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有效性和术后2年的融合率。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72例成人II、III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的回顾性临床研究。以腰椎滑脱的病理学改变分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两组。其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8例,Meyerding分级均为II度滑脱;峡部裂性滑脱症24例,Meyerding分级II度10例、III度14例。所有患者均行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术。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年龄,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2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进行评价治疗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组平均年龄(48.6±6.9)岁,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组(59.5±9.9)岁,退行性组术中出血量(343.3±62.4)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5.3±2.7)天和术后平均住院日(8.6±2.4.)天分别小于峡部裂性组(383.8±50.7)ml、(7.5±2.5)天、(10.2±3.8)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峡部裂组手术平均时间略长于退行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各有1例硬膜撕裂,结果无差异。JOA评分:术前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退行性组(24.19±1.21)大于峡部裂性组(22.83±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年,退行性组(25.33±1.06)大于峡部裂性组(24.04±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退行性组(1.77±0.78)小于峡部裂性组(3.0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年,退行性组(1.79±0.87)小于峡部裂性组(2.96±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行性组有20例完全复位,27例部分复位和1例未复位;峡部裂组有9例完全复位,11例部分复位和4例未复位。两组术后1年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评分得出临床疗效评价,退行性组:优36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达93.75%;峡部裂性组: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达87.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组行PLIF手术治疗,可以获得与退行性组采用PLIF手术治疗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并且退行性组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临床疗效更加显著的优点;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融合率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