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数码影像委员会(简称DVCC)所提出的个人艺术电影这个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三大主要类型:一类是婚纱MV,婚纱短片;一类是女性视频写真;另外一类就是儿童写真,儿童短片。不难看出,其中婚纱类是个人艺术电影市场的主力军。
有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仅城镇新人在婚礼上的消费就达4183亿人民币,其中婚纱摄影在整个婚庆支出中所占比例约为15%。中国约有45万家婚纱影楼、摄影公司和摄影工作室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近500万。相对于婚庆中的其他项目,如婚宴、婚礼等,婚纱摄影的利润空间较大,利润率甚至可达30~40%之高。截至数据统计前(2010年),全国大型婚纱摄影企业的营业额达2000万元以上,中型企业为800~2000万元,有些特大型企业年营业额甚至可达5000万元以上。全国小型摄影工作室达45万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年营业额超过了900亿人民币。而更新的统计数据或许将更加令人咋舌。很显然,婚纱摄影业已经成为当今颇具前景的产业之一。
作为业内人士,有必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而后从中找到自我的发展方向与价值体现。本文通过五个部分的内容,从个人艺术电影三大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力来谈市场现状,分析了个人艺术电影已有模式的特点,以及扩大市场,形成日渐成熟产业的发展思路,意在为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营造一个更积极的前进氛围。道路或许曲折,前途期待美好,要如何“引爆”这个市场呢……
三大动力
推动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进程
女性主导 非理性消费 刚性需求
和目前影楼拍摄静态照片的业务对象相类似,个人艺术电影这个产业属于女性主导的新兴产业。“明天的我也许永远不如今天或者昨天美丽……”作为女性很难抗拒这样的感受,而摄影摄像的完美追求帮助女性留住了美好的记忆片断。个人艺术电影为这些体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类型,更加深入的层次。
个人艺术电影主要包括婚纱MV、婚纱短片、女性视频写真,以及儿童写真、儿童短片等影像消费,是女性生活中的一类刚性需求,迎合了她们留住最美一刻,以及明星式体验等这类愿望,而其中婚纱摄影则是“刚需中的刚需”,是女性人生中所必要经历的体验片段。首先第一类,女人渴望留住美好、美丽。女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并展示的各阶段独有的美,而这些美都是不可创造、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
少女时,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对一切都是满怀热情与期待,青春无价,只愿留下更多可追忆的时光——那是年少追梦时的映像。
新婚时,尽享着爱情的甜蜜,公主与王子的天造地设,两个独立的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彼此信赖,相互依靠,一生只此一次的片断,女人想令自己成为爱人眼中的焦点,赢来更多倾羡的目光,留住更多完美——那是爱情之花绽放的映像。
怀孕时,女人的生命变得更完整,准妈妈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发生着从未有过的变化,怀孕让女人变的更加包容、坚强,同时又焕发着新的青春,这份美丽,女人怎能不想要留下——那是母爱诞生的映像。
孩子渐渐长大时,女人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拍摄亲子高清电影短片,青春、美丽、梦想……所有的感动都在孩子身上得到新的延续——那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映像。
另一类,女人渴望明星式体验。于是通过专业的团队,包括统筹、化妆、造型、服装、灯光、摄影等一系列合作服务帮助女人达成所愿。从脚本初审,到经历所有电影拍摄流程如开拍、NG、穿帮、花絮……直至最终完成影片审核,将经历一个比静态摄影更加庞大的团队,并且都是日常现实生活中完全无法想象的体验。甚至还可以在影院里布置一场个人电影的“首映礼”,在电影大银幕上播放,过足星瘾。
我们认为,所有这些都成为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技术进步
推动个人艺术电影迅猛发展
业内人士想必知道,在2000年以前,制作影像至少还同时需要两台录像机对编,一台放一台录,通过严格的电子控制以达到每秒25帧的精度。而从2000年起,普及型的数字摄像机就已经开始出现,只不过那时的产品主要是标清,小画幅产品。传统小画幅摄像机则必须要借助相应镜头转换器,或使用照相机镜头,电影镜头,才能够模仿电影感中的浅景深效果,不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也难以达到客户最终的要求,这都是由设备本身的性能决定的。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入门级及中档大画幅、可换镜头数字电影摄影机,能够把人物拍的更加漂亮,使得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的开创及发展从技术上具备了可能性。同时也使得几万元入行成为可能,且又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低成本创作出具有表现力的电影短片的需求。如大家所熟知的2008年问世的RED ONE,佳能5D MARK II,接下来的索尼VG10E,FS100C,F3,Panasonic的AF103等相关产品层出不穷,作为行业用户而言,对设备的可选择性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中尤其是佳能中低价位的高清单反,使得低成本创作个人艺术电影变得更加普及。
就个人艺术电影的拍摄而言,大画幅摄像机可以说是必须的配备,其核心原因就是个人艺术电影的创作中,除了需按剧情安排拍摄外,对于人物特写,人物皮肤美感的要求非常高,不能更完美体现人物的影片,无法满足现今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除了摄像机本身,摄像中不可或缺的附件包括摇臂、轨道、灯光、蓝箱等,后期三维、特技、合成、校色技术提升,也都是推动个人艺术电影迅猛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相关的专业附件的生产商中,不再仅被国际大牌占据,国产专业配件品牌正越来越多,且价格普遍降低,几千元的价位更易为中小型行业用户所接受。就灯光来说,已从过去大功率的需要专门发电车供电的大灯,更多转变为方便的电池供电LED小灯,整体制作成本得以降低。
全方位的技术进步为个人艺术电影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多层次影视从业者的进入是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个人影像拍摄的需求正在回归,从布景拍摄回归到古朴的原生态拍摄。诞生更多的摄影工作室,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定制,时尚唯美的要求,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易于控制管理。
传统婚纱摄影急待产业升级
从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婚纱摄影产品业从1990年起步,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开始的不为大众所接受,到如今成为一个习惯,一种约定俗成的需要,经过了时间的种种历练。到最近的两三年,随着技术面的发展提升,包括单反技术、冲印技术、大幅面打印技术,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大的产业面正出现了一种回归的趋势。比如过去,大家都习惯去大的片场、照相馆,在虚拟的布景前拍摄,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回归自然,到较为原生态的环境场景中去拍摄,如大家所熟知的有:自然的薰衣草庄园,后现代风格的798艺术区,古朴的楼底下村等。这类场景并不一定需要特别 唯美,但风格突出,个性彰显。
婚纱摄影的经营主体则跳出了传统的单一的影楼模式,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经营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将婚纱摄影理解为更加时尚化,定制化的产品,与传统影楼行业区别颇大。消费者在选择时也不再仅仅考虑其知名度、经营年限这类因素,转而更多的关注新兴的摄影工作室。
在实际经营上,有些按投入产出比来看,对利润要求更高的传统影楼鲜能承受的业务,摄影工作室却能较理想的完成。当然传统婚纱摄影公司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包括资本积累、规模效应、运作经验,以及周到化的服务等,批量化操作,大规模复制在制作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平均成本得以很好的控制。这个都是小型工作室所无法匹敌的。
不过,我们认为对于婚纱影楼这个传统产业而言,寻求产业升级也已迫在眉睫。传统影楼正寻求产业升级突破点,但并不容易,如不少影楼都已开展了自然风光,或特殊场地的实景拍摄业务,也越来越多的不再局限于静态照片,转而向动态影像扩展。不过,在个性化定制作品上,小型影像创作室更具竞争力。复制与定制,规模与个性,相互促进,并行发展。从我们对行业的了解来看,更加希望内部外部多方面来推动这个行业的运转,使婚纱动态影像能够逐渐向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个大的新兴产业。
传统婚礼录像急待产品创新
婚庆公司和婚礼摄像是两个不同概念。经营中赚取利润的主要部分,还是婚庆团队,包括如场地组织布置、酒店预定、礼车安排等项目。传统婚礼录像行业则依附其中,是一个较低附加值的行业,进入门槛低,基本两三万元的初期投入,购置一台入门级摄像机,加一台电脑,就能开业了。有些较早入行的从业人员,自己不会做后期,做好前期拍摄后,会另外交给专门的同行合作者进行后期处理。一单业务做下来的收益,通常也就是几百元左右,即使是在高消费水平的大城市经营,其利润也不过如此。
