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结合维多利亚时期的时代背景介绍了维多利亚后期哥特式风尚再次流行的现象,并通过对奥博利·比亚兹莱画面中服饰、建筑等内容的分析,说明其作品内容中的哥特因素。其次,本文通过对比亚兹莱画面中构图、装饰纹样和表现手法的比较,说明其作品风格体现出与同时代物质生活和文化领域相似的哥特特征。最后,通过考察哥特式风尚在维多利亚后期流行的原因,说明比亚兹莱的艺术中体现出的哥特风格并非偶然,而承担着世纪末社会批判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比亚兹莱 哥特艺术 世纪末
奥博利·比亚兹莱是英国艺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他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比亚兹莱26年的人生与唯美主义、颓废艺术、新艺术运动等多个艺术运动联系在一起,他的创作多用线造型,黑白对比和变形夸张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手法,因其体现出图案化和符号化的特征,而被称为“线的象征主义”。比亚兹莱的艺术综合了拉斐尔前派、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日本浮世绘等多种风格,将平面概括的形象与丰富华美的细节描绘于一体,用简洁有力的大块色搭配以点、线、面的组合形成与日本版画相似的效果,使画面更加富于装饰感。其画面中“恶与悲中的美”则是用唯美主义的创作方式将颓废者的追求表现到了极致。比亚兹莱的艺术连接了传统绘画与现代设计艺术,批评家把欧洲19世纪90年代的插图艺术称为“比亚兹莱时期”,因为比亚兹莱简练概括的版画艺术,代表了现代插图艺术的方向,是欧洲版画插图的一个里程碑。尽管19世纪末的许多批评家对比亚兹莱的创作中的恐怖、阴暗和色情等因素进行猛烈地抨击,但其作品在根本上源于社会情感,用隐蔽的方式与时代产生共鸣,因而能掀起轩然大波。在绘画及设计领域内考察,可看到比亚兹莱的艺术在各艺术流派中的承接及独特性。放置于更广泛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风尚中考察,比亚兹莱作品中的恐怖、阴暗等特征或许可以找到其时代共性。下文将比亚兹莱艺术风格与维多利亚时期流行于各领域的哥特式风尚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在更广泛的语境中理解比亚兹莱作品的时代意义。
一 作品内容中体现出的哥特式风尚
比亚兹莱生活的时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后期,19世纪末期,世界各地间的争夺战一触即发,在极为敏感而缺乏安全感的情绪影响下,个人主义走向极端。在艺术与文化上,诸如“莎乐美”这类残酷而带有强烈支配欲的题材成为揭露人们内心和情感宣泄的寄托,于是神秘主义、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寻求解脱的表达方式。
在比亚兹莱的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王尔德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进行的创作,还有一部分作品则表现了现代生活主题。在那个奢靡的时代,他将目光关注到了伦敦的夜总会、剧院、咖啡馆和妓女的夜生活,清醒地看到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的享乐,在世纪末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显得糜烂而病态。正是由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流行风尚在比亚兹莱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哥特式风格的复兴便是其中之一。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女性服饰上身紧身合体,下身裙子宽大且有托裾,下重上轻,富有装饰感。这些特征皆未逃过比亚兹莱的观察,并在他的画面中表现了出来。精致的蕾丝,闪烁的珍珠,在相得益彰下产生神秘而性感的镂空效果。服饰布料上细腻考究的暗花纹,散发着贵族气息。哥特式繁复的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增添了一丝奢华,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则在塑造修长身型的同时体现出凝重感,与18世纪贵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在比亚兹莱的作品《海伦的卫生间》中的人物着装便体现出上述特点。画面中的贵族女人衣着华丽,紧身的低胸裹束呼应了哥特风格中用丝带绑出的纤细腰枝。蕾丝的花边装饰,镶嵌宝石的裙摆,饰有暗花的布纹,人物盘梳的复古发髻,羽毛头饰等特征都与哥特式衣饰颇为相似。在华丽服饰下袒胸露乳的女性形象,使画面充满了对贵族奢淫生活的讽刺意味。此外,画面中的建筑亦体现出哥特风情。墙体的雕刻装饰自由多样,繁缛的纹样使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窗棂和烛台都由扭曲的曲线组成生动的造型,直长的线条营造出垂直的动势,体现出哥特艺术的特征。在比亚兹莱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中,画面内容反映出了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哥特式风格的追崇,也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穷奢极糜的生活状况。而比亚兹莱并非仅仅在作品内容中表现出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风尚,在其自身的作品风格中也流露出了相似的特征。
