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龙源西藏公司采访的几天时间里,听到最多的话是:“张总真是不容易。”这个“不容易”确实是每个龙源西藏公司员工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他们回忆张唏总经理在西藏十一年工作历程时,由衷地发出的感叹。这个“不容易”里并没有包含他所取得诸多辉煌成绩的赞叹之意,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上,用最平实的语言、最质朴的情感对他在藏工作所做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都是发自肺腑的。
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是高兴的。刚开始,我知道要采访的对象是一位掌管一个企业大权的国企老总时,还是有些担忧。我的担忧来自他的职位,来自总经理这个头衔。在最初听到总经理这个称谓时,我隐隐感到这个称谓背后是巨大的权力,而权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利益,一旦牵扯利益便难以辨清事情的真伪。我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堆冠冕堂皇的、华而不实的,甚至是虚假的先进事迹材料。
但一进入采访,真实的情况完全出乎我的预想。
当我走进龙源西藏公司,一接触到公司员工,提起张晞时很多人的开场白就是:“张总真是不容易。”有的是聊上几句之后在某个不经意间还是会说出这一句。这句话,让我感到踏实,也感到温暖。我想,能给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是不容易的。以我的经验判断,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至少需要腳踏实地地干出一番事业才行,那么,张晞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强烈地预感到这不会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我似乎有了一种想要解开一个谜团一样的冲动。
在采访之前,必要的功课是要做的。在全面阅读完张晞同志的相关材料之后,我第一个想要解开的谜团便是他为什么要来西藏工作?因为,在我的前期了解中得知,张晞来西藏之前,在原工作地江苏南通,他就已经拥有了不必羡慕任何同行的职位和相对优厚的待遇。更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已经45岁了,这样的年龄来西藏工作应该需要巨大的勇气。他又是怎么面对这种压力的呢?
2米——3650米
江苏南通海拔2米,这还是我在百度上查到的。处在低海拔的人,最初听到3650米这样海拔高度,相信绝大多数人心里都会发憷。我时常听到一些准备进藏的朋友,在进藏前打电话来问我,我会有事吗?我能安全回来吗之类的问题。这是所有准备进藏的人,首先产生的顾虑吧?何况问我这样问题的人,绝大多数都只是到西藏做几天的短游。对于要来西藏长期工作的人来说,心里的顾虑应该远远不止于此吧?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待在西藏就是贡献。乍听这句话,会对在西藏工作的人从内心里生出无限的敬仰。但细细琢磨这句话,发现背后隐藏着西藏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现实状况。不少热爱西藏,立志要来建设西藏的人,或许会被这句话吓倒的,会退缩,会打消进藏的念头。但是张晞并没有被这样一句话吓倒,他勇敢地来了,还在西藏新能源开发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那么,他当初进藏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初见张晞
5月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位于拉萨西郊的龙源西藏公司的办公地。他们的公司在拉萨还有些小名气的一幢大楼的七层。乘着电梯来到公司门口,公司的电动门紧闭着。我在门口拨通了张晞的电话,告诉他我到了。张晞说:“好的,我马上出来开门。”没有一会儿,张晞疾步出来给我开门,热情握手,做简短的自我介绍。气氛就像是久别重逢老友一般轻松、舒畅。让我没有一星半点儿生疏和拘谨感。本来,我以为会出来个什么秘书之类的人给我开门,把我领进他的办公室,他正襟危坐,而后跟我高谈阔论一番。当他亲自出来开门那一刻,我暗自松了一口气,至少我感到这个人很接地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做派。谈话之间也时时能感到他的随和,可以随意进行交流。他领我走进他们公司会客室,特意让我坐在对着大门的主宾位置上,我觉得自己是客人这么坐很不合适,就说:“您上坐,您上坐。”他却选了靠门边的一个位置,指着座位对我说:“我还是坐这里。我习惯坐这位置。”我再三推辞,还是推不掉,只好客随主便坐在他安排的位置上。从他的这些言行举止的细微处我可以断定,他就是那种习惯于坐在不惹眼不被关注的位置上的人。也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这些举动并不是因为我要采访他,才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他固有的平易近人性格、低调做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高原气候难以捉摸,往往一年一个样,年年有所不同。像往年5月初大地绿意盎然,气温回暖,气候宜人,郊游、野营、过林卡之类游玩活动都会正式开始了。而今年都已经5月底,气温还是没有回升到正常的温度,空气中还夹杂着丝丝的寒意。尤其是在他们会客室由于是背阴,还感觉有些冷。他为我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我们谈话就开始了。
初见张晞,与我的想象很不同,也与我见过的其他企业老总不同。他一脸清瘦,戴着一副透亮的眼镜,看着书生气十足。他斯斯文文的样子,没有一点总经理的派头,更像是搞某项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想到他是南通人,倒是蛮符合一个地地道道南方人的模样。但与南方人有所不同的是,由于长期在藏生活,他的脸上有了若隐若现的高原红。或许是一种习惯,我一见高原红总感觉亲切、熟悉,似乎一下子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普通话说得相当标准,不像其他南方人。
一阵寒暄之后,我直入主题问他:“来西藏工作,你是怎么想的?”
