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塔河下游逆流而上,可以看到逐渐减少了的沙化环境和越往上游越宽阔的河道,河水在沙质河床里或是弯曲盘绕或是放荡摇摆的痕迹,河岸两边出现大片而茂密的胡杨林……这些都在提示我们,我们进入塔河的中游了。
五月份原本该是塔河小洪水的季节,但是,眼下塔河整个中游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干的,河道里可以见到的水不是农田排出的压盐水,就是地下回渗水,过往的车子可以在多处横穿河道来往于两岸。
但是每当进入胡杨林,我们都会发现林内有大片小片不等的棉田,这里的胡杨林几乎成了棉田的防护林,取代了上游和下游棉田四周的白杨林。这样的景观至少从外表看上去多了许多自然的感觉。而真正走到胡杨林里面会发现更多的事物,比如不时地会碰上从路上横穿的野兔或者站在水坑里黑鹳在上下游都难碰到的几乎上千只的大羊群和骑着毛驴放牧的老人,那里还有纯牧民,或者农牧兼营的当地居民,能说起三四年前还在塔河上划船和打鱼的当地人,偶尔还会见到胡杨林保护站;因为河道里没有水,几乎所有的棉田都是靠打井灌溉,听说打井是这两三年一下子发展起来的,有的人索性把井打在河道里,或者用挖土机在河道里挖出一个大口井;也有实在不得已用河道里流淌着的压盐水浇地的农户,那些地多打得起深井的人多是外地来的老板,在田里打工的有许多是从塔里木盆底南缘过来的维族人,因为没有淡水羊群被迫去喝坑里的苦水咸水,有的得病而死,还会碰到胡杨林里新开垦的棉田,等等,等等……
总之,这里保存着大片的胡杨林,这是塔河中游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同行的教授说,如果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胡杨林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世界胡杨林的中心。与这片胡杨林同在的还有多种生物物种和依稀可见的传统文化。然而,眼前可见到的胡杨林与棉田镶嵌分布的格局透出的信息是生态与发展处在拉锯状态农田扩展,河道无水,水井大发展,地下水下降,胡杨林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在退缩。塔河中游有一个塔里木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据说保护区里的胡杨林在被棉田蚕食。德国的一个胡杨研究小组从遥感信息得到结果是这个保护区内2D08年的耕地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英巴扎胡杨林保护站管的9万亩胡杨林里有2万亩棉田和近百口水井。人们在担心处于世界胡杨林中心的这片胡杨林的命运最终会是怎样?
塔河中游的河道里3年不见水激发了两岸棉农的打井潮,我们所见到的棉田几乎都是在靠井水浇灌,井灌成了中游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中,种地的成本在增加,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在形成,土地因此在向资本雄厚的老板手里集中。然而,这发展趋势却掩盖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水。专家告诉我们,塔河两岸现在打的井水绝大多是浅层水,而浅层水最终还是来自地表水。缺少地表水的补充地下浅层水就下降,就会威胁两岸胡杨林等植物的生长。原来洪水到来漫溢两岸,浇灌着胡杨林,而现在洪水到来先要补充已经消耗的地下水,便会减少流向下游的水量。这是个简单的知识问题,而这个简单的知识需要普及,否则会导致个新的误区井水与塔河水无关,可以作为新的水源大力开发。
在英巴扎胡杨林保护站和设在库尔勒的塔里木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我们了解到有了保护机构和措施以后,对胡杨林的开垦和砍伐受到了控制。但是现在最让管理人员头疼的是棉田与胡杨争水和塔河来水不断减少。他们说胡杨四五月份是最渴的时候,这时候也是棉田泡水的时候而又是现在塔河下不来水的时候,已经干了三年了,再干上三年胡杨就不行了。管林子的管不了水,眼看着没有水胡杨林受损而没有办法,尤其是地处中游,受制于上游,这样的保护管理体制,使胡杨林的保护十分被动和无奈。看来,没有全流域的统筹管理,即便建立了胡杨林保护区也可能沦为“画饼充饥”的纸上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林的危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个重要概念的机会:生态用水。