二 艺术风格中的哥特式特征
除了在画面内容中体现出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式风格的流行,比亚兹莱的作品本身也显示出哥特式特征。比亚兹莱画面中精美的装饰纹样对后世的艺术设计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少纹样的形式来自于东方,富于异国情调,而还有的作品中繁密的花纹则与中世纪哥特式绘画中的纹样颇为相似。例如,比亚兹莱1895年创作的《圣诞卡片》中织物上屈曲精致的植物纹样,大小间杂的花草纹有序而灵活地在布面上重复着,规整而不呆板,变化丰富而不凌乱,与中世纪的绘画《东方三王》中人物服饰的纹样比较,便可看到两者的类同之处。《湖中的剑》一画中,比亚兹莱在画面四周绘制了植物纹边框,纹样为右下角的树干延伸而出,由枝叶和花果组成了柔婉而变化有序的植物边框。这种装饰方式与中世纪手抄本的装饰异曲同工,如圣路易的诗篇《亚伯拉罕和三个使徒》中的边框装饰,在形态和纹样上都与前者类似,但比亚兹莱作品中的纹饰经过提炼与加工更为细致精美。比亚兹莱仅接受过两个月的正规艺术训练,在其创作生涯中未必亲眼欣赏过璀璨的中世纪艺术,因而在其上述作品中的装饰纹样展现出与中世纪哥特艺术的相似之处,或许并非其选择性的摹仿,而是一部分来源于其自身在吸收唯美主义艺术与日本艺术基础上的创新,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其对生活中其他领域流行的哥特艺术风尚的耳濡目染与借鉴。除了纹样上体现出了哥特艺术风格,更为明显的是比亚兹莱作品中有着与中世纪哥特艺术同样的神秘与肃穆。18世纪后期开始流行的哥特式文学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哥特式小说的意义在于,采取了不合理的怪诞形式,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神秘、怪诞、痛苦的恐怖,以及其他类似的特点,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发展。”在艺术风格上,比亚兹莱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与哥特式文学类似的特征。例如,《卢西恩的奇怪生物》一画中,比亚兹莱用充满幻想的手法,创造了形态各异的怪物形象。画面中间的女性像是邪恶的巫婆,狰狞的面目下瘦长的身躯掩盖于漆黑的长袍中。在她的四周围绕着兽首人身的怪物,面部扭曲的头颅幽灵般地窜出,黑暗深邃的背景中飞着蝙蝠,前景中的花蛇弓起身子蓄势待发,阴暗怪诞的场景使观者不禁心生寒意。其中婴儿的形象也并非单纯美好,而是形如胚胎,带着惶恐、怀疑、质问的表情。他们皱眉瞪眼,呈蜷缩状,更多地体现了对生命的质疑。因此,比亚兹莱的许多作品流露出神秘与阴暗,其中哥特式的恐怖气氛往往透露着作者内心的灰暗情绪。就像哥特式小说包含的深刻社会意义一样,比亚兹莱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揭露了笼罩在当时社会上的压抑伤感的消极气氛,对时代的伪善和人们的冷漠及欲望用隐晦象征的方式进行了披露。与中世纪的哥特艺术不同的是,比亚兹莱的作品中的恐怖多了一些唯美,在华丽柔婉的花纹的装饰下,其画面显得阴暗而凄美,似是一朵罂粟,在冷艳中令人惶惶不安。 因此,在艺术风格上,比亚兹莱的作品中华丽而繁复的装饰,以及神秘阴暗的画面氛围都与维多利亚时期在物质生活与文学领域复兴的哥特式风格相似,或可视为是这种风尚在绘画艺术上的体现,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 世纪末的批判
哥特艺术最初流行于中世纪。中世纪的艺术为宗教服务,因而蔑视物质,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即上帝的教义。因此,哥特式的教堂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宗教建筑,力图用极尽华丽的装饰营造天堂般的幻觉效果。而到了19世纪晚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维多利亚时代在经济与科技上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然而“理性”的虚伪也逐渐暴露出来,由物质生活的提升带来的资产阶级的虚荣与冷酷也日益展现。物质生活的富裕使贵族世界的目光渐渐脱离现实,标榜复古情怀,这种追求空幻的思想似乎与中世纪对天堂幻想的营造不谋而合,因而华丽的哥特风尚再次风靡上流世界。