这两三年,婚礼摄像开始有一定的创新,如“汤池现象”。从单机位向双机位拍摄转变。单机位拍摄必须要全程记录婚礼进程,没有选择余地,无法进行创意性拍摄,繁长的整个过程也不方便日后拿来给别人观看。录像光盘在婚礼过后也许就变成了压箱底之物。而采用双机位拍摄方式时,则可以由一个机位承担记录工作,而另一个机位能够选择特殊视角进行灵活选择性拍摄,抓拍到更丰富的特写内容。后期制作视频时可以将两台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进行专业的结合剪接,做出一个仅几分钟花絮短片,现代感更强,可看性更高,便于展示与传播。
如何能够利润最大化?除了应用以上这类方式外,也期待更多的年轻的,专业的人员积极步入到行业中来。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有一个较特殊的现象,在2000年左右国企改革的背景下,正值手持便携摄像机(当时还是标清产品)进入市场,一批国企相关工作下岗职工,如企业宣传部职工、文艺积极分子等,选择了婚庆录像行业进行再就业。但这部分从业人员的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年龄也相对较大,当初所购摄像机已很“古老”,却没有经济能力重新购置设备,竞争力越来越弱。也就很难推动婚庆录像行业达到一个新高度。婚庆行业需要更多年轻力量,自有想法,懂得技术,熟悉后期……不过,这些年轻从业群体如果仅仅在节假日进行婚庆录像的业务,那对于其人力和设备闲置等都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这些新生力量,应当跳出婚庆录像的局限,在节假日忙碌工作之外,通过个人艺术电影,收获更多充足的日常业务,嫌取更多利润以扩大规模,扩大业务量,提高设备以及作品的水平,支持更大团队并推动市场开拓,与行业发展互惠互利。
我们希望从业人员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维持生活的饭碗,而是成就一番事业。
传统影视行业急待寻求突破点
传统影视行业的现状其实和摄像产品的低价位化息息相关。在2000年前,或者说是模拟摄像时代,置备一套普通档次的前后期设备,至少要25万元,这对于很多小型影视公司来说是没有能力自行采购的。而到了2000年以后,10万元,甚至是5万元,就能够置备一套完整的前后期设备了,设备投资门槛降低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高校的扩招,影视传媒专业从曾经的全国仅四所专业院校,扩展到现在全国有超干个影视传媒相关专业,每年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这些毕业生的进入,使得现在的影视制作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较为有限的市场面对着不断增长的从业人员。除电视台外,以往的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如广告公司面临挑战,由于缺乏资金购买高清先进设备及招聘高技术人才,而观众的审美观念却不断在变化中提升,最初拍过的作品的后期修改工作非常繁复。同时,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小规模制作公司以低价格争夺市场,十几年前至少八万元以上才能成交的一条普通宣传片,现在两三万,甚至万元以下都有人愿意接单。所有这些致使不少广告公司难逃倒闭命运。
传统影视行业的节目类型主要分为:1、公众平台上发布的节目;2、为单位用户定制的节目。如今则新诞生了第三种:为个人用户定制的节目。前两种节目的数量是有限的,也可以说其增长速度远远不及影视公司增长的速度。作为客户的角度来说,当然在衡量性价比之后选择报价更便宜的公司。而第三种新兴的定制节目的这种类型,有着前两类节目不能比拟的增长潜力,同时小型影视公司也同样能够为前两种节目提供生产服务。
影视行业急需将蛋糕做大,而影视节目的蓝海市场,正是市场开拓的突破点。
引爆点的“价格悖论”
“我们的世界看起来雷打不动,但只要你找对了一个点,它就可能引爆。”——《引爆点》
“前个人艺术电影”时代
从2000年以来,从业者就_直在尝试着为新人提供比“婚礼录像”附加值更高的节目形式。比如,使用传统小画幅摄像机拍摄“电影感”短片,费时费力但画面效果并未达标;比如影楼和婚礼摄像师合作,跟拍婚纱摄影过程,作为照片摄影的附庸,在拍摄静态婚纱照片的同时,增加简单的摄像设备,对现场过程,或是拍摄花絮进行记录,以与婚纱摄影套餐打包或者赠送的形式提交给客户。虽然整个成本除了器材和后期外,不会比单纯的拍照片高出太多,但由于设备所限,这种模式鲜有成功案例。个人艺术电影,顾名思义,尤其强调艺术性和电影感,因此无论是主角形象,还是场景效果,都力求拍出美感。拥有大画幅摄像机这样的“利器”可说是必备条件,设备与生俱来的特点是很难忽略的,否则拍片的后期处理会给制造繁重的压力。大画幅高清摄像机能够拍出柔美的画质、漂亮的特写、细节的景头等,还有浅景深效果突出拍摄主体。在大画幅电影感拍摄设备普及化之后,影楼、婚礼录像工作室以及中小型影视制作公司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
婚礼影片 升级版现场录像
这是最易操作的方式,也是从业者原始积累的最佳方式之一,业内大家常称之为“汤池现象”。升级版的婚庆跟拍不同于传统的婚庆录像,而是从单机位向双机位或多机位拍摄转变。采用双机位拍摄方式时,则可以由一个机位承担记录工作,而另一个机位能够选择特殊视角进行灵活 选择性拍摄,抓拍到更丰富的特写内容。后期制作视频时可以将两台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进行专业的结合剪接,做出一个仅几分钟花絮短片,画面简洁精美,时尚且有电影感,加之配上流行动听的音乐渲染,现代感更强,可看性更高,以更令人满意的效果,使新人易于并且乐于展示与传播。
实景MV 十分之一的成本
源自于影视传媒专业学生习作方式的小团队低成本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抑制了成长空间。低成本场景对于婚纱拍摄这样追求准美的短片类型,有些捉襟见肘。清新自然可以作为一种风格,却无法应和多数新人对于华丽画面的向往。关键是如天气这样无法控制的变化情况随时存在。
虚拟合成 看上去很美
更直观点说就是抠像,将前期拍摄的主体视频,合成到丰富的场景当中去。业内大家所熟知的丹和、V影所应用的模式。在全国征集加盟店,只负责按照相应角本进行的拍摄过程。投入很低,主要就是蓝幕(绿幕等),摄影类的常亮灯光,及摄像机。视频拍摄完成后,将文件全部提交到总部,在总部制作中心进行批量后期处理,完成后再将成片返回到各地相应的加盟店。
相对于传统拍摄模式,虚拟合成这种方式需要的拍摄团队规模更小,而后期处理又可以批量进行,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种方式看起来既简单,投入也低,但实际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虚拟合成是与传统影楼相似的运作模式,低投入并不代表低技术含量。蓝幕(绿幕)抠像在影视行业中属于一类高端技术,对灯光等环境的要求很高,否则后期处理结果无法保证,甚至有些轮廓、边缘等无法避免的被抠掉,造成主体不完整,连基本的影像品质都较难保证。而且后期制作中对背景,前景,人物等多个元素进行三维合成,也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更高的灯光投入,以及具备更专业技术的人员参与等,都是必要条件,但显然这些都提高了成本,是经营者所不情愿的。
再有就是演员的表演。表演是影片的核心,却是后期无法修改和制作的,会直接影响到影片成品的效果、品质。主角常常是毫无表演基础的人,加之蓝幕(绿幕)拍摄现场体验感差,无疑带来了更大障碍。并且尤其需要有一定现场导演经验的人,才能够控制演员的状态,调动演员的情绪,这是一个普通摄像师很难达到的。
诸多因素限制了这一新商业模式的市场推广、扩展。
室内造景——剧组式体验
室内所造景物,既可用来拍照片,也可用来拍视频,只是所用设备器材和灯光等有所不同。得到完整的构图画面,而风格多变,可以尽情发挥。室内造景拍摄婚纱电影大多通过音乐电影或爱情MV的方式来完成拍摄,依主角形象,性格,想法等多方面因素量身定制服装、场景来表现故事主题。室内造景拍摄婚纱的优点在于:忽略天气因素,改造成本低,省去多场地转场环节。但由于场景建造成本较高,且照片与动态影像大不同,与婚纱实景基地相比,动态影像实景基地投入要高若干倍。为了保持高效的工作,一天拍几套场景就同时要装好几套辅助设备成为必须。对于没有足够场地的小型工作室来说,只能考虑寻找选择可出租的场地基地,但目前这类规模型婚纱造景基地实属有限。
个人艺术电影的大众标准
今天,我们随意翻开一本婚纱摄影相册,不管新娘是否天生丽质,不管照片中的人物和现实有多大差别,也不管动作和构图如何“千人一面”,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照片的基本是“专业”或者说具备“专业感”的,在化妆造型、清晰度、色彩还原、后期处理和冲印环节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准。但是在第一部分提及的四种类型的动态影像短片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短片达不到“个人艺术电影”的技术和创作底线。比如:婚礼影片使用标清摄像机拍摄,无法满足40英寸以上高清电视机全屏播放的技术要求;由于拍摄成本所限,实景MV粗制滥造;虚拟合成类节目新人表情生硬、人物抠像边缘破碎;只是简单借用照片摄影场地,室内造景不符合动态视频之需,场景虚假、光线效果单一……
个人艺术电影标准真的缺失了吗?在大众消费者心中,可以称之为“个人艺术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实际上,DVCC认为,大众消费者心中是有标准的:电影院大银幕上的好莱坞经典电影,高清电视机中湖南卫视的青春偶像剧,KTV屏幕上台湾诸多导演的MV短片……这些动态影像节目打造了新人对于“个人艺术电影”的视觉标准。
事实上,一部个人艺术电影短片是否能否被客户认可并痛痛快快地“埋单”,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秘诀:就是把“人”特别是女主角和儿童拍漂亮。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婚纱MV,女性写真还是儿童短片,都是女性主导的刚性消费,把女主角拍漂亮,把女主角的孩子拍漂亮了,即使故事不完整、剪辑不精彩也可顺利交活。
标准潜移默化的形成,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待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提高而日渐增长的。无论是影视创作者,还是个人消费者,对待视频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平凡的记录,而越来越想要获得更强的视觉冲击以及唯美画面,上升到艺术作品的高度,不仅仅传达事实经历,同时传播文化理念和深度体验。
引爆点的价格悖论
