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真的会把人压垮吗?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kar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年轻小伙推着一名中年男子走进了我的诊室,轮椅上的中年男子看起来面色有些憔悴。我心中不禁疑惑,他们是走错了诊室吗?我这儿可治不了瘫痪呀。经了解,中年男子是老陈,推他过来的是他的大儿子小陈,是在各大综合医院的各个科室辗转一番后经人介绍才来到心理科看病的。原来老陈是工地里一名兢兢业业的工人,岁数早已过不惑之年,马上迎来“五十而知天命”,去年突然脑袋发晕、双腿发软站不起来了,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个单亲家庭的父亲“太难了”


  老陈今年49岁,17年前妻子因病过世,留下三个孩子,小女儿当时才1岁,二女儿10岁,大儿子也不过12岁。坚强的老陈在经历丧妻之痛后,独自扛起抚养三个子女的重担。这么多年老陈一直没有再婚,靠着务农、去工地打工,将三个子女拉扯长大,如今小女儿也成年了,家庭十分和睦、融洽。按理来说,老陈肩上的重担也能卸下了,是时候享享天伦之乐了,怎么突然瘫痪、坐了轮椅呢?这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两年前,老陈的一个朋友因中风突然过世了,从2015年就有高血压的他开始担心忧虑、反复头痛。一年前,母亲突然离世,他自觉头痛越发加重,最近头痛、头晕得甚至不敢走路了,必须得坐轮椅才能行动,生活起居都得由子女轮流照顾。精神科医生给老陈的诊断是躯体化障碍,在医生的建议下,老陈来到了心理治疗诊室。老陈表情痛苦地说:“我已经做过很多检查了,都查不出身体有太大的毛病,今天来诊室的目的就是想让医生您帮帮我缓解压力,希望能恢复走路,生活能够自理。”
  了解了老陈的曲折经历之后,我对他的病因也大概摸清了来龙去脉。就这样我们朝着共同讨论出来的治疗目标迈进,开始了第一次会谈。治疗室中,在我的耐心倾听、积极关注与回应下,我们初步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老陈原来有些觉得难以启齿的问题也慢慢地愿意吐露出来了,他叹了口气摇着头告诉我:“我觉得自己压力很大,特别是经济压力—妻子在小女儿1岁时就去世了,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都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小女儿18岁,已经结婚了,二女儿现讀大四,准备实习,大儿子25岁了,也有了一份安稳工作。”“这听起来更觉得您是‘功成身退’了呀,子女皆已成人成材,应当没有了太多的压力才是。”无奈一笑之后,老陈终于道出了压在心里许久的想法:眼下正需要供房,自己身体不好无法工作就没了经济来源;另外又担心自己得了中风,瘫痪在床需要请人照顾、服侍,会拖累孩子,若是像自己的朋友那样因中风死了,就看不到孩子们成家立业了……

案例概念化


  作为他的心理治疗师,我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将他的情况进行了案例概念化:
  由情境
  朋友中风过世
  母亲过世
  生病无法工作
  产生的自动化思维
  “我有高血压,我也会中风”
  “我会中风死掉,等不到孩子成家立业”
  “我生病了会拖累孩子”
  继而出现紧张、焦虑、担忧、害怕、自责、愧疚等情绪,在行为上有了坐轮椅、避免运动、频繁求医等回避的应对策略,甚至在躯体方面出现了头晕头痛等症状。
  不难发现其灾难化的中间信念“我会生病会死、会拖累别人”及核心信念“我是个没用的人”,在此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又有一些现实因素,如高血压带来的躯体不适、需要交房贷却没有了经济收入、朋友和母亲的突然离世带来的打击等。所以,在这些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老陈最终被压垮了。

