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百花系列课程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在有着千年采煤史的百花山脚下的史家营中心小学,是一所乡属寄宿制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22人,教职工24人。史家营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资源,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圣莲山、百花山、瑞云寺景区,有柳林水古村落,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梆子剧团以及黄芩茶种植基地、养蜂基地等。史家营中心小学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百花课程”,体现了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随着北京经济的转型,煤炭产业逐渐退出,“FUNHILL”成为房山区这个“生态涵养区”的新形象。而史家营也将自身功能定位于绿色生态涵养区。学校附近有着如此丰富的社会资源,只要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
  史家营中心小学结合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对几百家单位进行了比较、分类、汇总,并充分挖掘20余处史家营地区可利用的民间资源。面对如此多的资源,学校进行了前期的筛选,通过与学生、家长、教师座谈,调研学生的需求。之后,学校干部再到资源单位实际考察,具体了解资源的情况,并对资源进行两方面的整合:一是知识和资源的整合,即将课本知识与校外实践相整合;二是资源与资源的整合。
  学校基于办学理念,依托区域资源,将三级课程按照五大门类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了“百花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几年来,学校陆续开发了“百花家乡”“百花少年唢呐”“百花煤炭”“百花旅游”等综合实践课程。
  1.“房山圣莲山风景度假区学生教育计划书”课程。其中一个主题是“走进圣莲山 感受老子文化”,教师多次实地考察资源情况,选择了老子像附近的一组资源。登祭拜台、画老子像、过长生桥、了解真武庙的建筑风格、在名家论道的碑刻长廊下体验传统的拓印方法……活动整合了语文、品社、美术、书法、劳技等学科,课程实践内容丰富,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培养。
  2.“山梆子”课程。山梆子是山区独有的戏种,逢年过节会在各村演出,许多学生家长也喜欢哼唱。学校与“三水山梆子剧团”合作,为学生开设了二胡、唢呐、锣鼓、表演等选修课程。每周两课时的课程,学生非常喜欢,愉快地进行生、旦、净、丑等行当的表演,体验脸谱的勾画、乐器的演奏等。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一课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3.“小农夫”课程。学校与乡成人学校同处一个大院,成人学校的农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4.“百花中草药鉴赏”课程。史家营地区有几百年的采药、用药历史,学生通过采访、查阅资料、实地观察、采集等方式,了解了本地区的中草药种类。校园内的百草园有从山上移栽下来的黄芩、党参、何首乌、金银花等十多种中草药,供学生观察、研究。学生亲眼看到了植株的生长变化,也了解到本地区中草药生长需要的环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程是核心的育人渠道,学校通过校内外一体化实施“百花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兴趣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新课标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教学,将封闭的课堂延伸至课外,让音乐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  1.利用学生的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东城区提出了一体两翼,即“学区制”“学院制”教育综合改革新构想。“学区制”改革着眼于结构调整,聚焦教育均衡问题,探索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学院制”改革立足于供给侧的改革,聚焦育人质量,探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东城区以青少年学生课内外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启动“蓝天工程”,定位于课外活动,这是东城区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是全国首创之举。“蓝天工程”让
芬兰的基础教育在全球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2000年开始,在OECD对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15岁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学生测评”(PISA)中,芬兰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及解决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一直位列前茅。2016年10月,笔者赴芬兰学习考察,其间在图尔库和坎佩雷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学习,并访问了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对芬兰的教育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尤其是教师职前教育和无监测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六年级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他们将从懵懂的孩童时代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从孩子成长为小大人,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段特征,北京市一些小学把毕业教育做成了课程。  “回顾成长轨迹,学会感恩”“体验未来生活,关心社会”“培育美好品德,涵养身心”是目前小学毕业课程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小学毕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即将毕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施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是当前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研究小学阶段教育特点,系统构建了创新、实效、特色、系统的学校素
11月20日,由北京、天津、河北和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的“2017京津冀(青岛)教育督导区域协作研讨会”在河北廊坊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局级督学闫国粱,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林光琳,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刘莉、
首先,融合。  一是组织结构的融合,学校由现在六部制改为七部制,把小学部作为学校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教育理念的融合。171中学多年倡导的“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和青年湖小学倡导的“不求每个孩子同步发展,但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的理念,相互渗透,相互激扬,相得益彰。  三是思想感情的融合。为了尽快让小学部的干部教师融入一贯制大家庭,我们首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自家人”,中学老师的任
品牌阐释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掘学校文化特色,借鉴《易经》理论,提出“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和“聚·宽教育”办学理念。“聚·宽教育”以“聚优专长,宽厚(居)行仁”为育人目标,以“聚学问辩,宽厚资源”为育人途径,努力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资源宽厚、贯通聚优,民主宽仁、平等问辩的发展平台,让每个学生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
编者按:2015年7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实施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修订)》,标志着北京市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是一次历史性的课程变革。  新修订的课程计划突出义务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取向,重视在学生实践经验基础上生成课程,并提出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突出课程的多元整合特点,探索解决课程的学科性与综合性的有
我认为,家长教师微信群相对而言是比较严肃的群,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协同教育的平台,并不适合将抢红包游戏引入。教师与家长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与家长保持适度的距离易获得彼此的尊重  微信群里教师与家长的教育互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应与每一位家长保持平等距离,这体现了对每一位家长的尊重。教师对家长的尊重,有利于沟通,有利于达成共识,提高共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