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微电影行业已走向标准化制作、规模化传播的成熟发展道路,各行各业對微电影的认知度也大有提升。在融媒体时代,结合当下快速更迭的新的制作技术、创作艺术以及新的创作环境下,给微电影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微电影借助融媒体的多平台、多屏幕传播途径大放异彩。在笔者看来,微电影创作是体量更小的电影制作,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微电影成品,微电影的制作要求与流程应该向电影制作靠拢。边远地区近些年也紧跟时代需求,注重人群的文化需求,碍于地市级传统媒体行业内影视艺术技术人才、制作设备、创作环境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微电影在其中的发展异常艰难。本文将从传统媒体在微电影创作上如何突破出发,浅析边远地市级传统媒体在微电影制作上一些可行的做法,拟供地市级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微电影创作时参考。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电影摄制;创作环境;摄影艺术;电影灯光;影视后期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6.080
说到“微电影”,现如今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这个代名词;微电影全称为微型电影,起源于网络媒体的兴起以及社会媒体大环境的需求。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参与到媒介传播上来,微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对偏远地区地级市来说,传统媒体也在变革之中,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相对滞后。而微电影作为一种21世纪产生的新事物,十分契合融媒体的发展,通过边远地区语境下对微电影的制作与创作环境进行分析,在区域范围内给予发展建议是有现实意义的。
1. 微电影的释义与传播特性
1.1 释义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最早起源于2007年,是由隶属于巴黎市政府的法国影像论坛(Forum des images)在第三届口袋影展(Poket Film Festival)中提出的理念。自此以后世界各国都结合自身的特征以及影视创作艺术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出了符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特点的微电影发展模式。
微电影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类电影短片,具有微时放映:整片几分钟至十数分钟,微周期制作:摄制周期3天至数周;微规模投资:投资成本几千元至数十万元每部;投放平台多样化:适合互联网、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投放传播,甚至好的作品可以投放传统影院等特征;微电影内容选题广泛,其本质上是网络和电影结合的衍化品。至2016年左右,微电影行业慢慢专向“微电影+”的新形态新业态,即“网络大电影”,又称“新媒体电影”,时长超过60分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发行,可以设置付费点播的影片,目前支持的常见付费平台包括爱奇艺、腾讯、优酷、电影网、PPTV、Bilibili等。
1.2 传播特性
微电影的传播遵循新时代下融媒体传播的规律,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但是其也有自身传播的一些特性。一是体量小: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播出的微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以小体量为主要特征,利用5-15分钟的时间就将完整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区别于传统电影商业宣发以及院线投放,微电影的传播的渠道可以轻松获得。开始是以参与电影节单元,在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到新媒体、融媒体发展阶段后,可以进行多平台、多屏幕上进行传播,既可以出现在网上,也可以出现在传统电视平台,甚至在街头巷尾的户外媒体。二是互动强:电影所想表现的内容都是希望能和观众有互动和共鸣,互动和共鸣决定观众的认可度和销量;微电影也是如此,但是微电影的互动更加直接,可以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向观众直接传递故事和情感。因此,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发情感等方面,微电影更加直接;特别是在融媒体传播语境下,观众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迅速发表在网络上,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提升或降低影片的口碑。互动性的加持,十分有利于微电影在融媒体上的快速、广泛传播。三是可商业化:微电影主要以故事的内容展现来吸引观众,也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形象输出做载体;甚至于小到为一个企业的品牌产品等讲一个故事,让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影片中。帮助品牌与观众建立起情感联系,有效的影响观众的情绪,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同于院线大电影,在微电影里,根据情节的推动可以植入符合情境的广告,在微电影中巧妙设计的广告常常不会受到观众的情绪抵触。因此,团体、商家获取了社会价值,而微电影也发挥了自身的艺术价值。
2. 边远地区地市级微电影创作现况简述——以河池市为例
2.1 环境概述
