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自己已熟悉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哪些方面要改革?还能不能用?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理论培训。这次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程功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面对课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然而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它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包罗万象。理论的指导必须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而且重在课堂实践。那么具体该如何实施呢?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在积极探索,究竟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对?于是教研会议一次比一次长,讨论一次比一次激烈……带着新的理念开始新的探索。首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可是该怎样还呢?这样的课堂能把握住吗?于是为了预防学生乱起来而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使整个课堂处于严密控制之下。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我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定好了教学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确路是靠自己走出来。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并设计了几个问题,哪几个是要讲解的,哪几个问题适合于引导学生讨论。但在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针对“我”被困悬崖,盼望已久的救兵——父亲的到来。“我”的内心是怎样想的?自己将如何脱险?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问题很简单,可由于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到制约,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小组里,多数学生不敢发言,更别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怎么办呢?满头大汗的我看着满眼漠然而又迷惘的学生非常生气。设计好好的一堂课就这样失败了。气归气,课总得上下去呀,可怎么上呢?想起学生那紧张又有些害怕的眼神,突然间好像明白了什么,是啊!在那些条条框框的制约下,别说是学生,就是自己也有那憋闷的感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取消那些烦琐的课堂规范,采用唱歌、表演、配乐朗诵、法庭辩论等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学生就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可随意发问,对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这一下课堂上热闹了,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讨论激烈,争执不休。但问题也随之又出现了,学生是“活”起来了,但有的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一来,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小小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参与课堂的热闹,几乎没掌握到什么知识。课堂目标的落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苦之中,究竟该怎样做才好呢?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该怎样去把握课堂,适合时宜的引导他们呢?为此,我积极地与其他教师探讨着,分析着,也为之而苦恼着。
但随着不断的学习,探索试验,理论加经验的积累使脑海中的思路逐渐清晰:对课堂既要管但不能象从前那样管得过死,也不能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而不敢再用“课堂规范”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更不能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为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而以新奇的形式去采取一些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的表演做秀的伎俩。要敢于面对,敢于纠正。要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讨论问题既要有相应的独立思考时间,又要体现小组讨论的优势,打开学生思维空间,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对主题的把握要适时点拨,以此提高效率,有效的驾驭课堂。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那些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对于他们的见解,我适时点评,好地加以鼓励,不理想的分析原因,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是十分有价值的。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导同学们由罗布泊的消失,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何破坏的,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危害,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同学们指出人们是怎样盲目地开发湿地浪费水资源;盲目地侵占草地扩大耕地造成植被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盲目地开采礦藏造成资源的浪费等等。同学们积极从现实生活中列举事例加以评论。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激励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为我们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探究精神之可贵,并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首先《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坚韧顽强的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其次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即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面对今天的成绩,回首所走过的课改之路,深深体会到:语文课中作为主体教育的教师应目中有学生,课中有情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交流融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涌起情感的波澜,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学习,加深体验。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课改共同成长。
面对课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然而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它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包罗万象。理论的指导必须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而且重在课堂实践。那么具体该如何实施呢?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在积极探索,究竟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对?于是教研会议一次比一次长,讨论一次比一次激烈……带着新的理念开始新的探索。首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可是该怎样还呢?这样的课堂能把握住吗?于是为了预防学生乱起来而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使整个课堂处于严密控制之下。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我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定好了教学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确路是靠自己走出来。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并设计了几个问题,哪几个是要讲解的,哪几个问题适合于引导学生讨论。但在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针对“我”被困悬崖,盼望已久的救兵——父亲的到来。“我”的内心是怎样想的?自己将如何脱险?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问题很简单,可由于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到制约,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小组里,多数学生不敢发言,更别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怎么办呢?满头大汗的我看着满眼漠然而又迷惘的学生非常生气。设计好好的一堂课就这样失败了。气归气,课总得上下去呀,可怎么上呢?想起学生那紧张又有些害怕的眼神,突然间好像明白了什么,是啊!在那些条条框框的制约下,别说是学生,就是自己也有那憋闷的感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取消那些烦琐的课堂规范,采用唱歌、表演、配乐朗诵、法庭辩论等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学生就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可随意发问,对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这一下课堂上热闹了,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讨论激烈,争执不休。但问题也随之又出现了,学生是“活”起来了,但有的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一来,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小小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参与课堂的热闹,几乎没掌握到什么知识。课堂目标的落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苦之中,究竟该怎样做才好呢?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该怎样去把握课堂,适合时宜的引导他们呢?为此,我积极地与其他教师探讨着,分析着,也为之而苦恼着。
但随着不断的学习,探索试验,理论加经验的积累使脑海中的思路逐渐清晰:对课堂既要管但不能象从前那样管得过死,也不能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而不敢再用“课堂规范”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更不能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为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而以新奇的形式去采取一些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的表演做秀的伎俩。要敢于面对,敢于纠正。要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讨论问题既要有相应的独立思考时间,又要体现小组讨论的优势,打开学生思维空间,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对主题的把握要适时点拨,以此提高效率,有效的驾驭课堂。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那些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对于他们的见解,我适时点评,好地加以鼓励,不理想的分析原因,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是十分有价值的。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导同学们由罗布泊的消失,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何破坏的,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危害,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同学们指出人们是怎样盲目地开发湿地浪费水资源;盲目地侵占草地扩大耕地造成植被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盲目地开采礦藏造成资源的浪费等等。同学们积极从现实生活中列举事例加以评论。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激励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为我们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探究精神之可贵,并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首先《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坚韧顽强的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其次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即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面对今天的成绩,回首所走过的课改之路,深深体会到:语文课中作为主体教育的教师应目中有学生,课中有情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交流融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涌起情感的波澜,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学习,加深体验。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课改共同成长。