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的娱乐方式,可是却有着比任何时代分贝更高的声音在喊:“没劲!”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有了多得近乎可怕的俱乐部、会所、食府、KTV还是那么没劲儿?中国会不能满足你,农家乐不能满足你,好乐迪不能满足你,PSP不能满足你,整个一个欲望无边,ask for more......
5.1黄金周取消了,全国上下一片叹息。“让我多玩一次不行吗?”上班族们满腹委屈,总抱怨玩的时间太少。不过你真的计算过一年你有多长时间在玩吗?我们算过一笔账,周末加节假日,算在一起一年至少是114天。这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要不是特殊行业——一年可以玩114天。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要是问起你这114天都干嘛了的?相信不少人会一时语塞。我们把宝贵的假日轻易地给了睡觉、吃饭、打嗝、上网。或者,我们虽然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跑了些旅游区,但是被挤、被骗、被宰,以致怀疑旅行的意义就是换个场所继续劳心劳力。
还有一些人,不跟工薪阶层过什么黄金周,有闲有钱自己玩——各种高级会所、私人派对、新奇娱乐设施......但是不管你怎么玩吧,被人问一句:“有劲吗?”答案可能又是一声叹息。谁说开私人飞机的就比农家乐“斗地主”的充实来劲?谁比谁多少富多少一望便知,谁比谁更无聊却不好说。我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的娱乐方式,可是却有着比任何时代分贝更高的声音在喊:“没劲!”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有了多得近乎可怕的俱乐部、会所、食府、KTV还是那么没劲儿?中国会不能满足你,农家乐不能满足你,好乐迪不能满足你,PSP不能满足你,整个一个欲望无边,ask for more......
说中国人不会玩儿,那倒也不是,从古到今中国人发明了多少游戏。可还是不好玩,于是有的人开始玩危险的、刺激的、边缘的......有人豪赌,有人吸粉,甚至有人玩起了换妻俱乐部。这样以后high了吗?从此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泉”吗?
短暂的生理快感一过,还不是一脸颓丧。罗曼罗兰早就说过:“我们都误会了,真正的热情与欢娱无关。”不能为我们生产热情的欢娱,不会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到享受和满足。好玩、来劲其实和娱乐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一种心灵状态。如果哪一天你在某个游戏中,在某处山水中,在某天的散步中,欣喜地感到活着是这么带劲、这么有趣的一件事,那么不管你是否怀揣几个影院的入场券,不管你是否住得起超五星大酒店,你知道了玩的真谛,从中得到了很多犒赏:热情、欣喜、活着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而这些,与你玩儿的东西贵不贵,出入的场所高不高档,玩儿的花样多不多无关。真正好玩的东西让你如同新生,不是把你耗尽。
“不好玩儿”症结诊断不完全报告
不好玩儿这个时代病
有句话说“只要有游戏精神游戏态度,万事皆是游戏。”相反,没有游戏的心态,徒有游戏的形式,再精致繁复的玩法也不会让你有劲。不好玩,为什么?首先因为没兴致。《世说新语》上有个王子猷雪夜访友的事,说一天夜里忽降大雪,王想到去造访一个朋友戴安道,坐了一宿船才到友人宅邸,结果门儿都没进,高高兴兴就回去了,别人不解,王解释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可见,玩儿,无论形式、结果如何,关键是兴致——兴致决定一切。设想一下,哪怕你在瓦尔登湖那样隐秘的乐土,心里想的是你们办公室主任对你使了什么阴招,这样,无论你身处蓬莱仙境般的好地,所有被营造出来的嬉戏纷围都会在这样心境下土崩瓦解。有多少人能在度假的时候都完全投入地享受碧海蓝天,好奇地打探他脚边盛放地的花朵叫什么名字。不错,现在你成熟了,成功了,你都住五星大饭店了,你精致无比,可是你感受到小时候哪怕滚铁环这样粗陋的游戏带来的踏实的快感了么?当然,你不是故意“败兴”,你有点身不由己——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变动剧烈的时代和国度里面,你将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比你是否玩得尽性重要得多,某奢侈品牌的高层曾经说过:“中国人并不只是有钱人在买奢侈品。什么收入买奢侈品的都有,因为他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跻身他们梦想的那个阶层。”所以,在这样的时代里,属于中国人的动词是“奋斗”、“争取”、“获得”.......而不是“放下”、“忘我”、“尽兴”。而后者才是游戏需要的心态,才是感到“好玩儿”的前提。中国人作为一个族群素来以聪明内敛著称,而不是以潇洒开朗闻名,况且在这样一种世态面前,更加潇洒不起来。看似娱乐项目多了,黄金周也是人满为患一片繁荣,真正从中感到兴致盎然的到底有多少人。我累,所以我买;我累,所以我一掷千金的放纵;总统套房一宿下来让你身轻如燕,但改变不了你沉重的心。没办法,不好玩儿——它是个本土病,也是个时代病。