边远地区具有地域(如边疆)、自然地理(如高寒)、政治(如民族自治区)、经济(如穷困)等多种含义。河池地处广西的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辖2区9县,河池辖区大部分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脱贫攻坚初期贫困发生率极高,属于边远贫困的地级市,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很难满足边远地区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河池市长住人口为341万多人。自传统媒体(市、区、县级电视台,报社)诞生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有丰富的广播电视制作、写作创作的能力和资源,但是在影视工业制作上还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中国的电影创作人才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一些高级的影视制作人才也仅汇聚于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看,广西虽然有1958年成立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吸纳了诸如张艺谋、陈凯歌等杰出的第五代导演代表,在当时他们创作了标志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但是随着张艺谋等的陆续离开,广西在影视人才培养、影视制作资源拓展、品牌扶持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有效渠道和措施,在工业电影制作方面可以说不具备任何优势。 当时代的车轮发展到微电影之后,也是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期。铺天盖地的视频流充斥在网上平臺上,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极度分散,大部分内容都充斥于爆米花式的味道,微电影成了电影在这股洪流当中的一个剪影。如今,像广西河池市这样的边远地级市也在大力倡导微电影的创作,但是碍于行业在地域发展的不成熟以及人才缺失等因素,制作上举步维艰。
2.2 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在新媒体语境下,河池市的传统媒体的采编有相当大的优势,一是掌握各区县一手的创作题材资源:河池的世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特色浓厚,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跟随时代的号角,这其中有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风情、特色旅游、长寿康养等的大量取材。二是采编播体系成熟:自河池辖区的广电媒体成立以来,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采编播体系完备。三是采编力量足:市一级广电以及各辖区广电媒体队伍人员众多,在各大新闻及专题的采编上相对于社会资源有更大优势。
由于影视艺术技术在进步、电影工业在向前发展,边远地级市的专业制作水平短板则慢慢显露,在微电影的制作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劣势,例如:一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采编人员并不是影视专业,从事新闻采编居多,很多人原来是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而调动入传统媒体,而且人员流动比较少,储备力量不足。二是工业流程不完善:传统媒体的采编延续90年代创立初期的采编技术流程,与新媒体的融合也只是初步试探,形式没有太大变化,在专业影视制作流程上浮于表面。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当涉及到专业影视领域的时候,常常在创意上举步维艰,没有良好的学习进修途径,很难做出有新意的作品。等等这些劣势都限制着当地微电影的起步和发展。
2.3 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微电影的发展好坏与融媒体息息相关。融媒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它是把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并突出媒介载体的优势,进而使优势放大的一种运作模式。媒介的融合让微电影带来更广泛的传播途径。而由于微电影的摄制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等便利因素,边远地区在微电影创作上其实大有可为的。并且当下微电影的传播方式更为自由,国内近些年迅速创作出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微电影,并在不同的融媒体平台上得到迅速传播,通过广告植入、收费观看、流量分成、参评比赛、观众互动等,创造了可观的收益和社会效益,是边远地市制作微电影的可学案例。
微电影因为制作门槛相对较低,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既有追求思想深度的微电影作品,同时也有迎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的作品;既有摄制向电影工业水平靠拢的作品,同时也有入门水平的作品。
3. 微电影的创作流程梳理
微电影虽然没有电影那么高的制作门槛,万众皆导演、万众皆编剧,但是想要做出好的微电影,在故事内容、视听艺术上达到好的效果,则依然需要遵循工业影视制作流程。当有了完备的创作概念后,才可能制作出优秀的微电影,包括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全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3.1 剧本创作
