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乾隆御医黄元御应邀去给位于京城西郊的一位朋友看病。看完病,趁病家准备午饭的空闲,黄元御信步走出庭院。
阳光明媚,秋意正浓。忽然,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中年人,恭敬地迎上来,施礼道:“久闻黄医师大名,家中有病人在床,不知能否请您前往?”黄元御一看,那人虽然一袭旧袍,眉头微锁,却斯斯文文,浑身上下散发着读书人特有的儒雅气质,心中顿生几分好感,便欣然应允。
黄元御跟随来人,走进附近一处偏僻的院落。却见满庭秋草,三间老屋。简陋的堂屋内,临窗的一张残腿方桌上,摆有数叠尺余高的稿件,使其居所增色不少。黄元御环顾四周无人,便惊奇地问:“先生要为谁诊病?”那人一本正经地答:“给一位女子诊病。”“给女子诊病?”这下,黄元御增添几分嗔怪,明明屋内除他两位,并无他人,何来女子?好端端一位读书人,难道是在戏弄自己?不像!估计是写书把脑子用坏了,今天应该好好为他调理一番。“仁兄,那女子在哪里?”黄元御问道。“在书里。”那人指着书稿,郑重其事地答道。“为书中的女子诊病?”天下竟有这样的奇事,这对于久经医场的黄元御来说,还真是头一回。黄元御走近一看,封皮上有《石头记》三字,力透纸背,气度斐然,非一般手书,立时肃然起敬。
说话之间,那人从《石头记》中专拣出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一章来,递给黄元御说:“书中有一大户人家贾府,其长门媳妇秦可卿得了病,请张太医来诊,示以脉息方药。请黄医师看一下,可有不当之处?”
原来如此。黄元御接过一看,书稿中所列出秦氏脉息,非常细致,后面列了一个方子: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川芎、黄芪、阿胶、莲子等……黄元御看罢,点头说:“先生本来就熟悉脉法方药,又为什么要请教我呢?”
“早些年,也略读过一些医书,但是,从来没有给人看过病。”那人说,“恐怕书传于后世,若是遇到与书中方药症状相似之人,读到这里时,认定书中事全真无假,便按了书里的方子抓药去吃,恐误其人。”
黄元御听了赞叹道:“先生虑事周全,即便是写小说,也求真务实,令人心生敬佩。”看着看着,黄元御眉头一皱:“方药虽合其症状,可是,为什么此方却呈现一片死气沉沉呢?”
“黄先生竟然能看出这些来?”那人为之一惊。黄元御说:“此方药如果用在普通病家身上,倒不失为一良方。然而,用在这养尊处优、恣食肥甘的官宦人家,就不适合了,甚至有逆反之功,可以杀人。”
“何以见得?”那人诧异地说。“这秦氏之病,方药宜清和。先生却假以张太医之手,用了人参,当是起了杀机啊!”黄元御回答。
那人连忙说:“还请黄先生继续说下去。”黄元御笑着说:“方中虽用人参二钱,量倒不多,也不足以为害。然而,您却设了一大伏笔,说是贾府已买有一斤的人参,以此合药。对于这般富贵人家而言,人参多多益善。合药之时,便不计较分量多少了。人参过量则腻补,滞结气机,用在这百忧成郁的秦可卿身上,便成了毒药。你不杀卿,卿却因你而死,或许,您早有杀卿之意啊!”
那人听了,脸色大变。黄元御倒是没有注意到他的神情变化,继续说:“这秦氏必是在书中死了吧,您倒也是用心良苦啊!”
“不错,秦可卿在两章之后的确死了。她性情刚强,聪明太过,总有不如意之事。又处在明争暗斗、万般计较的大户人家之中,焉有不死之理?”那人叹息了一声。
黄元御笑着说:“若按正常医法,方药中人参可去。但以此书故事情节与所要表达的主题来看,人参又必不可去。您心中纠结之处,应该在此吧!”“知我者,黄医师也!那就不改动了!”那人听罢,心中块垒尽释,眉心舒展。茅草小舍中,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
不错,这位肯请黄御医“为书中女子诊病”的人,正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一直为了秦可卿的病况而辗转忧郁,很想找人讨论一番,却又不知该向谁倾诉。其实,秦可卿的病情,一般医生即可诊治。可是,曹雪芹为什么单单要费尽周折请教京城御医黄元御呢?
