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明洁创造完美用户体验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杨明洁囊获了包括五项德国红点奖以及德国iF、日本G-mark、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在内的五十多项设计大奖。2012年,他成为在意大利米兰展主场馆发布量产品的首位华人设计师。这些都源自于他的设计哲学:创造完美用户体验。
  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人……设计师在其间穿梭,让个中关系变得和谐而美好,而维系的纽带便是用户体验。完美的用户体验需要表现出的不光是产品对于用户的友善,更要传递出健康、优雅、可持续的使用美学。因此,对于用户体验的苛刻追求,使杨明洁成为了众多国际品牌与包括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内的文化公益机构的合作伙伴。小到宠物的安身之所,大到飞机客舱,从家用电器到公共设施,杨明洁所设计的产品在业界多个领域均有出色表现。当然,在用户体验之下,用户的笑脸才是杨明洁所坚持的设计哲学——“创造完美用户体验”的最大回报。
  ARTY:在现在的设计圈,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可谓越来越热门,虽然是在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升华起来的一个热词,但作为您设计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能否谈谈您在设计中对用户体验的看法?
  杨明洁:用户体验原本就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思考环节,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用户与产品、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会体现到很多细节以及用户与产品的体验接触点上,完全不只限于互联网产品的虚拟界面。用户体验的接触点有可能是手触碰金属的一种触感,有可能是按下智能手机屏幕后的轻微振动,也存在公共与服务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许是一种气味,或许是一种声音,好的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应该让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宠物之间一样友善,一样充满情感。
  ARTY:您收藏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产品,甚至可以展示世界工业设计史的缩影,这其中有哪件是您觉得最值得与大家分享的?
  杨明洁:对于工业产品的收藏爱好,源自10年前在德国学习与工作的时候。在欧洲各个城市都有跳蚤市场,对我而言,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型的博物馆,每一件旧的产品都能解读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生活形态、历史人文与生产工艺。出于职业习惯,在收藏的同时,我也带着研究的目的,确切地讲,是产品设计考古研究。对比中国与欧洲不同时代的工业革命后的产品,我会发现中国设计史上的一个断层,这影响到了中国的当代设计。
  ARTY:您刚提到曾经在德国工作和学习,我们得知您还曾对于产品设计的国家性、族群性、品牌性、用户生活形态、审美偏好等做过深入研究,当然设计和生活也是直接相关的,从生活态度和设计品的联系这个角度上,您觉得在中国和德国间有何异同?
  杨明洁:生活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用户有着不同的生活形态与审美偏好,这就导致了不同的产品设计结果。比如我们曾为韩国的起亚研究中国人的奢侈感,最终发现中国人目前的主流消费群喜欢价值感外露,喜欢表面更复杂的,喜欢数量上的增加。而无独有偶,一家丹麦的设计公司也为一家欧洲的汽车品牌作了关于欧洲人的奢侈感研究,结果是:诚实、恬静、关爱,这就是差异,这也导致不同的汽车设计结果。
  ARTY:设计是高附加值的产物,但似乎今天中国的消费者还不十分认同,要提升这种设计认知的话,您作为设计师认为应该如何去引导公众呢?
  杨明洁:中国目前的主流消费群,相对于西方的消费群而言,还不成熟,还缺少对于生活美学的一个独立判断的精神。比如面对一个用真皮制作的包具和一个设计精美的纸制包具,德国的消费者会花更多的钱购买后者,而中国主流消费者会认为皮包一定比纸包贵。不成熟的消费群更注重产品的材质,更注重显而易见的价值感,或是众所周知的所谓奢侈品,而无法理解更高一层的,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感。这与中国人的从众与钱本位的观念也有关。
  ARTY:您多次获得德国红点奖,我们知道这个奖项在视觉、用户和生产层面有着很高的平衡要求,您是怎样平衡产品的功能性和视觉性之间的关系?
  杨明洁:我想功能与视觉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矛盾,而应该是一件优良的产品应该具备的不同层面的标准。因为用户对于产品的感知与体验是全方位的。就视觉层面而言,这件产品应该是令人愉悦的,同时视觉层面也包含了功能上的诉求,如在视觉层面上,应该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性,让用户清晰知道如何使用这件产品,正确地了解产品的属性。而进入到使用者的层面,那就有更多的功能性的诉求。所以视觉层面应该是产品最终呈现的外观结果,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外观,是因为种种功能上的诉求。
  ARTY:您平时喜欢买什么样的材料及风格的设计品?在功能上有哪些关注点?
  杨明洁:在收藏品中,我的标准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品,这当中有老的产品,也有新的产品,我会到每个国家与城市中收寻当地的设计品店,一些独一无二的设计师作品,材料与风格没有限定,只要是足够创新的、与众不同的,都会收入囊中。
  ARTY:您喜欢哪些颜色?