微电影剧本是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动作内容,它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场景描写、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写作的步骤大致分为:创意构思、基础设定、故事梗概、分集大纲;包括题材风格、主线、角色、环境、演绎方式等。微电影时长非常短,好的剧本是微电影成功的基础,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写好微电影剧本:一是故事框架小而精,把握主要故事线,去掉繁枝末节,即“去事件化”;二是主旨鲜明,微电影的剧本中无法进行过于复杂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所以内容必须特点鲜明,从单一人物开始,到引入矛盾,再到激化矛盾,角度呈现上别具一格,思想上又能和大众共鸣;三是用视觉语言来推进故事,现在很多微电影的误区就是过于依赖旁白、对白来推进故事,微电影和电影一样是视听艺术,通过视听语言来达到效果而不是过多的旁白直言。四是寻找合理的精彩瞬间,微电影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出现过多的情节转折,好的剧本往往只展现一个精彩瞬间,推向高潮的瞬间便已达到情感表达目的。总的来说,剧本是微电影之本,要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切身体会的情境来感染观众。
3.2 摄影
微电影是通过摄影生产画面,而摄影艺术是跟时代的高新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日新月异的,包括摄影使用的数码电影机、摄影辅助设备等都是不断更迭。但摄影基础和根本依然是由构图和光影组成,掌握好摄影才能拍摄出电影画面。微电影摄影中构图是画面的基础,构图是为了寻找到形式美。构图的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指场景里人物的空间位置、场地的设置、衣服、场景道具等的‘排版’,考虑景图的画幅、景别、角度和运动。微电影的摄影构图应该和电影一样,在时段上造成画面的连贯性和活动性,表现上具有连续性和连接性,通过景别切换和摄影机运动形成动态构图。
3.3 灯光
微电影拍摄中,对灯光进行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灯光的艺术设计是微电影制作中常用的手段,是通过不同色彩灯光与多种照明手法来实现不同情境、画面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应。在微电影的实际拍摄中常常在自然光之外加入人为光源,用于赋予物体原有造型之外的涵义,对单个物体通常使用3种主要的光线来完成不同的灯光效果,分别为主光、辅光、轮廓光,在广义上又分为人物光、环境光、氛围光等等。
3.4 同期录音和声效混录
目前,声音是微电影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微电影作为视听艺术,声音的不足对影片的影响很容易就暴露出来,所以必须发挥声音元素的作用。作品的声音必须经过声音设计、同期录音、声音剪辑、混录等工艺流程。其中包括同期录音和音频后期。同期录音即现场收音,对于比较现实主义的微电影,台词量比较大,并且因为成本控制、演员档期等因素没有把握在后期能补录好对白的,同期声的录制就要非常重视了。同期声在录制时需要非常注意信噪比,信噪比即有用的声音信号和噪声信号之间的比率,噪声信号过高会干扰有用信号,所以在微电影拍摄中进行细致的了解、把握录音的工作流程和细节,才可以在保证声音质量的情况下节省时间和精力。 3.5 后期制作
前期所有的工作结束后,后期制作才是一部微电影“面世”的开始。微电影后期制作一般有剪辑、调色、特效包装等,微电影的后期制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美的理解的体现,考察制作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整个微电影思想的理解能力。对节奏的处理是微电影剪辑的关键,包括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构成。外部节奏即通过技术人员的剪辑、镜头的运动等组成;内部节奏则是由剧本的设计、人物情感的表达等内部因素决定。所达到的视觉效果一定要符合时空逻辑、思路清晰、遵循影视表现规律,注重画面的匹配、剧情的承接。调色则是在前期拍摄的时候使用较为宽广的色域进行素材记录,后期进行具有创意的色彩处理的步骤,目的是使影片画面风格化以及能够使画面的色彩具有连贯性。通过后期调色对多种色彩情感和光影进行二次布置变动,使得画面可以进一步构思。特效包装对于低成本微电影来说使用比较少,一般只做简单的字幕包裝和简单效果合成。后期加工是以前期拍摄为前提实施的二次创作,以确保微电影的成效更完美。
影片的工业制作流程繁琐复杂、细节众多,对各项制作过程中流程的把控是微电影成品品相好坏的关键。上述流程只针对较低成本的微电影摄制做一些简单的流程梳理。未来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会逐渐向电影级品质靠拢,所以在微电影拍摄时,组建一只优秀创作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并实现更紧密的沟通,将对于流程优化、细化、专业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才是影视工业化的微电影创作。
4. 结语
当前,由于准入门槛底,微电影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多,许多影片作品画面平淡、制作粗糙,与真正电影作品的标准相去甚远,技术和艺术质量都不达标。微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微电影的创作之路要走起来,技术质量是基础,艺术质量是进阶,持续创新是关键。边远地区地级市传统媒体要想在微电影创作上面有所建树,应当把微电影当艺术品来做。并带头在本土树立一个行业标准,例如从业人员素养标准、技术标准、艺术标准、文化标准等等;以及在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来推动本土微电影的发展。微电影的制作体量小,也释放了个人和小团队的创作力,有了更多力量的加入,相信今后类似于广西河池这样的边远地级市,也会有更多的影视人才和惊艳的微电影作品出现。
参考文献:
[1]袁晖.融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传媒论坛,2018,1(20):34-35.
[2]刘晏伯.应重视城市边远人群的文化需求[J].文化产业,2020(29):149-150.