“2005年,我到成都开会,抽空来了一趟西藏。也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原反应。那次只有短短的四天,但西藏的蓝天、白云、雄伟的布达拉宫、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西藏是个特别神奇的地方,我深深喜欢上了这一片土地,我回去给爱人说:‘西藏太神奇了,四天时间太不够了,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她说:‘别做梦了,别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西藏,你去过一次知足吧!’那时进藏不太容易,青藏铁路还没有通车。我想今后可能也没有机会去了,根本没有想过要来西藏工作。2007年,龙源集团准备在羊八井上马一套新型的地热发电机组,在整个公司系统物色合适的人选。当时,我还不在龙源集团,我们公司有龙源集团的股份,组织上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后来就找到我说:‘我们的新型地热发电机组准备在西藏羊八井上马,你是公司的中层干部,组织上想让你去,你看行不行?’我听到要去西藏工作,真是感到很意外,脑子一直翻来覆去地想,我真要去西藏吗?其他什么都没有来得及想,就爽快地答应说:‘好吧。那我去。’回到家跟爱人商量说:‘我有机会到西藏工作,你看怎么样?’她很支持说:‘去吧!只要你干得开心,去哪里我都支持。’当时我父母的身体还好,也就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就这么决定了。” 万事开头难
2007年,张晞只身来到他稍稍熟悉,又很陌生的拉萨。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住进了自治区发改委边上的新世纪大酒店。这次进藏可没有旅游时那样,吃住行都有旅行社事先安排好,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只管看,只管好好感受就好。这一次,他一下飞机,又一次看见蓝天、白云、雪山,心里依旧和上次一样兴奋、激动,只是这一次的兴奋、激动劲很快被找车子去拉萨,找合适的酒店之类的琐事的忙碌所取代。他根本没有时间过多地沉醉于高原壮美的风景之中。这次来,虽说他头上顶着龙源西藏公司总经理这样一顶“大帽子”,可里里外外就他一个人。他既是老总,又是员工,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光杆司令”。他在进藏前就做好了单打独斗的心里准备,可是,每每遇到绿豆大小的事都要亲自上阵亲自出手时,他隐隐感到这次进藏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这一刻开始只有树立起百倍的信心,才能更好地迎接前面更大挑战。他坐在贡嘎机场开往拉萨市区的班车上,呆呆地看着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景物,脑子里真是千头万绪,新的项目如何才能如期上马?实施过程中又会有哪些困难?资金能否按时到位?这一切到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要顺利落实这一新项目又该从哪里着手?这是他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一个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每走一步路之前就要想好下一步该怎么走,事事都要想在前頭,把能够预见的任何可能性事先都要估计足,估计透。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每一个环节必须做到细心再细心,斟酌再斟酌,才能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这些都不是他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压力,他心里明白,虽然他目前还只是个“光杆司令”,但他一出场就代表了西藏龙源公司的形象,甚至是龙源集团公司的形象。不能因为自己考虑不周,造成工作上的疏漏,出现瑕疵,进而影响新项目的开展,更不能因此损害了公司形象。
一到拉萨,刚刚安顿好,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息,他马上跑去找新项目涉及到的相关单位,落实新项目上的事。那几天可真是把他累坏了,他感觉他这一辈子从没有那样的累过。西藏发改委、西藏环保厅、西藏电力公司,这几个单位之间,他一趟又一趟地跑,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来回,都快踏破人家单位的门,不到两天几个单位的门卫都认识了他。龙源西藏公司虽说公司还没有正式设立,但一个正规公司该有的业务一项都不少,而他是公司的所有,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他一个人的行动就是一个公司的运作,要处理的事情应接不暇,大到龙源西藏公司的决策,小到公司文件起草、修改、打字复印。每天醒来,就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处理,一会儿一个电话,一会儿一个会议,一会儿一个手续,这边的会议还没有结束,那边来电话催促,需要这个手续,那个批复,弄得他晕头转向。他恨不能多长一条腿,多长一双胳膊。但他分身乏术,事情再急还得一件一件地办,手续一个一个地跑。那些天,酒店楼下的打字复印室都快成了他的办公室。有时他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到了下班时间,人家就显得不耐烦,想走了。他就跟人家说好话,赔笑脸,恳求人家帮忙,还特意跑出去买个饮料什么的讨好人家,拉近感情。人家看他这么诚心,工作又那么卖力,有些感动,也就不好意思不帮忙,说上几句半开玩笑的怨气话,便陪着他工作。但一进入工作状态,他那股子认真劲就会马上上来,人家又不是他们公司的员工,哪儿能受得了这份罪。那些计划书、报告、申请之类的材料,写一遍又一遍,不满意了又重写,写完还要改,等到他满意,把材料整理打印完成往往到了大半夜,大家都累得够呛,都抱怨说,人都快累散架了。他又是一脸真诚地跟人家道歉,再三表达谢意,人家觉得拿他真是没有办法,也就不去抱怨了。工作时他精力太过集中了,根本没有觉察到累,等工作一结束,就是腰酸背疼,身子都有些直不起来。他鼓足劲站起来,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步走回酒店,一到房间人都瘫在了床上。那几天里,他忙里忙外,忙上忙下,根本没有时间搭理高原反应。进藏的头一天起他就有些微微的头重脚轻,身体无力,走路像踩着棉花。他以为这是人到高原的正常反应,也没有去理会。几天下来,前期该跑的差不多都跑到了,在等消息的同时,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他还想着这下可以好好休息休息。刚躺下去,就觉得头晕目眩,浑身冒起冷汗,接着头上像是有个锥子在扎似地痛起来,身上没有一点点的气力,连坐起来都觉得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为了减轻头痛,他还是勉强坐起来,头往上一抬,觉得很不舒服,又把头放下来觉得更加的不适,一时不知道头放到哪里才能舒坦,他知道这是高原反应,但这个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只是隐隐觉得不能再这么躺着,应该做点什么,想法子去缓解一下头痛。于是,奋力站起来,走过镜子时随意看了一眼,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真是让他吓了一跳。此刻,他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脸色一片苍白,嘴唇发乌嘴皮干裂,活像一个重症病人。他随手拿起氧气筒吸了两口,并没有感觉有什么好转,又使劲吸了几口,一下子胸口像是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难受,肚子里像是有千军万马在奔跑着往上涌,喉咙里一阵一阵的恶心。他赶紧跑进卫生间,蹲在马桶旁,“哇”的一声吐了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吐。这些天,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食欲,但不吃东西也不行,每次到了饭点,还是走到楼下的小吃店,随意地点些粥、青菜之类的清淡食品,逼迫自己吃下去,但每次吃的都不多,根本吃不下,就是看见稍有油腥的食品都感到恶心。再加上,为新项目的事跑这跑那,经常赶不上饭点,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有时甚至一天都吃不上一顿,偶尔真觉得饿了,拿方便面对付一顿。这种状态下,就算是个铁人也受不了,何况又是在高原。这一下,他真是病倒了,身边也没有个人照应。好在他住的酒店离自治区人民医院倒是不远,但他已经毫无力气走着去,就在酒店门口打了个的士,到了人民医院。当时把医生也吓坏了,一副紧张的表情告诉他,要是再晚点来,他们也没办法。那会儿他哪里还知道什么害怕,就连他自己到了什么地方都搞不清楚。医生赶紧把他送进急救室,又是输液,又是输氧,在一阵紧张的忙碌之中,给他做了个小小的抢救,他这才渐渐地缓过神来,脸上慢慢露出一丝活气。医生也是长松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舒展出一丝微笑。他刚刚清醒过来,真是有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在拉萨他举目无亲,孤立无援,从酒店出来的那会儿他真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好在现在他缓过气来,总算把命给保住了,又一次活过来,身体也恢复了气力。高原反应就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要一有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能较快地康复。但这个康复也不是说马上可以活蹦乱跳,还需要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张晞在急救室里躺了四五个小时,高原反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找到医生要求出院。医生让他再留院观察一阵子,他死活都不干,执意要求出院。医生见他这般的“顽固”,也就没有强求。在他走出病房前还再三告诫他,要多休息,多喝水,少走动。但医生哪里知道,他第二天就要去海拔更高的羊八井,到新项目的实施地实地勘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提到西藏新能源的建设,就不得不提到羊八井这个地方。
