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能否最大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应该运用一切教学设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本位思想,将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探究,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探究;兴趣;体验;开放;技能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将学习重点指出来,然后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在课堂上紧跟着教师的思路,即使对教师的授课有所怀疑,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课堂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敢越雷池一步”,循规蹈矩,学习也就难以有质的提高。因此,探究式学习成了近些年来广受欢迎的一种课堂模式。
所谓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教材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中,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事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主要是通过网络搜索并精选了一些美丽的雪景图片,还搜索到了著名播音员朗诵的《沁园春·雪》精彩视频。课堂上,我一边播放这些美丽的雪景图片 , 一边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诵。这个时候,学生们个个兴趣倍增,为下一步的探究式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活动,强化体验
活动性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究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风筝》一课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学生的演示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三、问题引领,课堂开放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 ,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问题的层递性。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培养技能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纸船》一课的教学中,我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学生会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礎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 300 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一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更为积极。
关键词: 探究;兴趣;体验;开放;技能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将学习重点指出来,然后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在课堂上紧跟着教师的思路,即使对教师的授课有所怀疑,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课堂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敢越雷池一步”,循规蹈矩,学习也就难以有质的提高。因此,探究式学习成了近些年来广受欢迎的一种课堂模式。
所谓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教材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中,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事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主要是通过网络搜索并精选了一些美丽的雪景图片,还搜索到了著名播音员朗诵的《沁园春·雪》精彩视频。课堂上,我一边播放这些美丽的雪景图片 , 一边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诵。这个时候,学生们个个兴趣倍增,为下一步的探究式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活动,强化体验
活动性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究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风筝》一课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学生的演示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三、问题引领,课堂开放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 ,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问题的层递性。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培养技能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纸船》一课的教学中,我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学生会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礎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 300 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一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更为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