[3]李勇.探析近年来华语电影的摄影风格流变[J].当代电影,2020(10):135-140.
[4]齐晶.微电影构图的艺术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5(21):94-95.
[5]谭文晋.灯光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与艺术设计[J].西部广播电视,2019(03):78-79.
[6]颜隆.微电影录音指南[J].数码影像时代,2013(10):32-37.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电影摄制;创作环境;摄影艺术;电影灯光;影视后期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6.080
说到“微电影”,现如今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这个代名词;微电影全称为微型电影,起源于网络媒体的兴起以及社会媒体大环境的需求。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参与到媒介传播上来,微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对偏远地区地级市来说,传统媒体也在变革之中,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相对滞后。而微电影作为一种21世纪产生的新事物,十分契合融媒体的发展,通过边远地区语境下对微电影的制作与创作环境进行分析,在区域范围内给予发展建议是有现实意义的。
1. 微电影的释义与传播特性
1.1 释义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最早起源于2007年,是由隶属于巴黎市政府的法国影像论坛(Forum des images)在第三届口袋影展(Poket Film Festival)中提出的理念。自此以后世界各国都结合自身的特征以及影视创作艺术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出了符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特点的微电影发展模式。
微电影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类电影短片,具有微时放映:整片几分钟至十数分钟,微周期制作:摄制周期3天至数周;微规模投资:投资成本几千元至数十万元每部;投放平台多样化:适合互联网、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投放传播,甚至好的作品可以投放传统影院等特征;微电影内容选题广泛,其本质上是网络和电影结合的衍化品。至2016年左右,微电影行业慢慢专向“微电影+”的新形态新业态,即“网络大电影”,又称“新媒体电影”,时长超过60分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发行,可以设置付费点播的影片,目前支持的常见付费平台包括爱奇艺、腾讯、优酷、电影网、PPTV、Bilibili等。
1.2 传播特性
微电影的传播遵循新时代下融媒体传播的规律,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但是其也有自身传播的一些特性。一是体量小: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播出的微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以小体量为主要特征,利用5-15分钟的时间就将完整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区别于传统电影商业宣发以及院线投放,微电影的传播的渠道可以轻松获得。开始是以参与电影节单元,在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到新媒体、融媒体发展阶段后,可以进行多平台、多屏幕上进行传播,既可以出现在网上,也可以出现在传统电视平台,甚至在街头巷尾的户外媒体。二是互动强:电影所想表现的内容都是希望能和观众有互动和共鸣,互动和共鸣决定观众的认可度和销量;微电影也是如此,但是微电影的互动更加直接,可以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向观众直接传递故事和情感。因此,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发情感等方面,微电影更加直接;特别是在融媒体传播语境下,观众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迅速发表在网络上,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提升或降低影片的口碑。互动性的加持,十分有利于微电影在融媒体上的快速、广泛传播。三是可商业化:微电影主要以故事的内容展现来吸引观众,也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形象输出做载体;甚至于小到为一个企业的品牌产品等讲一个故事,让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影片中。帮助品牌与观众建立起情感联系,有效的影响观众的情绪,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同于院线大电影,在微电影里,根据情节的推动可以植入符合情境的广告,在微电影中巧妙设计的广告常常不会受到观众的情绪抵触。因此,团体、商家获取了社会价值,而微电影也发挥了自身的艺术价值。
2. 边远地区地市级微电影创作现况简述——以河池市为例
2.1 环境概述
