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生本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2】的阶段性成果。
教学内容与分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教学过程[学生看图导入]水稻种植和水稻杂交之父
一、季风水田农业
1、读【季风水田农业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水稻)
2、读【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3、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和气温降水图】
学生讨论回答: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那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与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有什么关系?(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4、读【亚洲地形图】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什么地形类型?为什么?
(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5、读【亚洲人口分布图】
水稻种植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人口稠密的地方,水稻的种植过程环节多,劳动复杂,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大量劳动力。)
学生在讨论下分析归纳: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地形、气候、劳动力,除此之外,还可能受什么因素影响?
(水源、土壤、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种植经验)
出示几幅水稻生产过程的图片,结合这几幅景观图,阅读课本P48归纳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你能提出那些解决的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请同学们阅读第49页第一段,结合幻灯片思考以下问题:
1、商品谷物农业概念
(商品谷物农业就是指面向市场,主要种植主麦、玉米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读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最大的分布区都是地广人稀说明了什么?
(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4案例: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发展优势。
[学生讨论回答]中部平原有以下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耕地面积大、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②便利的交通-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人工运河的航运、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网。③地广人稀,提供大规模生产经营。④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⑤先进的科技-有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并形成了农业一体化。
主要分布地区
考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作业设计1、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2、季风水田农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是( )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利用不充分D.企业化种植规模大,农业生产商品率高
3、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板书设计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作物:
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
3、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作物:
2、特点:
3、美國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讲季风水田农业时,课堂气氛活跃,这说明大家有了感性认识非常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在讲述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及特点时,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我认为应该在多媒体屏幕上多出示一些商品谷物农业的景观图片或生产活动图片,然后再让同学分析区位条件、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本节课在设计中处处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教学内容与分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教学过程[学生看图导入]水稻种植和水稻杂交之父
一、季风水田农业
1、读【季风水田农业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水稻)
2、读【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
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3、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和气温降水图】
学生讨论回答: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那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与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有什么关系?(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4、读【亚洲地形图】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什么地形类型?为什么?
(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5、读【亚洲人口分布图】
水稻种植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人口稠密的地方,水稻的种植过程环节多,劳动复杂,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大量劳动力。)
学生在讨论下分析归纳:亚洲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地形、气候、劳动力,除此之外,还可能受什么因素影响?
(水源、土壤、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种植经验)
出示几幅水稻生产过程的图片,结合这几幅景观图,阅读课本P48归纳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你能提出那些解决的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请同学们阅读第49页第一段,结合幻灯片思考以下问题:
1、商品谷物农业概念
(商品谷物农业就是指面向市场,主要种植主麦、玉米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读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最大的分布区都是地广人稀说明了什么?
(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4案例: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发展优势。
[学生讨论回答]中部平原有以下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耕地面积大、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②便利的交通-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人工运河的航运、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网。③地广人稀,提供大规模生产经营。④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⑤先进的科技-有庞大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并形成了农业一体化。
主要分布地区
考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作业设计1、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2、季风水田农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是( )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利用不充分D.企业化种植规模大,农业生产商品率高
3、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板书设计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作物:
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
3、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作物:
2、特点:
3、美國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讲季风水田农业时,课堂气氛活跃,这说明大家有了感性认识非常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在讲述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及特点时,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我认为应该在多媒体屏幕上多出示一些商品谷物农业的景观图片或生产活动图片,然后再让同学分析区位条件、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本节课在设计中处处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