娱乐形式主义
“我不玩儿那个,那不是我这类人玩的。”说这话的人心中,“玩”已经成了一种标榜。或者,迫于舆论,遵循着玩的“分级制度”。《新周刊》在《玩吧,中国》的专题中曾这样描述不同人的不同玩法:“小资他们玩忧郁,对酒吧的全城地图了然于胸,会调至少三种以上的鸡尾酒,在聊天室中谈恋爱,在酒吧与地铁中寻找一夜情......看看安妮宝贝笔下的薇安和乔吧,作为小资形象的代表,显然玩得心不在焉玩得大家烦恼......玩得洒脱玩得自然的那一拔人,称为BOBO:他们滑板、冲浪、野营、暴走、去西藏、闯南非……哪儿危险哪儿去......另一批人更有钱也更讲究身份了,改称中产:他们买了不同俱乐部的会员卡去健身和舍宾,同时也打打网球、打打高尔夫,有空会带家人开车自助游,但绝不去无人区,也会出门旅游,但一定要下榻四星级以上酒店……”当我们刻意说什么人在玩什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玩什么可能就表明你是什么。于是有了关于玩的分级,玩的品位和格调。从某种意义上说格调和品位这两个词特别坏,因为它把某些本来自由平等的东西强制类别化。请看曾经风靡世界的保罗·福塞尔《格调》在说什么——“切记永远、永远不要打保龄球。一旦沾上,你的中上阶层地位立刻就会降低。”“波旁威士忌加姜汁的喝法相当受下层的欢迎,而上层的人们对它几乎完全不知道。” “中产阶级就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胡桃壳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产阶级进餐馆根本不是冲着食物去的,他们去那儿是因为餐馆里的装演‘艺术’或者管弦乐队而不是大厨的手艺。”不管这些内容划定是否已经过时,但为任何活动贴标签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认同或者区别,选择生活在小小的壳里,不敢或是不去尝试别的玩法。
休闲功利主义
中国人的休闲业很红火。但中国人“不好玩儿”的呼声和旅游景区的收入是一起高涨的。为什么?我觉得这多少和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有点关系。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有一点严重,特别这些年。比如你看大学里最热门的学科是什么,永远是财经、法律、计算机等实用性强的学科,好了,这几年计算机饱和了,据说给排水专业又走俏,哪行最赚钱学哪行。而自己的天赋、气质适合什么,什么让自己感到快乐是根本不在考虑范畴内的。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为什么?无论是工作、爱情、生活,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满足感。一切都是手段,“务虚”没有必要。这种“精明”的眼光也被带到我们的休闲领域。大家都知道玩,休息停重要的,因为那谁谁又过劳死了,因此,休闲重要,休闲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钱赚”。说到底,在很多人心目中,休闲是为了恢复体力,为了更好的工作,休闲仍然是手段——爬山和吃药没两样。于是这就使得很多人在玩的时候感到无聊、没劲,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做事以目的为先导。二手魅贵 你玩它有啥用啊对于各种休闲方式的选择我们也先考虑“玩它有啥用?” 唱歌可以减压、爬山为了强健,甚至有的老板总找小姐,他真的是“性大亨”吗,特享受床底之欢吗?没准儿那时候他惦记的是下午才亏损的1千万。这些游戏不过是发泄手段。就像有人说的——中国人玩,很多是为了摆脱什么,而不是享受什么。而那个游戏过程本身的幸福感是不在考虑之中的,所以有些人玩完了只剩空虚,怎么玩怎么乏味。我们小时候跳跳橡皮筋都乐得很,我们才没有考虑我跳完了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明天考试精神百倍,我们就觉得快乐,享受,傻乐。我们长大了,也功利了,那么多玩法,可是我们忘了游戏原本的意义——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有用。
游戏教育:多年来缺失的一堂课
我们研究了那么多阻碍我们从玩中获得快感的原因。于是你可能会反问:“你就那么在乎好玩不好玩!玩是必须的吗?我干嘛要玩?”没错,我们很少想这个问题,因为玩是本能,是需要,于是我们很少追问各种游戏的意义,但是虽然很少被提起,它的意义未必就比加薪、买车、检测装修甲醛含量的意义要少。小时候因“贪玩”而受罚,稍大一点被告之“玩物丧志”,不能“好逸恶劳”,游戏和娱乐既像奢侈品,又像禁果。有人抗议说:“这代人有关娱乐和游戏的教育都是扭曲和无端的。”游戏教育,是我们很多年来缺失的一堂课。坦然地接受玩,重视玩,不要有意遮蔽歪曲它的意义......