个人艺术电影的标准与定价机制 我们认为,个人艺术电影从节目长度、审美趣味、拍摄手法上与MV相似度最高。消费者都想要原创,想要个性,但对于经营者而言,原创需要巨大的投入,涉及到整个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价格杠杆的作用很重要。一个五分钟左右的短片,如何定价?例如为一位歌手拍摄MV短片,动辄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以上,至少也需要十万元左右的预算。大部分中小型影视公司甚至个人工作室都有能力拍摄这种技术和艺术水准的高清短片,但是这样的价格,大众消费者能够接受吗?这个费用是大部分老百姓所没有能力购买的。
价格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DVCC通过参照目前市场上婚纱照的普遍价位,以及经过大量市场调查,我们对市场作出预估:一部具有基本技术和艺术水准的个人艺术电影的短片,大多数消费者可承受的价格为5000元左右,如果想要引爆这个市场,应该要低至3000元水平。当然在此价位基础上,也可为高端用户,或者说是有更高要求的用户做出定制产品。可以使用普及型大画幅设备,甚至可以使用数字电影拍摄设备制作出更高水平的片子,但这毕竟不是市场的消费主体。
我们认为,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价格,是个人艺术电影成为流行趋势的“引爆点”,具备一定规模的消费人群才能使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而想要以老百姓买的起的价位来引爆个人艺术电影这个行业,也就是在3000~5000元的价位上提供个人艺术电影产品,并且还能获取一定的利润率,那么个人艺术电影通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降低单条短片成本的主要途径,也需要大量的初期投入。另一方面,从摄像设备上我们已见到了曙光:大画幅摄像机中正越来越多的出现“消费类产品”,将为更多独立影视制作人以及高端婚庆从业者等行业用户(包括团队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实现创作梦想的机会,他们的参与丰富 了市场以及观众的眼界,并同时激发着更多创作者的热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价格还是先有市场?纵观目前的个人艺术电影的市场环境,“价格引爆点”似乎仍是个无解之谜。
个人艺术电影的新“摩登时代”
个人艺术电影向“流水线”说NO
实际上,在卓别林那个时代,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就在反思大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产品种类,越来越高的个性化及性能要求,越来越短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和交货期,越来越大的价格和成本压力,都使得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无法应对这种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的出现,生产导向的经营方式早就被重质不重量,求精不求多的顾客导向所取代。同时大卖场的崛起和伴随的中小批量、低价、个性化定制挑战着传统大规模生产方式。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和尝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单元式生产方式。于是,新的“摩登时代”到来。
虽然大量复制是降低每一条个人艺术电影成本的方法,但是由于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经历、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因此个人艺术电影不能流水线生产。另外,作为影视节目制作团队的各个工种,他们从事的也是创造性工作,“单元化制造”而非“流水线生产”也表达了对从业者的尊重。
单元式制造:个人艺术电影的必经之路
对于个人艺术电影而言,我们认为也可以借鉴“单元式制造”的生产方式。以5人左右组成一个摄制小组,充分发挥其优势,建立相对最合理的、人性化的工作流程,为客户提供基于模板库的具有一定个性特点的定制产品。实现的关键词包括:规模经营、人力资源组合、多层次产品等,通过对模板库、场景库的创造性“复制”提高制作效率、摊薄模板库研发成本。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个人艺术电影单元式生产的重要程序。如果你想打算以3000~5000元一条个人艺术电影短片的价位来经营一家门店并能够赚到钱,就必要考虑这方方面面。
模板库
对于一个为公众平台生产的电视剧,短片,或者为单位用户生产的广告,MV及其他宣传片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可复制性。以高相似度的产品销售给个人客户,除了不同的主角形象外,场景、情境等是可以大量复制的。个人艺术电影也有借鉴一些传统影楼的流程,一家门店在开业前,首先要有比较丰富的场景库。创意总监、摄影总监负责建立标准场景库(包括场景、分镜头、灯光等详细方案和样片)。以婚纱电影,或者说有一定情节性的婚纱MV短片为例,是以男女主角的故事作为主体,虽然可能千变万化,但故事发生的场景完全可以模板化。比如咖啡店模板,图书馆模板。开业初期如果能有50个场景的模板,而每对新人选用五个场景能完全能满足一个五分钟短片的需要,且50选5经过排列组合得出的不同场景组合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带来了相对丰富的个性化选择,而不会各个雷同。
脚本
场景选定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脚本。执行导演根据新人经历打造“个性化脚本”,然后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脚本拍摄,分镜头,相应的机位、灯光的位置,都是相应场景库规定好的,实际操作起来能够最高效率的完成拍摄过程。
工作人员
我们认为至少15人的团队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的水平,因为可以同时有两三个小组在同时接单,并完成制作。除了有创意总监,摄影总监等有经验的人才,还有真正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他们多半是工资水平较低的新手,拉低整体经营成本。
“演员”培训
个人艺术电影的拍摄是制造深层体验的过程。为了让拍摄时表演更加自然,形体更加漂亮,打包赠送形体、表演的简单培训课程,邀请专业的老师合作,来对客户进行正规授课,针对性培训。使拍摄过程更顺利,出来效果更好,培训过程也是一种深度体验。
空镜头
电影和照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空镜头。如果拍照片,不可能有很多空镜头。所谓空镜头是指气氛性的镜头。但对于电影化的动态影像来讲,我们可以分析到,任何一部抒情化的节目,都会有很多镜头属于具有一定表义性的空镜头,如一个冒着热汽的咖啡杯。对于这样的镜头,如果每次都重新现场拍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但这类空镜头,还包括一些特定场景的镜头,如果将其纳入场景库,应用时直接提取,可以任意且反复使用,成本就会低得多。我们乐观的估计,如果拥有一个较完善的场景库,那么每一次短片制作中,需要现场拍摄的镜头仅占70%左右,减轻了三分之一的任务,显然降低了成本。
大小场景的结合
建议大全景和特写景头结合拍摄,减少场景数量。摄像过程的每一次转场,都费时费力,增加成本。对于个人艺术电影,我们建议外景地、室内景片、蓝幕(绿幕)抠像、录音棚(MV演唱录音、录像)结合,实拍镜头与气氛镜头(不用再次拍摄)结合,执行导演、摄影师高效率拍摄,例如在一个短片的五个场景中,只选择两个实拍场景,其他三个可选择棚内搭景,或虚拟合成方式拍摄的特写镜头。如过生日,可选用室外夜景镜头,结合室内搭建的小规模景片来实现。
后期
如果前期完全按照设定的镜头、构图、光线等来拍摄,甚至将摄像机具体菜单确定,尽量做到标准化,那么后期的制作、调整都很方便。如严格按照设计流程进行,我们乐观估计,可以在半天内完成前期拍摄,在两小时左右完成一部5分钟左右短片剪辑、合成、特效、三维、校色、音乐等,强调的是高效复制性。加上字屏,片头片尾,演职员表等很正式的元素,让整个作品真正像部电影。新人可参与审片,还可在新人婚礼举办首映式,走红毯……
微动画
后期还可以加入微动画、微静画等,包括婚礼请柬设计等综合服务……这里我们说说微动画。它是融合时尚元素和现代简约风格,将静画变成动画,在制作过程中用静态图片结合二维动画效果,增加音效,背景音乐。客户还可以自主配音,将自己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微动画是对微静画的一个很好补充,打破了印刷介质的限制,便于分享和传播。不过微动画只是个人艺术电影的一种辅助模式,通常是与其他模式结合应用,毕竟它新潮与娱乐有余,带来的却不是真实的电影感。
单元式生产
单元式生产,是指在一条生产线或一个机器设备单元内,由一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团队连续进行多道工序操作,完成某一单项产品(整件或组件)组装的生产方式。单元式生产方式是与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传统的流水线按不同工序先分割、后整合,作业中每个劳动者都被固定在生产线的某个环节上简单而快速地重复某个动作,以期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产品生产。单元式生产是准时生产(拉动式生产)的主要生产线布局方式。在机械行业、电子行业、服装行业等都广泛应用。
单元式生产方式(cell line)相对传统流水线具有柔性高、建立容易、生产效率高、节约空间、强调团队合作等优点。在合理的单元布局中,工人可以作多种专项产品加工,或者处理物料等。这种变化可以有效避免工人长时间在固定位置反复从事单项操作的疲劳,同时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单元式生产的优点
作业调度更容易:根据订单的变化和工人的技术水平,随时调整团队的数量和规模,灵活调整加工工序和生产数量。
运送距离更短:每个作业者装配后的制品被放在后工序作业者很方便拿到的地方,不再需要传送带来完成搬运。
库存量和库存占地更少:整条生产线紧密连在一起,不需要在制品库存,自动化仓库也变得不必要,使得生产作业占地更小。
考核更容易:个人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的评定与过去相比更加容易。
以上这些工作说明了成本控制的方式要点,这样对于一条短片3000~5000元的价格来说,经营起来仍然是能有一定收益的。如果一天能拍到五条短片,那么一天的流水就是25000元,一个月就是六七十万左右。如果是连锁经营,规模更大,也就越容易摊低前期投入成本。当然,实际经营和管理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包括如何吸引客户进店,签单,并且满意而归,日后帮助建立好的口碑等。