比亚兹莱作品中哥特风格的融入也绝非偶然。18世纪后期的哥特式小说将当时弥漫于社会的忧郁和灰暗融合到文学领域,通过对恐怖而神秘事物的描绘,颠覆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世界,用超现实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而在19世纪晚期,维多利亚女王非但没有松弛“道德”的准则,反而更加强化了传统道德。但在“世纪末”强潮下,人们对女王推行的强硬道德心生反感,转而追求生命的黄金时刻。在享受奢侈而多姿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僵硬的传统道德要求发展到了一本正经的程度,因而造成了物质与道德的错位。一批能够看到社会本质、有感于伦理道德颓败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精神与物质的错位现象做出探索和表达。从唯美主义文学家王尔德开始孕育出的颓废主义,便着重描绘被诅咒的、地狱般的美。
与18世纪哥特式小说对社会的批判相似,近一世纪之后,比亚兹莱在“世纪末”浪潮中,在新与旧、美与善等多种矛盾的交织中,以其敏锐的感觉抓住时代的精神,用他的创作反映了世纪末人们的意识形态。作为“颓废派”的画家,他用阴暗诡异的手法表现对物质享乐主义的讽刺,例如,在描绘强盗的画面中,繁琐的珠宝体现出精于装饰的奢靡,而怪异诡谲的形象又显得阴暗恐怖。比亚兹莱的作品中流露出哥特式风格的借用,他将繁复的装饰与诡谲的气氛同时放大,也正体现出对这一华丽浮夸的风尚的批判。比亚兹莱充满幻想的作品用阴暗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揭露社会的矛盾,讽刺道德的伪善,显示了社会精神层面最真实的本质。比亚兹莱用哥特式的繁杂、神秘与阴暗,传达的是在时代强流中暗藏于人们心中的忧郁与焦虑。
参考文献:
[1] Anonymous,Aubrey Beardsley,Contemporary Review,Jun 1998,272,1589,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
[2] Joseph C,Aubrey Beardsley:A Biography,Hewgley,Feb,1999,124,2,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
[3] 马凤林:《比亚兹莱的艺术世界》,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4] 奥布瑞·比亚兹莱:《比亚兹莱装饰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5] 吕吉瑛:《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及文学评述》,《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4期。
[6] 杨林:《论比亚兹莱艺术形态的形成》,《价值工程》,2010年第36期。
[7] 李萌、赵丽妍:《受哥特主义影响的维多利亚风尚》,《丝绸》,2007年第7期。
[8] 黄丽珉:《比亚兹莱绘画解读》,《装饰》,2006年第3期。
[9] 王刚:《“恶之花”——浅谈比亚兹莱绘画的颓废之美》,《神州》,2011年第8期。
[10] 吴瑕:《比亚兹莱的审美颠覆》,《美术大观》,2010年第8期。
(杨天民,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关键词:比亚兹莱 哥特艺术 世纪末
奥博利·比亚兹莱是英国艺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他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比亚兹莱26年的人生与唯美主义、颓废艺术、新艺术运动等多个艺术运动联系在一起,他的创作多用线造型,黑白对比和变形夸张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手法,因其体现出图案化和符号化的特征,而被称为“线的象征主义”。比亚兹莱的艺术综合了拉斐尔前派、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日本浮世绘等多种风格,将平面概括的形象与丰富华美的细节描绘于一体,用简洁有力的大块色搭配以点、线、面的组合形成与日本版画相似的效果,使画面更加富于装饰感。其画面中“恶与悲中的美”则是用唯美主义的创作方式将颓废者的追求表现到了极致。比亚兹莱的艺术连接了传统绘画与现代设计艺术,批评家把欧洲19世纪90年代的插图艺术称为“比亚兹莱时期”,因为比亚兹莱简练概括的版画艺术,代表了现代插图艺术的方向,是欧洲版画插图的一个里程碑。尽管19世纪末的许多批评家对比亚兹莱的创作中的恐怖、阴暗和色情等因素进行猛烈地抨击,但其作品在根本上源于社会情感,用隐蔽的方式与时代产生共鸣,因而能掀起轩然大波。在绘画及设计领域内考察,可看到比亚兹莱的艺术在各艺术流派中的承接及独特性。放置于更广泛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风尚中考察,比亚兹莱作品中的恐怖、阴暗等特征或许可以找到其时代共性。下文将比亚兹莱艺术风格与维多利亚时期流行于各领域的哥特式风尚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在更广泛的语境中理解比亚兹莱作品的时代意义。
一 作品内容中体现出的哥特式风尚
比亚兹莱生活的时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后期,19世纪末期,世界各地间的争夺战一触即发,在极为敏感而缺乏安全感的情绪影响下,个人主义走向极端。在艺术与文化上,诸如“莎乐美”这类残酷而带有强烈支配欲的题材成为揭露人们内心和情感宣泄的寄托,于是神秘主义、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寻求解脱的表达方式。