●游戏中你是完整的自己。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那么他们就是在“工作”(或劳动),但如果有了剩余的精力刺激他们去做为了生存以外的事情,那么他们就是在“游戏”。工作时你作为一个零件才参与社会的生产,你做的事是手段,你自己本身也是手段。而游戏时,你不再是为谁效力,不再是GTP的一部分,你就是你自己。只有在游戏中,你不再是会计A,导游B,销售经理C,你正处于一种无利害关系的、绝对自由的和谐状态中,此刻你是完整的自己,精神和肉体的统一。
●游戏是享受生命过程本身。
休闲虽然或多或少附带的具有一些功利性(比如锻炼身体或锻炼思维),但根本上,它的存在是对生命意义的展示,是对生命过程的享受和体验。当你再做一件工作,你需要的是达成某种结果,你追求的是有用,而当你游戏时,“你从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依据自己喜好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的行动。”(美国国家休闲研究学院主席杰弗瑞·戈比语)你深知它不是要达成什么效果,但就是这个过程本身就足够让人陶醉了。
●游戏是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
席勒认为:人不只满足于他喜欢的事物,他还要自己使自己喜欢,最初是通过属于他的东西,最后通过他自己本身。他所拥有和创造的东西不但要为他和他所处的社会服务,还要闪耀出“聪慧的知性”和“明朗自由的精神”。这时甚至连武器也不只是用于威胁的物件,而且也是用于取乐的物件,精工细做的剑翘引人注目的程度并不亚于杀人的剑刃。当我们醉心于棋类、登山、跳舞的时刻,令我们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不正是此时自己表现出的聪慧、力量和自由吗?
玩家范本
西班牙人 ——玩,就是疯狂
有人这样形容西班牙人:“一个字:懒。鄙视劳动是他们的传统——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他们当了世界霸主国内却仍然贫穷;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醉心于斗牛与竞技带给他们的麻醉。他们拥有全欧盟最长的午休时间:3个小时。他们在午休的时间里吃饭,抱怨,辩论,互传八卦或闹点桃色事件他们下午3点上班,7,8点下班,全国电视的黄金时间被推到夜里11,12点,然后大家第二天再睡眼惺忪的上班——据他们自己统计,长午睡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以亿元计。”没错,西班牙人绝不是世界上最上进的国民,但却可能是最疯狂最快乐的人。只有他们拥有如此多荒诞幽默的游戏和狂欢——奔牛节、番茄大战诸如此类。
奔牛界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与6条专门驯养的公牛一起狂奔乱闯,穿城而过,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美国作家海明威甚至为此写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看吧,这就是没用的西班牙人,可是有几个人能享受到如此彻底的狂欢和极致的快乐。
帕丽斯希尔顿 ——玩,就是无所谓
“美国最愚蠢的人”、“猪脑芭比”、“豪门浪女”......这位大小姐拥有的恶名和她的财富一样丰盛。尽管如此,你必须承认她一直活得很带劲儿。你看记者怎么写她在上海玩儿的景象吧:“抵达豫园的希尔顿引来早已等候在此的媒体蜂拥而上,身着休闲裤、白色针织衫、戴着一副白色墨镜和白色帽子的她抱着一只熊猫公仔,在两名黑人保镖的保护下,露出小孩般的可爱笑容。很快,希尔顿走进一家卖中装的小店,每天都要接待无数外国游客的店员显然并未认出这位大明星,脸上露出极为不满的表情,着急地看着希尔顿试了中装和睡袍,以及打对折的过时货,不耐烦地用上海话催促:‘好了吗?差不多嘛就可以走来’但挑得正开心的希尔顿对此熟视无睹,一边关照身边的工作人员自己刚才试过的衣服都要,一边挤出空与游客握手。”就是这样,在闪光灯和围观者的包围下她玩得旁若无人、乐不可滋。性录像曝光,入狱反正这位小姐不顾及形象也罢,少根筋也罢,反正她不是那种忧郁憔悴的贵族,总是满不在乎,玩,就要无所谓。
魏晋风度——玩,就是有兴致