羊八井海拔4300米,位于当雄县境内。
到达羊八井标志着进入了藏北。藏北是西藏的大牧区。过去羊八井只是一块绿草如茵的牧场,从地下汩汩冒出的热气奔流不息,日夜蒸腾。从1974年开始,国家把羊八井地热开发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拨出2亿多元资金,经过藏汉技术工程人员的艰苦创业,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始被开发利用。1975年,西藏第三地质大队用岩心钻在羊八井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湿蒸汽井,第二年我国大陆上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组成功发电,开创了世界中温浅成热储资源发电的先例。羊八井地热正式进入了工业性发电阶段。
张晞进藏是奔着羊八井的地热资源来的。公司给他的任务也是在羊八井建成一个新型地热发电机组。一种新型发电机组的上马,对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技术供应的双方都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挑战。就在几年前,西安一家单位组织几个从事推广螺杆膨胀技术的老专家,来到羊八井想结合地热资源进行螺杆膨胀技术的推广,但是遇到如何建设、实施到何种深度时,事情总是落不到实处。
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角度考虑也有他們的顾虑。首先一个新型发电机组的上马就是一种风险。新型机器谁都无法保证质量可靠,运转稳定。因为在西藏没有成功经验。万一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二来,前两年,来过两个人大谈地热发电项目,每次谈起地热发电都激动不已,大吊胃口。可是当谈到具体细节,该如何配合、落实时又没有实施方案。后来,又换好几拨人来谈也都没有下文。于是,对地热开发项目不得不慎之又慎。三来,新型发电就算在内地有着成功经验,也不能草率上马。毕竟西藏号称世界屋脊,一切都要经受高海拔的特殊考验,才能放心上马,在低海拔获得的所有成功的实验数据到了高原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张唏能够理解地方政府的难处,也能体会人家的苦衷。但是,作为螺杆膨胀技术研发的参与者,他心里明白这项新型发电技术与海拔的高度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同时,他也清楚余热发电技术应用到地热发电上并没有先例可循,在原设计上也没有突出考虑高海拔的问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人家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要打消人家的顾虑就要做好耐心细致的介绍和说服工作。不光用数据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只有让人家从源头上了解这项技术的可靠性,人家才能对这项技术放心,对龙源西藏公司放心,也对他放心。
说服别人通常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张晞在做通别人工作之前,觉得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十分必要。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把内地规范的工作机制引入西藏。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中,按照电力建设正规的流程一道道捋顺每一个环节,对原图纸设计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他利用几天的时间,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和原图纸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对原图纸中存在的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介绍时做重点讲解。对一些过于专业的术语,也进行了通俗化的注解,做到即使是一个外行人看也不至于感觉云里雾里的。前期的工作准备妥当之后,他分别去了负责项目的西藏发改委、西藏环保厅、西藏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将龙源集团的情况、项目具体实施的方案、实施步骤、新型发电机组的设计理念、结构、运行模式等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翔实细致的介绍。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听到他这么深入浅出、细致入微的介绍,对新型发电机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张晞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留下了深刻印象,极大地增强了实施这一项新项目的信心。
发展新能源项目势在必行。西藏受到当地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发展新能源上不可能走到全国的前列,但是,从当地占据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看,势必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还不能落在别的省市的后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长久以来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就是想在发展新能源上有所作为。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急也急不来。项目一旦要落实,便会牵涉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资金、设备、人才一样都不能缺,每一样都不能少。最为重要的还是这样一个大项目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有实力的公司来接手。而近几年来,各主管部门的领导最为头疼的正是遇不到一个好的公司,好的项目负责人。这一次,这些部门的领导见到张晞这样一个精通专业,工作认真细致的企业负责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身后站着的是响当当,有实力,又专业的国企。这就像是老天也要帮着西藏把新能源开发搞起来一般,把龙源集团和张晞送上了门。在经过几次深入的探讨之后,最终,张晞顺利地获得了新型发电机组上马的批复。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在2000年,悉尼举办奥运会。2008年,张晞有幸去参观奥运会的各体育场场馆。张晞作为我国开发新能源战线上最前沿阵地上一名“排头兵”,出于职业的敏感,他走到哪里,所有的注意力都会不自觉地集中到观察别人利用新能源的状况上去。他在悉尼奥运会场馆走了一圈之后,发现悉尼奥运场馆的照明上澳大利亚人大量运用光伏发电技术。他用一种专业眼光看待他们这些技术时,发现他们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技术上,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面。他在为这些新能源技术运用的成熟和广泛大为赞叹的同时,也感到极大的振奋。他内心里强烈地感受到人类将会迎来一个全面发展新能源的新时代,而自己从事的正是这一个充满挑战,又充满光明的大好事业。他在参观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向导的介绍,不停地向工作人员详细地询问一些新能源相关情况,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当然,发展新能源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振臂一挥,说干就能干成的事业。2008年,我国发展新能源的事业与国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大面积、集中式的发电还处在起步阶段。
在西藏发展新能源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稀罕事。尽管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滞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等严重制约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早在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电工所合作搞了一个100千瓦的试验太阳能发电站。该项目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在羊八井批了150亩地,盖了一幢房子,4台太阳能板子,进行了一项高原新能源发电的实验。该项实验获得很大成功,但是要把实验的成果转化成一座座发电站,又面临着巨大困难。于是,在等待合适机会的同时把建设太阳能发电厂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太阳能项目的建设施工地在羊八井镇,距离上个项目施工地大概4、5公里。这里是羊八井镇桑巴萨村二组。原先政府虽然批了150亩地给中科院电工所,用于太阳能发电实验场地,但这块土地所有权还属于桑巴萨二组,并没有明确今后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也就是在土地使用问题上留下了个“小尾巴”没有处理。