在比亚兹莱的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王尔德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进行的创作,还有一部分作品则表现了现代生活主题。在那个奢靡的时代,他将目光关注到了伦敦的夜总会、剧院、咖啡馆和妓女的夜生活,清醒地看到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的享乐,在世纪末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显得糜烂而病态。正是由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流行风尚在比亚兹莱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哥特式风格的复兴便是其中之一。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女性服饰上身紧身合体,下身裙子宽大且有托裾,下重上轻,富有装饰感。这些特征皆未逃过比亚兹莱的观察,并在他的画面中表现了出来。精致的蕾丝,闪烁的珍珠,在相得益彰下产生神秘而性感的镂空效果。服饰布料上细腻考究的暗花纹,散发着贵族气息。哥特式繁复的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增添了一丝奢华,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则在塑造修长身型的同时体现出凝重感,与18世纪贵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在比亚兹莱的作品《海伦的卫生间》中的人物着装便体现出上述特点。画面中的贵族女人衣着华丽,紧身的低胸裹束呼应了哥特风格中用丝带绑出的纤细腰枝。蕾丝的花边装饰,镶嵌宝石的裙摆,饰有暗花的布纹,人物盘梳的复古发髻,羽毛头饰等特征都与哥特式衣饰颇为相似。在华丽服饰下袒胸露乳的女性形象,使画面充满了对贵族奢淫生活的讽刺意味。此外,画面中的建筑亦体现出哥特风情。墙体的雕刻装饰自由多样,繁缛的纹样使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窗棂和烛台都由扭曲的曲线组成生动的造型,直长的线条营造出垂直的动势,体现出哥特艺术的特征。在比亚兹莱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中,画面内容反映出了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哥特式风格的追崇,也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穷奢极糜的生活状况。而比亚兹莱并非仅仅在作品内容中表现出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风尚,在其自身的作品风格中也流露出了相似的特征。
二 艺术风格中的哥特式特征
除了在画面内容中体现出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式风格的流行,比亚兹莱的作品本身也显示出哥特式特征。比亚兹莱画面中精美的装饰纹样对后世的艺术设计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少纹样的形式来自于东方,富于异国情调,而还有的作品中繁密的花纹则与中世纪哥特式绘画中的纹样颇为相似。例如,比亚兹莱1895年创作的《圣诞卡片》中织物上屈曲精致的植物纹样,大小间杂的花草纹有序而灵活地在布面上重复着,规整而不呆板,变化丰富而不凌乱,与中世纪的绘画《东方三王》中人物服饰的纹样比较,便可看到两者的类同之处。《湖中的剑》一画中,比亚兹莱在画面四周绘制了植物纹边框,纹样为右下角的树干延伸而出,由枝叶和花果组成了柔婉而变化有序的植物边框。这种装饰方式与中世纪手抄本的装饰异曲同工,如圣路易的诗篇《亚伯拉罕和三个使徒》中的边框装饰,在形态和纹样上都与前者类似,但比亚兹莱作品中的纹饰经过提炼与加工更为细致精美。比亚兹莱仅接受过两个月的正规艺术训练,在其创作生涯中未必亲眼欣赏过璀璨的中世纪艺术,因而在其上述作品中的装饰纹样展现出与中世纪哥特艺术的相似之处,或许并非其选择性的摹仿,而是一部分来源于其自身在吸收唯美主义艺术与日本艺术基础上的创新,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其对生活中其他领域流行的哥特艺术风尚的耳濡目染与借鉴。除了纹样上体现出了哥特艺术风格,更为明显的是比亚兹莱作品中有着与中世纪哥特艺术同样的神秘与肃穆。18世纪后期开始流行的哥特式文学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哥特式小说的意义在于,采取了不合理的怪诞形式,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神秘、怪诞、痛苦的恐怖,以及其他类似的特点,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发展。”在艺术风格上,比亚兹莱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与哥特式文学类似的特征。例如,《卢西恩的奇怪生物》一画中,比亚兹莱用充满幻想的手法,创造了形态各异的怪物形象。画面中间的女性像是邪恶的巫婆,狰狞的面目下瘦长的身躯掩盖于漆黑的长袍中。在她的四周围绕着兽首人身的怪物,面部扭曲的头颅幽灵般地窜出,黑暗深邃的背景中飞着蝙蝠,前景中的花蛇弓起身子蓄势待发,阴暗怪诞的场景使观者不禁心生寒意。