人们讲起塔河的过去,总是用“无缰之马”来形容它,那时的塔河洪水一来,不择河道,像野马一样夺路而奔,漫溢在两岸,洪水过去在沿岸树林和荒漠留下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坑,这些水坑的水可以存留到第二年春季,滋润养育着两岸的绿洲植被,两岸植物和动物也适应了洪水的周期变化,形成了特殊的塔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而且这些水坑还有分散排盐的作用,避免盐碱全部排到下游尾间而过于集中。因此,生态用水不是简单地为河流留出一定自然流动的水量,它还包括满足沿河动植物需水的时间和方式,也包括河流自我净化的方式。生态用水离不开对流域生态系统的了解和管理。管胡杨林的不管水,管水的不管胡杨林,显然不利于生态用水的管理。
其实,塔河的现实情况比这更加严峻,中游已经三年不见水的干河床说明塔河连最起码的生态用水的量都得不到保障,根本谈不上两岸生态需水的供水时间和方式的满足。更何况下游的人们和干涸的台特玛湖还在急等用水,而来水又屡屡到不了下游就断流了,还不够回填已经消耗的地下水,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奢望洪水像原来一样随意地漫溢在中游两岸?问题的总体远比一个区段的问题要复杂的多。
2003年在塔河中游两岸筑起的那两条生态堤坝就是应对复杂局面的产物,着眼于保护中游胡杨林的人批评它阻止了洪水的漫溢,而强调优先向下游生态输水的人赞成它,两者都是为了生态,一个为了中游,一个为了下游,而难的是两者的兼顾。目前因为河道里根本没有水,两条堤坝的作用看不到,遭受的批评自然就更多。其实,生态方面需要兼顾的事情还有其它许多许多,比如,上游农田排水与自然河水混流,打乱了河流盐碱迁移的规律,中下游沿岸饮用水的质量在下降,与生态相融的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正在丢失;眼下一个不得不由人工干预的河流如何最大程度地模拟那条如同“无缰之马”的河流,等等。两条生态堤坝仅仅在拉开塔河生态治理的序幕,要走的路途尚远。
五月份原本该是塔河小洪水的季节,但是,眼下塔河整个中游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干的,河道里可以见到的水不是农田排出的压盐水,就是地下回渗水,过往的车子可以在多处横穿河道来往于两岸。
但是每当进入胡杨林,我们都会发现林内有大片小片不等的棉田,这里的胡杨林几乎成了棉田的防护林,取代了上游和下游棉田四周的白杨林。这样的景观至少从外表看上去多了许多自然的感觉。而真正走到胡杨林里面会发现更多的事物,比如不时地会碰上从路上横穿的野兔或者站在水坑里黑鹳在上下游都难碰到的几乎上千只的大羊群和骑着毛驴放牧的老人,那里还有纯牧民,或者农牧兼营的当地居民,能说起三四年前还在塔河上划船和打鱼的当地人,偶尔还会见到胡杨林保护站;因为河道里没有水,几乎所有的棉田都是靠打井灌溉,听说打井是这两三年一下子发展起来的,有的人索性把井打在河道里,或者用挖土机在河道里挖出一个大口井;也有实在不得已用河道里流淌着的压盐水浇地的农户,那些地多打得起深井的人多是外地来的老板,在田里打工的有许多是从塔里木盆底南缘过来的维族人,因为没有淡水羊群被迫去喝坑里的苦水咸水,有的得病而死,还会碰到胡杨林里新开垦的棉田,等等,等等……
总之,这里保存着大片的胡杨林,这是塔河中游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同行的教授说,如果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胡杨林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世界胡杨林的中心。与这片胡杨林同在的还有多种生物物种和依稀可见的传统文化。然而,眼前可见到的胡杨林与棉田镶嵌分布的格局透出的信息是生态与发展处在拉锯状态农田扩展,河道无水,水井大发展,地下水下降,胡杨林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在退缩。塔河中游有一个塔里木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据说保护区里的胡杨林在被棉田蚕食。德国的一个胡杨研究小组从遥感信息得到结果是这个保护区内2D08年的耕地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英巴扎胡杨林保护站管的9万亩胡杨林里有2万亩棉田和近百口水井。人们在担心处于世界胡杨林中心的这片胡杨林的命运最终会是怎样?