照片摄影=剧照:动态影像主导的制作流程
个人艺术电影不是传统影楼模式的派生品
如前文所述,以照片摄影为主、而把动态影像节目制作沦为“记录式跟拍”,是不可能制作高附加值的“个人艺术电影”产品的。只是在拍摄静态婚纱照片或者婚礼进行的同时,增加简单的摄像设备,对现场过程,或是拍摄花絮进行记录。
相反,照片摄影可依附于动态影像制作流程而存在,共享场景、化妆造型等,静态依托动态要更加合理易操作。这一点类似于电影工业中在拍摄电影同时拍精彩“剧照”的一种方式。摄像为主要工作,照片拍摄可以同时抓拍,或者在摄像间歇进行,后期制作视频短片时可将高品质照片作为一项元素加入其中,此外,除了收获计划拍摄的正片外,还可以附带做出一个花絮短片,很有意义亦有趣味。成本相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要高一些,毕竟拍摄好的婚纱MV对于场景,角本,以及拍摄团队,包括片子的主体等等都有更高要求。
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影像消费服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人、女性、儿童等),影像消费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很难让他们在同一段时间分别为静态照片和动态影像买单。作为个人艺术电影从业者,无论你之前从事的是传统影楼,还是影视节目制作,都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完整的影像消费服务。这种套系化产品,也是降低个人艺术电影制作成本的重要因素。
我们希望未来看到,个人艺术电影无论是在创作方式,还是运营手段上,都有愈加丰富化、细分化、专业化,以及能为从业者获取更多收益的模型。
资本: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第三极
广义地说,资本是在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中,个人或企业拥有的货币、物品、技能、信息、特征、权力等力量,凭借这些力量可以占据相互关系中的支配或主导地位,拥有大部分财富。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从企业会计学理论来讲,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生产经营,能产生效益的资金。资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项基本要素,是企业创建、生存和发展的个必要条件。企业创建需要具备必要的资本条件,企业生存需要保持定的资本规模;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资本。资本是种运动中的价值。资本是一种支配权。
我们在对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的讨论中提及的资本,主要还是指的货币资本,也就是资金投资。
中国婚纱摄影20年,为个人影像消费服务业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经验。中国非官方影视节目制作行业10年,影视传媒教育的急遽膨胀以及普及型大画幅动态影像设备的出现,为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提供了人才和技术积累,而“单元化制造”为个人消费者提供了动态影像节目制作的模式。在个人艺术电影这个“游戏”中,各种资源和角色具备,只欠规模化资本这撑起个人艺术电影之鼎的第三极。资本、技术、运营管理三足鼎立,共同撑起个人艺术电影这个高投入、高技术、高创造性的产业。当然,风险与收益的可能同时存在着。
个人艺术电影的产业发展又回归到需要资本推动的话题,要开设家有一定经营面积,场景场地,15名员工,及摄像相关设备的经营实体,是需要一定资金支持才能建立的。在中国,人力资源是较便宜的,设备的门槛也正在降低,所以拥有启动资金最为重要,而正式运作起来后的资金需求就相对少了。
在这个产业的发展中,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真正起推动作用的是货币资本。要想让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成为一种商业模式,仅仅靠现在婚庆录像公司,中小型影视公司等各自单打独斗,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从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来看,我们认为影楼通过对相关设备及人员的增加,将业务拓展至个人艺术电影的项目,还是更加易于实现的。希望更多愿意试水这个新产业的商家出现,创造新模式下的成功案例。
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展望
面对个人艺术电影这一新兴产业,我们真切的期盼,它不要仅仅是“看上去很美”,更关键的是能创造价值,乃至创造财富,通过实践摸索出更切合市场的产业模式及经营思路,达到艺术和利润的双丰收。
产业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前文探讨的只是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的一些普遍规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势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
县市级市场婚礼影片长期走红
虽然我们认为“婚礼影片”只是个人艺术电影的雏形,但是在国内最大市场——小城市和县级市场上,婚礼录像高清化刚刚起步,“现场录像+婚礼影片”这种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毕竟这种模式成本较低,易于操作,方便实现。
立足旅游资源,打造个人艺术电影拍摄基地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天然外景基地进行高效率的动态影像“单元式制造”,甚至能够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这类个人艺术电影的创作“单元”,采用以旅游线路为基础,结合视频拍摄的方式,根据客户的大致需求,做出有一定创作性,又比较自然的作品。而价格则比单独的旅游,或者拍摄叠加后的价位要低。于是客户可以遍布大江南北,老中青幼,口口相传……当这样的“单元”越来越多,日渐成形的成熟产业自然会为所有从业者带来规模效益。
城市近郊打造拍摄基地、购物、娱乐新型中心
在房地产发展遇到瓶颈时,如投资建立个人艺术电影规模性拍摄基地,是否是房地产资本的另外一条出路?影楼影棚,内景外景,还可相应带动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造就功能一体化的大型商业广场。可选择在城市近郊或周边地区创建,基本是一次性投资,如能达到一定水准,可长期运营,使用,获利。
和谐社会,政府扶持
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基层社会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个人艺术电影产业与政府需求嫁接,可能会推动该产业跨越式发展。
规模经营与工作室方式并存
大中型个人艺术电影门店采用规模经营方式,服务多层次需求消费人群;影视工作室则面向中高端消费者进行定制服务(5万元、10万元甚至更高的产品),通过单条影片的更高利润率创造自己的商业模 式。正如本刊2011年第1期《观点》中所言:“烤鱼店没有秘密”,规模经营与工作室方式并存,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专长,各司其职,又相互引导,共同的目标都是着眼于服务整个艺术电影的市场消费群体,带动需求的稳步成长。
顺便要提到的是,不论是什么样的规模,在个人艺术电影的制作上都非常需要包装感,用户会从中感受到专业度,增加信任感。使用设备如摇臂功能可以很简单,但外形一定要威武。灯光群的布置也要看起来很壮观。摄影机要搭配足够的附件,显示出摄像过程包括这个服务团队的专业度。因为客户非常重视体验感。还有后期制作,设备和工作环境都要有模有样,如给监视器加上专业遮光罩,设置专业操作台,控制面板等。设备生产商可充分考虑行业用户的这类需求,提供更切合市场的产品。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的过程需要很多不同的公司、机构、人员共同合作推进。
个人艺术电影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鼓励创新,为该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供推动力。一套婚纱照的模板,可能很容易就被别家复制。作为个人艺术电影的场景库,初期设计成本更高,如果被轻易复制,那将是很大的损失。在经营过程中,场景库会陆续曝光,新人也会把拍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络上。如果没有较好的保护版权的方式,整个产业的作品水平,也会在不断的模仿复制中,由于缺乏创新而被降低。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版权?有特色,有技巧,无疑能提高模仿门槛。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保护方式:
通过特殊化场景。如离开特有的地域环境所无法拍摄,或无法构成故事的地域化风格场景,还有独特精致的景片设计等。
通过特效三维等元素提高盗版成本。在后期制作中,加入贯穿整个故事的高技术水平三维特效元素,比如结构整个故事的“神秘信物”系三维后期制作完成,通过跟踪技术与实拍画面合成。这样“盗版者”即使拿到提交给客户的高清成片,也无法直接盗版使用,而重新制作有具备很高的技术门槛,从而进行自我版权保护。
为中国影视节目制作行业输血
中国在1949年后,电影制作国有化、贵族化,从业者人数极少,缺乏创新机制;1978年后,电视节目制作“新闻化”,从业者缺乏“电影感”节目制作训练,粗制滥造现象严重。而美国影视节目制作产业滥觞于好莱坞,一直保持严谨的专业制作传统。
今天,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多少怀揣着电影梦的年轻人住地下室,多少人辛苦寻找投资,希冀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而一旦找到资金却发现自己缺乏现场导演经验,团队缺乏磨合和经验。个人艺术电影要想产业化,首先必须生产出具备一定水平高品质的作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达到其心理标准。因此,要非常注重细节。个人艺术电影产业虽然面对的是大众人群,但有梦想的从业者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第一桶金,增加电影制作经验、磨合团队,一旦机会合适则可执导商业电影,并一鸣惊人。
