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招生》:谢谢三位招办负责老师做客本期“铿锵三人谈”。什么叫大类招生?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实行大类招生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施行大类招生?贵校的大类招生政策是怎样的?请三位老师简要谈谈。
付刚华:大类招生就是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如中南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将全校87个本科专业按33个学科大类招生,如材料类就涵盖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物理等专业;机电类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制造工程和车辆工程等专业;电气信息类涵盖了8个本科招生专业等。
学校实施按大类招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不过早地把学生固定在某个专业,给学生入校后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按大类招生是专业分配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内容是按大类培养,实施大类培养需要学校有富足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如学校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不宜进行大类招生和培养。因此,目前也只有一部分高水平大学在实施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有很多优点:一是有利于培养既有专业特长,又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相对降低了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风险;三是在学生对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后再确定专业,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四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更广,竞争力更强,有利于就业。所以说,实行按大类招生,无论是对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对考生选择专业志愿都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按大类招生。
中南大学也是较早实施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十年前就对我校强势的材料类专业实施按大类招生。中南大学的大类设置采用的是按学科大类和学院大类相结合的模式,即一方面严格将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按一个大类招生,另一方面将同一院系中的专业按一个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一年或两年之后,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及自身的兴趣、特长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专业。或者在全校学科相近的专业内选择,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选错专业入错行的现象。
渠燕军:按大类招生即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专业设置要求,在招生过程中将同一专业类别内的、培养方案相近的若干专业计划归并进行录取。对考生来说可视作一个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同培养后再选择专业。我认为,学校按类招生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按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克服高考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两年大学学习更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优势,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成才。
2.按类招生有利于形成新的激励机制。通过学生和市场的选择,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按类招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也更贴近国家和社会需要。
目前,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5个专业按工商管理类招生;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专业按经济学类招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按数学类招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按环境科学类招生。我校大禹学院(强化班)也是按水利土木大类招生,学生可分流到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此外,河海大学一直推行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转专业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类似于“大类招生”。
刘琳琳:按大类招生是目前许多高校招生的一种做法。目前国内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大都是和国际接轨程度较高的重点院校,以学院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先强化基础,待学生对专业和自身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再选择具体专业,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高校招生》:对考生来说,大类招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犬类招生与普通的按专业招生形式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渠燕军:对考生来说,考生无疑增多了一次专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会激励学生入学后认真学习。从招生形式上来说,由于专业计划归并后数量增加,考生报考命中率增加、同时避免了部分专业名称比较生僻给学生带来选择上的疑虑。
付刚华:总体来说,按大类招生给了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是比较少的,由于要应付高考,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按大类招生给了他们一次入校深入了解后再选择专业的机会。考生的选择范围更宽,因为按大类招生后,同一个大类内可能有几个专业。对于考生来说,选择一个大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学生选择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其学习的动力更大,学习的劲头更足,在学校的发展也就会更好。与普通的按专业招生形式相比,按专业招生过早地把学生固定在某个专业,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存在部分学生在高考录取时专业录取非所愿的情况,进校后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成长。
刘琳琳: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按大类招生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在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学校新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彰显了它的优势。但对一些特色优势专业,及有专业特殊培养要求的不适宜按大类招生,比如我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是我校拥有自主设置本科招生专业权以后首批在国内较早设立的一个管理类本科专业,依托我校法学优势,本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即“法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因此从2010年我校又恢复了按专业招生,而不是按工商管理类。由此可见,按类还是按专业招生,是各有利弊的,应从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出发,从专业的具体要求出发。
《高校招生》:大类招生的考生进校后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
付刚华:大类招生的学生进校后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前期学习学科大类的通识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期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选择专业后,进入学科专业领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渠燕军:按大类招生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一、二年级同一个专业类的学生将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学习,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由于是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学生相互间的竞争显而易见。学生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刻苦学习,提高竞争力,争取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按类招生的学生入校后, 所在学院还将指导所有同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专业兴趣、发展预期以及所具备的外部环境条件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为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提供参考。
刘琳琳:按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从而进一步满足考生的志愿。根据调研,我们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招生计划压缩至1100人。现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和专业都适合按大类招生,结合我校实际,为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的目标,我校从06年开始部分学院实行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即按类招生,按院培养。具体做法是:学制为四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采取按类招生,按院培养的方式。即学生入学时以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身份的进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以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身份的进入商学院。学生学习一年半通识课程后,根据考核和学生志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商学院的学生在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后进入两年半的专业培养。
《高校招生》:通过三位老师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按大类招生确实使得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的范围更宽了。那么学生在填报大类招生有没有一些细节需要重视?
