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促进各种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水利工程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减灾、农田灌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想要确保水利工程有条不紊的运行,就要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向自动化、信息化趋势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引言: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大势所趋,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是水利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同时满足数据信息实时共享、高效传递基本需求,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正确做出与工程相关的决策,并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综合水平,为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现信息共享目标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技术性、周期性特点,涉及到的信息数据较多,并且很多信息数据是动态发展的,在收集、处理、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加上工程建设参与主体较多,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为了确保各参建主体之间高效沟通、相互协调,需要有效提高信息数据传递效率,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电话传达、上下级传达等方式,不仅会降低信息传递速度,还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降低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及时收集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高效处理、科学分析,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1]。同时信息化技术本身具备的共享性、即时性特点,能够充分满足各参建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有利于为各主体协调配合奠定基础,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2)提高工程管理综合水平
首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能够及时、准确的分析和汇总各种数据信息,并对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计算,而后按照标准格式报表输出报告,有利于提高数据信息处理效率。其次,信息化系统共享性、开放性特点,能够为水利单位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保证,使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交流、互動更加便捷,确保数据信息传递真实、完整。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可以结合数据信息做出正确工程管理决策,并及时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和处理问题。其三,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所有管理决策都离不开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撑。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对工程建设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搜索、合理加工、科学整理,有利于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工程建设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在质量达标的同时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从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向流程化、科学化趋势发展[2]。
二、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思路
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施工难度随之增加,面临的各种隐患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管理难度,使得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不再适用,将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迫在眉睫。众所周知,信息化管理模式离不开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的支撑。借助通信网络传输技术能够实现水文实时监测、工情及时反馈、水资源合理调度、水工建筑物远程监控以及办公自动化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水利单位需要构建专门的通信传输链路,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并开发功能丰富的软件系统,为信息及时采集、动态化远程监控奠定基础[3]。
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广泛普及,加上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工程建设管理逐渐由经验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在这一背景下,管理部门不仅认识到了骨干性工程措施建设的重要性,还强化了非工程性措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应的通信系统、监控监测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情信息采集、施工作业远程监控、水工建筑物控制等管理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三、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
想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目标,就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虽然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大部分管理工作都需要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但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能够放松警惕。相反,信息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能力、管理经验的同时,不断强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从而确保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系统。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第一,水利单位需要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明确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资质条件,并吸引有才智、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进入行业,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全面提高管理队伍基础水平。第二,水利单位需要设计系统性人才培训计划,面向管理人员灌输现代化管理理念,尤其重视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施工奠定基础。第三,实行绩效考核机制和奖罚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薪资待遇相挂钩,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意识,主动学习信息化管理知识和技术,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4]。
(2)设计功能丰富的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也要不断升级和优化。在满足可视性、直观性需求的同时,应研究一种具备交互功能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系统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组织、科学管理。并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形成图形界面,而后将数据信息管理、图形操作、科学化分析融合到同一界面中,确保各种信息相互协调、互相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优化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工程,其中涉及到诸多信息数据,想要提高信息数据利用率,就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开发和挖掘。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支撑。对此,水利单位需要加强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覆盖单位较广的公共网络,构建专业化信息资料数据库,并配备计算机、微电子等硬件设备[5],同时开发功能丰富的软件系统,为实现信息化管理目标提供良好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需要水利单位加强工程管理,并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确保水利工程稳定运行,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趋势发展,从而为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绵志.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2):192-194.
[2] 王维东. 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投资,2021(16):54-55.
[3] 任华群.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英文),2021,8(2):179,181.
[4] 谢承君.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城镇建设,2020(4):238.
[5] 赵永前. 试述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1609-1610.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引言: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大势所趋,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是水利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同时满足数据信息实时共享、高效传递基本需求,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正确做出与工程相关的决策,并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综合水平,为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现信息共享目标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技术性、周期性特点,涉及到的信息数据较多,并且很多信息数据是动态发展的,在收集、处理、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加上工程建设参与主体较多,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为了确保各参建主体之间高效沟通、相互协调,需要有效提高信息数据传递效率,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电话传达、上下级传达等方式,不仅会降低信息传递速度,还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降低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及时收集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高效处理、科学分析,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1]。同时信息化技术本身具备的共享性、即时性特点,能够充分满足各参建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有利于为各主体协调配合奠定基础,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2)提高工程管理综合水平
首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能够及时、准确的分析和汇总各种数据信息,并对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计算,而后按照标准格式报表输出报告,有利于提高数据信息处理效率。其次,信息化系统共享性、开放性特点,能够为水利单位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保证,使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交流、互動更加便捷,确保数据信息传递真实、完整。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可以结合数据信息做出正确工程管理决策,并及时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和处理问题。其三,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所有管理决策都离不开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撑。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对工程建设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搜索、合理加工、科学整理,有利于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工程建设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在质量达标的同时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从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向流程化、科学化趋势发展[2]。
二、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思路
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施工难度随之增加,面临的各种隐患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管理难度,使得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不再适用,将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迫在眉睫。众所周知,信息化管理模式离不开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的支撑。借助通信网络传输技术能够实现水文实时监测、工情及时反馈、水资源合理调度、水工建筑物远程监控以及办公自动化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水利单位需要构建专门的通信传输链路,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并开发功能丰富的软件系统,为信息及时采集、动态化远程监控奠定基础[3]。
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广泛普及,加上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工程建设管理逐渐由经验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在这一背景下,管理部门不仅认识到了骨干性工程措施建设的重要性,还强化了非工程性措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应的通信系统、监控监测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情信息采集、施工作业远程监控、水工建筑物控制等管理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三、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
想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目标,就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虽然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大部分管理工作都需要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但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能够放松警惕。相反,信息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能力、管理经验的同时,不断强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从而确保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系统。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第一,水利单位需要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明确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资质条件,并吸引有才智、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进入行业,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全面提高管理队伍基础水平。第二,水利单位需要设计系统性人才培训计划,面向管理人员灌输现代化管理理念,尤其重视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施工奠定基础。第三,实行绩效考核机制和奖罚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薪资待遇相挂钩,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意识,主动学习信息化管理知识和技术,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4]。
(2)设计功能丰富的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也要不断升级和优化。在满足可视性、直观性需求的同时,应研究一种具备交互功能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系统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组织、科学管理。并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形成图形界面,而后将数据信息管理、图形操作、科学化分析融合到同一界面中,确保各种信息相互协调、互相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优化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工程,其中涉及到诸多信息数据,想要提高信息数据利用率,就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开发和挖掘。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支撑。对此,水利单位需要加强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覆盖单位较广的公共网络,构建专业化信息资料数据库,并配备计算机、微电子等硬件设备[5],同时开发功能丰富的软件系统,为实现信息化管理目标提供良好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需要水利单位加强工程管理,并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确保水利工程稳定运行,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趋势发展,从而为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绵志.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2):192-194.
[2] 王维东. 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投资,2021(16):54-55.
[3] 任华群.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英文),2021,8(2):179,181.
[4] 谢承君.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城镇建设,2020(4):238.
[5] 赵永前. 试述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1609-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