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从钳工实践教学的基础训练、技能训练、综合练习三个阶段,提出了启发引导学生规范操作行为、掌握锉削技巧、培养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钳工实训
钳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模具、机制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教学具有灵活性强、要求高等特点,且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錾、锯、锉等操作技能。如何系统地应用科学方法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在实践中开发智慧,积累经验,快而有效地掌握技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是职业院校相关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基础训练,重在启发引导学生规范操作行为
职业院校的学生,较多的存在着初中文化掌握不够,入学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差异较大的特点。因而,有些学生对钳工实训不感兴趣,认为成天锯呀锉呀,既脏又累;有些学生对钳工学习的认识不足,以为钳工只要拿把锤子敲敲打打,没啥技术。为提高认识,促进训练,实践教师首先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大量成才典型的事例阐明钳工实训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训练意识,激发训练热情,促进安全操作和完成训练计划。
钳工实训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操作技能。要取得长足进步,较快地掌握技能,必须保持学习兴趣。一般初始训练的学生思维单纯,积极性较高,对学习技能有着渴望和新鲜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向往的地方。但是,只要几天的训练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脆弱的心理会受到打击,连续训练会觉得枯燥乏味,一股渴望学习的积极性开始下降。例如手上起泡、锤子敲在手指上、训练质量达不到要求等,都是影响积极性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辅导工作,并从训练计划到教案编写,从课题分析到训练方法等各个方面,结合学生特点,由浅入深,不断提高,使学生在训练中较易接受,逐渐产生兴趣,从而使被动的执行训练,逐步做到主动分析、自觉训练。
在训练中,钳工錾、锯、锉姿势有其规范要求,尤其是锉削等摆动方式具有科学性,正确掌握既能达到锉削要求,又能降低劳动强度。但是,有些学生对动作讲解和示范要求不能按部就班、正确响应,而是随意变换自己的一些姿式进行锉削。究其原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协调,训练中只观察示范的现象,不重视分析,致使模仿动作的不合理,这就引起不规范、不协调的锉削方式反而不适应、不自在。所以,教师在基础训练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示范,并将示范要求参插理论,演示动作连贯协调。例如锉削中人体站姿,左膝弯曲的作用,摆动角度为何稍加前倾,如何借力才能协调自如等。这样启发引导学生规范操作行为,可让学生易看懂、易理解,逐步适应,不断提高。针对巡检中的个性问题,教师要单独分析,逐个解决;共性问题则要集中讨论,不断纠正,经常总结,使学生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再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正确方法,不断深化学习内容。
二、技能训练,重在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锉削技巧
技能训练中经常提到锉削技巧,何谓锉削技巧?它是在掌握锉削技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认识,经验的反复积累过程中,获得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锉削方法,它带有创造性和专业性。
学生的锉削训练,尺寸难以控制,往往出现超差现象。表现为:(1)一味追求锉去多少余量,无意中失去了修正尺寸的有利时机。(2)为了保证公差,在余量较多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精锉修整,缺乏控制尺寸公差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学生掌握平均值锉削方法。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锉削力大小和锉刀的选择情况,有目的地掌握自己锉削过程中每组锉削次数(每组锉削次数可分为10次或20次),然后均匀锉削平面。锉去余量的多少,可通过测量,计算出每次锉削的平均值。计算方式:
每次锉削平均值=
例:工件锉削前为51mm,工件锉削后为50.8mm,一组锉削次数为20次,即每次锉削平均值0.01mm。这样进行控制锉削练习,掌握了平均值锉削方法,可按照锉削规律,进行分段、分层次的锉削与修整,从中领悟方法,逐步做到熟能生巧,它不仅能减少锉削过程中的检测次数,节省时间,而且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做到有效控制精度要求。技巧的掌握,可使学生懂得,实习不是单纯的加工与操作,它是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正确加工的方法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技能的体现,平时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勤学苦练,才能有所认识,有所体会,只有在训练中学,才能在学中有所收获,掌握技能、技巧。
三、综合练习,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钳工技能训练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达到有效掌握技能的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以往的做法是学生接受讲解步骤、加工方法,然后遵循顺序进行练习,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思考能力和智能的发挥。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逐步懂得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问,插入对重点和难点的思考,并通过对加工方法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不同课题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领悟加工步骤,抓住要点编制工艺,确定加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讨论,积极动脑,提高兴趣。
例如,在教授“燕尾三角形组合镶配”技能中,我就采取提问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图所示为燕尾三角形组合镶配。
根据技术要求,燕尾三角形组合必须达到对称换向配合,错位量≤0.06、间隙≤0.04等,课题重点是以孔为基准的三角形3-60°±4′展开,如何加工,我提出应考虑的几个方面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认识。
(1)三角形的3个角度均有60°±4′的公差要求,是一种什么样的尺寸公差?如何做到保证角度要求的同时保证尺寸公差?(2)如果其中2个角度60°±4′同时加工成上偏差或下偏差,是否会引起第三个角度超差?(3)如果超差如何利用工件与万能角度尺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正?否则在配合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因万能角度尺是人为的调整角度,常有误差的产生)?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带着自信和疑问来编制工艺、确定方法。巡检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及时示范,使学生在实践中能认识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水平,起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钳工实践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兴趣,快而有效地提高综合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钳工实训