魏晋时期名士们崇尚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王子猷雪夜访友的事已经传为佳话——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任由内心的喜好决定行为。似乎任性,但符合人性。“喜好饮酒,不务世事”,虽然从政治的角度说不大上进,没有参与精神,但是这一时期的文人更喜欢思考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也更看重生命过程本身可以给人带来的各种享受。名士风流,很能玩,很会玩——恰恰因为这个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不能回避的一段历史,因为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都被当作审美对象来赏玩和享受了,喝酒、赏花、清谈;器皿、衣着、山水......一切的活动与物质都体现着生命过程本来的价值,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东西——到达彼暗世界或是死后名垂千古,而就是为了兴致勃勃地走一遭。
格万比茨基—— 玩,就是享受过程
60岁的波兰足球运动员波格丹·格万比茨基是世界上最老的运动员之一,不久前他还在一场地方联赛中攻入一球。这是他今年内在正式比赛中为球队贡献的第二个进球。对那些急着开后门提前办老年证的人来说,60岁还在球场奔跑是不可想象的。就不要说那些只想着进公园不给钱的普通人了,就是职业运动员又有几个能坚持到玩不动的时候?荣誉有了,金钱有了,急急地收工或者找个富豪嫁了。为什么?太累了、太苦了,再下去走下坡路怎么办?挣不到钱了怎么办?运动对他们而言,依然是工作,是手段,不是享受。也许一开始也是爱过这个游戏的,后来心态变了,不潇洒了。而那些能够一辈子以游戏心态对待运动的人却可以一辈子从中获得享受——速度慢了又怎么样呢,不再能拿奖牌又怎么样呢,不再被闪光灯追逐又怎么样呢?当这些奖品都失去的时候,过程本身的快乐才是最宝贵的。
好玩儿的KEYWORDS
怎么才好玩儿,先别急着去把你的小车换成宽敞的越野,首先从性格气质上下功夫。要从有限的选择中得到超常的兴味,你最好重点培养以下品质:
好奇
“就那样”、“我知道”、“我见过” 你怎么这么全知全能啊?这是一条你每天都开车经过的路,可你注意过它的路灯从灯罩形换为花瓣形以后夜景有多么不同吗?成熟不是麻木,象小孩第一天来到世界上的心情来对待你的生活和游戏。
潇洒
我们从小到达的教育特别重视成功、认真、勤勉,可不唯独不提潇洒。这让很多然成年后患得患失,拿得起、放不下。现在学也不是来不及,快些吧,游戏的时候别计较,不仅这样,适当的时候把工作也当作游戏对待吧。
热情
热情和欢娱无关。放纵或者形式上的考究并不能给人以活力四射的感觉。并不会让人觉得有劲儿。无论游戏本身再简陋,只要你专著、投入,它都会好玩儿。
创造力
有的人玩的时候只想拒绝内心的停顿和思考,但真正的游戏精神,一定会有助于萌发创意,一定会让我们对生活对未来更加热爱。
拥有一个不一样的假期
改变一下心态,只要打破一点点规则,你的假期就会变得不一样。
一个乏味的周末
睡到中午起床,感觉头昏脑涨,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心里有数,但谈不上兴奋。因为它将和无数个过去的周末差不多。
吃过饭去打网球。已经坚持了半年,其实没什么兴趣,但可以锻炼身体。顺便见一下生意伙伴。
结束活动,去最合自己口味的餐馆用餐,点了最有把握的几个菜。
开车回家。堵车,在车上抱怨。频繁地换着CD,其实根本没听进去。
到家,看肥皂剧。喝一杯果汁。
一个不一样的周末
试着上闹钟,比平时早起1个小时。允许自己赖一会床,想想今天可能有什么不一样。
试着搜索出一件你很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比如家附近有条小街,开车经过几次,从来没有走过。又或者,一直想去开一次碰碰车,碍于自己的年龄,迟迟没去。
结束活动用餐的时候试着选一家从来没去过的餐馆吧。没错,你已经又不下5次因为换餐馆结果吃到的东西一点都不合胃口。但是请不要停止尝试。
堵车的时候不要在座位上焦躁不安地按喇叭,一下夜色中的城市,过路人的表情
试着不要一到家就开电视。
一次乏味的旅行
本来想去埃及,结果去了泰国。为什么?朋友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虽然你不敢兴趣,为了不落单还是无奈地妥协了。
在异地漫步,心中总是想“哦,和照片一样嘛。”一边赶路,一边担心酒店的卫浴设施是不是足够好。
发现一条似乎有趣地街道,但那条街不在旅游指南上,不出名,于是放弃。去大家蜂拥而至的著名景点照相。
一次不一样的旅行
如果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能和培养达成一致,试着一个人去旅行。它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可能乐趣无穷。
不只是去旅游景点,去生活区看看那里的人和自己有什么区别,他们用什么速度走路,他们的小卖部卖什么。
去一些无名的街道。不要把旅行看成许多目的地的集合,整个过程只是从一个场所到另一场所,中间由幽暗单调的地铁联通。多坐巴士,看看那些鲜活的街道。甚至偶尔迷路以无所谓。你是来享受假期而不是完成指标,不要太介怀你到底去了几个名胜。