塔河中游的河道里3年不见水激发了两岸棉农的打井潮,我们所见到的棉田几乎都是在靠井水浇灌,井灌成了中游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中,种地的成本在增加,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在形成,土地因此在向资本雄厚的老板手里集中。然而,这发展趋势却掩盖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水。专家告诉我们,塔河两岸现在打的井水绝大多是浅层水,而浅层水最终还是来自地表水。缺少地表水的补充地下浅层水就下降,就会威胁两岸胡杨林等植物的生长。原来洪水到来漫溢两岸,浇灌着胡杨林,而现在洪水到来先要补充已经消耗的地下水,便会减少流向下游的水量。这是个简单的知识问题,而这个简单的知识需要普及,否则会导致个新的误区井水与塔河水无关,可以作为新的水源大力开发。
在英巴扎胡杨林保护站和设在库尔勒的塔里木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我们了解到有了保护机构和措施以后,对胡杨林的开垦和砍伐受到了控制。但是现在最让管理人员头疼的是棉田与胡杨争水和塔河来水不断减少。他们说胡杨四五月份是最渴的时候,这时候也是棉田泡水的时候而又是现在塔河下不来水的时候,已经干了三年了,再干上三年胡杨就不行了。管林子的管不了水,眼看着没有水胡杨林受损而没有办法,尤其是地处中游,受制于上游,这样的保护管理体制,使胡杨林的保护十分被动和无奈。看来,没有全流域的统筹管理,即便建立了胡杨林保护区也可能沦为“画饼充饥”的纸上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林的危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个重要概念的机会:生态用水。人们讲起塔河的过去,总是用“无缰之马”来形容它,那时的塔河洪水一来,不择河道,像野马一样夺路而奔,漫溢在两岸,洪水过去在沿岸树林和荒漠留下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坑,这些水坑的水可以存留到第二年春季,滋润养育着两岸的绿洲植被,两岸植物和动物也适应了洪水的周期变化,形成了特殊的塔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而且这些水坑还有分散排盐的作用,避免盐碱全部排到下游尾间而过于集中。因此,生态用水不是简单地为河流留出一定自然流动的水量,它还包括满足沿河动植物需水的时间和方式,也包括河流自我净化的方式。生态用水离不开对流域生态系统的了解和管理。管胡杨林的不管水,管水的不管胡杨林,显然不利于生态用水的管理。
其实,塔河的现实情况比这更加严峻,中游已经三年不见水的干河床说明塔河连最起码的生态用水的量都得不到保障,根本谈不上两岸生态需水的供水时间和方式的满足。更何况下游的人们和干涸的台特玛湖还在急等用水,而来水又屡屡到不了下游就断流了,还不够回填已经消耗的地下水,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奢望洪水像原来一样随意地漫溢在中游两岸?问题的总体远比一个区段的问题要复杂的多。
2003年在塔河中游两岸筑起的那两条生态堤坝就是应对复杂局面的产物,着眼于保护中游胡杨林的人批评它阻止了洪水的漫溢,而强调优先向下游生态输水的人赞成它,两者都是为了生态,一个为了中游,一个为了下游,而难的是两者的兼顾。目前因为河道里根本没有水,两条堤坝的作用看不到,遭受的批评自然就更多。其实,生态方面需要兼顾的事情还有其它许多许多,比如,上游农田排水与自然河水混流,打乱了河流盐碱迁移的规律,中下游沿岸饮用水的质量在下降,与生态相融的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正在丢失;眼下一个不得不由人工干预的河流如何最大程度地模拟那条如同“无缰之马”的河流,等等。两条生态堤坝仅仅在拉开塔河生态治理的序幕,要走的路途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