桑巴薩二组村民听说,他们的这块土地换了新“主人”,纷纷聚集起来,来到太阳能发电站施工场地门口。此时,龙源西藏公司的施工人员刚刚进驻场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安顿,就被堵在了门口。情急之下,他们马上给张晞打了电话。
远在拉萨开会的张晞接到电话,了解到村民堵住了大门,马上撂下电话,直奔羊八井。村民们一看到张晞,马上意识到说了算的人到了,都冲着他围了过来。张晞看到村民们各个穿着藏袍,嘴上叽里咕噜的说什么也听不明白,直冲他走过来。当时真把他吓一跳,他以前哪里见过这阵势。他赶紧派人找来翻译,费了半天劲儿才搞清楚,村民原来是找他们解决这块土地问题的,也没有其他事。张晞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告诉村民们说,他们公司是个负责任的公司,他在拉萨和县领导正在协商这个事。他向村民们保证在一个星期内,有任何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村民。张晞初看到那些村民的那种阵势真有些吓人,但一接触之后,发现这些村民一个个淳朴、善良还特别通情达理。当翻译把张晞的话,比划着说给村民们听时,村民们细心地听着,并没有人露出什么不满,或者不情愿之类的表情。翻译的中途还一个个向张晞不停地点头,表示他们明白了他的意思。村民们得到一个星期后答复的承诺,更是露出欣喜表情,一个劲儿地点头,有些还伸出大拇指,似乎是百分之百相信这个承诺。得到张晞承诺之后,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对着村民叽里咕噜地说了几句之后,村民们点头表示赞同,一个个散开了,有些村民走上前向张晞挥挥手,还有一大波村民有说有笑地散了。
张晞看着村民们远去的背影,着实放下心来,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他还真有些感动。他感到这些村民这么可爱,应该力所能及地为这些村民办一些实事、好事。土地的事情不能再拖,刚才他看着事态紧急,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不让事态扩大,造成恶劣影响,临时给出了这个承诺。但等事情平息下来,静静一想,一个星期解决土地问题还有些难度。龙源公司方面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县里的领导,这事还要和县里领导商谈,只有县里领导拍板才算数。而县里的领导工作都很忙,不可能他一召唤人家就马上过来。他也得等县领导来安排时间。张晞觉得土地问题可不是小事,应该马上解决,这样等下去不是个办法,再等下去还不定出什么事。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主动出击。他马上集合场地上人员,临时制定了两项原则。一、有群众来首先要保证不发生冲突,要在第一时间向他报告。第二,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随后,把当前一些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便马不停蹄地赶了90公里路来到当雄县,找到主管县长。把村里发生的情况,解决土地问题的紧迫性,以及西藏龙源公司解决土地问题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转达给了县长,并希望县里领导在最短时间里给他明确回复。他最后说:“这次我是铁了心要解决土地问题,我就在县里等县委、县政府的回复。”县长见张晞的态度如此坚决,自然是不敢怠慢。第二天县委、县政府领导领着相关主管部门同张晞进行了深入的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初步方案。第三天召开县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天下午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
太阳能发电用土地问题凭着张晞的果敢在短短三天就有了解决方案。张晞回到羊八井找到桑巴萨二组的组长把土地解决方案告诉他,并请他告知全体村民。村民们没有想到张晞能在这么短时间里解决土地问题。尤其让村民大为感动的是张晞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完全符合了村民们当初提出的愿望。村民的心气顺了,自然对张晞有了好感,见了张晞都显得格外的亲,还用藏语给他打招呼。有了这样的良好开端,在搞好与当地村民的关系上,张晞也是趁热打铁,只要有了闲暇时间,他都会主动到村民家里坐坐,喝喝酥油茶。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并不太顺畅,也不可能太深入,但就这么一起坐坐,比划着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不仅能增进彼此的情感,另外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羊八井地处109交通要道,青藏铁路横穿羊八井。当年修建青藏铁路时,很多村民参与过铁路的施工,劳动过程中与汉族工人很多接触,一些村民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张晞在走访中,一些村民用手势加简单的汉语词汇给他讲了他们的愿望,希望他能在太阳能项目开工后,把工地上的平整土地之类的体力劳动交由他们完成。张晞觉得村民有意愿参与太阳能项目是一件大好事,一来,可以帮助当地解决就业;二来,可以帮助村民们增加一些现金收入。在与村民的接触中张唏发现,当地村民大多都很本分,很少提出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张晞考虑再三,觉得村民们除了可以参加体力劳动,还能帮他们运输砂石、土方。(当地一些村民家中有运输车辆,修建青藏铁路时参与过砂石运输,铁路修建完成后,也就没有太多的用途,大多闲置着。)于是,张晞把工地上能够由村民完成的施工劳动都罗列出来,通过同羊八井镇政府协商,将施工的劳力部分全部交给了当地村民。
得知这个消息的村民,对张晞充满了感激。他们拿着哈达带着香醇的青稞酒,找到张晞,给他献上哈达,敬上青稞酒,表达他们的谢意。张晞被这情景感染了,也是格外地高兴,他并不知道这些村民在说什么,但他从村民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和对他亲密的举止中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村民们的感激之情。当一条条哈达挂到张晞脖子上时,他又一次听到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扎西、扎西。”
汉藏兄弟情
太阳能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营已经过去了7年时间。当初工地上发生的许多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被人们淡忘了。而一些事情却牢牢地像是被烙印般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至今回想起来,大家都还是如数家珍。
在羊八井太阳能发电厂,我见到了桑巴萨二组的村组长普布。普布是个高大的藏北汉子,性格很直爽。我向他询问起当初太阳能发电厂建设时的一些情况,有些问题他直接回答:“想不起来。”一些事他回想一会儿才能说个大概。但一些事儿,不用我细问,他主动告诉我,还滔滔不绝。我仔细听着,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他每次主动讲出的那些事儿总是这么开头:“托这个厂,扎西老板的德福……”我知道这种托福式开头的讲话带有明显的藏北人讲话的风格,而藏北人往往是在受到别人特别大的恩惠时,才这么开头。他每次这么一开头我就知道他在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中应该获了一些利。但他没有直接说他获了什么利。而是指着太阳能发电厂二楼沙盘里的微缩模型上的一条柏油路说:“这条路确确实实是扎西修的,我们没有花一分钱。那会儿整个当雄县别说是村小组,乡上都见不到这么好的路。”
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是高兴的。刚开始,我知道要采访的对象是一位掌管一个企业大权的国企老总时,还是有些担忧。我的担忧来自他的职位,来自总经理这个头衔。在最初听到总经理这个称谓时,我隐隐感到这个称谓背后是巨大的权力,而权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利益,一旦牵扯利益便难以辨清事情的真伪。我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堆冠冕堂皇的、华而不实的,甚至是虚假的先进事迹材料。
但一进入采访,真实的情况完全出乎我的预想。
当我走进龙源西藏公司,一接触到公司员工,提起张晞时很多人的开场白就是:“张总真是不容易。”有的是聊上几句之后在某个不经意间还是会说出这一句。这句话,让我感到踏实,也感到温暖。我想,能给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是不容易的。以我的经验判断,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至少需要腳踏实地地干出一番事业才行,那么,张晞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强烈地预感到这不会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我似乎有了一种想要解开一个谜团一样的冲动。
在采访之前,必要的功课是要做的。在全面阅读完张晞同志的相关材料之后,我第一个想要解开的谜团便是他为什么要来西藏工作?因为,在我的前期了解中得知,张晞来西藏之前,在原工作地江苏南通,他就已经拥有了不必羡慕任何同行的职位和相对优厚的待遇。更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已经45岁了,这样的年龄来西藏工作应该需要巨大的勇气。他又是怎么面对这种压力的呢?