边远地区具有地域(如边疆)、自然地理(如高寒)、政治(如民族自治区)、经济(如穷困)等多种含义。河池地处广西的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辖2区9县,河池辖区大部分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脱贫攻坚初期贫困发生率极高,属于边远贫困的地级市,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很难满足边远地区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河池市长住人口为341万多人。自传统媒体(市、区、县级电视台,报社)诞生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有丰富的广播电视制作、写作创作的能力和资源,但是在影视工业制作上还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中国的电影创作人才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一些高级的影视制作人才也仅汇聚于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看,广西虽然有1958年成立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吸纳了诸如张艺谋、陈凯歌等杰出的第五代导演代表,在当时他们创作了标志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但是随着张艺谋等的陆续离开,广西在影视人才培养、影视制作资源拓展、品牌扶持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有效渠道和措施,在工业电影制作方面可以说不具备任何优势。 当时代的车轮发展到微电影之后,也是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期。铺天盖地的视频流充斥在网上平臺上,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极度分散,大部分内容都充斥于爆米花式的味道,微电影成了电影在这股洪流当中的一个剪影。如今,像广西河池市这样的边远地级市也在大力倡导微电影的创作,但是碍于行业在地域发展的不成熟以及人才缺失等因素,制作上举步维艰。
2.2 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在新媒体语境下,河池市的传统媒体的采编有相当大的优势,一是掌握各区县一手的创作题材资源:河池的世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特色浓厚,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跟随时代的号角,这其中有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风情、特色旅游、长寿康养等的大量取材。二是采编播体系成熟:自河池辖区的广电媒体成立以来,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采编播体系完备。三是采编力量足:市一级广电以及各辖区广电媒体队伍人员众多,在各大新闻及专题的采编上相对于社会资源有更大优势。
由于影视艺术技术在进步、电影工业在向前发展,边远地级市的专业制作水平短板则慢慢显露,在微电影的制作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劣势,例如:一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采编人员并不是影视专业,从事新闻采编居多,很多人原来是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而调动入传统媒体,而且人员流动比较少,储备力量不足。二是工业流程不完善:传统媒体的采编延续90年代创立初期的采编技术流程,与新媒体的融合也只是初步试探,形式没有太大变化,在专业影视制作流程上浮于表面。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当涉及到专业影视领域的时候,常常在创意上举步维艰,没有良好的学习进修途径,很难做出有新意的作品。等等这些劣势都限制着当地微电影的起步和发展。
2.3 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微电影的发展好坏与融媒体息息相关。融媒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它是把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并突出媒介载体的优势,进而使优势放大的一种运作模式。媒介的融合让微电影带来更广泛的传播途径。而由于微电影的摄制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等便利因素,边远地区在微电影创作上其实大有可为的。并且当下微电影的传播方式更为自由,国内近些年迅速创作出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微电影,并在不同的融媒体平台上得到迅速传播,通过广告植入、收费观看、流量分成、参评比赛、观众互动等,创造了可观的收益和社会效益,是边远地市制作微电影的可学案例。
微电影因为制作门槛相对较低,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既有追求思想深度的微电影作品,同时也有迎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的作品;既有摄制向电影工业水平靠拢的作品,同时也有入门水平的作品。
3. 微电影的创作流程梳理
微电影虽然没有电影那么高的制作门槛,万众皆导演、万众皆编剧,但是想要做出好的微电影,在故事内容、视听艺术上达到好的效果,则依然需要遵循工业影视制作流程。当有了完备的创作概念后,才可能制作出优秀的微电影,包括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全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3.1 剧本创作
微电影剧本是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动作内容,它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场景描写、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写作的步骤大致分为:创意构思、基础设定、故事梗概、分集大纲;包括题材风格、主线、角色、环境、演绎方式等。微电影时长非常短,好的剧本是微电影成功的基础,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写好微电影剧本:一是故事框架小而精,把握主要故事线,去掉繁枝末节,即“去事件化”;二是主旨鲜明,微电影的剧本中无法进行过于复杂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所以内容必须特点鲜明,从单一人物开始,到引入矛盾,再到激化矛盾,角度呈现上别具一格,思想上又能和大众共鸣;三是用视觉语言来推进故事,现在很多微电影的误区就是过于依赖旁白、对白来推进故事,微电影和电影一样是视听艺术,通过视听语言来达到效果而不是过多的旁白直言。四是寻找合理的精彩瞬间,微电影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出现过多的情节转折,好的剧本往往只展现一个精彩瞬间,推向高潮的瞬间便已达到情感表达目的。总的来说,剧本是微电影之本,要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切身体会的情境来感染观众。
