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认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这一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重要性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分析,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整合社会资源和实现教育本质等四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社会支持 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117-02
1 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1世纪初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加之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和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随之产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偏差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成才。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先后制定并实施“奖、贷、助、补、免”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贫困生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彻底解决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它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目标“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35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55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2]我国相关部门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比例为30%左右,特困生比例为15%左右。根据这一比例数字估算,到2020年我国在校贫困生将接近1000万。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2 加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3]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决定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突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矛盾、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加之社会分配不公的现实,造成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特别是子女教育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社会各阶层高度认同的真理,教育已成为改变人命运的重要方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它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数百万高校贫困生群体联系着数百万家庭的命运,联结着上千万人的心,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但随着客观分配不公的存在,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现实的延续,势必会造成广大贫困生及其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被剥夺感的增强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困惑,进而引起对党和政府执政宗旨和工作目标产生疑问,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
3 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构建创新型国家,我们党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思想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关心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教育发展上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基于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战略规划。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了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5]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使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力得到保证,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而且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它是社会公平价值准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应遵循三种资源配置原则—— 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6]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给予补偿,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贫困生工作体系,积极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4 积极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7]公益性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公益性的教育事业需要政府承担维护教育公益性的主要责任,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办不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同时,我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基本国情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台湾学者贾馥茗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8]
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工作对象的动态性、产生原因的复杂性、解决方式的多样性等原因,决定社会支持工作必须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高校、社会各界等多方面组成相应的协调机构,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形成关心关注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合力。建立长期稳定多渠道的物质和资金来源,成立高效人性化心理干预及救助机构,加强相关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供适合的勤工助学岗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确保数百万高校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实现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Z].
[3]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4]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
[6]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48.
[7] 李卫红.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大力推进教育发展[EB/OL].中国教育在线,2010.
[8] 刘志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Z].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①作者简介:方长春(1968~):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社会支持 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117-02
1 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1世纪初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加之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和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随之产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偏差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成才。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先后制定并实施“奖、贷、助、补、免”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贫困生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彻底解决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它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目标“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35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55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2]我国相关部门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比例为30%左右,特困生比例为15%左右。根据这一比例数字估算,到2020年我国在校贫困生将接近1000万。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2 加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3]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决定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突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矛盾、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加之社会分配不公的现实,造成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特别是子女教育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社会各阶层高度认同的真理,教育已成为改变人命运的重要方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它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数百万高校贫困生群体联系着数百万家庭的命运,联结着上千万人的心,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但随着客观分配不公的存在,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现实的延续,势必会造成广大贫困生及其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被剥夺感的增强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困惑,进而引起对党和政府执政宗旨和工作目标产生疑问,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
3 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构建创新型国家,我们党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思想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关心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教育发展上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基于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战略规划。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了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5]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使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力得到保证,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而且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它是社会公平价值准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应遵循三种资源配置原则—— 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6]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给予补偿,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贫困生工作体系,积极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4 积极做好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7]公益性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公益性的教育事业需要政府承担维护教育公益性的主要责任,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办不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同时,我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基本国情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台湾学者贾馥茗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8]
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工作对象的动态性、产生原因的复杂性、解决方式的多样性等原因,决定社会支持工作必须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高校、社会各界等多方面组成相应的协调机构,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工作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形成关心关注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合力。建立长期稳定多渠道的物质和资金来源,成立高效人性化心理干预及救助机构,加强相关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供适合的勤工助学岗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确保数百万高校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实现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Z].
[3]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4]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
[6]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48.
[7] 李卫红.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大力推进教育发展[EB/OL].中国教育在线,2010.
[8] 刘志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Z].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①作者简介:方长春(1968~):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