有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仅城镇新人在婚礼上的消费就达4183亿人民币,其中婚纱摄影在整个婚庆支出中所占比例约为15%。中国约有45万家婚纱影楼、摄影公司和摄影工作室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近500万。相对于婚庆中的其他项目,如婚宴、婚礼等,婚纱摄影的利润空间较大,利润率甚至可达30~40%之高。截至数据统计前(2010年),全国大型婚纱摄影企业的营业额达2000万元以上,中型企业为800~2000万元,有些特大型企业年营业额甚至可达5000万元以上。全国小型摄影工作室达45万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年营业额超过了900亿人民币。而更新的统计数据或许将更加令人咋舌。很显然,婚纱摄影业已经成为当今颇具前景的产业之一。
作为业内人士,有必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而后从中找到自我的发展方向与价值体现。本文通过五个部分的内容,从个人艺术电影三大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力来谈市场现状,分析了个人艺术电影已有模式的特点,以及扩大市场,形成日渐成熟产业的发展思路,意在为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营造一个更积极的前进氛围。道路或许曲折,前途期待美好,要如何“引爆”这个市场呢……
三大动力
推动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进程
女性主导 非理性消费 刚性需求
和目前影楼拍摄静态照片的业务对象相类似,个人艺术电影这个产业属于女性主导的新兴产业。“明天的我也许永远不如今天或者昨天美丽……”作为女性很难抗拒这样的感受,而摄影摄像的完美追求帮助女性留住了美好的记忆片断。个人艺术电影为这些体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类型,更加深入的层次。
个人艺术电影主要包括婚纱MV、婚纱短片、女性视频写真,以及儿童写真、儿童短片等影像消费,是女性生活中的一类刚性需求,迎合了她们留住最美一刻,以及明星式体验等这类愿望,而其中婚纱摄影则是“刚需中的刚需”,是女性人生中所必要经历的体验片段。首先第一类,女人渴望留住美好、美丽。女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并展示的各阶段独有的美,而这些美都是不可创造、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
少女时,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对一切都是满怀热情与期待,青春无价,只愿留下更多可追忆的时光——那是年少追梦时的映像。
新婚时,尽享着爱情的甜蜜,公主与王子的天造地设,两个独立的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彼此信赖,相互依靠,一生只此一次的片断,女人想令自己成为爱人眼中的焦点,赢来更多倾羡的目光,留住更多完美——那是爱情之花绽放的映像。
怀孕时,女人的生命变得更完整,准妈妈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发生着从未有过的变化,怀孕让女人变的更加包容、坚强,同时又焕发着新的青春,这份美丽,女人怎能不想要留下——那是母爱诞生的映像。
孩子渐渐长大时,女人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拍摄亲子高清电影短片,青春、美丽、梦想……所有的感动都在孩子身上得到新的延续——那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映像。
另一类,女人渴望明星式体验。于是通过专业的团队,包括统筹、化妆、造型、服装、灯光、摄影等一系列合作服务帮助女人达成所愿。从脚本初审,到经历所有电影拍摄流程如开拍、NG、穿帮、花絮……直至最终完成影片审核,将经历一个比静态摄影更加庞大的团队,并且都是日常现实生活中完全无法想象的体验。甚至还可以在影院里布置一场个人电影的“首映礼”,在电影大银幕上播放,过足星瘾。
我们认为,所有这些都成为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技术进步
推动个人艺术电影迅猛发展
业内人士想必知道,在2000年以前,制作影像至少还同时需要两台录像机对编,一台放一台录,通过严格的电子控制以达到每秒25帧的精度。而从2000年起,普及型的数字摄像机就已经开始出现,只不过那时的产品主要是标清,小画幅产品。传统小画幅摄像机则必须要借助相应镜头转换器,或使用照相机镜头,电影镜头,才能够模仿电影感中的浅景深效果,不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也难以达到客户最终的要求,这都是由设备本身的性能决定的。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入门级及中档大画幅、可换镜头数字电影摄影机,能够把人物拍的更加漂亮,使得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的开创及发展从技术上具备了可能性。同时也使得几万元入行成为可能,且又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低成本创作出具有表现力的电影短片的需求。如大家所熟知的2008年问世的RED ONE,佳能5D MARK II,接下来的索尼VG10E,FS100C,F3,Panasonic的AF103等相关产品层出不穷,作为行业用户而言,对设备的可选择性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中尤其是佳能中低价位的高清单反,使得低成本创作个人艺术电影变得更加普及。
就个人艺术电影的拍摄而言,大画幅摄像机可以说是必须的配备,其核心原因就是个人艺术电影的创作中,除了需按剧情安排拍摄外,对于人物特写,人物皮肤美感的要求非常高,不能更完美体现人物的影片,无法满足现今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除了摄像机本身,摄像中不可或缺的附件包括摇臂、轨道、灯光、蓝箱等,后期三维、特技、合成、校色技术提升,也都是推动个人艺术电影迅猛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相关的专业附件的生产商中,不再仅被国际大牌占据,国产专业配件品牌正越来越多,且价格普遍降低,几千元的价位更易为中小型行业用户所接受。就灯光来说,已从过去大功率的需要专门发电车供电的大灯,更多转变为方便的电池供电LED小灯,整体制作成本得以降低。
全方位的技术进步为个人艺术电影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多层次影视从业者的进入是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个人影像拍摄的需求正在回归,从布景拍摄回归到古朴的原生态拍摄。诞生更多的摄影工作室,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定制,时尚唯美的要求,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易于控制管理。
传统婚纱摄影急待产业升级
从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婚纱摄影产品业从1990年起步,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开始的不为大众所接受,到如今成为一个习惯,一种约定俗成的需要,经过了时间的种种历练。到最近的两三年,随着技术面的发展提升,包括单反技术、冲印技术、大幅面打印技术,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大的产业面正出现了一种回归的趋势。比如过去,大家都习惯去大的片场、照相馆,在虚拟的布景前拍摄,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回归自然,到较为原生态的环境场景中去拍摄,如大家所熟知的有:自然的薰衣草庄园,后现代风格的798艺术区,古朴的楼底下村等。这类场景并不一定需要特别 唯美,但风格突出,个性彰显。
婚纱摄影的经营主体则跳出了传统的单一的影楼模式,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经营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将婚纱摄影理解为更加时尚化,定制化的产品,与传统影楼行业区别颇大。消费者在选择时也不再仅仅考虑其知名度、经营年限这类因素,转而更多的关注新兴的摄影工作室。
在实际经营上,有些按投入产出比来看,对利润要求更高的传统影楼鲜能承受的业务,摄影工作室却能较理想的完成。当然传统婚纱摄影公司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包括资本积累、规模效应、运作经验,以及周到化的服务等,批量化操作,大规模复制在制作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平均成本得以很好的控制。这个都是小型工作室所无法匹敌的。
不过,我们认为对于婚纱影楼这个传统产业而言,寻求产业升级也已迫在眉睫。传统影楼正寻求产业升级突破点,但并不容易,如不少影楼都已开展了自然风光,或特殊场地的实景拍摄业务,也越来越多的不再局限于静态照片,转而向动态影像扩展。不过,在个性化定制作品上,小型影像创作室更具竞争力。复制与定制,规模与个性,相互促进,并行发展。从我们对行业的了解来看,更加希望内部外部多方面来推动这个行业的运转,使婚纱动态影像能够逐渐向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个大的新兴产业。
传统婚礼录像急待产品创新
婚庆公司和婚礼摄像是两个不同概念。经营中赚取利润的主要部分,还是婚庆团队,包括如场地组织布置、酒店预定、礼车安排等项目。传统婚礼录像行业则依附其中,是一个较低附加值的行业,进入门槛低,基本两三万元的初期投入,购置一台入门级摄像机,加一台电脑,就能开业了。有些较早入行的从业人员,自己不会做后期,做好前期拍摄后,会另外交给专门的同行合作者进行后期处理。一单业务做下来的收益,通常也就是几百元左右,即使是在高消费水平的大城市经营,其利润也不过如此。