其中婴儿的形象也并非单纯美好,而是形如胚胎,带着惶恐、怀疑、质问的表情。他们皱眉瞪眼,呈蜷缩状,更多地体现了对生命的质疑。因此,比亚兹莱的许多作品流露出神秘与阴暗,其中哥特式的恐怖气氛往往透露着作者内心的灰暗情绪。就像哥特式小说包含的深刻社会意义一样,比亚兹莱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揭露了笼罩在当时社会上的压抑伤感的消极气氛,对时代的伪善和人们的冷漠及欲望用隐晦象征的方式进行了披露。与中世纪的哥特艺术不同的是,比亚兹莱的作品中的恐怖多了一些唯美,在华丽柔婉的花纹的装饰下,其画面显得阴暗而凄美,似是一朵罂粟,在冷艳中令人惶惶不安。 因此,在艺术风格上,比亚兹莱的作品中华丽而繁复的装饰,以及神秘阴暗的画面氛围都与维多利亚时期在物质生活与文学领域复兴的哥特式风格相似,或可视为是这种风尚在绘画艺术上的体现,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 世纪末的批判
哥特艺术最初流行于中世纪。中世纪的艺术为宗教服务,因而蔑视物质,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即上帝的教义。因此,哥特式的教堂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宗教建筑,力图用极尽华丽的装饰营造天堂般的幻觉效果。而到了19世纪晚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维多利亚时代在经济与科技上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然而“理性”的虚伪也逐渐暴露出来,由物质生活的提升带来的资产阶级的虚荣与冷酷也日益展现。物质生活的富裕使贵族世界的目光渐渐脱离现实,标榜复古情怀,这种追求空幻的思想似乎与中世纪对天堂幻想的营造不谋而合,因而华丽的哥特风尚再次风靡上流世界。
比亚兹莱作品中哥特风格的融入也绝非偶然。18世纪后期的哥特式小说将当时弥漫于社会的忧郁和灰暗融合到文学领域,通过对恐怖而神秘事物的描绘,颠覆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世界,用超现实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而在19世纪晚期,维多利亚女王非但没有松弛“道德”的准则,反而更加强化了传统道德。但在“世纪末”强潮下,人们对女王推行的强硬道德心生反感,转而追求生命的黄金时刻。在享受奢侈而多姿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僵硬的传统道德要求发展到了一本正经的程度,因而造成了物质与道德的错位。一批能够看到社会本质、有感于伦理道德颓败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精神与物质的错位现象做出探索和表达。从唯美主义文学家王尔德开始孕育出的颓废主义,便着重描绘被诅咒的、地狱般的美。
与18世纪哥特式小说对社会的批判相似,近一世纪之后,比亚兹莱在“世纪末”浪潮中,在新与旧、美与善等多种矛盾的交织中,以其敏锐的感觉抓住时代的精神,用他的创作反映了世纪末人们的意识形态。作为“颓废派”的画家,他用阴暗诡异的手法表现对物质享乐主义的讽刺,例如,在描绘强盗的画面中,繁琐的珠宝体现出精于装饰的奢靡,而怪异诡谲的形象又显得阴暗恐怖。比亚兹莱的作品中流露出哥特式风格的借用,他将繁复的装饰与诡谲的气氛同时放大,也正体现出对这一华丽浮夸的风尚的批判。比亚兹莱充满幻想的作品用阴暗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揭露社会的矛盾,讽刺道德的伪善,显示了社会精神层面最真实的本质。比亚兹莱用哥特式的繁杂、神秘与阴暗,传达的是在时代强流中暗藏于人们心中的忧郁与焦虑。
参考文献:
[1] Anonymous,Aubrey Beardsley,Contemporary Review,Jun 1998,272,1589,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
[2] Joseph C,Aubrey Beardsley:A Biography,Hewgley,Feb,1999,124,2,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
[3] 马凤林:《比亚兹莱的艺术世界》,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4] 奥布瑞·比亚兹莱:《比亚兹莱装饰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5] 吕吉瑛:《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及文学评述》,《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4期。
[6] 杨林:《论比亚兹莱艺术形态的形成》,《价值工程》,2010年第36期。
[7] 李萌、赵丽妍:《受哥特主义影响的维多利亚风尚》,《丝绸》,2007年第7期。
[8] 黄丽珉:《比亚兹莱绘画解读》,《装饰》,2006年第3期。
[9] 王刚:《“恶之花”——浅谈比亚兹莱绘画的颓废之美》,《神州》,2011年第8期。
[10] 吴瑕:《比亚兹莱的审美颠覆》,《美术大观》,2010年第8期。
(杨天民,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