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跨高速铁路侧限低净空架梁施工技术研究

来源 :铁道建筑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跨高速铁路预制箱梁架设方法一般为架桥机架梁或吊机架梁,但是在侧限低净空时架桥机横移无法落梁到位,吊机架梁精度也难以控制,传统施工方法无法满足现场施工需要,上跨高铁线路施工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和低扰动性要求,对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和低扰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平西路二期工程(润扬北路互通式立交)项目铁路跨架梁施工时,对预制箱梁横移设备进行研发,同时改进施工工艺,采用了上跨高速铁路空间受限预制箱梁横移施工技术,实现了预制箱梁的快速施工、平稳横移、高精就位,不仅确保了施工本身安全质量,更有力保障了高铁运行安全不受施工
其他文献
为防止隧道出现大变形或坍塌等情况发生,通常采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进行支护,而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条件及作业水平限制,衬砌背后易出现脱空现象,严重影响衬砌的质量.本文分析了隧道衬砌脱空的原因及危害,并建立数值模型对不同隧道拱顶脱空范围及深度下衬砌力学特征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拱顶脱空改变围岩与衬砌接触模式,拱顶单元弯矩由内侧受拉转变为内侧受压,弯矩值由正值减小到0,再减小至负值,而轴力随着脱空角度范围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脱空深度的增大而变化并不明显,衬砌脱空位置安全性系数小于极限安全系数,易发生大偏压受拉
用于调试铁路室内电路的传统模拟盘存在携带不便、通用性差以及测试不完善等缺点。首先运用模块化思想,将室外信号设备设计成独立板卡,同时在板卡内加入故障模拟电路,使测试更加充分;然后通过I/O扩展技术,使各类独立板卡可扩展级联为不同车站拓扑,使系统具有通用性;最后引入上位机部分,以便调试更加便捷。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铁路信号室内通用电路测试系统可通过分线柜连接室内系统,对铁路室内信号设备进行调试,并相较于传统模拟盘具有通用性强、测试全面以及便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GSM-R无线网基站和直放站在铁路区间用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选址、间距和场坪面积大小直接影响着铁路投资和建设、维护的便利性。从GSM-R无线网精细化设计角度总结了基站和直放站的选址原则,给出了几种典型的场坪布置图,比选了隧道口区域的无线覆盖方案,并通过链路预算论证了隧道口直放站的覆盖距离。为解决隧道内切换区切换和小区重选问题,提出了在切换区两端直放站加电桥的方案,并通过链路预算证明单处直放站故障仍能满足覆盖电平要求。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回流系统作为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而回流比例作为联调联试重要的一个检测指标,保证正常的回流比例至关重要。牵引所回流系统容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变电所主回流比例轨回流占比小,地回流占比大;二是轨回流回所路径存在迂回。通过对钢轨对地电位主要因素即钢轨对地漏泄阻抗、钢轨回流长度与钢轨电位、钢轨点位高低受牵引供电方式影响的分析,得出地回流比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变电所回流点的钢轨对地电位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足要求,可通过牵引所回流模型的建立,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针对性采取措施,逐项对结合部间进行排除,
蔡尖尾山2#隧道为城市地下立交互通隧道,匝道在分叉前通过4次断面突变加宽成最大断面“3+2”车道,开挖面积最大为421.73 m2。突变加宽的超大断面,不仅加大了施工难度,而且增加了安全风险。为此提出了一种适合超大断面隧道衬砌断面多次加宽的变截面衬砌台车设计思路,阐述了通过利用标准三车道断面二衬台车主门架、通用边模等,更换相应加宽断面半径顶模,采取增加副门架等支撑体系方式,实现超大断面隧道衬砌多次加宽变截面台车的快速转换及安全施工,对类似衬砌断面多次加宽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
盾尾刷因磨损失去密封作用,导致盾尾发生漏水漏砂安全事故,延误工期,必须及时更换盾尾刷,确保施工质量。以西南地区某地铁盾构项目为依托,在传统盾尾刷基础上,进行优化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易安拆盾尾刷并对其更换技术进行研究。重点从盾尾刷组成、施工技术原理、施工关键技术及技术优势进行论述。实践结果表明,新设计盾尾刷安拆方便快捷;盾构掘进中,钢管片前后端与盾尾形成了三道密封,与旧盾尾刷原有的密封腔同时密封,防止外界水、泥浆的渗入,盾尾刷更换效率相比于传统地层加固施工工艺大幅提高。该技术能在地层不采取加固措施且盾构不停
针对环境温度对邻近铁路施工时铁路结构监测数据会产生较大的干扰,邻近施工所引起的轨道结构附加变形难以真实被反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LSTM)的轨道结构温度变形的预测方法,并根据某区间盾构下穿既有铁路线工程的实测数据对轨道结构变形结果进行了预测。通过与多层感知机(ML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监测数据精度有限且存在一定噪点的情况下,相比于基于多层感知机(MLP)神经网络的轨道变形预测方法,运用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预测效果更好,预测精度可达0.2 mm。
依托仁遵高速公路小窝凼隧道项目,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二维、三维数值模型,分析隧道在整个开挖过程中围岩沉降以及锚杆轴力的变化特征;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围岩变形呈现初始阶段增长快,之后趋于平缓的单调递增趋势;“支护-围岩”作用体系的演化过程具有时空变化的动态性以及协同作用的整体性、初期支护对围岩压力起到了协调变形与共同支撑的作用以及顶部锚杆与中帮锚杆的变化趋势一致;并经隧道的现场监测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对小窝凼隧道初期支护稳定性分析,为该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针对隧道二衬拱顶脱空问题,依托厦深铁路梅林隧道工程实例,从混凝土本身、设备及环境三方面对硬岩隧道拱顶脱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脱空导致的潜在风险进行了总结。随后提出硬岩隧道拱顶脱空分级整治措施,该措施按照脱空程度的不同采取小、中、大修三种处理措施:小修直接灌注混凝土;中修打锚杆+灌注混凝土;大修开天窗+植筋+打锚杆+灌注混凝土。最后结合梅林隧道典型断面采用有限元分析论证了分级整治措施的有效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为研究大跨度连续梁转体球铰摩阻系数及其对转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以(60+100+60)m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风荷载效应的基础上,选取10个大小不同的静摩阻系数,分析了球铰不同摩阻系数下转体桥的抗倾覆力矩、纵横向稳定系数。结果表明:转体前桥梁处于平衡状态,转体桥在风荷载作用下不失稳;当实测静摩阻系数小于0.015时,转体时采用不平衡配重;当实测静摩阻系数不小于0.015时,转体过程可控性好,转体时可以采用平衡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