5.1黄金周取消了,全国上下一片叹息。“让我多玩一次不行吗?”上班族们满腹委屈,总抱怨玩的时间太少。不过你真的计算过一年你有多长时间在玩吗?我们算过一笔账,周末加节假日,算在一起一年至少是114天。这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要不是特殊行业——一年可以玩114天。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要是问起你这114天都干嘛了的?相信不少人会一时语塞。我们把宝贵的假日轻易地给了睡觉、吃饭、打嗝、上网。或者,我们虽然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跑了些旅游区,但是被挤、被骗、被宰,以致怀疑旅行的意义就是换个场所继续劳心劳力。
还有一些人,不跟工薪阶层过什么黄金周,有闲有钱自己玩——各种高级会所、私人派对、新奇娱乐设施......但是不管你怎么玩吧,被人问一句:“有劲吗?”答案可能又是一声叹息。谁说开私人飞机的就比农家乐“斗地主”的充实来劲?谁比谁多少富多少一望便知,谁比谁更无聊却不好说。我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的娱乐方式,可是却有着比任何时代分贝更高的声音在喊:“没劲!”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有了多得近乎可怕的俱乐部、会所、食府、KTV还是那么没劲儿?中国会不能满足你,农家乐不能满足你,好乐迪不能满足你,PSP不能满足你,整个一个欲望无边,ask for more......
说中国人不会玩儿,那倒也不是,从古到今中国人发明了多少游戏。可还是不好玩,于是有的人开始玩危险的、刺激的、边缘的......有人豪赌,有人吸粉,甚至有人玩起了换妻俱乐部。这样以后high了吗?从此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泉”吗?
短暂的生理快感一过,还不是一脸颓丧。罗曼罗兰早就说过:“我们都误会了,真正的热情与欢娱无关。”不能为我们生产热情的欢娱,不会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到享受和满足。好玩、来劲其实和娱乐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一种心灵状态。如果哪一天你在某个游戏中,在某处山水中,在某天的散步中,欣喜地感到活着是这么带劲、这么有趣的一件事,那么不管你是否怀揣几个影院的入场券,不管你是否住得起超五星大酒店,你知道了玩的真谛,从中得到了很多犒赏:热情、欣喜、活着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而这些,与你玩儿的东西贵不贵,出入的场所高不高档,玩儿的花样多不多无关。真正好玩的东西让你如同新生,不是把你耗尽。
“不好玩儿”症结诊断不完全报告
不好玩儿这个时代病
有句话说“只要有游戏精神游戏态度,万事皆是游戏。”相反,没有游戏的心态,徒有游戏的形式,再精致繁复的玩法也不会让你有劲。不好玩,为什么?首先因为没兴致。《世说新语》上有个王子猷雪夜访友的事,说一天夜里忽降大雪,王想到去造访一个朋友戴安道,坐了一宿船才到友人宅邸,结果门儿都没进,高高兴兴就回去了,别人不解,王解释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可见,玩儿,无论形式、结果如何,关键是兴致——兴致决定一切。设想一下,哪怕你在瓦尔登湖那样隐秘的乐土,心里想的是你们办公室主任对你使了什么阴招,这样,无论你身处蓬莱仙境般的好地,所有被营造出来的嬉戏纷围都会在这样心境下土崩瓦解。有多少人能在度假的时候都完全投入地享受碧海蓝天,好奇地打探他脚边盛放地的花朵叫什么名字。不错,现在你成熟了,成功了,你都住五星大饭店了,你精致无比,可是你感受到小时候哪怕滚铁环这样粗陋的游戏带来的踏实的快感了么?当然,你不是故意“败兴”,你有点身不由己——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变动剧烈的时代和国度里面,你将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比你是否玩得尽性重要得多,某奢侈品牌的高层曾经说过:“中国人并不只是有钱人在买奢侈品。什么收入买奢侈品的都有,因为他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跻身他们梦想的那个阶层。”所以,在这样的时代里,属于中国人的动词是“奋斗”、“争取”、“获得”.......而不是“放下”、“忘我”、“尽兴”。而后者才是游戏需要的心态,才是感到“好玩儿”的前提。中国人作为一个族群素来以聪明内敛著称,而不是以潇洒开朗闻名,况且在这样一种世态面前,更加潇洒不起来。看似娱乐项目多了,黄金周也是人满为患一片繁荣,真正从中感到兴致盎然的到底有多少人。我累,所以我买;我累,所以我一掷千金的放纵;总统套房一宿下来让你身轻如燕,但改变不了你沉重的心。没办法,不好玩儿——它是个本土病,也是个时代病。