钳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模具、机制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教学具有灵活性强、要求高等特点,且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錾、锯、锉等操作技能。如何系统地应用科学方法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在实践中开发智慧,积累经验,快而有效地掌握技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是职业院校相关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基础训练,重在启发引导学生规范操作行为
职业院校的学生,较多的存在着初中文化掌握不够,入学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差异较大的特点。因而,有些学生对钳工实训不感兴趣,认为成天锯呀锉呀,既脏又累;有些学生对钳工学习的认识不足,以为钳工只要拿把锤子敲敲打打,没啥技术。为提高认识,促进训练,实践教师首先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大量成才典型的事例阐明钳工实训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训练意识,激发训练热情,促进安全操作和完成训练计划。
钳工实训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操作技能。要取得长足进步,较快地掌握技能,必须保持学习兴趣。一般初始训练的学生思维单纯,积极性较高,对学习技能有着渴望和新鲜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向往的地方。但是,只要几天的训练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脆弱的心理会受到打击,连续训练会觉得枯燥乏味,一股渴望学习的积极性开始下降。例如手上起泡、锤子敲在手指上、训练质量达不到要求等,都是影响积极性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辅导工作,并从训练计划到教案编写,从课题分析到训练方法等各个方面,结合学生特点,由浅入深,不断提高,使学生在训练中较易接受,逐渐产生兴趣,从而使被动的执行训练,逐步做到主动分析、自觉训练。
在训练中,钳工錾、锯、锉姿势有其规范要求,尤其是锉削等摆动方式具有科学性,正确掌握既能达到锉削要求,又能降低劳动强度。但是,有些学生对动作讲解和示范要求不能按部就班、正确响应,而是随意变换自己的一些姿式进行锉削。究其原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协调,训练中只观察示范的现象,不重视分析,致使模仿动作的不合理,这就引起不规范、不协调的锉削方式反而不适应、不自在。所以,教师在基础训练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示范,并将示范要求参插理论,演示动作连贯协调。例如锉削中人体站姿,左膝弯曲的作用,摆动角度为何稍加前倾,如何借力才能协调自如等。这样启发引导学生规范操作行为,可让学生易看懂、易理解,逐步适应,不断提高。针对巡检中的个性问题,教师要单独分析,逐个解决;共性问题则要集中讨论,不断纠正,经常总结,使学生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再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正确方法,不断深化学习内容。
二、技能训练,重在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锉削技巧
技能训练中经常提到锉削技巧,何谓锉削技巧?它是在掌握锉削技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认识,经验的反复积累过程中,获得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锉削方法,它带有创造性和专业性。
学生的锉削训练,尺寸难以控制,往往出现超差现象。表现为:(1)一味追求锉去多少余量,无意中失去了修正尺寸的有利时机。(2)为了保证公差,在余量较多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精锉修整,缺乏控制尺寸公差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学生掌握平均值锉削方法。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锉削力大小和锉刀的选择情况,有目的地掌握自己锉削过程中每组锉削次数(每组锉削次数可分为10次或20次),然后均匀锉削平面。锉去余量的多少,可通过测量,计算出每次锉削的平均值。计算方式:
每次锉削平均值=
例:工件锉削前为51mm,工件锉削后为50.8mm,一组锉削次数为20次,即每次锉削平均值0.01mm。这样进行控制锉削练习,掌握了平均值锉削方法,可按照锉削规律,进行分段、分层次的锉削与修整,从中领悟方法,逐步做到熟能生巧,它不仅能减少锉削过程中的检测次数,节省时间,而且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做到有效控制精度要求。技巧的掌握,可使学生懂得,实习不是单纯的加工与操作,它是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正确加工的方法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技能的体现,平时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勤学苦练,才能有所认识,有所体会,只有在训练中学,才能在学中有所收获,掌握技能、技巧。
三、综合练习,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钳工技能训练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达到有效掌握技能的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以往的做法是学生接受讲解步骤、加工方法,然后遵循顺序进行练习,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思考能力和智能的发挥。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逐步懂得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问,插入对重点和难点的思考,并通过对加工方法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不同课题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领悟加工步骤,抓住要点编制工艺,确定加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讨论,积极动脑,提高兴趣。
例如,在教授“燕尾三角形组合镶配”技能中,我就采取提问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图所示为燕尾三角形组合镶配。
根据技术要求,燕尾三角形组合必须达到对称换向配合,错位量≤0.06、间隙≤0.04等,课题重点是以孔为基准的三角形3-60°±4′展开,如何加工,我提出应考虑的几个方面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认识。
(1)三角形的3个角度均有60°±4′的公差要求,是一种什么样的尺寸公差?如何做到保证角度要求的同时保证尺寸公差?(2)如果其中2个角度60°±4′同时加工成上偏差或下偏差,是否会引起第三个角度超差?(3)如果超差如何利用工件与万能角度尺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正?否则在配合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因万能角度尺是人为的调整角度,常有误差的产生)?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带着自信和疑问来编制工艺、确定方法。巡检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及时示范,使学生在实践中能认识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水平,起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钳工实践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兴趣,快而有效地提高综合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