这两三年,婚礼摄像开始有一定的创新,如“汤池现象”。从单机位向双机位拍摄转变。单机位拍摄必须要全程记录婚礼进程,没有选择余地,无法进行创意性拍摄,繁长的整个过程也不方便日后拿来给别人观看。录像光盘在婚礼过后也许就变成了压箱底之物。而采用双机位拍摄方式时,则可以由一个机位承担记录工作,而另一个机位能够选择特殊视角进行灵活选择性拍摄,抓拍到更丰富的特写内容。后期制作视频时可以将两台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进行专业的结合剪接,做出一个仅几分钟花絮短片,现代感更强,可看性更高,便于展示与传播。
如何能够利润最大化?除了应用以上这类方式外,也期待更多的年轻的,专业的人员积极步入到行业中来。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有一个较特殊的现象,在2000年左右国企改革的背景下,正值手持便携摄像机(当时还是标清产品)进入市场,一批国企相关工作下岗职工,如企业宣传部职工、文艺积极分子等,选择了婚庆录像行业进行再就业。但这部分从业人员的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年龄也相对较大,当初所购摄像机已很“古老”,却没有经济能力重新购置设备,竞争力越来越弱。也就很难推动婚庆录像行业达到一个新高度。婚庆行业需要更多年轻力量,自有想法,懂得技术,熟悉后期……不过,这些年轻从业群体如果仅仅在节假日进行婚庆录像的业务,那对于其人力和设备闲置等都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这些新生力量,应当跳出婚庆录像的局限,在节假日忙碌工作之外,通过个人艺术电影,收获更多充足的日常业务,嫌取更多利润以扩大规模,扩大业务量,提高设备以及作品的水平,支持更大团队并推动市场开拓,与行业发展互惠互利。
我们希望从业人员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维持生活的饭碗,而是成就一番事业。
传统影视行业急待寻求突破点
传统影视行业的现状其实和摄像产品的低价位化息息相关。在2000年前,或者说是模拟摄像时代,置备一套普通档次的前后期设备,至少要25万元,这对于很多小型影视公司来说是没有能力自行采购的。而到了2000年以后,10万元,甚至是5万元,就能够置备一套完整的前后期设备了,设备投资门槛降低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高校的扩招,影视传媒专业从曾经的全国仅四所专业院校,扩展到现在全国有超干个影视传媒相关专业,每年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这些毕业生的进入,使得现在的影视制作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较为有限的市场面对着不断增长的从业人员。除电视台外,以往的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如广告公司面临挑战,由于缺乏资金购买高清先进设备及招聘高技术人才,而观众的审美观念却不断在变化中提升,最初拍过的作品的后期修改工作非常繁复。同时,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小规模制作公司以低价格争夺市场,十几年前至少八万元以上才能成交的一条普通宣传片,现在两三万,甚至万元以下都有人愿意接单。所有这些致使不少广告公司难逃倒闭命运。
传统影视行业的节目类型主要分为:1、公众平台上发布的节目;2、为单位用户定制的节目。如今则新诞生了第三种:为个人用户定制的节目。前两种节目的数量是有限的,也可以说其增长速度远远不及影视公司增长的速度。作为客户的角度来说,当然在衡量性价比之后选择报价更便宜的公司。而第三种新兴的定制节目的这种类型,有着前两类节目不能比拟的增长潜力,同时小型影视公司也同样能够为前两种节目提供生产服务。
影视行业急需将蛋糕做大,而影视节目的蓝海市场,正是市场开拓的突破点。
引爆点的“价格悖论”
“我们的世界看起来雷打不动,但只要你找对了一个点,它就可能引爆。”——《引爆点》
“前个人艺术电影”时代
从2000年以来,从业者就_直在尝试着为新人提供比“婚礼录像”附加值更高的节目形式。比如,使用传统小画幅摄像机拍摄“电影感”短片,费时费力但画面效果并未达标;比如影楼和婚礼摄像师合作,跟拍婚纱摄影过程,作为照片摄影的附庸,在拍摄静态婚纱照片的同时,增加简单的摄像设备,对现场过程,或是拍摄花絮进行记录,以与婚纱摄影套餐打包或者赠送的形式提交给客户。虽然整个成本除了器材和后期外,不会比单纯的拍照片高出太多,但由于设备所限,这种模式鲜有成功案例。个人艺术电影,顾名思义,尤其强调艺术性和电影感,因此无论是主角形象,还是场景效果,都力求拍出美感。拥有大画幅摄像机这样的“利器”可说是必备条件,设备与生俱来的特点是很难忽略的,否则拍片的后期处理会给制造繁重的压力。大画幅高清摄像机能够拍出柔美的画质、漂亮的特写、细节的景头等,还有浅景深效果突出拍摄主体。在大画幅电影感拍摄设备普及化之后,影楼、婚礼录像工作室以及中小型影视制作公司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
婚礼影片 升级版现场录像
这是最易操作的方式,也是从业者原始积累的最佳方式之一,业内大家常称之为“汤池现象”。升级版的婚庆跟拍不同于传统的婚庆录像,而是从单机位向双机位或多机位拍摄转变。采用双机位拍摄方式时,则可以由一个机位承担记录工作,而另一个机位能够选择特殊视角进行灵活 选择性拍摄,抓拍到更丰富的特写内容。后期制作视频时可以将两台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进行专业的结合剪接,做出一个仅几分钟花絮短片,画面简洁精美,时尚且有电影感,加之配上流行动听的音乐渲染,现代感更强,可看性更高,以更令人满意的效果,使新人易于并且乐于展示与传播。
实景MV 十分之一的成本
源自于影视传媒专业学生习作方式的小团队低成本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抑制了成长空间。低成本场景对于婚纱拍摄这样追求准美的短片类型,有些捉襟见肘。清新自然可以作为一种风格,却无法应和多数新人对于华丽画面的向往。关键是如天气这样无法控制的变化情况随时存在。
虚拟合成 看上去很美
更直观点说就是抠像,将前期拍摄的主体视频,合成到丰富的场景当中去。业内大家所熟知的丹和、V影所应用的模式。在全国征集加盟店,只负责按照相应角本进行的拍摄过程。投入很低,主要就是蓝幕(绿幕等),摄影类的常亮灯光,及摄像机。视频拍摄完成后,将文件全部提交到总部,在总部制作中心进行批量后期处理,完成后再将成片返回到各地相应的加盟店。
相对于传统拍摄模式,虚拟合成这种方式需要的拍摄团队规模更小,而后期处理又可以批量进行,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种方式看起来既简单,投入也低,但实际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虚拟合成是与传统影楼相似的运作模式,低投入并不代表低技术含量。蓝幕(绿幕)抠像在影视行业中属于一类高端技术,对灯光等环境的要求很高,否则后期处理结果无法保证,甚至有些轮廓、边缘等无法避免的被抠掉,造成主体不完整,连基本的影像品质都较难保证。而且后期制作中对背景,前景,人物等多个元素进行三维合成,也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更高的灯光投入,以及具备更专业技术的人员参与等,都是必要条件,但显然这些都提高了成本,是经营者所不情愿的。
再有就是演员的表演。表演是影片的核心,却是后期无法修改和制作的,会直接影响到影片成品的效果、品质。主角常常是毫无表演基础的人,加之蓝幕(绿幕)拍摄现场体验感差,无疑带来了更大障碍。并且尤其需要有一定现场导演经验的人,才能够控制演员的状态,调动演员的情绪,这是一个普通摄像师很难达到的。
诸多因素限制了这一新商业模式的市场推广、扩展。
室内造景——剧组式体验
室内所造景物,既可用来拍照片,也可用来拍视频,只是所用设备器材和灯光等有所不同。得到完整的构图画面,而风格多变,可以尽情发挥。室内造景拍摄婚纱电影大多通过音乐电影或爱情MV的方式来完成拍摄,依主角形象,性格,想法等多方面因素量身定制服装、场景来表现故事主题。室内造景拍摄婚纱的优点在于:忽略天气因素,改造成本低,省去多场地转场环节。但由于场景建造成本较高,且照片与动态影像大不同,与婚纱实景基地相比,动态影像实景基地投入要高若干倍。为了保持高效的工作,一天拍几套场景就同时要装好几套辅助设备成为必须。对于没有足够场地的小型工作室来说,只能考虑寻找选择可出租的场地基地,但目前这类规模型婚纱造景基地实属有限。
个人艺术电影的大众标准
今天,我们随意翻开一本婚纱摄影相册,不管新娘是否天生丽质,不管照片中的人物和现实有多大差别,也不管动作和构图如何“千人一面”,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照片的基本是“专业”或者说具备“专业感”的,在化妆造型、清晰度、色彩还原、后期处理和冲印环节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准。但是在第一部分提及的四种类型的动态影像短片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短片达不到“个人艺术电影”的技术和创作底线。比如:婚礼影片使用标清摄像机拍摄,无法满足40英寸以上高清电视机全屏播放的技术要求;由于拍摄成本所限,实景MV粗制滥造;虚拟合成类节目新人表情生硬、人物抠像边缘破碎;只是简单借用照片摄影场地,室内造景不符合动态视频之需,场景虚假、光线效果单一……
个人艺术电影标准真的缺失了吗?在大众消费者心中,可以称之为“个人艺术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实际上,DVCC认为,大众消费者心中是有标准的:电影院大银幕上的好莱坞经典电影,高清电视机中湖南卫视的青春偶像剧,KTV屏幕上台湾诸多导演的MV短片……这些动态影像节目打造了新人对于“个人艺术电影”的视觉标准。
事实上,一部个人艺术电影短片是否能否被客户认可并痛痛快快地“埋单”,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秘诀:就是把“人”特别是女主角和儿童拍漂亮。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婚纱MV,女性写真还是儿童短片,都是女性主导的刚性消费,把女主角拍漂亮,把女主角的孩子拍漂亮了,即使故事不完整、剪辑不精彩也可顺利交活。
标准潜移默化的形成,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待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提高而日渐增长的。无论是影视创作者,还是个人消费者,对待视频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平凡的记录,而越来越想要获得更强的视觉冲击以及唯美画面,上升到艺术作品的高度,不仅仅传达事实经历,同时传播文化理念和深度体验。
引爆点的价格悖论
