以来,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动作慢慢丰富固定下来,成为武术套路的雏形。
三、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促进武术套路不断完善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他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社会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以后,接着而来的便是自身各方面的需要了。自身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以及物质的满足,这种需求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表现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釋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正是这种节奏的掺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五、 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竞技武术的定义,是指为了以比赛为目的,有统一的规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潜力的运动功能,以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功利色彩,是极少一部分运动员的武术。而竞技武术套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套路始终坚持的是一条继承和发展的道路。近几年来,竞技武术套路又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制定了难度动作分多级评价标准,使运动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潜力,表现出更加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动作规格,动作难度,演练水平分类进行评分,对比赛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准确,以增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这都和国际竞技体育接轨。
六、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作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他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林小美.竞技武术套路新旧规则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
[3]《武魂》,《社会需要与武术的发展》[J].1989.
[4]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版)[M].2003.
[5]刘同为,崔永胜.影响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创新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
作者简介:
牛孟星,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