渠燕军:考生不能将按大类招生的优点过于放大,和按专业招生相比其仍需要考生和家长认真思考、仔细了解并作出选择。
付刚华:首先,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大类中所包含的专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应只着眼于个性。考生要了解大类中是否包含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还应对大类的共性,即录取后划分专业前所要面对的基础课程有所了解。其次,按大类招生在录取时大类与大类之间是否有志愿级差,考生要从高校招生政策中有关分大类的政策中去了解。第三,高校按大类招生后,考生以为有多次选专业的机会,于是在填报志愿时,一味追求名校,而不注意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等。但是,一般情况下,考生入校后分专业是根据“志愿+考核”的方式,所以考生应谨慎填报大类志愿。
《高校招生》: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校后,一般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要统一学习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与按专业招生的学生相比,大类招生的学生是否会因在校专业学习时间少而影响到专业学习的深度?
付刚华:这个当然不会。你想,通过一个学年甚至是两个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的基础应该学得比较扎实牢固,学习适应面更广,在学专业课时就会更容易理解,更得心应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如此。
渠燕军:高校在培养计划编制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专业课程的学时不会减少。相反,由于大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更多,更便于其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
《高校招生》:当学生学完一年或两年基础课后,面临分专业时,是否会出现热门人数超多,而冷门专业没人报的现象?
渠燕军: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学校会尽量调整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意愿。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大类内专业相关度很高,学生也会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付刚华:这两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热门专业人数超多的现象相对更多一点,高校可以通过专业宣讲的形式,加强对专业的宣传。其实只要考生理性地选择专业,这种热门专业人数扎堆的现象还是可能避免的。学校最担心的冷门专业没人报的情况,如果某个专业没人报,那么这个专业就面临没有本科生的问题,专业的发展肯定受影响,当然,这个问题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就考虑到了。学生入校后,学校就给每个学生分配了学业导师。在学生了解专业、选专业、选课程等方面,导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
《高校招生》:大类招生实行近几年来,也有几届学生毕业迈向工作单位,相比非大类招生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发展得怎样?表现出了哪些优秀的特点?
付刚华:我校全面按大类招生从2008年开始,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但是我校十年前曾在小范围内试点过大类招生(主要是在材料类专业实行),从当年的学生情况来看,大类招生的优点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毕业生读研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毕业生普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较按专业招生的要好。我们相信,相比非大类招生的学生,大类招生的学生经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基础知识深厚,同时又有专业特长,既是“通才”,又是“专才”,无论从适应能力还是竞争力都胜出一筹,毕业后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渠燕军:我觉得按大类招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高校招生》:好的,再次感谢三位老师的周到细致的讲解!这期的“铿锵三人谈”到此结束。在高考升学路上,《高校招生》与您并肩同行!让我们相约在下一期“铿锵三人谈”
付刚华:大类招生就是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如中南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将全校87个本科专业按33个学科大类招生,如材料类就涵盖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物理等专业;机电类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制造工程和车辆工程等专业;电气信息类涵盖了8个本科招生专业等。
学校实施按大类招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不过早地把学生固定在某个专业,给学生入校后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按大类招生是专业分配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内容是按大类培养,实施大类培养需要学校有富足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如学校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不宜进行大类招生和培养。因此,目前也只有一部分高水平大学在实施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有很多优点:一是有利于培养既有专业特长,又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相对降低了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风险;三是在学生对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后再确定专业,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四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更广,竞争力更强,有利于就业。所以说,实行按大类招生,无论是对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对考生选择专业志愿都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按大类招生。
中南大学也是较早实施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十年前就对我校强势的材料类专业实施按大类招生。中南大学的大类设置采用的是按学科大类和学院大类相结合的模式,即一方面严格将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按一个大类招生,另一方面将同一院系中的专业按一个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一年或两年之后,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及自身的兴趣、特长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专业。或者在全校学科相近的专业内选择,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选错专业入错行的现象。
渠燕军:按大类招生即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专业设置要求,在招生过程中将同一专业类别内的、培养方案相近的若干专业计划归并进行录取。对考生来说可视作一个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同培养后再选择专业。我认为,学校按类招生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按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克服高考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两年大学学习更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优势,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成才。
2.按类招生有利于形成新的激励机制。通过学生和市场的选择,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按类招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也更贴近国家和社会需要。
目前,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5个专业按工商管理类招生;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专业按经济学类招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按数学类招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按环境科学类招生。我校大禹学院(强化班)也是按水利土木大类招生,学生可分流到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此外,河海大学一直推行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转专业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类似于“大类招生”。
刘琳琳:按大类招生是目前许多高校招生的一种做法。目前国内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大都是和国际接轨程度较高的重点院校,以学院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先强化基础,待学生对专业和自身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再选择具体专业,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高校招生》:对考生来说,大类招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犬类招生与普通的按专业招生形式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渠燕军:对考生来说,考生无疑增多了一次专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会激励学生入学后认真学习。从招生形式上来说,由于专业计划归并后数量增加,考生报考命中率增加、同时避免了部分专业名称比较生僻给学生带来选择上的疑虑。