2米——3650米
江苏南通海拔2米,这还是我在百度上查到的。处在低海拔的人,最初听到3650米这样海拔高度,相信绝大多数人心里都会发憷。我时常听到一些准备进藏的朋友,在进藏前打电话来问我,我会有事吗?我能安全回来吗之类的问题。这是所有准备进藏的人,首先产生的顾虑吧?何况问我这样问题的人,绝大多数都只是到西藏做几天的短游。对于要来西藏长期工作的人来说,心里的顾虑应该远远不止于此吧?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待在西藏就是贡献。乍听这句话,会对在西藏工作的人从内心里生出无限的敬仰。但细细琢磨这句话,发现背后隐藏着西藏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现实状况。不少热爱西藏,立志要来建设西藏的人,或许会被这句话吓倒的,会退缩,会打消进藏的念头。但是张晞并没有被这样一句话吓倒,他勇敢地来了,还在西藏新能源开发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那么,他当初进藏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初见张晞
5月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位于拉萨西郊的龙源西藏公司的办公地。他们的公司在拉萨还有些小名气的一幢大楼的七层。乘着电梯来到公司门口,公司的电动门紧闭着。我在门口拨通了张晞的电话,告诉他我到了。张晞说:“好的,我马上出来开门。”没有一会儿,张晞疾步出来给我开门,热情握手,做简短的自我介绍。气氛就像是久别重逢老友一般轻松、舒畅。让我没有一星半点儿生疏和拘谨感。本来,我以为会出来个什么秘书之类的人给我开门,把我领进他的办公室,他正襟危坐,而后跟我高谈阔论一番。当他亲自出来开门那一刻,我暗自松了一口气,至少我感到这个人很接地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做派。谈话之间也时时能感到他的随和,可以随意进行交流。他领我走进他们公司会客室,特意让我坐在对着大门的主宾位置上,我觉得自己是客人这么坐很不合适,就说:“您上坐,您上坐。”他却选了靠门边的一个位置,指着座位对我说:“我还是坐这里。我习惯坐这位置。”我再三推辞,还是推不掉,只好客随主便坐在他安排的位置上。从他的这些言行举止的细微处我可以断定,他就是那种习惯于坐在不惹眼不被关注的位置上的人。也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这些举动并不是因为我要采访他,才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他固有的平易近人性格、低调做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高原气候难以捉摸,往往一年一个样,年年有所不同。像往年5月初大地绿意盎然,气温回暖,气候宜人,郊游、野营、过林卡之类游玩活动都会正式开始了。而今年都已经5月底,气温还是没有回升到正常的温度,空气中还夹杂着丝丝的寒意。尤其是在他们会客室由于是背阴,还感觉有些冷。他为我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我们谈话就开始了。
初见张晞,与我的想象很不同,也与我见过的其他企业老总不同。他一脸清瘦,戴着一副透亮的眼镜,看着书生气十足。他斯斯文文的样子,没有一点总经理的派头,更像是搞某项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想到他是南通人,倒是蛮符合一个地地道道南方人的模样。但与南方人有所不同的是,由于长期在藏生活,他的脸上有了若隐若现的高原红。或许是一种习惯,我一见高原红总感觉亲切、熟悉,似乎一下子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普通话说得相当标准,不像其他南方人。
一阵寒暄之后,我直入主题问他:“来西藏工作,你是怎么想的?”