娱乐形式主义
“我不玩儿那个,那不是我这类人玩的。”说这话的人心中,“玩”已经成了一种标榜。或者,迫于舆论,遵循着玩的“分级制度”。《新周刊》在《玩吧,中国》的专题中曾这样描述不同人的不同玩法:“小资他们玩忧郁,对酒吧的全城地图了然于胸,会调至少三种以上的鸡尾酒,在聊天室中谈恋爱,在酒吧与地铁中寻找一夜情......看看安妮宝贝笔下的薇安和乔吧,作为小资形象的代表,显然玩得心不在焉玩得大家烦恼......玩得洒脱玩得自然的那一拔人,称为BOBO:他们滑板、冲浪、野营、暴走、去西藏、闯南非……哪儿危险哪儿去......另一批人更有钱也更讲究身份了,改称中产:他们买了不同俱乐部的会员卡去健身和舍宾,同时也打打网球、打打高尔夫,有空会带家人开车自助游,但绝不去无人区,也会出门旅游,但一定要下榻四星级以上酒店……”当我们刻意说什么人在玩什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玩什么可能就表明你是什么。于是有了关于玩的分级,玩的品位和格调。从某种意义上说格调和品位这两个词特别坏,因为它把某些本来自由平等的东西强制类别化。请看曾经风靡世界的保罗·福塞尔《格调》在说什么——“切记永远、永远不要打保龄球。一旦沾上,你的中上阶层地位立刻就会降低。”“波旁威士忌加姜汁的喝法相当受下层的欢迎,而上层的人们对它几乎完全不知道。” “中产阶级就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胡桃壳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产阶级进餐馆根本不是冲着食物去的,他们去那儿是因为餐馆里的装演‘艺术’或者管弦乐队而不是大厨的手艺。”不管这些内容划定是否已经过时,但为任何活动贴标签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认同或者区别,选择生活在小小的壳里,不敢或是不去尝试别的玩法。
休闲功利主义
中国人的休闲业很红火。但中国人“不好玩儿”的呼声和旅游景区的收入是一起高涨的。为什么?我觉得这多少和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有点关系。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有一点严重,特别这些年。比如你看大学里最热门的学科是什么,永远是财经、法律、计算机等实用性强的学科,好了,这几年计算机饱和了,据说给排水专业又走俏,哪行最赚钱学哪行。而自己的天赋、气质适合什么,什么让自己感到快乐是根本不在考虑范畴内的。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为什么?无论是工作、爱情、生活,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满足感。一切都是手段,“务虚”没有必要。这种“精明”的眼光也被带到我们的休闲领域。大家都知道玩,休息停重要的,因为那谁谁又过劳死了,因此,休闲重要,休闲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钱赚”。说到底,在很多人心目中,休闲是为了恢复体力,为了更好的工作,休闲仍然是手段——爬山和吃药没两样。于是这就使得很多人在玩的时候感到无聊、没劲,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做事以目的为先导。二手魅贵 你玩它有啥用啊对于各种休闲方式的选择我们也先考虑“玩它有啥用?” 唱歌可以减压、爬山为了强健,甚至有的老板总找小姐,他真的是“性大亨”吗,特享受床底之欢吗?没准儿那时候他惦记的是下午才亏损的1千万。这些游戏不过是发泄手段。就像有人说的——中国人玩,很多是为了摆脱什么,而不是享受什么。而那个游戏过程本身的幸福感是不在考虑之中的,所以有些人玩完了只剩空虚,怎么玩怎么乏味。我们小时候跳跳橡皮筋都乐得很,我们才没有考虑我跳完了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明天考试精神百倍,我们就觉得快乐,享受,傻乐。我们长大了,也功利了,那么多玩法,可是我们忘了游戏原本的意义——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有用。
游戏教育:多年来缺失的一堂课
我们研究了那么多阻碍我们从玩中获得快感的原因。于是你可能会反问:“你就那么在乎好玩不好玩!玩是必须的吗?我干嘛要玩?”没错,我们很少想这个问题,因为玩是本能,是需要,于是我们很少追问各种游戏的意义,但是虽然很少被提起,它的意义未必就比加薪、买车、检测装修甲醛含量的意义要少。小时候因“贪玩”而受罚,稍大一点被告之“玩物丧志”,不能“好逸恶劳”,游戏和娱乐既像奢侈品,又像禁果。有人抗议说:“这代人有关娱乐和游戏的教育都是扭曲和无端的。”游戏教育,是我们很多年来缺失的一堂课。坦然地接受玩,重视玩,不要有意遮蔽歪曲它的意义......