付刚华:总体来说,按大类招生给了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是比较少的,由于要应付高考,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按大类招生给了他们一次入校深入了解后再选择专业的机会。考生的选择范围更宽,因为按大类招生后,同一个大类内可能有几个专业。对于考生来说,选择一个大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学生选择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其学习的动力更大,学习的劲头更足,在学校的发展也就会更好。与普通的按专业招生形式相比,按专业招生过早地把学生固定在某个专业,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存在部分学生在高考录取时专业录取非所愿的情况,进校后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成长。
刘琳琳: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按大类招生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在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学校新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彰显了它的优势。但对一些特色优势专业,及有专业特殊培养要求的不适宜按大类招生,比如我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是我校拥有自主设置本科招生专业权以后首批在国内较早设立的一个管理类本科专业,依托我校法学优势,本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即“法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因此从2010年我校又恢复了按专业招生,而不是按工商管理类。由此可见,按类还是按专业招生,是各有利弊的,应从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出发,从专业的具体要求出发。
《高校招生》:大类招生的考生进校后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
付刚华:大类招生的学生进校后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前期学习学科大类的通识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期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选择专业后,进入学科专业领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渠燕军:按大类招生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一、二年级同一个专业类的学生将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学习,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由于是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学生相互间的竞争显而易见。学生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刻苦学习,提高竞争力,争取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按类招生的学生入校后, 所在学院还将指导所有同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专业兴趣、发展预期以及所具备的外部环境条件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为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提供参考。
刘琳琳:按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从而进一步满足考生的志愿。根据调研,我们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招生计划压缩至1100人。现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和专业都适合按大类招生,结合我校实际,为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的目标,我校从06年开始部分学院实行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即按类招生,按院培养。具体做法是:学制为四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采取按类招生,按院培养的方式。即学生入学时以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身份的进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以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身份的进入商学院。学生学习一年半通识课程后,根据考核和学生志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商学院的学生在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后进入两年半的专业培养。
《高校招生》:通过三位老师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按大类招生确实使得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的范围更宽了。那么学生在填报大类招生有没有一些细节需要重视?
渠燕军:考生不能将按大类招生的优点过于放大,和按专业招生相比其仍需要考生和家长认真思考、仔细了解并作出选择。
付刚华:首先,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大类中所包含的专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应只着眼于个性。考生要了解大类中是否包含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还应对大类的共性,即录取后划分专业前所要面对的基础课程有所了解。其次,按大类招生在录取时大类与大类之间是否有志愿级差,考生要从高校招生政策中有关分大类的政策中去了解。第三,高校按大类招生后,考生以为有多次选专业的机会,于是在填报志愿时,一味追求名校,而不注意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等。但是,一般情况下,考生入校后分专业是根据“志愿+考核”的方式,所以考生应谨慎填报大类志愿。
《高校招生》: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校后,一般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要统一学习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与按专业招生的学生相比,大类招生的学生是否会因在校专业学习时间少而影响到专业学习的深度?
付刚华:这个当然不会。你想,通过一个学年甚至是两个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的基础应该学得比较扎实牢固,学习适应面更广,在学专业课时就会更容易理解,更得心应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如此。
渠燕军:高校在培养计划编制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专业课程的学时不会减少。相反,由于大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更多,更便于其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
《高校招生》:当学生学完一年或两年基础课后,面临分专业时,是否会出现热门人数超多,而冷门专业没人报的现象?
渠燕军: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学校会尽量调整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意愿。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大类内专业相关度很高,学生也会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付刚华:这两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热门专业人数超多的现象相对更多一点,高校可以通过专业宣讲的形式,加强对专业的宣传。其实只要考生理性地选择专业,这种热门专业人数扎堆的现象还是可能避免的。学校最担心的冷门专业没人报的情况,如果某个专业没人报,那么这个专业就面临没有本科生的问题,专业的发展肯定受影响,当然,这个问题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就考虑到了。学生入校后,学校就给每个学生分配了学业导师。在学生了解专业、选专业、选课程等方面,导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
《高校招生》:大类招生实行近几年来,也有几届学生毕业迈向工作单位,相比非大类招生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发展得怎样?表现出了哪些优秀的特点?
付刚华:我校全面按大类招生从2008年开始,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但是我校十年前曾在小范围内试点过大类招生(主要是在材料类专业实行),从当年的学生情况来看,大类招生的优点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毕业生读研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毕业生普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较按专业招生的要好。我们相信,相比非大类招生的学生,大类招生的学生经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基础知识深厚,同时又有专业特长,既是“通才”,又是“专才”,无论从适应能力还是竞争力都胜出一筹,毕业后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渠燕军:我觉得按大类招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高校招生》:好的,再次感谢三位老师的周到细致的讲解!这期的“铿锵三人谈”到此结束。在高考升学路上,《高校招生》与您并肩同行!让我们相约在下一期“铿锵三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