“2005年,我到成都开会,抽空来了一趟西藏。也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原反应。那次只有短短的四天,但西藏的蓝天、白云、雄伟的布达拉宫、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西藏是个特别神奇的地方,我深深喜欢上了这一片土地,我回去给爱人说:‘西藏太神奇了,四天时间太不够了,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她说:‘别做梦了,别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西藏,你去过一次知足吧!’那时进藏不太容易,青藏铁路还没有通车。我想今后可能也没有机会去了,根本没有想过要来西藏工作。2007年,龙源集团准备在羊八井上马一套新型的地热发电机组,在整个公司系统物色合适的人选。当时,我还不在龙源集团,我们公司有龙源集团的股份,组织上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后来就找到我说:‘我们的新型地热发电机组准备在西藏羊八井上马,你是公司的中层干部,组织上想让你去,你看行不行?’我听到要去西藏工作,真是感到很意外,脑子一直翻来覆去地想,我真要去西藏吗?其他什么都没有来得及想,就爽快地答应说:‘好吧。那我去。’回到家跟爱人商量说:‘我有机会到西藏工作,你看怎么样?’她很支持说:‘去吧!只要你干得开心,去哪里我都支持。’当时我父母的身体还好,也就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就这么决定了。” 万事开头难
2007年,张晞只身来到他稍稍熟悉,又很陌生的拉萨。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住进了自治区发改委边上的新世纪大酒店。这次进藏可没有旅游时那样,吃住行都有旅行社事先安排好,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只管看,只管好好感受就好。这一次,他一下飞机,又一次看见蓝天、白云、雪山,心里依旧和上次一样兴奋、激动,只是这一次的兴奋、激动劲很快被找车子去拉萨,找合适的酒店之类的琐事的忙碌所取代。他根本没有时间过多地沉醉于高原壮美的风景之中。这次来,虽说他头上顶着龙源西藏公司总经理这样一顶“大帽子”,可里里外外就他一个人。他既是老总,又是员工,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光杆司令”。他在进藏前就做好了单打独斗的心里准备,可是,每每遇到绿豆大小的事都要亲自上阵亲自出手时,他隐隐感到这次进藏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这一刻开始只有树立起百倍的信心,才能更好地迎接前面更大挑战。他坐在贡嘎机场开往拉萨市区的班车上,呆呆地看着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景物,脑子里真是千头万绪,新的项目如何才能如期上马?实施过程中又会有哪些困难?资金能否按时到位?这一切到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要顺利落实这一新项目又该从哪里着手?这是他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一个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每走一步路之前就要想好下一步该怎么走,事事都要想在前頭,把能够预见的任何可能性事先都要估计足,估计透。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每一个环节必须做到细心再细心,斟酌再斟酌,才能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这些都不是他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压力,他心里明白,虽然他目前还只是个“光杆司令”,但他一出场就代表了西藏龙源公司的形象,甚至是龙源集团公司的形象。不能因为自己考虑不周,造成工作上的疏漏,出现瑕疵,进而影响新项目的开展,更不能因此损害了公司形象。
一到拉萨,刚刚安顿好,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息,他马上跑去找新项目涉及到的相关单位,落实新项目上的事。那几天可真是把他累坏了,他感觉他这一辈子从没有那样的累过。西藏发改委、西藏环保厅、西藏电力公司,这几个单位之间,他一趟又一趟地跑,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来回,都快踏破人家单位的门,不到两天几个单位的门卫都认识了他。龙源西藏公司虽说公司还没有正式设立,但一个正规公司该有的业务一项都不少,而他是公司的所有,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他一个人的行动就是一个公司的运作,要处理的事情应接不暇,大到龙源西藏公司的决策,小到公司文件起草、修改、打字复印。每天醒来,就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处理,一会儿一个电话,一会儿一个会议,一会儿一个手续,这边的会议还没有结束,那边来电话催促,需要这个手续,那个批复,弄得他晕头转向。他恨不能多长一条腿,多长一双胳膊。但他分身乏术,事情再急还得一件一件地办,手续一个一个地跑。那些天,酒店楼下的打字复印室都快成了他的办公室。有时他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到了下班时间,人家就显得不耐烦,想走了。他就跟人家说好话,赔笑脸,恳求人家帮忙,还特意跑出去买个饮料什么的讨好人家,拉近感情。人家看他这么诚心,工作又那么卖力,有些感动,也就不好意思不帮忙,说上几句半开玩笑的怨气话,便陪着他工作。但一进入工作状态,他那股子认真劲就会马上上来,人家又不是他们公司的员工,哪儿能受得了这份罪。那些计划书、报告、申请之类的材料,写一遍又一遍,不满意了又重写,写完还要改,等到他满意,把材料整理打印完成往往到了大半夜,大家都累得够呛,都抱怨说,人都快累散架了。他又是一脸真诚地跟人家道歉,再三表达谢意,人家觉得拿他真是没有办法,也就不去抱怨了。工作时他精力太过集中了,根本没有觉察到累,等工作一结束,就是腰酸背疼,身子都有些直不起来。他鼓足劲站起来,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步走回酒店,一到房间人都瘫在了床上。那几天里,他忙里忙外,忙上忙下,根本没有时间搭理高原反应。进藏的头一天起他就有些微微的头重脚轻,身体无力,走路像踩着棉花。他以为这是人到高原的正常反应,也没有去理会。几天下来,前期该跑的差不多都跑到了,在等消息的同时,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他还想着这下可以好好休息休息。刚躺下去,就觉得头晕目眩,浑身冒起冷汗,接着头上像是有个锥子在扎似地痛起来,身上没有一点点的气力,连坐起来都觉得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为了减轻头痛,他还是勉强坐起来,头往上一抬,觉得很不舒服,又把头放下来觉得更加的不适,一时不知道头放到哪里才能舒坦,他知道这是高原反应,但这个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只是隐隐觉得不能再这么躺着,应该做点什么,想法子去缓解一下头痛。于是,奋力站起来,走过镜子时随意看了一眼,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真是让他吓了一跳。此刻,他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脸色一片苍白,嘴唇发乌嘴皮干裂,活像一个重症病人。他随手拿起氧气筒吸了两口,并没有感觉有什么好转,又使劲吸了几口,一下子胸口像是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难受,肚子里像是有千军万马在奔跑着往上涌,喉咙里一阵一阵的恶心。他赶紧跑进卫生间,蹲在马桶旁,“哇”的一声吐了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吐。这些天,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食欲,但不吃东西也不行,每次到了饭点,还是走到楼下的小吃店,随意地点些粥、青菜之类的清淡食品,逼迫自己吃下去,但每次吃的都不多,根本吃不下,就是看见稍有油腥的食品都感到恶心。再加上,为新项目的事跑这跑那,经常赶不上饭点,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有时甚至一天都吃不上一顿,偶尔真觉得饿了,拿方便面对付一顿。这种状态下,就算是个铁人也受不了,何况又是在高原。这一下,他真是病倒了,身边也没有个人照应。好在他住的酒店离自治区人民医院倒是不远,但他已经毫无力气走着去,就在酒店门口打了个的士,到了人民医院。当时把医生也吓坏了,一副紧张的表情告诉他,要是再晚点来,他们也没办法。那会儿他哪里还知道什么害怕,就连他自己到了什么地方都搞不清楚。医生赶紧把他送进急救室,又是输液,又是输氧,在一阵紧张的忙碌之中,给他做了个小小的抢救,他这才渐渐地缓过神来,脸上慢慢露出一丝活气。医生也是长松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舒展出一丝微笑。他刚刚清醒过来,真是有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在拉萨他举目无亲,孤立无援,从酒店出来的那会儿他真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好在现在他缓过气来,总算把命给保住了,又一次活过来,身体也恢复了气力。高原反应就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要一有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能较快地康复。但这个康复也不是说马上可以活蹦乱跳,还需要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张晞在急救室里躺了四五个小时,高原反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找到医生要求出院。医生让他再留院观察一阵子,他死活都不干,执意要求出院。医生见他这般的“顽固”,也就没有强求。在他走出病房前还再三告诫他,要多休息,多喝水,少走动。但医生哪里知道,他第二天就要去海拔更高的羊八井,到新项目的实施地实地勘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提到西藏新能源的建设,就不得不提到羊八井这个地方。