●游戏中你是完整的自己。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那么他们就是在“工作”(或劳动),但如果有了剩余的精力刺激他们去做为了生存以外的事情,那么他们就是在“游戏”。工作时你作为一个零件才参与社会的生产,你做的事是手段,你自己本身也是手段。而游戏时,你不再是为谁效力,不再是GTP的一部分,你就是你自己。只有在游戏中,你不再是会计A,导游B,销售经理C,你正处于一种无利害关系的、绝对自由的和谐状态中,此刻你是完整的自己,精神和肉体的统一。
●游戏是享受生命过程本身。
休闲虽然或多或少附带的具有一些功利性(比如锻炼身体或锻炼思维),但根本上,它的存在是对生命意义的展示,是对生命过程的享受和体验。当你再做一件工作,你需要的是达成某种结果,你追求的是有用,而当你游戏时,“你从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依据自己喜好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的行动。”(美国国家休闲研究学院主席杰弗瑞·戈比语)你深知它不是要达成什么效果,但就是这个过程本身就足够让人陶醉了。
●游戏是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
席勒认为:人不只满足于他喜欢的事物,他还要自己使自己喜欢,最初是通过属于他的东西,最后通过他自己本身。他所拥有和创造的东西不但要为他和他所处的社会服务,还要闪耀出“聪慧的知性”和“明朗自由的精神”。这时甚至连武器也不只是用于威胁的物件,而且也是用于取乐的物件,精工细做的剑翘引人注目的程度并不亚于杀人的剑刃。当我们醉心于棋类、登山、跳舞的时刻,令我们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不正是此时自己表现出的聪慧、力量和自由吗?
玩家范本
西班牙人 ——玩,就是疯狂
有人这样形容西班牙人:“一个字:懒。鄙视劳动是他们的传统——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他们当了世界霸主国内却仍然贫穷;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醉心于斗牛与竞技带给他们的麻醉。他们拥有全欧盟最长的午休时间:3个小时。他们在午休的时间里吃饭,抱怨,辩论,互传八卦或闹点桃色事件他们下午3点上班,7,8点下班,全国电视的黄金时间被推到夜里11,12点,然后大家第二天再睡眼惺忪的上班——据他们自己统计,长午睡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以亿元计。”没错,西班牙人绝不是世界上最上进的国民,但却可能是最疯狂最快乐的人。只有他们拥有如此多荒诞幽默的游戏和狂欢——奔牛节、番茄大战诸如此类。
奔牛界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与6条专门驯养的公牛一起狂奔乱闯,穿城而过,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美国作家海明威甚至为此写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看吧,这就是没用的西班牙人,可是有几个人能享受到如此彻底的狂欢和极致的快乐。
帕丽斯希尔顿 ——玩,就是无所谓
“美国最愚蠢的人”、“猪脑芭比”、“豪门浪女”......这位大小姐拥有的恶名和她的财富一样丰盛。尽管如此,你必须承认她一直活得很带劲儿。你看记者怎么写她在上海玩儿的景象吧:“抵达豫园的希尔顿引来早已等候在此的媒体蜂拥而上,身着休闲裤、白色针织衫、戴着一副白色墨镜和白色帽子的她抱着一只熊猫公仔,在两名黑人保镖的保护下,露出小孩般的可爱笑容。很快,希尔顿走进一家卖中装的小店,每天都要接待无数外国游客的店员显然并未认出这位大明星,脸上露出极为不满的表情,着急地看着希尔顿试了中装和睡袍,以及打对折的过时货,不耐烦地用上海话催促:‘好了吗?差不多嘛就可以走来’但挑得正开心的希尔顿对此熟视无睹,一边关照身边的工作人员自己刚才试过的衣服都要,一边挤出空与游客握手。”就是这样,在闪光灯和围观者的包围下她玩得旁若无人、乐不可滋。性录像曝光,入狱反正这位小姐不顾及形象也罢,少根筋也罢,反正她不是那种忧郁憔悴的贵族,总是满不在乎,玩,就要无所谓。
魏晋风度——玩,就是有兴致