个人艺术电影的标准与定价机制 我们认为,个人艺术电影从节目长度、审美趣味、拍摄手法上与MV相似度最高。消费者都想要原创,想要个性,但对于经营者而言,原创需要巨大的投入,涉及到整个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价格杠杆的作用很重要。一个五分钟左右的短片,如何定价?例如为一位歌手拍摄MV短片,动辄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以上,至少也需要十万元左右的预算。大部分中小型影视公司甚至个人工作室都有能力拍摄这种技术和艺术水准的高清短片,但是这样的价格,大众消费者能够接受吗?这个费用是大部分老百姓所没有能力购买的。
价格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DVCC通过参照目前市场上婚纱照的普遍价位,以及经过大量市场调查,我们对市场作出预估:一部具有基本技术和艺术水准的个人艺术电影的短片,大多数消费者可承受的价格为5000元左右,如果想要引爆这个市场,应该要低至3000元水平。当然在此价位基础上,也可为高端用户,或者说是有更高要求的用户做出定制产品。可以使用普及型大画幅设备,甚至可以使用数字电影拍摄设备制作出更高水平的片子,但这毕竟不是市场的消费主体。
我们认为,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价格,是个人艺术电影成为流行趋势的“引爆点”,具备一定规模的消费人群才能使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而想要以老百姓买的起的价位来引爆个人艺术电影这个行业,也就是在3000~5000元的价位上提供个人艺术电影产品,并且还能获取一定的利润率,那么个人艺术电影通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降低单条短片成本的主要途径,也需要大量的初期投入。另一方面,从摄像设备上我们已见到了曙光:大画幅摄像机中正越来越多的出现“消费类产品”,将为更多独立影视制作人以及高端婚庆从业者等行业用户(包括团队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实现创作梦想的机会,他们的参与丰富 了市场以及观众的眼界,并同时激发着更多创作者的热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价格还是先有市场?纵观目前的个人艺术电影的市场环境,“价格引爆点”似乎仍是个无解之谜。
个人艺术电影的新“摩登时代”
个人艺术电影向“流水线”说NO
实际上,在卓别林那个时代,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就在反思大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产品种类,越来越高的个性化及性能要求,越来越短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和交货期,越来越大的价格和成本压力,都使得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无法应对这种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的出现,生产导向的经营方式早就被重质不重量,求精不求多的顾客导向所取代。同时大卖场的崛起和伴随的中小批量、低价、个性化定制挑战着传统大规模生产方式。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和尝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单元式生产方式。于是,新的“摩登时代”到来。
虽然大量复制是降低每一条个人艺术电影成本的方法,但是由于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经历、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因此个人艺术电影不能流水线生产。另外,作为影视节目制作团队的各个工种,他们从事的也是创造性工作,“单元化制造”而非“流水线生产”也表达了对从业者的尊重。
单元式制造:个人艺术电影的必经之路
对于个人艺术电影而言,我们认为也可以借鉴“单元式制造”的生产方式。以5人左右组成一个摄制小组,充分发挥其优势,建立相对最合理的、人性化的工作流程,为客户提供基于模板库的具有一定个性特点的定制产品。实现的关键词包括:规模经营、人力资源组合、多层次产品等,通过对模板库、场景库的创造性“复制”提高制作效率、摊薄模板库研发成本。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个人艺术电影单元式生产的重要程序。如果你想打算以3000~5000元一条个人艺术电影短片的价位来经营一家门店并能够赚到钱,就必要考虑这方方面面。
模板库
对于一个为公众平台生产的电视剧,短片,或者为单位用户生产的广告,MV及其他宣传片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可复制性。以高相似度的产品销售给个人客户,除了不同的主角形象外,场景、情境等是可以大量复制的。个人艺术电影也有借鉴一些传统影楼的流程,一家门店在开业前,首先要有比较丰富的场景库。创意总监、摄影总监负责建立标准场景库(包括场景、分镜头、灯光等详细方案和样片)。以婚纱电影,或者说有一定情节性的婚纱MV短片为例,是以男女主角的故事作为主体,虽然可能千变万化,但故事发生的场景完全可以模板化。比如咖啡店模板,图书馆模板。开业初期如果能有50个场景的模板,而每对新人选用五个场景能完全能满足一个五分钟短片的需要,且50选5经过排列组合得出的不同场景组合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带来了相对丰富的个性化选择,而不会各个雷同。
脚本
场景选定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脚本。执行导演根据新人经历打造“个性化脚本”,然后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脚本拍摄,分镜头,相应的机位、灯光的位置,都是相应场景库规定好的,实际操作起来能够最高效率的完成拍摄过程。
工作人员
我们认为至少15人的团队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的水平,因为可以同时有两三个小组在同时接单,并完成制作。除了有创意总监,摄影总监等有经验的人才,还有真正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他们多半是工资水平较低的新手,拉低整体经营成本。
“演员”培训
个人艺术电影的拍摄是制造深层体验的过程。为了让拍摄时表演更加自然,形体更加漂亮,打包赠送形体、表演的简单培训课程,邀请专业的老师合作,来对客户进行正规授课,针对性培训。使拍摄过程更顺利,出来效果更好,培训过程也是一种深度体验。
空镜头
电影和照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空镜头。如果拍照片,不可能有很多空镜头。所谓空镜头是指气氛性的镜头。但对于电影化的动态影像来讲,我们可以分析到,任何一部抒情化的节目,都会有很多镜头属于具有一定表义性的空镜头,如一个冒着热汽的咖啡杯。对于这样的镜头,如果每次都重新现场拍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但这类空镜头,还包括一些特定场景的镜头,如果将其纳入场景库,应用时直接提取,可以任意且反复使用,成本就会低得多。我们乐观的估计,如果拥有一个较完善的场景库,那么每一次短片制作中,需要现场拍摄的镜头仅占70%左右,减轻了三分之一的任务,显然降低了成本。
大小场景的结合
建议大全景和特写景头结合拍摄,减少场景数量。摄像过程的每一次转场,都费时费力,增加成本。对于个人艺术电影,我们建议外景地、室内景片、蓝幕(绿幕)抠像、录音棚(MV演唱录音、录像)结合,实拍镜头与气氛镜头(不用再次拍摄)结合,执行导演、摄影师高效率拍摄,例如在一个短片的五个场景中,只选择两个实拍场景,其他三个可选择棚内搭景,或虚拟合成方式拍摄的特写镜头。如过生日,可选用室外夜景镜头,结合室内搭建的小规模景片来实现。
后期
如果前期完全按照设定的镜头、构图、光线等来拍摄,甚至将摄像机具体菜单确定,尽量做到标准化,那么后期的制作、调整都很方便。如严格按照设计流程进行,我们乐观估计,可以在半天内完成前期拍摄,在两小时左右完成一部5分钟左右短片剪辑、合成、特效、三维、校色、音乐等,强调的是高效复制性。加上字屏,片头片尾,演职员表等很正式的元素,让整个作品真正像部电影。新人可参与审片,还可在新人婚礼举办首映式,走红毯……
微动画
后期还可以加入微动画、微静画等,包括婚礼请柬设计等综合服务……这里我们说说微动画。它是融合时尚元素和现代简约风格,将静画变成动画,在制作过程中用静态图片结合二维动画效果,增加音效,背景音乐。客户还可以自主配音,将自己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微动画是对微静画的一个很好补充,打破了印刷介质的限制,便于分享和传播。不过微动画只是个人艺术电影的一种辅助模式,通常是与其他模式结合应用,毕竟它新潮与娱乐有余,带来的却不是真实的电影感。
单元式生产
单元式生产,是指在一条生产线或一个机器设备单元内,由一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团队连续进行多道工序操作,完成某一单项产品(整件或组件)组装的生产方式。单元式生产方式是与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传统的流水线按不同工序先分割、后整合,作业中每个劳动者都被固定在生产线的某个环节上简单而快速地重复某个动作,以期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产品生产。单元式生产是准时生产(拉动式生产)的主要生产线布局方式。在机械行业、电子行业、服装行业等都广泛应用。
单元式生产方式(cell line)相对传统流水线具有柔性高、建立容易、生产效率高、节约空间、强调团队合作等优点。在合理的单元布局中,工人可以作多种专项产品加工,或者处理物料等。这种变化可以有效避免工人长时间在固定位置反复从事单项操作的疲劳,同时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单元式生产的优点
作业调度更容易:根据订单的变化和工人的技术水平,随时调整团队的数量和规模,灵活调整加工工序和生产数量。
运送距离更短:每个作业者装配后的制品被放在后工序作业者很方便拿到的地方,不再需要传送带来完成搬运。
库存量和库存占地更少:整条生产线紧密连在一起,不需要在制品库存,自动化仓库也变得不必要,使得生产作业占地更小。
考核更容易:个人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的评定与过去相比更加容易。
以上这些工作说明了成本控制的方式要点,这样对于一条短片3000~5000元的价格来说,经营起来仍然是能有一定收益的。如果一天能拍到五条短片,那么一天的流水就是25000元,一个月就是六七十万左右。如果是连锁经营,规模更大,也就越容易摊低前期投入成本。当然,实际经营和管理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包括如何吸引客户进店,签单,并且满意而归,日后帮助建立好的口碑等。