羊八井海拔4300米,位于当雄县境内。
到达羊八井标志着进入了藏北。藏北是西藏的大牧区。过去羊八井只是一块绿草如茵的牧场,从地下汩汩冒出的热气奔流不息,日夜蒸腾。从1974年开始,国家把羊八井地热开发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拨出2亿多元资金,经过藏汉技术工程人员的艰苦创业,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始被开发利用。1975年,西藏第三地质大队用岩心钻在羊八井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湿蒸汽井,第二年我国大陆上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组成功发电,开创了世界中温浅成热储资源发电的先例。羊八井地热正式进入了工业性发电阶段。
张晞进藏是奔着羊八井的地热资源来的。公司给他的任务也是在羊八井建成一个新型地热发电机组。一种新型发电机组的上马,对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技术供应的双方都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挑战。就在几年前,西安一家单位组织几个从事推广螺杆膨胀技术的老专家,来到羊八井想结合地热资源进行螺杆膨胀技术的推广,但是遇到如何建设、实施到何种深度时,事情总是落不到实处。
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角度考虑也有他們的顾虑。首先一个新型发电机组的上马就是一种风险。新型机器谁都无法保证质量可靠,运转稳定。因为在西藏没有成功经验。万一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二来,前两年,来过两个人大谈地热发电项目,每次谈起地热发电都激动不已,大吊胃口。可是当谈到具体细节,该如何配合、落实时又没有实施方案。后来,又换好几拨人来谈也都没有下文。于是,对地热开发项目不得不慎之又慎。三来,新型发电就算在内地有着成功经验,也不能草率上马。毕竟西藏号称世界屋脊,一切都要经受高海拔的特殊考验,才能放心上马,在低海拔获得的所有成功的实验数据到了高原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张唏能够理解地方政府的难处,也能体会人家的苦衷。但是,作为螺杆膨胀技术研发的参与者,他心里明白这项新型发电技术与海拔的高度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同时,他也清楚余热发电技术应用到地热发电上并没有先例可循,在原设计上也没有突出考虑高海拔的问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人家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要打消人家的顾虑就要做好耐心细致的介绍和说服工作。不光用数据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只有让人家从源头上了解这项技术的可靠性,人家才能对这项技术放心,对龙源西藏公司放心,也对他放心。
说服别人通常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张晞在做通别人工作之前,觉得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十分必要。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把内地规范的工作机制引入西藏。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中,按照电力建设正规的流程一道道捋顺每一个环节,对原图纸设计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他利用几天的时间,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和原图纸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对原图纸中存在的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介绍时做重点讲解。对一些过于专业的术语,也进行了通俗化的注解,做到即使是一个外行人看也不至于感觉云里雾里的。前期的工作准备妥当之后,他分别去了负责项目的西藏发改委、西藏环保厅、西藏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将龙源集团的情况、项目具体实施的方案、实施步骤、新型发电机组的设计理念、结构、运行模式等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翔实细致的介绍。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听到他这么深入浅出、细致入微的介绍,对新型发电机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张晞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留下了深刻印象,极大地增强了实施这一项新项目的信心。
发展新能源项目势在必行。西藏受到当地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发展新能源上不可能走到全国的前列,但是,从当地占据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看,势必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还不能落在别的省市的后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长久以来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就是想在发展新能源上有所作为。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急也急不来。项目一旦要落实,便会牵涉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资金、设备、人才一样都不能缺,每一样都不能少。最为重要的还是这样一个大项目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有实力的公司来接手。而近几年来,各主管部门的领导最为头疼的正是遇不到一个好的公司,好的项目负责人。这一次,这些部门的领导见到张晞这样一个精通专业,工作认真细致的企业负责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身后站着的是响当当,有实力,又专业的国企。这就像是老天也要帮着西藏把新能源开发搞起来一般,把龙源集团和张晞送上了门。在经过几次深入的探讨之后,最终,张晞顺利地获得了新型发电机组上马的批复。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在2000年,悉尼举办奥运会。2008年,张晞有幸去参观奥运会的各体育场场馆。张晞作为我国开发新能源战线上最前沿阵地上一名“排头兵”,出于职业的敏感,他走到哪里,所有的注意力都会不自觉地集中到观察别人利用新能源的状况上去。他在悉尼奥运会场馆走了一圈之后,发现悉尼奥运场馆的照明上澳大利亚人大量运用光伏发电技术。他用一种专业眼光看待他们这些技术时,发现他们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技术上,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面。他在为这些新能源技术运用的成熟和广泛大为赞叹的同时,也感到极大的振奋。他内心里强烈地感受到人类将会迎来一个全面发展新能源的新时代,而自己从事的正是这一个充满挑战,又充满光明的大好事业。他在参观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向导的介绍,不停地向工作人员详细地询问一些新能源相关情况,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当然,发展新能源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振臂一挥,说干就能干成的事业。2008年,我国发展新能源的事业与国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大面积、集中式的发电还处在起步阶段。