3.2 摄影
微电影是通过摄影生产画面,而摄影艺术是跟时代的高新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日新月异的,包括摄影使用的数码电影机、摄影辅助设备等都是不断更迭。但摄影基础和根本依然是由构图和光影组成,掌握好摄影才能拍摄出电影画面。微电影摄影中构图是画面的基础,构图是为了寻找到形式美。构图的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指场景里人物的空间位置、场地的设置、衣服、场景道具等的‘排版’,考虑景图的画幅、景别、角度和运动。微电影的摄影构图应该和电影一样,在时段上造成画面的连贯性和活动性,表现上具有连续性和连接性,通过景别切换和摄影机运动形成动态构图。
3.3 灯光
微电影拍摄中,对灯光进行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灯光的艺术设计是微电影制作中常用的手段,是通过不同色彩灯光与多种照明手法来实现不同情境、画面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应。在微电影的实际拍摄中常常在自然光之外加入人为光源,用于赋予物体原有造型之外的涵义,对单个物体通常使用3种主要的光线来完成不同的灯光效果,分别为主光、辅光、轮廓光,在广义上又分为人物光、环境光、氛围光等等。
3.4 同期录音和声效混录
目前,声音是微电影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微电影作为视听艺术,声音的不足对影片的影响很容易就暴露出来,所以必须发挥声音元素的作用。作品的声音必须经过声音设计、同期录音、声音剪辑、混录等工艺流程。其中包括同期录音和音频后期。同期录音即现场收音,对于比较现实主义的微电影,台词量比较大,并且因为成本控制、演员档期等因素没有把握在后期能补录好对白的,同期声的录制就要非常重视了。同期声在录制时需要非常注意信噪比,信噪比即有用的声音信号和噪声信号之间的比率,噪声信号过高会干扰有用信号,所以在微电影拍摄中进行细致的了解、把握录音的工作流程和细节,才可以在保证声音质量的情况下节省时间和精力。 3.5 后期制作
前期所有的工作结束后,后期制作才是一部微电影“面世”的开始。微电影后期制作一般有剪辑、调色、特效包装等,微电影的后期制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美的理解的体现,考察制作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整个微电影思想的理解能力。对节奏的处理是微电影剪辑的关键,包括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构成。外部节奏即通过技术人员的剪辑、镜头的运动等组成;内部节奏则是由剧本的设计、人物情感的表达等内部因素决定。所达到的视觉效果一定要符合时空逻辑、思路清晰、遵循影视表现规律,注重画面的匹配、剧情的承接。调色则是在前期拍摄的时候使用较为宽广的色域进行素材记录,后期进行具有创意的色彩处理的步骤,目的是使影片画面风格化以及能够使画面的色彩具有连贯性。通过后期调色对多种色彩情感和光影进行二次布置变动,使得画面可以进一步构思。特效包装对于低成本微电影来说使用比较少,一般只做简单的字幕包裝和简单效果合成。后期加工是以前期拍摄为前提实施的二次创作,以确保微电影的成效更完美。
影片的工业制作流程繁琐复杂、细节众多,对各项制作过程中流程的把控是微电影成品品相好坏的关键。上述流程只针对较低成本的微电影摄制做一些简单的流程梳理。未来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会逐渐向电影级品质靠拢,所以在微电影拍摄时,组建一只优秀创作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并实现更紧密的沟通,将对于流程优化、细化、专业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才是影视工业化的微电影创作。
4. 结语
当前,由于准入门槛底,微电影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多,许多影片作品画面平淡、制作粗糙,与真正电影作品的标准相去甚远,技术和艺术质量都不达标。微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微电影的创作之路要走起来,技术质量是基础,艺术质量是进阶,持续创新是关键。边远地区地级市传统媒体要想在微电影创作上面有所建树,应当把微电影当艺术品来做。并带头在本土树立一个行业标准,例如从业人员素养标准、技术标准、艺术标准、文化标准等等;以及在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来推动本土微电影的发展。微电影的制作体量小,也释放了个人和小团队的创作力,有了更多力量的加入,相信今后类似于广西河池这样的边远地级市,也会有更多的影视人才和惊艳的微电影作品出现。
参考文献:
[1]袁晖.融媒体背景下微电影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传媒论坛,2018,1(20):34-35.
[2]刘晏伯.应重视城市边远人群的文化需求[J].文化产业,2020(29):149-150.
[3]李勇.探析近年来华语电影的摄影风格流变[J].当代电影,2020(10):135-140.
[4]齐晶.微电影构图的艺术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5(21):94-95.
[5]谭文晋.灯光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与艺术设计[J].西部广播电视,2019(03):78-79.
[6]颜隆.微电影录音指南[J].数码影像时代,2013(1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