  杨明洁:白色。
  ARTY:我们注意到您对环保、可持续性的设计相当重视,包括“爱森林”书架,德国博世“老冰箱回收再设计”等项目都非常有意思,我们很想听听您对绿色可持续这个问题的思考。
  杨明洁:可持续的设计是判断一件优良产品的最高层面的标准:社会层面。一件优良的产品应该是对社会和环境友善的,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的,是能够为人们带来正面的社会启迪意义的。而我们更多的是在量产品的设计当中思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如我们在2010年获红点奖的公共候车亭系统中,就实现了产品标准化与模块化的设计,从而在生产、运输、安装及后期的维护上都实现了减少资源消耗的目标。
  ARTY:除了人作为用户之外,您想过为宠物做一些设计吗?
  杨明洁:想,并且已经做过。曾经在公司的花园里将一台废弃的冰箱,改造成了一只小狗的房子。这与做其它的设计是一样的,只不过用户由人转变成了宠物,我必须从宠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他文献
艺术总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新奇有趣的惊喜。往往博物馆提供给大众的都是视觉或听觉上的享受,但现在,艺术不仅能让我们“看”,“听”,“碰”,还可以“吃”了!试着想象在博物馆观赏画作的同时还能把它们一一吃进肚子里会是什么样的神奇感觉?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里的蓝瓶咖啡馆(Blue Bottle Coffee Bar)推出的现代
期刊
日光拨开黑夜的长发,夜影裹起白昼的身躯。  光与影欢乐又悲伤,无自觉地浮起、飘落,都是纷纷的美丽。  黑夜敛起了忧郁的目光,白昼舞落了欢愉的长袖。  光与影不相为伴,所见的,都是炫目的纯净。
期刊
福柯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观点: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  难道只有画家画画,音乐家作曲,雕塑家雕刻,文学家写作,才是艺术活动?  为什么人的生活不应当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没错,审美并不只属于艺术家,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艺术,  而时尚的本质就是将艺术融入世俗,让生活成为一种审美。  已故墨西哥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1902~1988)的
期刊
欧美社交名媛,时尚杂志《POP》主编,顶级服装设计师,Garage当代艺术中心(Garag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创始人,收藏家,策展人。这个女人在她35岁之前已经取得了可以震撼艺术界的成就,她改变了俄罗斯当代艺术,被民间称之为:“艺术女沙皇”。  朱可娃的一个目标就是民主,她对新荷兰岛分馆的设想就是建立一个“更民主的,要给不懂艺术的人看”的场所。  没
期刊
海子的抒情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早已被文艺青年们背诵得滚瓜烂熟,可如果他们有机会亲临Farol设计酒店,依然会为能在大陆的另一端找到知音而惊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Farol设计酒店简直就是依照这句诗而建造的。  葡萄牙人对于海洋有着特殊的情怀,因为葡萄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国家”,其专属经济区比其陆地领土大18倍。可供印证的一个绝好例子,我们可以举出著名手表品牌万国的
期刊
怎样成为一个很酷的人,怎样享受自己的身体,怎样去爱,怎样面对事业,怎样融洽人和人之间、人和生活之间、人和家庭之间的一切非大学所传授,却本该是大学教导的东西,这些都来自生命院校。  英国作家Alain de Botton极其注重个体生命体验,他每本书所涉及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情感与生活在进行着,从《亲吻与诉说》、《爱上浪漫》、《旅行的艺术》、《哲学的慰藉》到《身份的焦虑》……他曾希望自己的书籍能够
期刊
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人眼中的麦当娜是红成超越了时代、流行乐坛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音乐女皇”,而当她的光芒落入摄影师眼中,会得到怎样的诠释?拍摄过麦当娜的摄影师多如过江之鲫,这次2013年4月18日到21日上海外滩3号举行的“麦当娜影像全球巡展”上展出的则是颇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不迎合观众的接受度,用最直接的方式表现狂放与性感,她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毫不犹豫地将反对的人从生命中“淘汰出局”
期刊
中国嘉德于2012春拍中首次推出新水墨作品专场“水墨新世界”,总成交额为1380万元,成交比率超过90%。娄正纲的《自然——ZG 123》以138万元位列第二。该专场涵盖了谷文达、仇德树、杜大恺、徐累、朱伟、李华弌、刘庆和、李津、武艺等多位当代水墨中坚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其中徐累的《夜中昼》以149.5万元折桂。2012年秋拍,中国嘉德用“当代水墨”和“水墨新世界”两个专场重点推荐当代水墨作品,于此
期刊
作者:James Westcott  页数: 288页  出版:金城出版社;2013年4月  语言:简体中文  尤记得前一阵很火的视频,行为艺术家与多年前的恋人相遇,眼神之间简单交汇含有磅礴的情感和丰富的信息量。这位就是其中的女主角,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女士。而她的行为艺术远非仅仅如此这般,在1974年的《节奏0》中有人用上了膛的枪对着她的脑袋时,让她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
期刊
博爱  2012西泠印社的秋拍里又见署名“孙文”的《博爱》,在本文写完的时候拍卖还没有落锤,不知道谁又把“革命之父”的墨宝请回家了。  已经记不清在拍场中见过几回“博爱”。如果都是真迹,那就不由让人质疑中山先生在“博爱”上的不严肃。也难怪,先生在书法上并不当行,似乎是政治需要。给中外人士写来写去也总是不超过四个字——“天下为公”。或者,“博爱”,这对模仿者来说似乎没什么技术难度。中山先生的书法,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