魏晋时期名士们崇尚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王子猷雪夜访友的事已经传为佳话——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任由内心的喜好决定行为。似乎任性,但符合人性。“喜好饮酒,不务世事”,虽然从政治的角度说不大上进,没有参与精神,但是这一时期的文人更喜欢思考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也更看重生命过程本身可以给人带来的各种享受。名士风流,很能玩,很会玩——恰恰因为这个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不能回避的一段历史,因为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都被当作审美对象来赏玩和享受了,喝酒、赏花、清谈;器皿、衣着、山水......一切的活动与物质都体现着生命过程本来的价值,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东西——到达彼暗世界或是死后名垂千古,而就是为了兴致勃勃地走一遭。
格万比茨基—— 玩,就是享受过程
60岁的波兰足球运动员波格丹·格万比茨基是世界上最老的运动员之一,不久前他还在一场地方联赛中攻入一球。这是他今年内在正式比赛中为球队贡献的第二个进球。对那些急着开后门提前办老年证的人来说,60岁还在球场奔跑是不可想象的。就不要说那些只想着进公园不给钱的普通人了,就是职业运动员又有几个能坚持到玩不动的时候?荣誉有了,金钱有了,急急地收工或者找个富豪嫁了。为什么?太累了、太苦了,再下去走下坡路怎么办?挣不到钱了怎么办?运动对他们而言,依然是工作,是手段,不是享受。也许一开始也是爱过这个游戏的,后来心态变了,不潇洒了。而那些能够一辈子以游戏心态对待运动的人却可以一辈子从中获得享受——速度慢了又怎么样呢,不再能拿奖牌又怎么样呢,不再被闪光灯追逐又怎么样呢?当这些奖品都失去的时候,过程本身的快乐才是最宝贵的。
好玩儿的KEYWORDS
怎么才好玩儿,先别急着去把你的小车换成宽敞的越野,首先从性格气质上下功夫。要从有限的选择中得到超常的兴味,你最好重点培养以下品质:
好奇
“就那样”、“我知道”、“我见过” 你怎么这么全知全能啊?这是一条你每天都开车经过的路,可你注意过它的路灯从灯罩形换为花瓣形以后夜景有多么不同吗?成熟不是麻木,象小孩第一天来到世界上的心情来对待你的生活和游戏。
潇洒
我们从小到达的教育特别重视成功、认真、勤勉,可不唯独不提潇洒。这让很多然成年后患得患失,拿得起、放不下。现在学也不是来不及,快些吧,游戏的时候别计较,不仅这样,适当的时候把工作也当作游戏对待吧。
热情
热情和欢娱无关。放纵或者形式上的考究并不能给人以活力四射的感觉。并不会让人觉得有劲儿。无论游戏本身再简陋,只要你专著、投入,它都会好玩儿。
创造力
有的人玩的时候只想拒绝内心的停顿和思考,但真正的游戏精神,一定会有助于萌发创意,一定会让我们对生活对未来更加热爱。
拥有一个不一样的假期
改变一下心态,只要打破一点点规则,你的假期就会变得不一样。
一个乏味的周末
睡到中午起床,感觉头昏脑涨,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心里有数,但谈不上兴奋。因为它将和无数个过去的周末差不多。
吃过饭去打网球。已经坚持了半年,其实没什么兴趣,但可以锻炼身体。顺便见一下生意伙伴。
结束活动,去最合自己口味的餐馆用餐,点了最有把握的几个菜。
开车回家。堵车,在车上抱怨。频繁地换着CD,其实根本没听进去。
到家,看肥皂剧。喝一杯果汁。
一个不一样的周末
试着上闹钟,比平时早起1个小时。允许自己赖一会床,想想今天可能有什么不一样。
试着搜索出一件你很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比如家附近有条小街,开车经过几次,从来没有走过。又或者,一直想去开一次碰碰车,碍于自己的年龄,迟迟没去。
结束活动用餐的时候试着选一家从来没去过的餐馆吧。没错,你已经又不下5次因为换餐馆结果吃到的东西一点都不合胃口。但是请不要停止尝试。
堵车的时候不要在座位上焦躁不安地按喇叭,一下夜色中的城市,过路人的表情
试着不要一到家就开电视。
一次乏味的旅行
本来想去埃及,结果去了泰国。为什么?朋友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虽然你不敢兴趣,为了不落单还是无奈地妥协了。
在异地漫步,心中总是想“哦,和照片一样嘛。”一边赶路,一边担心酒店的卫浴设施是不是足够好。
发现一条似乎有趣地街道,但那条街不在旅游指南上,不出名,于是放弃。去大家蜂拥而至的著名景点照相。
一次不一样的旅行
如果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能和培养达成一致,试着一个人去旅行。它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可能乐趣无穷。
不只是去旅游景点,去生活区看看那里的人和自己有什么区别,他们用什么速度走路,他们的小卖部卖什么。
去一些无名的街道。不要把旅行看成许多目的地的集合,整个过程只是从一个场所到另一场所,中间由幽暗单调的地铁联通。多坐巴士,看看那些鲜活的街道。甚至偶尔迷路以无所谓。你是来享受假期而不是完成指标,不要太介怀你到底去了几个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