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2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173例,均进行颅窝开颅手术治疗,术后6h行CT检查观察血肿清除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6hCT检查提示血肿完全清除152例,大部分清除21例。随访6个月,根据ADL分级,1级48例,2级56例,3级43例,4级24例,5级2例。结论 早期对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小脑出血;颅窝开颅手术;疗效分析
高血压小脑出血是心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危重类型,常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小脑出血可导致后颅窝明显高压,易引起枕骨大孔疝、脑干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我院采用采用颅窝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2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173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2.8±13.4)岁;其中男性109例,女性64例;高血压病程4~12年。全部患者入院时呈明显的高血压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其中表现为明显小脑功能障碍85例,眼球水平震颤41例,颈项强直33例,意识障碍7例、瞳孔散大4例。全部患者经头颅CT检查发现:血肿位于小脑右侧半球者87例,左侧半球者83例,蚓部者3例,均破入脑室。血肿量<10ml者34例,10~15ml者109例,15~20ml者24例,>20ml者6例。全部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例、冠心病2例。手术时间均在发病24h之内,其中<6h126例,6~12h45例,12~24h2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后颅窝开颅术进行血肿清除,根据出血位置取不同的手术切口。小脑蚓部出血取后枕正中切口,小脑半球出血取旁正中切口。钻孔后扩大骨窗至 3cm左右,颅内压高患者先行穿刺抽出部分血肿,同时给予甘露醇脱水。待颅内压下降后,剪开硬脑膜后分离脑组织,行出血部位及脑室内血肿清除。术中采用双极电凝、明胶海绵止血,血肿残腔放置引流管,同时打通脑脊液循环。血块如粘连过紧,不可强行剥离,可酌情予以保留。术后6h检查头颅 CT,如脑室残留血肿量较多,可给予尿激酶行血肿腔内注射,血肿溶解后引流,1次/d,直至血肿消失。当脑脊液清亮可考虑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观察24h如病情稳定,可拔除。再行腰穿置换脑脊液。术后进行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维持酸碱平衡、营养神经、抗感染等常规治疗[1]。
1.3 疗效评价
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1~2级为显效,3级为有效,4~5级为无效。
1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或可独立生活;
3级:需要在别人帮助下生活,在助行器的辅助下可行走;
4级:意识清楚,卧床不起;
5级:植物生存状态[2]。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患者术后6h行CT检查提示血肿完全清除152例,大部分清除21例。血肿完全清除率为87.86%(152/173)。
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ADL分级评价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1级48例,2级56例,3级43例,4级24例,5级2例。显效104例,有效43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4.97%。
3 讨论
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是小脑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血压骤然升高,可导致穿支动脉破裂出血。小脑位于后颅凹,与脑干比邻,小脑出血后可引起后颅窝压力迅速升高,压迫脑干、阻断脑脊液循环通路,对脑干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高血压小脑出血的发病率虽然仅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但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却较高。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发病后6h内为抢救黄金时期,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的情况下进行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可有效恢复受压的神经元,减轻出血后继发性病变,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到关键性作用[3]。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对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月红,陈考珍,童旭英.高血压性小脑出血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76~78.
[2]殷寿长,苑玉清,吕涛,等.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指征探讨[J].四川医学,2009,30(1):89~90.
[3]古奕冕,李林繁,詹 辉,等.158例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J].医学信息,2010,23(8)2877~2878.
【关键词】 高血压;小脑出血;颅窝开颅手术;疗效分析
高血压小脑出血是心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危重类型,常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小脑出血可导致后颅窝明显高压,易引起枕骨大孔疝、脑干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我院采用采用颅窝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2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173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2.8±13.4)岁;其中男性109例,女性64例;高血压病程4~12年。全部患者入院时呈明显的高血压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其中表现为明显小脑功能障碍85例,眼球水平震颤41例,颈项强直33例,意识障碍7例、瞳孔散大4例。全部患者经头颅CT检查发现:血肿位于小脑右侧半球者87例,左侧半球者83例,蚓部者3例,均破入脑室。血肿量<10ml者34例,10~15ml者109例,15~20ml者24例,>20ml者6例。全部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例、冠心病2例。手术时间均在发病24h之内,其中<6h126例,6~12h45例,12~24h2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后颅窝开颅术进行血肿清除,根据出血位置取不同的手术切口。小脑蚓部出血取后枕正中切口,小脑半球出血取旁正中切口。钻孔后扩大骨窗至 3cm左右,颅内压高患者先行穿刺抽出部分血肿,同时给予甘露醇脱水。待颅内压下降后,剪开硬脑膜后分离脑组织,行出血部位及脑室内血肿清除。术中采用双极电凝、明胶海绵止血,血肿残腔放置引流管,同时打通脑脊液循环。血块如粘连过紧,不可强行剥离,可酌情予以保留。术后6h检查头颅 CT,如脑室残留血肿量较多,可给予尿激酶行血肿腔内注射,血肿溶解后引流,1次/d,直至血肿消失。当脑脊液清亮可考虑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观察24h如病情稳定,可拔除。再行腰穿置换脑脊液。术后进行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维持酸碱平衡、营养神经、抗感染等常规治疗[1]。
1.3 疗效评价
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1~2级为显效,3级为有效,4~5级为无效。
1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或可独立生活;
3级:需要在别人帮助下生活,在助行器的辅助下可行走;
4级:意识清楚,卧床不起;
5级:植物生存状态[2]。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患者术后6h行CT检查提示血肿完全清除152例,大部分清除21例。血肿完全清除率为87.86%(152/173)。
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ADL分级评价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1级48例,2级56例,3级43例,4级24例,5级2例。显效104例,有效43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4.97%。
3 讨论
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是小脑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血压骤然升高,可导致穿支动脉破裂出血。小脑位于后颅凹,与脑干比邻,小脑出血后可引起后颅窝压力迅速升高,压迫脑干、阻断脑脊液循环通路,对脑干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高血压小脑出血的发病率虽然仅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但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却较高。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发病后6h内为抢救黄金时期,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的情况下进行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可有效恢复受压的神经元,减轻出血后继发性病变,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到关键性作用[3]。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对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月红,陈考珍,童旭英.高血压性小脑出血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76~78.
[2]殷寿长,苑玉清,吕涛,等.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指征探讨[J].四川医学,2009,30(1):89~90.
[3]古奕冕,李林繁,詹 辉,等.158例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J].医学信息,2010,23(8)2877~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