在西藏发展新能源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稀罕事。尽管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滞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等严重制约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早在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电工所合作搞了一个100千瓦的试验太阳能发电站。该项目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在羊八井批了150亩地,盖了一幢房子,4台太阳能板子,进行了一项高原新能源发电的实验。该项实验获得很大成功,但是要把实验的成果转化成一座座发电站,又面临着巨大困难。于是,在等待合适机会的同时把建设太阳能发电厂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太阳能项目的建设施工地在羊八井镇,距离上个项目施工地大概4、5公里。这里是羊八井镇桑巴萨村二组。原先政府虽然批了150亩地给中科院电工所,用于太阳能发电实验场地,但这块土地所有权还属于桑巴萨二组,并没有明确今后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也就是在土地使用问题上留下了个“小尾巴”没有处理。
桑巴薩二组村民听说,他们的这块土地换了新“主人”,纷纷聚集起来,来到太阳能发电站施工场地门口。此时,龙源西藏公司的施工人员刚刚进驻场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安顿,就被堵在了门口。情急之下,他们马上给张晞打了电话。
远在拉萨开会的张晞接到电话,了解到村民堵住了大门,马上撂下电话,直奔羊八井。村民们一看到张晞,马上意识到说了算的人到了,都冲着他围了过来。张晞看到村民们各个穿着藏袍,嘴上叽里咕噜的说什么也听不明白,直冲他走过来。当时真把他吓一跳,他以前哪里见过这阵势。他赶紧派人找来翻译,费了半天劲儿才搞清楚,村民原来是找他们解决这块土地问题的,也没有其他事。张晞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告诉村民们说,他们公司是个负责任的公司,他在拉萨和县领导正在协商这个事。他向村民们保证在一个星期内,有任何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村民。张晞初看到那些村民的那种阵势真有些吓人,但一接触之后,发现这些村民一个个淳朴、善良还特别通情达理。当翻译把张晞的话,比划着说给村民们听时,村民们细心地听着,并没有人露出什么不满,或者不情愿之类的表情。翻译的中途还一个个向张晞不停地点头,表示他们明白了他的意思。村民们得到一个星期后答复的承诺,更是露出欣喜表情,一个劲儿地点头,有些还伸出大拇指,似乎是百分之百相信这个承诺。得到张晞承诺之后,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对着村民叽里咕噜地说了几句之后,村民们点头表示赞同,一个个散开了,有些村民走上前向张晞挥挥手,还有一大波村民有说有笑地散了。
张晞看着村民们远去的背影,着实放下心来,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他还真有些感动。他感到这些村民这么可爱,应该力所能及地为这些村民办一些实事、好事。土地的事情不能再拖,刚才他看着事态紧急,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不让事态扩大,造成恶劣影响,临时给出了这个承诺。但等事情平息下来,静静一想,一个星期解决土地问题还有些难度。龙源公司方面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县里的领导,这事还要和县里领导商谈,只有县里领导拍板才算数。而县里的领导工作都很忙,不可能他一召唤人家就马上过来。他也得等县领导来安排时间。张晞觉得土地问题可不是小事,应该马上解决,这样等下去不是个办法,再等下去还不定出什么事。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主动出击。他马上集合场地上人员,临时制定了两项原则。一、有群众来首先要保证不发生冲突,要在第一时间向他报告。第二,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随后,把当前一些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便马不停蹄地赶了90公里路来到当雄县,找到主管县长。把村里发生的情况,解决土地问题的紧迫性,以及西藏龙源公司解决土地问题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转达给了县长,并希望县里领导在最短时间里给他明确回复。他最后说:“这次我是铁了心要解决土地问题,我就在县里等县委、县政府的回复。”县长见张晞的态度如此坚决,自然是不敢怠慢。第二天县委、县政府领导领着相关主管部门同张晞进行了深入的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初步方案。第三天召开县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天下午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
太阳能发电用土地问题凭着张晞的果敢在短短三天就有了解决方案。张晞回到羊八井找到桑巴萨二组的组长把土地解决方案告诉他,并请他告知全体村民。村民们没有想到张晞能在这么短时间里解决土地问题。尤其让村民大为感动的是张晞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完全符合了村民们当初提出的愿望。村民的心气顺了,自然对张晞有了好感,见了张晞都显得格外的亲,还用藏语给他打招呼。有了这样的良好开端,在搞好与当地村民的关系上,张晞也是趁热打铁,只要有了闲暇时间,他都会主动到村民家里坐坐,喝喝酥油茶。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并不太顺畅,也不可能太深入,但就这么一起坐坐,比划着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不仅能增进彼此的情感,另外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羊八井地处109交通要道,青藏铁路横穿羊八井。当年修建青藏铁路时,很多村民参与过铁路的施工,劳动过程中与汉族工人很多接触,一些村民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张晞在走访中,一些村民用手势加简单的汉语词汇给他讲了他们的愿望,希望他能在太阳能项目开工后,把工地上的平整土地之类的体力劳动交由他们完成。张晞觉得村民有意愿参与太阳能项目是一件大好事,一来,可以帮助当地解决就业;二来,可以帮助村民们增加一些现金收入。在与村民的接触中张唏发现,当地村民大多都很本分,很少提出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张晞考虑再三,觉得村民们除了可以参加体力劳动,还能帮他们运输砂石、土方。(当地一些村民家中有运输车辆,修建青藏铁路时参与过砂石运输,铁路修建完成后,也就没有太多的用途,大多闲置着。)于是,张晞把工地上能够由村民完成的施工劳动都罗列出来,通过同羊八井镇政府协商,将施工的劳力部分全部交给了当地村民。
得知这个消息的村民,对张晞充满了感激。他们拿着哈达带着香醇的青稞酒,找到张晞,给他献上哈达,敬上青稞酒,表达他们的谢意。张晞被这情景感染了,也是格外地高兴,他并不知道这些村民在说什么,但他从村民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和对他亲密的举止中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村民们的感激之情。当一条条哈达挂到张晞脖子上时,他又一次听到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扎西、扎西。”
汉藏兄弟情
太阳能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营已经过去了7年时间。当初工地上发生的许多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被人们淡忘了。而一些事情却牢牢地像是被烙印般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至今回想起来,大家都还是如数家珍。
在羊八井太阳能发电厂,我见到了桑巴萨二组的村组长普布。普布是个高大的藏北汉子,性格很直爽。我向他询问起当初太阳能发电厂建设时的一些情况,有些问题他直接回答:“想不起来。”一些事他回想一会儿才能说个大概。但一些事儿,不用我细问,他主动告诉我,还滔滔不绝。我仔细听着,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他每次主动讲出的那些事儿总是这么开头:“托这个厂,扎西老板的德福……”我知道这种托福式开头的讲话带有明显的藏北人讲话的风格,而藏北人往往是在受到别人特别大的恩惠时,才这么开头。他每次这么一开头我就知道他在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中应该获了一些利。但他没有直接说他获了什么利。而是指着太阳能发电厂二楼沙盘里的微缩模型上的一条柏油路说:“这条路确确实实是扎西修的,我们没有花一分钱。那会儿整个当雄县别说是村小组,乡上都见不到这么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