原来,黄元御早期师从名师,博览群书,欲通过科考取得功名,光耀门庭。不料,因庸医误诊而导致左目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哀痛之余,他选择弃儒从医之路。黄元御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伤寒说意》等14部医书,这就是曹雪芹向他请教的原因。当时,黄元御已名震京城,是乾隆驾前红人。曹雪芹是一名流落乡间的落魄文人,恐怕直接相请不到,便千方百计,求黄元御的朋友帮忙,才有了京郊茅舍“与秦可卿诊病”的情景。
一位文学巨匠,一位医学大师,同是著书立说之人,相见恨晚,秉烛促膝而谈。 “雪芹先生造就的这一团脂粉气,日后不知要熏杀多少读书人!”黄元御略翻了一遍《石头记》部分书稿,知其大意,而后摇头感慨道。
第二天,回到寓所,黄元御差徒儿给曹雪芹送去银两、煤炭及过冬衣物,以帮扶他著书。大恩不言谢,曹雪芹尽数收下。冷屋烛照清寂之夜,曹雪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于书稿之外,俯首提笔写道:“莫道天涯无知己,今朝相逢元御君。”
如今,《红楼梦》已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我们翻看到第十回,看到张太医为秦可卿治病那一章节,是否能够感受到若干年前,黄元御与曹雪芹两位大师的身影?红楼的精彩中,有他们友情的见证。
阳光明媚,秋意正浓。忽然,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中年人,恭敬地迎上来,施礼道:“久闻黄医师大名,家中有病人在床,不知能否请您前往?”黄元御一看,那人虽然一袭旧袍,眉头微锁,却斯斯文文,浑身上下散发着读书人特有的儒雅气质,心中顿生几分好感,便欣然应允。
黄元御跟随来人,走进附近一处偏僻的院落。却见满庭秋草,三间老屋。简陋的堂屋内,临窗的一张残腿方桌上,摆有数叠尺余高的稿件,使其居所增色不少。黄元御环顾四周无人,便惊奇地问:“先生要为谁诊病?”那人一本正经地答:“给一位女子诊病。”“给女子诊病?”这下,黄元御增添几分嗔怪,明明屋内除他两位,并无他人,何来女子?好端端一位读书人,难道是在戏弄自己?不像!估计是写书把脑子用坏了,今天应该好好为他调理一番。“仁兄,那女子在哪里?”黄元御问道。“在书里。”那人指着书稿,郑重其事地答道。“为书中的女子诊病?”天下竟有这样的奇事,这对于久经医场的黄元御来说,还真是头一回。黄元御走近一看,封皮上有《石头记》三字,力透纸背,气度斐然,非一般手书,立时肃然起敬。
说话之间,那人从《石头记》中专拣出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一章来,递给黄元御说:“书中有一大户人家贾府,其长门媳妇秦可卿得了病,请张太医来诊,示以脉息方药。请黄医师看一下,可有不当之处?”
原来如此。黄元御接过一看,书稿中所列出秦氏脉息,非常细致,后面列了一个方子: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川芎、黄芪、阿胶、莲子等……黄元御看罢,点头说:“先生本来就熟悉脉法方药,又为什么要请教我呢?”
“早些年,也略读过一些医书,但是,从来没有给人看过病。”那人说,“恐怕书传于后世,若是遇到与书中方药症状相似之人,读到这里时,认定书中事全真无假,便按了书里的方子抓药去吃,恐误其人。”
黄元御听了赞叹道:“先生虑事周全,即便是写小说,也求真务实,令人心生敬佩。”看着看着,黄元御眉头一皱:“方药虽合其症状,可是,为什么此方却呈现一片死气沉沉呢?”
“黄先生竟然能看出这些来?”那人为之一惊。黄元御说:“此方药如果用在普通病家身上,倒不失为一良方。然而,用在这养尊处优、恣食肥甘的官宦人家,就不适合了,甚至有逆反之功,可以杀人。”
“何以见得?”那人诧异地说。“这秦氏之病,方药宜清和。先生却假以张太医之手,用了人参,当是起了杀机啊!”黄元御回答。
那人连忙说:“还请黄先生继续说下去。”黄元御笑着说:“方中虽用人参二钱,量倒不多,也不足以为害。然而,您却设了一大伏笔,说是贾府已买有一斤的人参,以此合药。对于这般富贵人家而言,人参多多益善。合药之时,便不计较分量多少了。人参过量则腻补,滞结气机,用在这百忧成郁的秦可卿身上,便成了毒药。你不杀卿,卿却因你而死,或许,您早有杀卿之意啊!”
那人听了,脸色大变。黄元御倒是没有注意到他的神情变化,继续说:“这秦氏必是在书中死了吧,您倒也是用心良苦啊!”
“不错,秦可卿在两章之后的确死了。她性情刚强,聪明太过,总有不如意之事。又处在明争暗斗、万般计较的大户人家之中,焉有不死之理?”那人叹息了一声。
黄元御笑着说:“若按正常医法,方药中人参可去。但以此书故事情节与所要表达的主题来看,人参又必不可去。您心中纠结之处,应该在此吧!”“知我者,黄医师也!那就不改动了!”那人听罢,心中块垒尽释,眉心舒展。茅草小舍中,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
不错,这位肯请黄御医“为书中女子诊病”的人,正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一直为了秦可卿的病况而辗转忧郁,很想找人讨论一番,却又不知该向谁倾诉。其实,秦可卿的病情,一般医生即可诊治。可是,曹雪芹为什么单单要费尽周折请教京城御医黄元御呢?
原来,黄元御早期师从名师,博览群书,欲通过科考取得功名,光耀门庭。不料,因庸医误诊而导致左目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哀痛之余,他选择弃儒从医之路。黄元御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伤寒说意》等14部医书,这就是曹雪芹向他请教的原因。当时,黄元御已名震京城,是乾隆驾前红人。曹雪芹是一名流落乡间的落魄文人,恐怕直接相请不到,便千方百计,求黄元御的朋友帮忙,才有了京郊茅舍“与秦可卿诊病”的情景。
一位文学巨匠,一位医学大师,同是著书立说之人,相见恨晚,秉烛促膝而谈。 “雪芹先生造就的这一团脂粉气,日后不知要熏杀多少读书人!”黄元御略翻了一遍《石头记》部分书稿,知其大意,而后摇头感慨道。
第二天,回到寓所,黄元御差徒儿给曹雪芹送去银两、煤炭及过冬衣物,以帮扶他著书。大恩不言谢,曹雪芹尽数收下。冷屋烛照清寂之夜,曹雪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于书稿之外,俯首提笔写道:“莫道天涯无知己,今朝相逢元御君。”
如今,《红楼梦》已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我们翻看到第十回,看到张太医为秦可卿治病那一章节,是否能够感受到若干年前,黄元御与曹雪芹两位大师的身影?红楼的精彩中,有他们友情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