照片摄影=剧照:动态影像主导的制作流程
个人艺术电影不是传统影楼模式的派生品
如前文所述,以照片摄影为主、而把动态影像节目制作沦为“记录式跟拍”,是不可能制作高附加值的“个人艺术电影”产品的。只是在拍摄静态婚纱照片或者婚礼进行的同时,增加简单的摄像设备,对现场过程,或是拍摄花絮进行记录。
相反,照片摄影可依附于动态影像制作流程而存在,共享场景、化妆造型等,静态依托动态要更加合理易操作。这一点类似于电影工业中在拍摄电影同时拍精彩“剧照”的一种方式。摄像为主要工作,照片拍摄可以同时抓拍,或者在摄像间歇进行,后期制作视频短片时可将高品质照片作为一项元素加入其中,此外,除了收获计划拍摄的正片外,还可以附带做出一个花絮短片,很有意义亦有趣味。成本相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要高一些,毕竟拍摄好的婚纱MV对于场景,角本,以及拍摄团队,包括片子的主体等等都有更高要求。
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影像消费服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人、女性、儿童等),影像消费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很难让他们在同一段时间分别为静态照片和动态影像买单。作为个人艺术电影从业者,无论你之前从事的是传统影楼,还是影视节目制作,都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完整的影像消费服务。这种套系化产品,也是降低个人艺术电影制作成本的重要因素。
我们希望未来看到,个人艺术电影无论是在创作方式,还是运营手段上,都有愈加丰富化、细分化、专业化,以及能为从业者获取更多收益的模型。
资本: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第三极
广义地说,资本是在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中,个人或企业拥有的货币、物品、技能、信息、特征、权力等力量,凭借这些力量可以占据相互关系中的支配或主导地位,拥有大部分财富。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从企业会计学理论来讲,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生产经营,能产生效益的资金。资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项基本要素,是企业创建、生存和发展的个必要条件。企业创建需要具备必要的资本条件,企业生存需要保持定的资本规模;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资本。资本是种运动中的价值。资本是一种支配权。
我们在对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的讨论中提及的资本,主要还是指的货币资本,也就是资金投资。
中国婚纱摄影20年,为个人影像消费服务业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经验。中国非官方影视节目制作行业10年,影视传媒教育的急遽膨胀以及普及型大画幅动态影像设备的出现,为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提供了人才和技术积累,而“单元化制造”为个人消费者提供了动态影像节目制作的模式。在个人艺术电影这个“游戏”中,各种资源和角色具备,只欠规模化资本这撑起个人艺术电影之鼎的第三极。资本、技术、运营管理三足鼎立,共同撑起个人艺术电影这个高投入、高技术、高创造性的产业。当然,风险与收益的可能同时存在着。
个人艺术电影的产业发展又回归到需要资本推动的话题,要开设家有一定经营面积,场景场地,15名员工,及摄像相关设备的经营实体,是需要一定资金支持才能建立的。在中国,人力资源是较便宜的,设备的门槛也正在降低,所以拥有启动资金最为重要,而正式运作起来后的资金需求就相对少了。
在这个产业的发展中,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真正起推动作用的是货币资本。要想让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成为一种商业模式,仅仅靠现在婚庆录像公司,中小型影视公司等各自单打独斗,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从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来看,我们认为影楼通过对相关设备及人员的增加,将业务拓展至个人艺术电影的项目,还是更加易于实现的。希望更多愿意试水这个新产业的商家出现,创造新模式下的成功案例。
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展望
面对个人艺术电影这一新兴产业,我们真切的期盼,它不要仅仅是“看上去很美”,更关键的是能创造价值,乃至创造财富,通过实践摸索出更切合市场的产业模式及经营思路,达到艺术和利润的双丰收。
产业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前文探讨的只是个人艺术电影产业的一些普遍规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势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
县市级市场婚礼影片长期走红
虽然我们认为“婚礼影片”只是个人艺术电影的雏形,但是在国内最大市场——小城市和县级市场上,婚礼录像高清化刚刚起步,“现场录像+婚礼影片”这种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毕竟这种模式成本较低,易于操作,方便实现。
立足旅游资源,打造个人艺术电影拍摄基地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天然外景基地进行高效率的动态影像“单元式制造”,甚至能够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这类个人艺术电影的创作“单元”,采用以旅游线路为基础,结合视频拍摄的方式,根据客户的大致需求,做出有一定创作性,又比较自然的作品。而价格则比单独的旅游,或者拍摄叠加后的价位要低。于是客户可以遍布大江南北,老中青幼,口口相传……当这样的“单元”越来越多,日渐成形的成熟产业自然会为所有从业者带来规模效益。
城市近郊打造拍摄基地、购物、娱乐新型中心
在房地产发展遇到瓶颈时,如投资建立个人艺术电影规模性拍摄基地,是否是房地产资本的另外一条出路?影楼影棚,内景外景,还可相应带动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造就功能一体化的大型商业广场。可选择在城市近郊或周边地区创建,基本是一次性投资,如能达到一定水准,可长期运营,使用,获利。
和谐社会,政府扶持
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基层社会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个人艺术电影产业与政府需求嫁接,可能会推动该产业跨越式发展。
规模经营与工作室方式并存
大中型个人艺术电影门店采用规模经营方式,服务多层次需求消费人群;影视工作室则面向中高端消费者进行定制服务(5万元、10万元甚至更高的产品),通过单条影片的更高利润率创造自己的商业模 式。正如本刊2011年第1期《观点》中所言:“烤鱼店没有秘密”,规模经营与工作室方式并存,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专长,各司其职,又相互引导,共同的目标都是着眼于服务整个艺术电影的市场消费群体,带动需求的稳步成长。
顺便要提到的是,不论是什么样的规模,在个人艺术电影的制作上都非常需要包装感,用户会从中感受到专业度,增加信任感。使用设备如摇臂功能可以很简单,但外形一定要威武。灯光群的布置也要看起来很壮观。摄影机要搭配足够的附件,显示出摄像过程包括这个服务团队的专业度。因为客户非常重视体验感。还有后期制作,设备和工作环境都要有模有样,如给监视器加上专业遮光罩,设置专业操作台,控制面板等。设备生产商可充分考虑行业用户的这类需求,提供更切合市场的产品。个人艺术电影产业化的过程需要很多不同的公司、机构、人员共同合作推进。
个人艺术电影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鼓励创新,为该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供推动力。一套婚纱照的模板,可能很容易就被别家复制。作为个人艺术电影的场景库,初期设计成本更高,如果被轻易复制,那将是很大的损失。在经营过程中,场景库会陆续曝光,新人也会把拍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络上。如果没有较好的保护版权的方式,整个产业的作品水平,也会在不断的模仿复制中,由于缺乏创新而被降低。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版权?有特色,有技巧,无疑能提高模仿门槛。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保护方式:
通过特殊化场景。如离开特有的地域环境所无法拍摄,或无法构成故事的地域化风格场景,还有独特精致的景片设计等。
通过特效三维等元素提高盗版成本。在后期制作中,加入贯穿整个故事的高技术水平三维特效元素,比如结构整个故事的“神秘信物”系三维后期制作完成,通过跟踪技术与实拍画面合成。这样“盗版者”即使拿到提交给客户的高清成片,也无法直接盗版使用,而重新制作有具备很高的技术门槛,从而进行自我版权保护。
为中国影视节目制作行业输血
中国在1949年后,电影制作国有化、贵族化,从业者人数极少,缺乏创新机制;1978年后,电视节目制作“新闻化”,从业者缺乏“电影感”节目制作训练,粗制滥造现象严重。而美国影视节目制作产业滥觞于好莱坞,一直保持严谨的专业制作传统。
今天,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多少怀揣着电影梦的年轻人住地下室,多少人辛苦寻找投资,希冀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而一旦找到资金却发现自己缺乏现场导演经验,团队缺乏磨合和经验。个人艺术电影要想产业化,首先必须生产出具备一定水平高品质的作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达到其心理标准。因此,要非常注重细节。个人艺术电影产业虽然面对的是大众人群,但有梦想的从业者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第一桶金,增加电影制作经验、磨合团队,一旦机会合适则可执导商业电影,并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