心理、药物、物理整合式治疗


  在建立了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我们遵循共同的治疗目标进行了每周两次的会谈。在治疗中,主要运用情绪识别、认知矫正及行为激活等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教老陈识别出自己的“压力”到底来自什么具体事件并导致出现了怎样的情绪,同时将他的反应正常化,减轻他对疾病的羞耻感。其次,在认知上进行矫正,原来认为自己的高血压一定会导致中风甚至会死亡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医生的检查是客观的事实依据,老陈本身的高血压其实并不严重,只需遵医嘱坚持服药控制血压即可,身体其他方面也并无大碍。同时也讨论了一些关于死亡的话题,并让其表达对死亡的看法。老陈错误的认知在进行矫正后,焦虑程度得以减轻。最后,在每次治疗结束前我们都会根据共同制定的任务难度等级表讨论家庭作业的安排与实行,例如从最简单的每天尝试站立到每天扶着墙走再到尝试脱离轮椅和支撑走路,时间上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缓慢递增。以此练习,慢慢地达到之前行走功能正常的状态。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配合药物、物理的治疗,老陈的状态已出现明显的好转:从一开始的双腿发软无力不敢行走,到现在能不用轮椅扶着墙走进治疗室;从一开始的紧张冒汗,到现在掌握了放松的方法;从一开始的自责自弃,到现在的努力克服。看着老陈的进步,心里很是替他高兴。但他说偶尔还是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我们心理治疗师对他的支持鼓励和陪伴就尤为重要了。
  看完老陈的例子,您了解压力过大和歪曲的认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了吗?您是否也有过被“压力山大”压垮的时候?如果您也有过大的压力并且持续了过长的时间,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就必须引起注意啦!可先找些缓解压力的方法自行减压,若无效及时到专科医院找医生进行咨询哦!
其他文献
新手教师遭遇“个性学霸”  我入职接班时,孩子们刚升入四年级。前班主任一一给我解说每个孩子的特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个性学霸”了。不同于大众熟知的“学霸”,这位“学霸”是因为太过随性、自我和不守规矩而得此名。  刚开始的一周他对我这位新班主任还很好奇,可以说是十分有亲切感。但没过多久,他的问题就暴露无遗。课堂上随意下座位,随意说话,时常打断老师和同学的谈话,如果老师不停下来讲他提及的事情
期刊
商场购物季,服装店里、化妆品柜前出现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她像猎人穿行于漂亮的时裝、缤纷的化妆品之间,而一件件衣服与一双双鞋子就是她的猎物。购物从最初满足基本需求的简单行为,逐渐演变成她很热衷的休闲活动,甚至是强烈的心理需求。无论是逛街还是在网上购物,只要见到喜欢的东西,必定要立刻收入囊中,否则就会寝食不安。就算再贵的东西也在所不惜,有了它人生就完美了。  林小姐,24岁,每个月,她要买一些昂贵的东西
期刊
成为学校的一名心理老师后,我接待了很多职高学生的来访,发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自我认知上存在着偏差,急需指导。有一位小董姑娘的案例比较典型,经过辅导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特意做了记录,可以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  小董长得清秀文雅,可是她的神色中有一点忧郁。由于她是第一次来访,我先询问了她的睡眠饮食等方面,排除了精神病和严重心理问题等可能,确定是在我的咨询范围之内。明确目标,理清情绪  我温和地询
期刊
最近看了一部治愈系的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海蒂从小是个孤儿,被姨妈收养长大,当海蒂长到8岁的时候,姨妈嫌她累赘,便把她送去与独守小木屋的爷爷生活。爷爷被当地人称为“牧场大叔”,脾气古怪,喜怒无常,人们害怕接近他。爷爷最初也不喜欢她,最后海蒂用自己的热情与善良,治愈了爷爷。  我喜欢海蒂,她虽身世不幸,但乐观善良、无拘无束、真诚,充满着勃勃生机,她属于山川和草地,带着朝
期刊
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自觉儿女孝顺,吃喝不愁,却总感到心情不好、睡不着、吃不下、身上多处不适的老年人。他们有的生活在子女身边,尽享天伦;有的由儿女出钱,到全国各地旅游。无论是自己还是外人看来,都是晚年幸福,实在没什么可烦心的。可看似如此幸福的晚年为什么就是不开心呢?  王阿姨的女儿在北京工作,收入可观,安定下来后就把王阿姨接到了北京生活。最开始王阿姨夫妇俩非常开心,不但可以跟女儿生活在一起,一解
期刊
我们今天来谈谈关系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毒素—怨气。  它平常是隐而不现的,暗藏在表面和谐的关系之下,隐身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蠢蠢欲动但又不真露相。就像细小的针头,时不时探出头来戳一下对方,有的时候擦枪走火引发轩然大波。  很多夫妻离婚,表面上是因为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外人不懂,但是他们自身的感受是:我已经受够了。  这就是婚姻中的怨气在作祟。  为什么会有怨气呢?  很简单,对方的一些惯常言行,其实是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爱孩子的父亲,平时工作繁忙,但是只要有时间我就会陪儿子。可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跟孩子相处很累。比如,我喜欢打篮球,我也觉得这项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利,但他却一点兴趣都没有,我的热情也随之减退了,甚至很失望。而面对儿子喜欢种植物这一爱好,我却觉得无聊单调,当儿子一遍遍地要求给他讲故事时,我感到很疲惫。老师,请问如何才能跟孩子愉快地相处呢?     小磊的爸爸  A
期刊
父母本应该是孩子的保护伞,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从小到大的朝夕相处不但没有让小李感受到和父母的亲近,反而让他感到疏离和困惑。  小李推门进到咨询室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穿着干净、整齐,衣服搭配得很好,看上去是个阳光大男孩。和外表不符的是,他神情紧张,坐下来后一直低着头,十指交叉互相摩擦着,在和我对话时基本没有眼神交流,语气也十分怯懦。他说他一直是一个谦和顺从的人,担心别人生气,更担心自己做
期刊
刘凯和李威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编剧新人,同时被招入了某家影视公司。客观说,刘凯的条件是很好的:在大学时,他就有了一部上映的作品,而且他外表俊朗,站在哪儿都是一道养眼的风景;据说,他的人脉也很广。反观李威就逊色多了:长相普通,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因为不爱说话,结识的人也不多。  “真不懂趙总为什么会把李威招进公司!”  “嗯,我也觉得刘凯会是个前途无量的人!”  每每公司进新人,老员工们在私下里
期刊
无边无际的夜,心里却暖暖的,连脚步声都同心跳一样急促,因为前方有一所亮灯的房子。在夜里回家,有着一种特别的感受。也许是暗夜与家灯的对比,便将心底久泊无依的思绪与那一窗的温暖相融,仿佛一直黯淡的际遇,此刻全被回家的心绪点亮。  遥远的少年时光里,有一次深夜回家的经历。那时还在县里寄宿读高中,很少回家,一个周末的晚上,忽然有一种强烈的回家冲动,于是便走出校门。此时已是夜里九点多,早没有了通往乡下的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