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明与创新》杂志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核心期刊、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期刊,《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3—1401/N;国际标准刊号:ISSNl672-0954;邮发代号:42-299。 《发明与创新》(教研之窗)重点发表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各学科具有较高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及教育管理、教法探索等优秀文章。 欢迎投稿、荐稿。诚聘全国各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明与创新》杂志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核心期刊、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期刊,《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3—1401/N;国际标准刊号:ISSNl672-0954;邮发代号:42-299。
《发明与创新》(教研之窗)重点发表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各学科具有较高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及教育管理、教法探索等优秀文章。
欢迎投稿、荐稿。诚聘全国各市、县特邀编辑,有意者请致电垂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双拥路水木轩1—1005室
邮编:410003
电话:073l一88158764 88158960 13787319008
联系人:陈老师 丁老师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QQ:1625284003
网址:www.fTnycx.org
其他文献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特色的重要,它是凝聚学校内涵的文化张力,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的学校办学的内在倾向和个性特征。学校特色不可能“横空出世”,更不是应景之作,它是贯穿学校发展生命历程的精气神,因而成为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以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文化发展为例,探究学校特色的文化生态。 一、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追寻、拷问和坚守 学校教育既有一般的、共性的教育
一、现状分析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安排三到四课。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阶梯式上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可是在一线的品德学科教学研讨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只以一篇课文为教学单位,忽略了整个单元。而学生的学也是满足于单一课文的学习,不关注甚至感觉不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
丹阳六中是一所“调整校”——由两所撤并的农村高中和一所郊区初中、一所城区初中在丹阳西郊“组装而成”;更是一所“新校”——1996年组建、开办。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新校”、“调整校”,在开办短短10年后的2006年就被认定为省四星级高中,如今,学校的“生本教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新疆内高班”为载体的民族特色教育经验全国闻名,女子足球队即将走出国门,代表中国赴巴西参加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比赛
郭初阳老师讲的《沉重时刻》,我所看的,只是网上视频,并非现场所听。时为午夜时分,看完后,便一遍一遍地读里尔克的这首诗,继而陷入沉重的惘然之中。 忝为语文老师,迄今已十又五年,所听过的课,自然不在少数,有名师的,也有非名师的,但是,能够让我忘记是在听课,而随着老师全然进入文本的,却实在了了,郭初阳的这课,算是一堂。 所以,便想说一说。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堂课的话,我会说,这是一堂“不动声
最近去美国访问,参观了十多所高校。有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不到千人的小校,其中有一所不为大家熟知的印弟安诺州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因为我的高中学生在那里读书还为我们作了介绍,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能参加应用性研究,学习、研究、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学以致用的办学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校也以此引以为自豪,所以
幸福,是一个人活着必然追求的本质问题。教育因指向人,而注定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活动。多年来,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以“培养真正的人,成就幸福的人”为理念,树立健康快乐的教育目标,创新寓学于乐的教育方法,追求乐此不疲的教育过程,践行着“培养幸福儿童”的“三乐”教育理想。发展“三乐”学生,成就“三乐”教师,构建“三乐”课程,学校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三乐”教育,展示着一种独属于金阊实小的幸福教育表情。 “三乐
受访:邓雪霞(南京市小西湖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 【学校名片】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西临秦淮河,南朝中华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学校发轫于清代,于1906年正式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南京市创办最早的小学之一。秦淮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百年湖小的精神依归,而跨越近三百年的普育堂,以及与普育堂一脉相承的“义学”传统,则是小西湖小学办学坚实的文化根基。“
摘要:从哲学理性的角度看,异化在人类进化的特定时期,对人的理性生命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从与人的同一,经历对人的异化,最终要实现向人的回归,这是教育早就“注定”了的发展轨迹,是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体现;而且,教育与人及其生活,从最初的同一,到最后复归同一,不是无意义的循环,而是一种辩证的回归,是在扬弃了各阶段的悖理性之后所达到的更高层次上的同一,蕴含了“否定之否定”,“螺旋
马志响教师是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影响 杨文娟分享,渗透到血液里的品质 杨九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姜树华晤·焐·悟 康立为基于绩效评价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的设计与创新 姚 洁未来名师从这里起飞 张 扬以“周周有活动”为抓手,构建生态 校本教研体系 孙惠芳关注学生答题:生本教育的出发点 殷秀兰创设小班主题墙的实践与思考 成丽君初中语文板块式教学再探 陈金秀从福岛核事故看物理教学中
微雨访陶 2011年6月14日,天空飘落微微细雨,我们一行6人驱车前往位于晓庄广场旁的陈云森老人家中,寻访一段历史,钩沉一段回忆。 大约10点左右,我们来到了陈云森老人家,老人看见我们,捧着一个相框激动地迎上来。作为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的见证者,作为晓庄小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九十二岁高龄的陈云森老人依然显得精神矍铄。老人紧盯着相框里的一张老照片,打开了话匣子,将那一段关于晓庄的记忆向我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